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6章 東風至

bookmark

“回皇上,據臣的查證,對馬島上的倭寇正是當年聯合陳光宗偷襲臣的那些人,領頭的名叫山海光孝,現在是倭寇的寇首。

在衆臣的注視下,李雲天有條不紊地沉聲向正統帝稟報道,“據臣所知,韓安伯當年在漢城受襲就是山海光孝的陰謀,妄想挑撥朝鮮與我大明之間的關係。

李雲天口中的韓安伯自然指的是金宗瑞,金宗瑞現在身爲驍武軍朝鮮大營的統兵官,這四年來積極備戰,準備攻打倭國的事宜,是朝鮮地界四大巨頭之一。

所謂的朝鮮四大巨頭,指的是掌控朝鮮政務、軍務和法務的四大高官,分別是朝鮮布政使司布政使李稷、朝鮮按察使司按察使黃喜、朝鮮都司都指揮使崔閏德以及驍武軍朝鮮大營統兵官。

由於四人都是伯爵故而級別上平行,相互間又不統屬,所以在外界看來“四大巨頭”實至名歸,負責朝鮮地方軍政事宜。

本來,對於李雲天讓李稷和金宗瑞這四個原朝鮮王國的高官顯貴執掌朝鮮的軍政大權,朝廷上的官員還頗爲擔憂,擔心李稷四人陽奉陰違。

不過事實卻出乎衆人的意料,李稷和黃喜、崔閏德、金宗瑞自任職以來兢兢業業,使得朝鮮國這四年來社會發展迅速,百姓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自然對大明的認同感越來越強了。

實際上,李雲天任用李稷和金宗瑞等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朝鮮是一個苦寒之地,李稷四人對當地的情形知根知底,再加上他們能坐到目前的位子都有不少本事,所以是最合適任職的人選。

尤爲重要的是,李稷等人獲得任用將安撫朝鮮那些留用的舊臣,使得他們安心爲朝廷做事。

“實在是太可惡了,先皇曾經下令平定倭寇,沒想到他們經過官軍的圍剿後不僅不知收斂,反而以卵擊石挑釁我大明!”

正統帝聞言頓時臉色一沉,伸手重重地一拍龍椅的扶手,環視了一眼殿內的衆臣後神色冷峻地問道,“諸位愛卿如何看待此事?”

“稟皇上,臣以爲應該派兵剿滅對馬島上的倭寇,倘若放任下去必定危害我大明沿海。”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不由得相互對視了一眼,誰都聽出來正統帝對那些倭寇的不滿,於是禮部尚書胡瀅率先開口,走出隊列後向正統帝躬身說道。

隨着楊溥離世,胡瀅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文官之首,朝中已沒有文官能與胡瀅平起平坐,這給了內閣的那幾名輔臣沉重的壓力。

不過,自從李雲天回京後內閣的壓力驟減,幾名輔臣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畢竟李雲天這個左春坊大學士有參與內閣事務的權力,算是半個內閣閣員,幫他們擋住了胡瀅的氣勢

實際上,隨着年齡的增長鬍瀅也早就到了告老還鄉的年紀,可正統帝捨不得他這個朝之重臣離開,畢竟胡瀅是從永樂皇帝身邊的重臣,對皇家的忠心遠勝其餘的文官。

胡瀅在宦海沉浮數十年,目睹了大殿上的一幕後豈會不知道倭國是李雲天的獵物,他可是很清楚李雲天這些年一直在暗中整軍備戰,目標就是一水之隔的倭國,而從正統帝的反應來看正統帝無疑贊同李雲天這樣做。

既然如此胡瀅自然要率先表態,支持李雲天對倭國用兵,雖然他覺得倭國對大明沒什麼用處,但李雲天做事向來眼光獨到,或許倭國以後能對大明有大用。

“臣等附議!”見胡瀅主張征討倭寇,大殿上的文官紛紛開口表示贊同,在這金鑾殿上最安全的事情莫過於隨大流了,否則屆時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皇上,倭國賊心不死,屢次冒犯我大明天威,不誅不足以震懾宵小之輩!”既然文官已經表明了態度,那麼勳貴們自然不能無動於衷,況且倭寇的事情本來就由勳貴負責,故而義國公張昊走出了隊列,躬身向正統帝說道。

英國公張輔由於過於年邁被正統帝恩准在家休養,忠國公周徵是李雲天的岳父故而這種場面不適合發表意見,所以就輪到了張昊。

在大明當朝的勳貴中,除了李雲天以外自然是以張輔爲尊,張輔的後面依次是周徵和張昊,這意味着張昊的意見其實已經代表了勳貴集團。

“臣等附議!”果然,隨着張昊話音落下,大殿右側的勳貴們紛紛表示贊成,他們肯定希望滅了對馬島的那些倭寇。

“傳朕旨意,着水師發兵剿滅對馬島倭寇!”正統帝見文武百官皆贊成出兵,於是神色嚴肅地下達了聖旨。

“忠王,此事就由你負責,務必要全殲對馬島的那些倭寇。”隨後,正統帝不動聲色地囑咐李雲天。

“皇上放心,臣必定全力而爲,將這夥漏網之魚繩之以法。”李雲天聞言雙目閃過一道亮光,躬身高聲回答,對馬島倭寇被剿意味着東征倭國的帷幕已經緩緩拉開了。

散朝後,李雲天被文武重臣簇擁着離開,一路上談論着對馬島倭寇的事情,如果不是李雲天這次忽然之間提起了倭寇衆人早已經淡忘了這夥曾經爲禍大明沿海的海賊。

自從進入正統朝後,大明軍隊在李雲天的率領下連戰連捷,滅北元、退帖木兒帝國、分奧斯曼帝國,使得大明帝國的兵鋒抵達到了地中海南岸,其軍勢之強盛已經超過了當年的蒙古帝國,歐洲乃至非洲諸國爭先遣使來朝,真正做到了天下間“萬國來朝”的盛況,其強盛已然超過了盛唐。

故而,不僅民間的百姓就連朝堂上的官員也把倭寇的事情拋在了腦後,與北元、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相比倭寇真的不算什麼,小菜一碟而已

如今李雲天猛然提到了倭寇,朝堂上的官員們這纔想起來當年倭寇橫行海上的往事,自然全力支持將其剿滅。

與大殿上的那些各部院衙門的屬官相比,各部院的堂官已經事先從講武堂籌集物資和調集兵力的事情上猜到了李雲天準備對倭國動手,故而自然不會在朝堂上跟他唱反調了,現在的李雲天可謂朝中的中流砥柱,沒人願意招惹他。

李雲天早已經做好了對對馬島倭寇的進攻準備,與對馬島隔海相望的釜山港經過三年多夜以繼日的修建已經成爲了一個巨大的軍港,可以供水師各類船隻停泊,從釜山港出發的話很快就能抵達對馬島。

接了正統帝的聖旨後,李雲天當即派水師的船隻從天津港出發,向釜山港準備妥當的水師將領下發剿滅對馬島及附近島嶼上倭寇的命令。

值得一提的是,李安民年前就已經趕到了釜山,東征倭國的第一槍將由他打響,屆時他將率領着水師船隊攻打對馬島。

雖然李安民還年輕,但是他貴爲大明的郡王遲早有一天會接掌大明水師,除了忠王府的小王爺外誰也坐不上水師主帥的寶座。

與驍武軍的情形一樣,由於水師也是李雲天一手打造的,除了他以外的高級將領資歷相當,彼此間又互不統屬,故而除了李雲天外別人根本無法服衆,鎮不住水師的那些驕兵悍將。

這也是李雲天爲何時至今日依然身兼驍武軍和水師統兵官的原因,其實他以講武堂總教官的身份完全可以統轄驍武軍和水師,可由於實在找不出合適的接任者而不得不兼着這兩個統兵官的職務,以免屆時發生權力的爭鬥。

隨着李雲天這些年來南征北戰,在他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驍武軍和水師也在不斷髮展壯大,各高級將領的心氣自然水漲船高,除了李雲天外誰又能鎮住他們?否則李雲天也不會讓雷婷代他執掌講武堂,以及柳雯晴坐鎮水師了。

當然了,忠王府的小王爺不在那些無法鎮服住驍武軍和水師將領的範圍內,與雷婷和柳雯晴的境況相似,忠王府的小王爺代表了李雲天,他們當然會恭敬有加了。

事實上,李雲天早就開始爲忠王府的將來佈局,所謂伴君如伴虎,就算他能享受皇帝的聖寵安穩地度過一生,但是難保其後人不會遇到皇家的麻煩,爲此他必須要想辦法讓忠王府自保,而講武堂就是忠王府的堅固後盾,同時也是讓李安明去波斯灣的重要原因。

早在李雲天當年被宣德帝囚禁差一點就丟了性命開始,李雲天就深刻地意識到了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爲此他已經讓吳倩,也就是娜莎把忠王府的一些子弟帶去了交趾,避免被皇家給一鍋端了。

內閣與六部,以及內廷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爭鬥給了李雲天暗中佈局的機會,他的目標並不在兩京十三省,而是朝堂上的文武官員都看不上的交趾、西域等那些被他打下來的偏遠地區

就在朝廷各派內鬥不息的時候,李雲天已經悄然完成了對交趾和西域等地的掌控,當地的官員莫不出身於講武堂受他影響頗爲深刻,朝廷以後要想對付忠王府的時候將不得不忌憚忠王府在交趾和西域等地的影響力。

其實,有一件事情朝堂上的人並不清楚,雖然當年京城城外的驍武軍聽從了宣德帝的命令瞞過李雲天調走並且配合查案,看上去忠於宣德帝。

但沒人想過如果李雲天下令讓驍武軍造反的話,那麼驍武軍會不會拒絕李雲天的命令。

可惜的是,由於李雲天當年表現得十分順從,人們無法知道驍武軍將士的抉擇,李雲天也正是因此重新得到了宣德帝的信任。

李雲天可不想以後再遇到這種刀架在脖子上而無法反抗的境況,因此下定決心要保忠王府平安,他當然不能指望着皇家的眷顧,尤爲重要的還要有自身的實力,以免屆時束手待斃。

第1251章 空穴來風第49章 心悅誠服第119章 項莊舞劍第959章 一個驚喜第629章 天子聖裁第635章 君臣之誼第912章 負隅頑抗第414章 勢在必得第526章 以退爲進第228章 覺察真相第851章 阿仇現身第1133章 議和第1141章 重建事宜第1090章 全力馳援第279章 險惡的陷阱第109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285章 虛虛實實第912章 負隅頑抗第823章 驚人真相第28章 點撥第1079章 顛倒黑白第452章 軍功體系第1201章 恩威並施第172章 壓倒性優勢第206章 星星之火第890章 大力招撫第135章 誥封第1089章 自以爲是第37章 暗渡陳倉第749章 帝王之憂第926章 夜襲跳馬港第224章 無中生有第176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669章 開原城第194章 完美實驗第488章 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606章 當堂對質第60章 遇襲第236章 待價而沽第483章 敲山震虎第1131章 大獲全勝第748章 放寬海禁第518章 暗流洶涌第540章 負隅頑抗第389章 針鋒相對第1037章 委以重任第152章 雞鳴狗盜第446章 胸有成竹第679章 軍陣操演第1121章 順風轉舵第986章 故人依舊第49章 心悅誠服第414章 勢在必得第726章 重返京城第600章 拋磚引玉第984章 彎刀之爭第645章 慧眼識珠第760章 勸說第1267章 出人意料第1249章 開棺驗屍第91章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第574章 報恩第1248章 以假亂真第1280章 身不由己第1149章 軍務道第871章 背了黑鍋第1205章 請罪第454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602章 斬草除根第1148章 左都御史第169章 宣召金鑾殿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987章 進宮見駕第1193章 強弩之末第1372章 據理力爭第1209章 託付重任第880章 委以重任第140章 帝王之心第1234章 蛛絲馬跡第1156章 巡按駕臨第834章 無奈選擇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1112章 關鍵援兵第1249章 開棺驗屍第811章 心存僥倖第91章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第428章 屯糧第327章 叛逃第958章 將功贖罪第1032章 黑色騎兵第1270章 虎頭蛇尾第1112章 形勢逆轉第967章 蛛絲馬跡第335章 察言觀色第738章 論功行賞第513章 軟硬兼施第1章 命懸一線第889章 新式海戰第6章 未雨綢繆
第1251章 空穴來風第49章 心悅誠服第119章 項莊舞劍第959章 一個驚喜第629章 天子聖裁第635章 君臣之誼第912章 負隅頑抗第414章 勢在必得第526章 以退爲進第228章 覺察真相第851章 阿仇現身第1133章 議和第1141章 重建事宜第1090章 全力馳援第279章 險惡的陷阱第109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285章 虛虛實實第912章 負隅頑抗第823章 驚人真相第28章 點撥第1079章 顛倒黑白第452章 軍功體系第1201章 恩威並施第172章 壓倒性優勢第206章 星星之火第890章 大力招撫第135章 誥封第1089章 自以爲是第37章 暗渡陳倉第749章 帝王之憂第926章 夜襲跳馬港第224章 無中生有第176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669章 開原城第194章 完美實驗第488章 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606章 當堂對質第60章 遇襲第236章 待價而沽第483章 敲山震虎第1131章 大獲全勝第748章 放寬海禁第518章 暗流洶涌第540章 負隅頑抗第389章 針鋒相對第1037章 委以重任第152章 雞鳴狗盜第446章 胸有成竹第679章 軍陣操演第1121章 順風轉舵第986章 故人依舊第49章 心悅誠服第414章 勢在必得第726章 重返京城第600章 拋磚引玉第984章 彎刀之爭第645章 慧眼識珠第760章 勸說第1267章 出人意料第1249章 開棺驗屍第91章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第574章 報恩第1248章 以假亂真第1280章 身不由己第1149章 軍務道第871章 背了黑鍋第1205章 請罪第454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602章 斬草除根第1148章 左都御史第169章 宣召金鑾殿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987章 進宮見駕第1193章 強弩之末第1372章 據理力爭第1209章 託付重任第880章 委以重任第140章 帝王之心第1234章 蛛絲馬跡第1156章 巡按駕臨第834章 無奈選擇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1112章 關鍵援兵第1249章 開棺驗屍第811章 心存僥倖第91章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第428章 屯糧第327章 叛逃第958章 將功贖罪第1032章 黑色騎兵第1270章 虎頭蛇尾第1112章 形勢逆轉第967章 蛛絲馬跡第335章 察言觀色第738章 論功行賞第513章 軟硬兼施第1章 命懸一線第889章 新式海戰第6章 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