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法西斯書社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從紀念館出來後,“中央官”們便被安置在離巡撫衙門不遠的江西學宮。

丁之相回了江西巡撫李之粹的宴請,和一衆官員們就在學宮,如之前一般一同進餐。李之粹等人見狀,也只好都在學宮用餐。

飯菜是江西方面特意準備的,不過也不算太過鋪張浪費,丁之相便沒有說什麼。

吃完飯後,丁之相和李之粹等江西文武客套幾句,便回了自己的房間。他每天都有一個習慣,就是睡前務必記下白天所做的事情,然後反省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這或許和他曾任廣東按察使有關。

剛剛提筆寫了幾行,門外有敲門聲,卻是此次使團副使工部侍郎萬年策。

此人原是永曆朝廷的戶部侍郎,永曆從昆明出逃後,因對永曆絕望,加之不願棄國,萬年策便和兵部尚書孫順、大理寺少卿劉沁等官員脫離永曆大隊,原是準備棄官不做,找個地方藏身,後被徐應元、郭紹率領的太平軍報捷使團相救,輾轉前往安南,獲救回國,被委任爲工部侍郎。

這次參觀團雖是丁之相爲正使,但具體負責的人則是萬年策。從與地方交接聯絡到官員們吃喝拉撒住等等,無一不是萬年策具體操辦。可以說,萬年策這個侍郎便是整支隊伍的管家,事無鉅細,皆經他手。

論科舉資歷,萬年策是天啓年間的進士,丁之相卻是崇禎十年中的進士。論爲官資格,當年丁之相在廣東做按察使,萬年策卻是戶部侍郎,所以丁之相現在雖是入閣學士,但對這位資歷更老的侍郎,倒也不高高在上,他親自起身爲萬年策開門。

“宣華兄,這麼晚了,有事?”

丁之相一邊說着,一邊爲萬年策沏茶。萬年策哪敢讓齊王心腹、內閣大學士爲自己沏茶,忙將茶壺搶了過去。邊倒邊說道:“吏科給事中鄭中磊、都察院雲南御史張宣、太僕寺少卿馬倫三人至今未歸,我問過他們同隊之人,都說不知去了何處,我怕有什麼意外,所以過來報一下...是不是和李之粹打個招呼,讓他派人去找。”

“這件事啊,”丁之相緩緩坐下,從萬年策手中接過茶杯,順手放在桌上,然後搖了搖頭,道:“我看就不必派人去找了。”

不必找了?

萬年策一怔,不知丁之相是何意思。

丁之相沒有說話,而是將桌上的名冊取來,然後翻開,在萬年策所說三人名字上畫了個圈。

“這?...”

萬年策看得糊塗:好端端的畫什麼圈?

丁之相合上名冊,瞥了眼發怔的萬年策,很是平靜的道:“宣華兄有所不知,這三人違反戰時禁令,已被親軍正法了。”

“啊?!”

萬年策吃了一驚:“何時的事,爲何我不知道?他三人犯了什麼禁令?”

“早前參觀紀念館的時候,三人犯的是動搖人心,詆譭齊王諭令,和朝廷大政公然做對的死罪。”

萬年策呆了呆,無奈的搖了搖頭,那三人真要犯了這事,他就是想救怕也救不了。

“這三人雖說是犯了諭令,但都是朝廷命官,怎麼能說殺就殺了,親軍行事,未免太過....霸道了吧。”萬年策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委婉的說辭,只好用了“霸道”二字。

“有什麼霸道不霸道的,現在是戰時,北伐在即,齊王憲令改制,整頓諸軍爲的是什麼,不還是爲了儘早驅逐韃子,恢復故都麼。爲此,齊王統一政令,統一思想,努力欲使我大明軍民人人一條心,爲慘死在韃子刀下的數千萬同胞復仇。這節骨眼,鄭中磊三人卻公然質疑齊王,爲滿州人洗脫罪過,換作你是齊王殿下,殺不殺他們?”

丁之相說的就是現在正從南都蔓延至各省的“思想統一”工作,這個思想統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故都未復,大仇未報之前,大明軍民只能聽從一個聲音的指揮。這個聲音,當然是齊王周士相了。

組織各部官員前往各地大屠殺紀念館參觀,便是大都督府主持的“思想統一”事項的具體安排之一。

大都督府旨在以此讓官員們認識到異族入侵對漢民族的危害性,使得他們徹底拋棄儒家那套仁義治國,撫夷四方的糟粕思想。從而能夠重新煥發漢唐以後漢民族被儒家思想所閹割的鐵血思想。

萬年策對這件事情是清楚的,也明白自己的職責,國人尚武本是孔聖人六藝之說所提倡的,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正是讀書人所向往的。現在國家如此殘破,民衆損失十之六七,到處都是人煙一無所有之地,這等慘況,千年以來,還有哪朝能比。

現在長江以南基本光復,齊王又在磨刀霍霍準備北伐,一舉蕩平禍亂中國近四十年的建奴,爲此肅清內部的雜聲,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在所難免。否則,大軍北上之後,後方再出現如江南暴亂這種事,豈不讓北伐工虧一簣?

萬年策支持齊王統一軍民思想,只是統一思想就要殺人,還是讓他有些難以接受。

“其實齊王若真想讓大家擰成一條繩,心往一處想,關鍵不在於頒佈各項禁令,而是應允許反對質疑者說話,如廷議,如公揭等。讓這些不顧大局的人將他們的想法說出來,然後大傢伙一起批判他,如此一來,這些人又如何能礙了北伐大業。到時,他們就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單純以重典嚴刑治之,不如暴秦一般了?”

萬年策這話說的有點誅心了,暴秦二世而亡,他以暴秦形容齊王現在的政策,傳出去恐怕這位工部侍郎官也做到頭了。不過他和丁之相相處久了,知道此人雖是齊王親信,但並非蠻不講理之人,更不是背後說人壞話之人,因此倒也不慮這番話會傳到齊王耳中。

丁之相確是無意在齊王面前搬弄是非,讓萬年策落個悽慘下場。他輕笑一聲,對萬年策道:“宣華兄,你可知道齊王曾經在大都督府說過一番話,這番話,怕能釋了宣華兄心中困惑。”

“噢?”萬年策有些意外,“請大學士告之。”

丁之相微微點頭,回想片刻,緩緩說道:“齊王當時說,這世上有些人的腦袋,就如糞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不但如此,這些人還總自以爲是,不原接受別人的看法,總認爲別人是錯的,他是對的。別人和他想的不一樣,他就認爲別人是是偏執狂,是蠢貨。似乎,只有聽他的意見,採用他的辦法,才能治國,使天下長治久安。

然而這種人卻不知,甲申以來,我大明面臨的是民族存亡,是如五胡亂華一般的亡國滅種之局,絕非其它,故而,在當下,我大明不需要這種又臭又硬,且清高自以爲是,瞧不起別人,動輒要理智,要客觀之輩。這種人多了,我們的民族就要再次完蛋,因爲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同胞的死活,他們在意的只是所謂的名聲,如大儒,如大家,如什麼狗屁宗師。

只要自己的官帽子還在,只要自家的特權還在,只要他讀的那些書本還能堂而皇之繼續讓後人拜讀,並按照他們說的去做,那他們就會高興的死去活來,覺得自己這輩子值了,可以名垂青史,可以永爲後世表率。一百年過去,兩百年過去,三百年過去,不管過去多少年,這世上總會有幫這幫些人徒子徒孫替他們繼續唱讚歌,樂此不疲啊。”

說到這,丁之相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又道:“齊王說了,這些人腦袋中裝的東西很多,讀的書也很多,出口就是經史,提筆就是經典,引經據典,誰也不如他們。便是有人勝過他們,他們也不承認,文人相輕嘛。聖人老大,我老二。對付這種人,和他們講道理,擺事實,行得通嗎?....齊王說的很明白,行不通的,倒不是說就改造不了他們的思想了,但那爲時太長,眼下行不通。我們現在的任務是什麼,是打仗,是報仇,是替千千萬萬死在韃子刀下的同胞復仇。那些自己不去報仇,還阻止別人去復仇,美其名曰寬恕包容之輩,宣華兄猜齊王是怎麼說的?”

“殿下如何說?”

“都殺了,一了百了。矯枉必須過正,雖然這樣做會死不少人,後患也大,但比不去做,任由那幫人存在,散佈他們的歪理邪說,要有利的多。所以,那三人是死有餘辜還是罪不致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死。”

“宣華兄或許還是認爲齊王這法令嚴苛,不過宣華兄最好明白一點,只要齊王能帶領我大明中興,能替萬千死難同胞報仇,能讓百姓們過上安定日子,這暴秦二字便永遠驗不到齊王身上。那些人,可不是百姓,我倒覺得,要是百姓們知道那些人說過的話,恐怕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他們.....”

WWW⊕ тт kan⊕ ¢ ○

說到這裡,丁之相語重心長的對萬年策道:“宣華兄,恕我直言,我等爲官者今後可不能再官官相護,搞什麼士紳一體了,與天子共治天下了。時代變了,現如今,所謂的人心可不再是士紳之心,而是百姓之心了。誰讓百姓過得好,誰讓百姓不再受欺凌,誰就得人心。”

萬年策沉默無語,許是丁之相這番話讓他一時消化不了。丁之相隨手拿過一份奏疏,遞與他道:“噢,對了,這奏章我想和你聯名上奏,宣華兄以爲可否?”

萬年策默默接過那份奏疏,看過之後臉上露出驚訝之色:“永王還在人世?”

“永王未死,一直躲在江浙,如今已認祖歸宗。當今天子無後,永王乃孝烈皇帝嫡血,若立永王爲太子,天下軍民皆服,故我意和宣華兄聯署上奏。”

“既然孝皇有後,那理應立爲太子。”

萬年策對立永王爲太子倒是沒有意見,畢竟當今皇帝無後,且身體每況愈下,爾今大軍北伐在即,若能立永王爲太子,也是安定人心的好辦法。

見萬年策答應聯名,丁之相放下心來,遞筆請他署名。萬年策沒有猶豫,提筆落下自己的大名。將毛筆放回筆架後,萬年策卻看到桌上有一本書,沒有書名,封面只畫着一根好似大棒的奇怪物件。

“這是什麼圖案?”萬年策好奇的問道。

“此物名束棒,是鎮江一個叫法西斯書社的會徽,這本冊子也是法西斯書社刊行的。我看了之後,覺得書中所寫極爲實用,他日或許能爲治國之道。”

“法西斯社?”

萬年策聞所未聞,以前只知有復社、吳社、錢社,何時冒出來個法西斯社來了?

...........

不必對本書所寫過於解讀,因爲你們誇大了作者所想。本人是實用主義者,怎麼做對當時的漢族有利,就怎麼來。簡單粗暴是會讓人詬病,質疑,不過卻是一劑良藥。國家都殘破到幾近絕種,談其它的,只是笑話而矣。滿清大殺特殺士紳文人,什麼人都殺,怎不見一些書友去批駁,認爲這樣“大清”長久不了的。

一些書友,主要是無訂閱粉絲的書友,你們大罵骨頭在書中寫的,可現實這些卻都是你們不願辱罵的“大清”幹過的。

這讓骨頭很奇怪了,你們不喜歡看我的作品,可以不看。蘿蔔白菜,各有所好嘛,何必非要在我這裡吵來吵去的呢,起點的粉韃文也有很多嘛。

骨頭再窮,寫書再掙不了錢,也不想哀求你們這些人給我訂閱個幾章。

另這兩天忙着和樓上協商解決書房賠償問題,更新有點少。

一些書友,主要是無訂閱粉絲的書友,你們大罵骨頭在書中寫的,可現實這些卻都是你們不願辱罵的“大清”幹過的。

這讓骨頭很奇怪了,你們不喜歡看我的作品,可以不看。蘿蔔白菜,各有所好嘛,何必非要在我這裡吵來吵去的呢,起點的粉韃文也有很多嘛。

骨頭再窮,寫書再掙不了錢,也不想哀求你們這些人給我訂閱個幾章。

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勸登基第287章 揚眉吐氣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以敬效尤第四百六十二章 誰贊成 誰反對第四百五十七章 來降者不納第六百九十四章 事情鬧大了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雲南易幟 洪首傳邊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八百九十章 賊秀才陣亡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八百八十章 壘屍及頂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第九百零一章 主子的舅舅也是主子第三百零九章 南蠻子太狡猾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事不妙第一千九十八章 汪士榮在此!第五十五章 賊秀才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女官 洞房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敗第四百八十章 數萬大軍保皇帝第二十四章 搶劫第一百九十二章 坐守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夷狄畏威不畏德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公主出嫁第六十四章 清鬼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五百二十一章 駙馬爲何不來救我們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八百九十二章 回師稱帝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三百九十三章 反覆小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朕不是膽小鬼第一千五十三章 韃子餓了會做什麼?第九百四十八章 擁清伐明 上第一千二十四章 全朕首領可也?第286章 滿洲大兵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六百六十七章 兩省巡撫第七百八十六章 還都 親王 公主第三百三十三章 長樂郡主第一百七十八章 攻守 十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二十章 風起第六百五十三章 擡旗 拜師 行癡 親征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滿韃子不可信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八百零二章 只要福臨比我更爛就行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四百七十九章 是真是假?第七百三十七章 城中爲順民第四百三十章 亂動亂叫者死第二百四十五章 追殺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漢人第四百六十四章 利益集團第九百四十九章 擁清伐明 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滿城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第二百一十四章 鏖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許欺負我額娘第五百七十二章 重賞 藥子短缺第七百四十三章 秣陵關第五百五十四章 人心算個什麼東西第七百三十章 總督大人要斬盡殺絕不成?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過退位?第九百九十九章 遠征軍回調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思而後行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獵頭令第五百一十章 梧州城破 中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心中的辮子第一千二十四章 全朕首領可也?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七百六十六章 永曆歸國 上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放下武器,送爾歸國第五十一章 明軍第286章 滿洲大兵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爲何不見你第九百二十四章 恩科取士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鮮可否?第三百四十三章 駐軍澳門第一千一百章 灰飛煙滅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九百八十八章 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投降第七百三十二章 破金陵 不封刀第十四章 勸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沒有退路第九百八十四章 班超再世第四百九十六章 到底誰更狠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家不生 全村做牢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七百一十章 好男兒留的什麼辮!第三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鮮可否?
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八百二十一章 三勸登基第287章 揚眉吐氣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以敬效尤第四百六十二章 誰贊成 誰反對第四百五十七章 來降者不納第六百九十四章 事情鬧大了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雲南易幟 洪首傳邊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八百九十章 賊秀才陣亡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八百八十章 壘屍及頂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第九百零一章 主子的舅舅也是主子第三百零九章 南蠻子太狡猾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事不妙第一千九十八章 汪士榮在此!第五十五章 賊秀才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女官 洞房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敗第四百八十章 數萬大軍保皇帝第二十四章 搶劫第一百九十二章 坐守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夷狄畏威不畏德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公主出嫁第六十四章 清鬼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五百二十一章 駙馬爲何不來救我們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八百九十二章 回師稱帝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三百九十三章 反覆小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朕不是膽小鬼第一千五十三章 韃子餓了會做什麼?第九百四十八章 擁清伐明 上第一千二十四章 全朕首領可也?第286章 滿洲大兵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六百六十七章 兩省巡撫第七百八十六章 還都 親王 公主第三百三十三章 長樂郡主第一百七十八章 攻守 十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二十章 風起第六百五十三章 擡旗 拜師 行癡 親征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滿韃子不可信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八百零二章 只要福臨比我更爛就行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四百七十九章 是真是假?第七百三十七章 城中爲順民第四百三十章 亂動亂叫者死第二百四十五章 追殺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一百四十一章 漢人第四百六十四章 利益集團第九百四十九章 擁清伐明 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滿城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第二百一十四章 鏖戰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許欺負我額娘第五百七十二章 重賞 藥子短缺第七百四十三章 秣陵關第五百五十四章 人心算個什麼東西第七百三十章 總督大人要斬盡殺絕不成?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過退位?第九百九十九章 遠征軍回調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思而後行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獵頭令第五百一十章 梧州城破 中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心中的辮子第一千二十四章 全朕首領可也?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七百六十六章 永曆歸國 上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放下武器,送爾歸國第五十一章 明軍第286章 滿洲大兵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爲何不見你第九百二十四章 恩科取士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鮮可否?第三百四十三章 駐軍澳門第一千一百章 灰飛煙滅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九百八十八章 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投降第七百三十二章 破金陵 不封刀第十四章 勸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沒有退路第九百八十四章 班超再世第四百九十六章 到底誰更狠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家不生 全村做牢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七百一十章 好男兒留的什麼辮!第三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