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放寬海禁

bookmark

按照張輔等軍閣閣員的提議,大明首先要蕩除盤踞在小琉球島和瓊州島的倭寇,這兩個島是大明最大的近海島嶼,也是倭寇最大同時也是最活躍的據點。

由於李雲天已經組建了大明水師的三大艦隊,因此這次對倭寇的作戰正好可以給水師進行練兵。

按照地理位置,駐紮在浙江寧波港的海鷹艦隊將負責清剿小琉球島,駐紮在交趾多海港的海狼艦隊將負責清剿瓊州島。

“鎮國公,水師能否清剿小琉球和瓊州的倭寇?”宣德帝見李雲天默不作聲地坐在那裡,於是不動聲色地開口問道,其實他在這次廷議中最想聽的是李雲天的建議。

“皇上,倭寇乃一羣烏合之衆,絕對我大明水師的對手。”李雲天聞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聲說道,“不過水師創建伊始,現在正在操練戰法,而小琉球和瓊州又遠離陸地需要籌備諸多事宜,因此臣覺得明年夏季倭寇猖獗之時出海清剿爲宜,可將其一網打盡。”

“明年夏天?”宣德帝清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徹底清除倭患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覺得李雲天言之有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就依卿之所言,明年夏季出兵圍剿小琉球和瓊州倭寇!”

張輔、楊士奇和蹇義等人也暗自點着頭,同時心中感到一陣感慨,盛怒之下的宣德帝竟然會贊同李雲天明年清剿倭寇的提議,足見對李雲天的信賴,在大明的文武百官中恐怕無出李雲天其右者。

“皇上,臣覺得倭患一事緣由複雜,從長遠來看應以撫爲主,以剿爲輔,從根源上清除倭寇。”見宣德帝同意明年夏季出兵,李雲天沉吟了一下後開口說道。

“哦?”宣德帝聞言不由得饒有興致地望着李雲天問道,“如何撫之?”

張輔和楊士奇等人也狐疑地看向了李雲天,對李雲天的“以撫爲主”感到有些好奇,想看看他有何解決的對策。

“皇上,據臣所知,爲禍沿海的倭寇中有七成是我大明百姓,他們本是沿海的海民,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百姓賴以生存的手段有限,故而海禁令後無以謀生,在有人之心的蠱惑下幹起了劫掠和走私的勾當。”

在現場衆人的注視下,李雲天神情逐漸變得嚴肅,有條不紊地向宣德帝說道:

“太祖皇帝之所以禁海,一是我大明繁華富庶,勿需從海外獲得所需品,但要防備市面上的緊缺品流出,再加之大明商稅低微國庫從中無利可圖。二是張逆、方逆的殘部爲禍海上並與國內逆賊勾結,再加上倭寇襲擾,危害大明海疆,最終使得太祖皇帝決意禁海。”

“皇上,如今時過境遷,我大明通過與南洋諸國的海上貿易可獲得超千萬兩白銀的利潤,再加之張逆和方逆殘部經過太祖皇帝禁海後已然遷至南洋諸國定居,無法再襲擾大明,故而如今對我大明海疆造成危害的就剩下倭寇。”

說着,李雲天向宣德帝一拱手,沉聲奏稟道,“臣覺得可放開海禁,以安海民,平倭患!”

李雲天話音剛落,東暖閣的衆臣們就一陣騷動,相互間交頭接耳地低聲議論起來,紛紛覺得李雲天所言甚是。

明初實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大明物資富饒,立國後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能滿足大明自身的需求,故而沒有對外貿易的必要,因爲明太祖不僅定下了三十稅一的超低商稅,而且對海外貿易通常不徵關稅或者徵收具有象徵意義的微薄關稅。

據史料記載,“永樂初,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沒奇等來朝,附載胡椒與民互市。有司請徵其稅。帝曰:“商稅者,國家抑逐末之民,豈以爲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因此,大明與海外諸國互市的時候無法從中獲取應有的稅收利益,自然朝廷也就對與海外諸國了無興趣。

另外,由於海外諸國缺少硝黃、銅和鐵等重要的軍事物資,因此明間的海商們通常走私這些被大明嚴令流出的物資以獲取最大的利益,大明禁止不絕,甚至官商勾結,使得朝廷大傷腦筋。

二,明初,被明太祖擊敗的張立誠和方國珍等元末起義軍的殘部被迫逃亡海上,在南洋一帶建立了衆多據點,與大明內部的反明勢力遙相呼應,使得明太祖十分警惕,再加上倭寇自從元朝就不斷到沿海侵擾,大明後爲禍更重,這可謂是明太祖海禁令的最重要原因。

不過,雖然永樂年間朝廷仍數次“嚴私通番國之禁”,但其聲勢已經不如洪武年間嚴厲,而且禁令的範圍也逐漸縮小,對朝貢貿易中的違禁事件採取了寬容的態度。

明初洪武帝實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決了違禁物資外流的頑疾,並且切斷了張立誠和方國珍等殘部與大明內陸的聯繫,但卻使得倭寇激增,逐漸成爲了困擾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與出海有關的產業悉數斷絕,再加上地方官員的貪酷,這使得飢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盜的行列。

畢竟,自古以來百姓們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長卻有限,一旦無法出海謀生其生活必將陷入困頓。

而自宋朝以來,東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爲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等等,養活了可謂百萬計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明朝海禁令無疑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

故而,對當地的百姓來說只有兩條路走,一是甘受飢寒交迫的困頓生活,一是鋌而走險當倭寇,從事海上走私或者對大明沿海進行劫掠。

聽了李雲天的話後,宣德帝的眉頭微微皺了起來,雖然沿海的地方官府從未有過轄地內的百姓因爲生活貧困而淪爲倭寇的奏報,但是他很清楚李雲天並非危言聳聽。

很顯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爲了政績同時也是害怕擔責,自然不可能把百姓們因生活貧困而成爲倭寇的事情上報,那樣的話他們難辭其咎。

所以在宣德帝得到的奏報中,最多也是沿海有百姓利慾薰心加入倭寇,至於那些百姓生活窘迫之事絕口不提,否則豈不是自討苦吃。

對於地方官吏那些欺上瞞下的行爲,宣德帝已經早有耳聞,只是沒有想到沿海居民會有如此多的人淪爲了倭寇。

這也怪不得大明的海防防線成爲了一道擺設,在當地人的裡應外合下那些海防衛所的軍士根本就無法得知倭寇的行蹤。

再者說了,以海防衛所鬆懈的訓練和低落的士氣,恐怕也沒人肯跟那些倭寇拼命,巴不得不知道倭寇來襲的消息,等到倭寇劫掠完了再去收尾,裝模作樣地追殺一番。

“諸位愛卿,朕是否應該放開海禁?”沉吟了一下後,宣德帝看向了在座的大臣,畢竟海禁事宜是大明的頭等軍國大事,故而他需要徵詢朝中文武重臣的意見。

“皇上,臣也曾聽聞沿海百姓加入倭寇一事,如今促成太祖皇帝禁海的事由只剩下倭寇一項,臣覺得海禁可開。”

張輔擡頭看了看周圍的衆人,見沒人有開口的意思,於是不動聲色地向宣德帝說道,遇到這種事情就需要按照官位由高到低的順序來向宣德帝表明態度。

“倭寇屢禁不止,臣以爲可放開海禁,既使得沿海居民能得以休養生息,又可調動沿海居民共同抵禦倭寇,使得倭寇無所遁形。”楊士奇望了一眼蹇義,見蹇義在那裡悠閒地端着一杯香茗品着,因此鄭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說道。

作爲李雲天的恩師,楊士奇自然要在廷議上支持李雲天,更何況他也認爲海禁令過於苛刻,是時候做出調整。

“皇上,臣對沿海官府未能治理好民政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頓深感愧疚,如放開海禁能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臣認爲可行。”這時,蹇義放下了手裡的茶杯,一臉遺憾地向宣德帝說道。

“臣附議!”剩下的衆人見張輔、楊士奇和蹇義已然表明了態度,因此紛紛表示了對開放海禁的贊同。

作爲在宦海浮沉了數十年的文武重臣,在座的大臣早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宣德帝經過李雲天的勸說後有開放海禁的心意,再加上李雲天提出開放海禁一事以後倘若出了什麼岔子要由李雲天來扛,因此衆人自然不會反對。

現在的宣德帝可不比登基的時候,已然掌控住了朝中的局勢,身上再現了永樂帝的風采,故而朝中重臣輕易間不會去觸怒他。

當年洪武帝要禁海的時候朝中雖有不少大臣反對,但敢當面進諫的可少之又少,進而使得海禁令順利實施。

況且,隨着大明與南洋乃至西夷諸國海上貿易的發展,包括倭寇在內的海盜將成爲大明清除的重點,衆臣自然也希望能清除困擾大明已久的倭患。

“既然如此,那麼就傳朕旨意,放開海禁令,允許海民出海謀生,但不得私自與海外諸國貿易,違令者斬!”宣德帝見在座的衆臣都同意開放海禁,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絲笑意,沉吟了一下後宏聲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說道。

第428章 屯糧第995章 廊房議事第508章 大獲全勝第888章 戰幕開啓第1423章 化險爲夷第152章 雞鳴狗盜第480章 移禍江東第70章 走訪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1260章 心腹之患第232章 被認了出來第721章 西域方略第1123章 輕重緩急第899章 試探虛實第239章 恰到好處第44章 重審文書第824章 落井下石第1248章 以假亂真第1089章 自以爲是第1268章 得失難料第1256章 各有所得第8章 糊塗審案第356章 伺機而動第721章 西域方略第321章 暗度陳倉第145章 敲山震虎第580章 平地起波瀾第1098章 惱羞成怒第436章 壞消息第755章 心神不寧第1320章 圖窮匕見第550章 恩怨分明第377章 塵埃落定第1446章 東風至第1149章 軍務道第1264章 願者上鉤第714章 從容赴宴第1460章 功成身退第834章 無奈選擇第1192章 短兵相接第895章 復仇之心第958章 將功贖罪第719章 入關第337章 怒斥第1454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430章 決勝千里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1386章 詔書抵達第345章 大獲全勝第7章 鳴冤第1035章 鴻門夜宴第133章 及時雨第780章 一場完勝第902章 酒後真言第1124章 逃之夭夭第300章 密奏第1401章 按部就班第632章 一笑泯恩仇第1285章 難眠之夜第1203章 晚節難保第477章 恩科第115章 人盡其能第813章 進宮鳴冤第1227章 得償所願第277章 莫名的物證第624章 各顯神通第358章 下馬威第262章 前倨後恭第369章 陵園第286章 死扛到底第842章 意外驚喜第876章 惡有惡報第1328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第392章 賀喜第1211章 心智較量第475章 配合默契第240章 會審第879章 連鎖反應第1354章 不知所措第434章 意想不到第338章 人盡其用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919章 兵發琉球第864章 下馬威第788章 心知肚明第987章 京城急報第388章 攤丁入畝第607章 擊鼓鳴冤第171章 針鋒相對第1150章 漏網之魚第247章 一舉成名第1097章 誘敵之計第1272章 惱羞成怒第1028章 危機臨近第166章 千鈞一髮第557章 探問蹤跡第498章 海外領土第892章 威服倭寇第48章 剝繭抽絲第1361章 指點迷津
第428章 屯糧第995章 廊房議事第508章 大獲全勝第888章 戰幕開啓第1423章 化險爲夷第152章 雞鳴狗盜第480章 移禍江東第70章 走訪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1260章 心腹之患第232章 被認了出來第721章 西域方略第1123章 輕重緩急第899章 試探虛實第239章 恰到好處第44章 重審文書第824章 落井下石第1248章 以假亂真第1089章 自以爲是第1268章 得失難料第1256章 各有所得第8章 糊塗審案第356章 伺機而動第721章 西域方略第321章 暗度陳倉第145章 敲山震虎第580章 平地起波瀾第1098章 惱羞成怒第436章 壞消息第755章 心神不寧第1320章 圖窮匕見第550章 恩怨分明第377章 塵埃落定第1446章 東風至第1149章 軍務道第1264章 願者上鉤第714章 從容赴宴第1460章 功成身退第834章 無奈選擇第1192章 短兵相接第895章 復仇之心第958章 將功贖罪第719章 入關第337章 怒斥第1454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430章 決勝千里第1427章 出人意料第1386章 詔書抵達第345章 大獲全勝第7章 鳴冤第1035章 鴻門夜宴第133章 及時雨第780章 一場完勝第902章 酒後真言第1124章 逃之夭夭第300章 密奏第1401章 按部就班第632章 一笑泯恩仇第1285章 難眠之夜第1203章 晚節難保第477章 恩科第115章 人盡其能第813章 進宮鳴冤第1227章 得償所願第277章 莫名的物證第624章 各顯神通第358章 下馬威第262章 前倨後恭第369章 陵園第286章 死扛到底第842章 意外驚喜第876章 惡有惡報第1328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第392章 賀喜第1211章 心智較量第475章 配合默契第240章 會審第879章 連鎖反應第1354章 不知所措第434章 意想不到第338章 人盡其用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919章 兵發琉球第864章 下馬威第788章 心知肚明第987章 京城急報第388章 攤丁入畝第607章 擊鼓鳴冤第171章 針鋒相對第1150章 漏網之魚第247章 一舉成名第1097章 誘敵之計第1272章 惱羞成怒第1028章 危機臨近第166章 千鈞一髮第557章 探問蹤跡第498章 海外領土第892章 威服倭寇第48章 剝繭抽絲第1361章 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