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人心算個什麼東西

西山慈善寺一間不起眼的廂房中,新科狀元徐元文和同榜探花葉方靄各自捧着手暖圍爐而坐。二人皆是崑山人,說的家鄉的吳音,聽着頗是悅耳。

葉方靄是昨天傍晚和徐元文一同隨聖駕來西山的,這會皇帝正在玉林通繡大和尚那聽佛釋經,他二人便在此侯召。閒來無事,又是新科狀元公和探花郎,且還是同鄉,這說着自然而然說到了家鄉。

“朝廷在西南用兵頗費錢糧,廣東、兩湖又遭兵災,廷議要在江南多行催收,以解國庫支用不足。不知狀元公對此有何看法?”

葉方靄忽的說到前日才下發的聖旨,旨意上要江南各地對士紳大戶徵收較前明還要爲重的錢糧賦稅,以支撐西南戰事和京師八旗給用,稱催科。葉方靄和徐元文都是崑山大戶人家子弟,催科旨意一到,可想他兩家定然要被勒催錢糧,事關自家利益,自然關切。

徐元文笑着搖了搖頭:“喚我姓名便可,稱什麼狀元公,難道你還要我一口一個探花郎叫你麼?”

聞言,葉方靄也笑了起來,稱呼隨之便改了,“那請問徐兄對朝廷催科江南有何看法?”

“要說看法,確是有些。”徐元文道。

“願聞其詳。”葉方靄作俯首恭聽狀。

徐元文示意對方不必如此,微一思慮道:“葉兄可知《五人墓碑記》?”

“《五人墓碑記》?西銘公所作那篇?”

葉方靄愣了下,不明白徐元文怎的忽說起這復社創始人張浦作做文章來。身爲江南士人,葉方靄自然知道西銘公那篇鼎鼎有名的《五人墓碑記》,文中所述之事也是大致清楚過程。

天啓六年,京師派來錦衣衛在蘇州巡撫衙門宣讀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的詔書,在場的有巡撫毛一鷺、巡按御史徐吉和北京來的緹騎張應龍、文之炳等人。突然,衙門口聚集大量百姓,緊接着諸生文震亨、楊廷樞、王節、劉羽翰等人要求拜見江蘇巡撫毛一鷺及巡按御史徐吉,說是要替百姓請願請求釋放周順昌。

抓捕周順昌的行動是京師來的錦衣衛奉皇帝詔書進行的,是聖命,蘇州官員無人敢違抗聖旨釋放周順昌,因此,諸生的要求遭到拒絕。在爭論中,辦差的錦衣衛指責諸生聚集百姓前來是要阻撓辦案,諸生及百姓則大罵錦衣衛假傳聖旨亂抓人。於是雙方發生衝突,緊接着就大打出手,場面頓時失去控制,民變暴發。京師來的兩名錦衣衛被打死,多人受傷。

巡撫毛一鷺和巡按御史徐吉站在朝廷一方,在事件中也受到了衝擊,毛一鷺躲到廁所裡才得以倖免。知府寇慎和縣令陳文瑞則站在諸生一方,沒有受到衝擊。事件發生後,皇帝震怒,蘇州遂有五名義士被官府捉拿問斬。後創辦復社的婁東二張之一西銘公張溥親自爲五人作碑記,一時廣爲傳誦。

當然,此事也可理解爲天啓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權,網羅遍天下,以殘暴手段鎮壓東林黨人。天啓六年,魏忠賢派人到蘇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選員外郎的周順昌,結果激起蘇州市民的義憤,爆發了反抗宦官統治的鬥爭。在此次鬥爭中,有五位義士被閹黨殺害,事後復社領袖、東林黨人張溥親自爲五人做墓碑記。

事情很清楚,葉方靄卻不明白這件事和江南催科有什麼關係。

徐元文問他道:“那五人爲何而死?”

葉方靄道:“百姓激於義憤反抗閹黨迫害忠良而矣。”

聞言,徐元文卻搖了搖頭,道:“當初,我也是這麼認爲,可後來舅父卻對我說,此事另有文章。我不解,便問舅父到底有什麼文章,經他說後卻是如夢方醒,原來這事真的有不足爲人道之處。”

葉方靄是越聽越糊塗,百姓激於閹黨迫害忠良而憤起抗爭,此事江南士紳人人傳誦,怎的徐元文的舅舅顧炎武說這事還有不足爲人道之處?

“首先,魏忠賢爲何要抓週順昌?”

“魏閹行事,要何理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而矣。”

“要這麼說也對,問題是魏忠賢抓週順昌,並不是抓蘇州百姓,更不是抓那五義士,這些人爲什麼要和諸生一起反抗呢?而且,抓人的是天啓皇帝下的聖旨,來的又是緹騎錦衣衛,這和百姓有什麼關係?百姓難道真是激於義憤,自動聚集到衙門要和官府抗爭不成?”

“徐兄的意思是?”

“這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我舅父的意思。我舅父對我說,百姓並非激於義憤,因爲這件事和百姓的利益根本沒有關係,他們不可能爲一個不相識的官員和官府對抗的。而能聚集這麼多人,激起如此大的民變,這背後乃是有人組織,有人指使,不然,百姓吃飽撐的冒着殺頭的危險和官府抗爭?”

聽後,葉方靄愣在那裡,細細琢磨徐元文所說,漸漸也是品出點不對來。是啊,若不是有人指使鼓動,百姓怎的就能聚集起那麼多人,又怎的知道官府裡來了緹騎要抓週順昌呢。

“我先前聽了也覺不可思議,後將西銘公的文章反覆再讀,這才發現西銘公早在文中將事實道明瞭。葉兄可記得文中有吾社之行爲士先者,爲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這句?”

“是有這麼句話。”

“吾社是什麼?便是復社前身應社也!“行爲士先者”,說的是應社骨幹楊廷樞和文震亨等人充當這次行動的骨幹,楊廷樞是應社元老,地位僅次於張溥和張採,文震亨和他的哥哥文震孟都是一時俊傑,也是復社的中堅,文氏兄弟的曾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文家在蘇州極有勢力。另外上書要求厚葬五人,以旌其所爲的是東林黨人;請於當道,要求厚葬五人的是太僕寺卿吳因之,翰林修編文震孟和姚希孟。文震孟和姚希孟都是東林黨人和復社成員,也都是朝廷大員,兩人還擔任過崇禎皇帝的日講老師,姚希孟是文震孟的外甥,這些,你恐怕不知道吧。”

“小弟還真不清楚這些人的關係。”

葉方靄苦笑一聲,雖都是崑山人,家境也屬大戶,但對於前明朝堂那些大人物的關係,他還真及不上徐元文。心中暗歎一聲,畢竟是大儒顧炎武的外滲,果真是家學淵博。

徐元文沒想到葉方靄在那自愧不如自己見聞廣,只在那道:“山墉街五人墓碑都是哪些人出錢修建的?那墓碑上都刻的清楚,吳因之、文震孟、姚希孟、錢謙益、瞿式耜等人絕大多數是東林黨人或親東林的人士,另外爲五人撰文的是應社和復社的創始人張溥。所以這件事從頭到尾不過是東林黨人利用百姓對抗魏忠賢而矣。所以這件事其實葉兄應該能夠猜到來龍去脈,說白了,被抓的周順昌是東林黨骨幹,而策劃營救和指使百姓衝擊官府的都是東林黨人,他們的目的便是通過製造動亂,嚇阻朝廷抓捕東林黨人。正如張溥在文中所說:“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

說到這裡,徐元文忽的冷笑一聲,“那五個主動受死的所謂義士中,周文元其實是周順昌的轎伕,另外四人或爲牙伶,或爲夥計,或爲販夫,都是些身份卑微之人,這等人的命可不值錢,朝廷問罪,東林黨人自己怕死,便花錢買這五人頂罪,事後再好生宣傳,倒是個好打算。”

葉方靄嘆口氣,道:“也許,事情真如徐兄所說,可歸根結底,徐兄與我說的這件事和催科又有什麼關係?一個前朝事,一個今朝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吧?”

“東林黨人爲何要拼命反對魏忠賢,魏忠賢又是吃飽撐的要胡亂抓人殺人?”

徐元文說着將手中暖壺放下,那壺已經不暖了。

這個問題讓葉方靄一時無法作答,他想說因爲魏忠賢是閹人,閹人就是大奸大惡之徒,所以東林黨人反對他是有公義在。可這話卻又似乎站不住腳,聖人可不曾教導弟子對身有殘缺者歧視對待,自己若這麼說了,怕有違聖人大道。有些事,心裡能想,說出來卻是不太妥當的。

徐元文見他不語,便直接道:“原因很簡單,朝廷沒錢,江南有錢,魏忠賢想要從江南弄錢,東林黨人卻攔着不讓,於是他便要殺人。”

“爲了錢就要殺人?”

“這不是小數目,也不是一家一戶之事,而是一國之事。朝廷沒錢還能稱之朝廷麼?那大頭兵要是沒餉領,沒飯吃,還肯替朝廷賣命?當兵的不賣命了,不忠朝廷了,這天下不是要換一家了?...莫說朝廷了,就是小門小戶,家中赤貧,一個銅子都沒有,那當家的不都要想着法子賺來銅子養家麼?誰不讓他掙錢養家,你說,他會不會和那人拼命?”

“話是這麼說,可事情也不能歸罪黨人吧,魏忠賢要弄錢自可去弄,又何必對黨人痛下殺手。”

葉方靄說完,卻發現徐元文沒有接話,只是盯着自己看。他怔了怔,旋即有些臉紅,黨人黨人,這黨人之根還不是普天下的士紳大戶。而天下何處士紳大戶最多?江南也!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魏忠賢想從江南弄錢,自然動了江南士紳利益,如此一來,黨人自然要反他。黨人反他,魏忠賢便要殺人。不殺人,不震懾,他如何爲朝廷弄錢。

或許黨人還不敢扯旗造朝廷的反,但私下卻有太多變通辦法可做,那蘇州聚集百姓衝擊官府,不就是變相的手段麼。

這道理實在太簡單,枉之前看不清,還真爲那五義士叫好,現在想來,真是可笑,可笑啊。

葉方靄沉默不語,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家族供他讀書考科舉,圖的不就是有朝一日他能成爲朝廷命官,反過頭來照顧家族,庇護家族麼。現在朝廷要對江南催科,他這探花郎又該如何取捨,是勸族人將錢糧拿出來交給朝廷還是讓他們繼續和從前一樣變着法子抗稅呢。

說一千道一萬,動別人家的東西,人人都是積極,可真要動自家袋中東西,誰又心甘情願?

“你不覺得現在和當年何等相像麼,同樣朝廷沒錢,同樣朝廷需要江南的錢糧。”

徐元文所言和葉方靄心中所想竟是到了一塊。

“你我都清楚,朝廷催科的旨意起有多少實效。江南縉紳和地方官府自前朝就久有勾連,利益相關如大樹盤根,我敢肯定,催科旨意下去後,地方士紳多半便是交通官府,賄買書辦,隱混拖欠錢糧,萬不會把自家腰包裡的東西交出來的。”

“這...爾今已是新朝,難道他們還想和從前一樣?”

葉方靄這話說的有些心口不一,因爲他想的是便是如從前那般。

“在利益面前,沒有舊朝新朝說,只有我家的還是你家的一說。”

“徐兄打算怎麼辦?你家和我家可都是催科的對象。”

“這要看你我是站在他們一邊還是站在朝廷一邊了。”

“此話何解?”

“若你我二人站在朝廷這一邊,知道這內中隱情,肯定將這內情如實奏稟皇上,讓朝廷制定比明朝更爲嚴厲的催科,遣派更加得力的人手去做這事。縱是江南激起所謂民變無數,也當大刀闊斧執行下去,絕不循私。但若你我二人站在自家一邊,向朝廷奏稟如何動自己袋裡的錢財,你不覺得好笑麼。”

“唉...”葉方靄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其實我倒並不擔心我家裡,而是擔心那些人。若是朝廷催的急了,催的狠了,他們就會想着明朝的好。”徐元文有感而發,神情有些擔憂。

他們是誰?

葉方靄知道,除了那些江南士紳還能有誰。

“我擔心,催科旨意一到,江南人心便又嚮明了。若是從前倒還罷了,現在若江南生事,這天下只怕又要多難了。”

“人心還是向着大清的,他們不糊塗。”

“人心算個什麼東西,在利益面前有人心嗎?他們若懂人心,這明朝就不會亡了。”

........

咳咳,骨頭對天啓年間的歷史比較感興趣,所以順帶着寫了些,諸君不要以爲骨頭是湊字數,實際這事和江南三大案有很大關係,而江南三大案又和江南士紳反清復明有很大關係,和國姓爺有關係,間接的,也和一心想摘東南果子的秀才有關係。這章算個伏筆。

寫小說不是整天描寫打打殺殺的,一個故事需要很多情節,很多場景,很多畫面切換。(未完待續。)

...

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一百九十五章 官辦第六十六章 報訊第四十三章 太平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爲何不見你第五百二十一章 駙馬爲何不來救我們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減丁第一百八十七章 鹽貨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能讓南蠻子走!第四百九十三章 忠臣有用嗎!第一百五十一章 立足第一千一十四章 賊秀才定會要朕的命第九百九十章 圍點打援第七百八十九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六百八十章 帝落平陽第296 漢軍8大家第一千二十章 朕何其無辜第二百四十一章 決戰 十一第一千零七章 誰是螳螂 誰是黃雀第三百零八章 本帥向來英明第九百八十八章 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第三十七章 麻煩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清翻不了天第三百四十四章 搶劫澳門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五百零二章 曲靖慘案第三百二十三章 督撫文報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一千二十七章 虛君?第五百四十五章 三大重兵集團第八百零三章 圖利而降者,殺第七百四十二章 本王親自去抓張煌言!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二百三十二章決戰二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陝西的漢子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大明不要仁義之人第九百八十七章 倒黴的祖澤清第六百八十五章 朕不是膽小鬼第七百三十六章 大清萬萬年第八百一十七章 蔣指揮,大帥請你去南京第三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黃鉞第二百一十七章 阿母第六百八十四章 留得狡兔,走狗自存第三百三十五章 朕要看看將士們第一百三十二章 老人第八百七十四章 巴圖魯第一千一十八章 讓我攔截朱由榔?第三百三十章 唐王也可當皇帝第三百九十八章 全軍進攻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六十四章 清鬼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七十二章 營老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九百八十章 真正的脊樑第九十九章 保證第一千四十九章 擲杯爲號第七十章 老弱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師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八章 逃人第一千零六章 輔政大臣第二百三十三章 決戰 三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太后的孃家第五百八十章 消失的明軍第六百四十七章 腦袋也值錢第一千八十三章 請晉王襄助一二第七百二十章 滿蒙特別行動隊第九百六十四章 瞎子李逛青樓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元清非中國第三百四十二章 構架第七百五十六章 金陵 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潰逃第七百七十七章 爲何不死於賊第九百零五章 賊兵過境 斷子絕孫第二百三十章 動搖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公主出嫁第281章 攻打增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殺盡韃子方罷手第五百三十章 朝廷還想卸磨殺驢麼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屍堆如山第六十九章 總旗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二百一十五章 賜婚第六百八十九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鮮可否?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旗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獵頭令第八百零六章 生死兩茫茫第九百五十六章 我兒是探花郎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二百一十九章 慘烈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雲南整編 夔東請鎮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四百七十三章 挾天子
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一百九十五章 官辦第六十六章 報訊第四十三章 太平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爲何不見你第五百二十一章 駙馬爲何不來救我們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減丁第一百八十七章 鹽貨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能讓南蠻子走!第四百九十三章 忠臣有用嗎!第一百五十一章 立足第一千一十四章 賊秀才定會要朕的命第九百九十章 圍點打援第七百八十九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六百八十章 帝落平陽第296 漢軍8大家第一千二十章 朕何其無辜第二百四十一章 決戰 十一第一千零七章 誰是螳螂 誰是黃雀第三百零八章 本帥向來英明第九百八十八章 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第三十七章 麻煩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清翻不了天第三百四十四章 搶劫澳門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五百零二章 曲靖慘案第三百二十三章 督撫文報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一千二十七章 虛君?第五百四十五章 三大重兵集團第八百零三章 圖利而降者,殺第七百四十二章 本王親自去抓張煌言!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二百三十二章決戰二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陝西的漢子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大明不要仁義之人第九百八十七章 倒黴的祖澤清第六百八十五章 朕不是膽小鬼第七百三十六章 大清萬萬年第八百一十七章 蔣指揮,大帥請你去南京第三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黃鉞第二百一十七章 阿母第六百八十四章 留得狡兔,走狗自存第三百三十五章 朕要看看將士們第一百三十二章 老人第八百七十四章 巴圖魯第一千一十八章 讓我攔截朱由榔?第三百三十章 唐王也可當皇帝第三百九十八章 全軍進攻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六十四章 清鬼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七十二章 營老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九百八十章 真正的脊樑第九十九章 保證第一千四十九章 擲杯爲號第七十章 老弱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師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八章 逃人第一千零六章 輔政大臣第二百三十三章 決戰 三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太后的孃家第五百八十章 消失的明軍第六百四十七章 腦袋也值錢第一千八十三章 請晉王襄助一二第七百二十章 滿蒙特別行動隊第九百六十四章 瞎子李逛青樓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元清非中國第三百四十二章 構架第七百五十六章 金陵 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潰逃第七百七十七章 爲何不死於賊第九百零五章 賊兵過境 斷子絕孫第二百三十章 動搖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公主出嫁第281章 攻打增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殺盡韃子方罷手第五百三十章 朝廷還想卸磨殺驢麼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屍堆如山第六十九章 總旗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二百一十五章 賜婚第六百八十九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鮮可否?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旗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獵頭令第八百零六章 生死兩茫茫第九百五十六章 我兒是探花郎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二百一十九章 慘烈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雲南整編 夔東請鎮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四百七十三章 挾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