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把這麼多個大師級的人物集合在一起,能處得來嗎?

在當時的北大有一種說法,中國有多少黨派,北大就有多少學派;北大有多少個教授,校園裡就有多少種學術觀點。

在北大的講堂上,史學方面,既有信古派的黃侃、陳漢章,也有疑古派的胡適、錢玄同。李大釗、陳獨秀可以在講壇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也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大講特講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有人提倡工讀互助主義,有人宣傳儒佛道者;陳獨秀、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提倡白話文,而黃侃、劉師培、林損等則極力維護文言文的地位。

如果走進那個時代的北大,人們可能會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當時的校園裡,有些教授如胡適,上課時總是西裝革履、洋派十足;而在另一間教室上課的辜鴻銘,則是長袍馬褂、拖着長辮子,還手持旱菸袋,並專門有僕人爲之點菸上水,諸如此類的情形不一而足。這些人似乎在用自己的外表裝束在無形中宣示着自己的理念。

至於課堂教學中不同觀點的交鋒、互捧、或指名道姓批評對方觀點,也是家常便飯。

本來中國有“文人相輕”的傳統,互相誰也瞧誰不服氣,共處一堂,是很容易滋生矛盾的。

但是,這難不倒蔡元培。用老百姓的話,叫做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就任北大校長後,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正如他的一句名言:“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衆家’之學府也。”

凡是有人的地方,總要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和觀念。對同樣一件事,看法也很難沒有分歧。要使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能夠在相處在一起,途徑無非有兩個。

其一,是弱者對強者的臣服。在動物界,如果在爭奪交.配權時一定要鬥個你死我活,這個物種肯定不會得到好的發展,也很容易走向滅絕。倒是弱者能夠對強者臣服的種羣,能夠有利於繁衍光大。

弱者對強者的臣服在人類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人沒有虎豹兇猛,能成爲這個世界的主宰是靠羣體的力量,離開羣體個人是很難生存的。但是,至少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沒有弱者對強者的臣服,羣體是不能維持的。

弱者對強者的臣服,這應該是封建專制及其之前的奴隸社會得以存在的重要的條件。所以,纔有人被神化,有人拜倒在“神”的腳下,所以纔有勇敢和智慧本身能成爲道德。崇拜其實也是一種臣服,只是從表面看不是被強迫,而是心甘情願。但臣服就是臣服,無論是自願還是強迫。

要使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能夠在相處在一起,這第二個途徑便是“兼容幷包”。不僅僅是求同存異,而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能夠互相包容,進而能夠在一起和諧相處。

何爲共和,或許共和真諦就是“兼容幷包”。

所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力。毫無疑問,一個社會能實現兼容幷包,標誌這個社會已發展到了民主社會的較高階段。

一個兼容幷包的社會肯定是個偉大的社會,一個對自己充滿自信的社會。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這樣的社會,要建立在很高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之上,與此相適應的,則是這個社會的社會成員,已經有了較高的道德水平。當然,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同樣是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的產物,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或許有了“思想自由、兼容幷包”,才能使得“囊括大典,網羅衆家”落到實處。“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它反映了領導辦學事業的人的一種難能可貴的寬容精神,如果放大了來看,它更反映了這個領導者對自己理念的自信,而蔡元培就具備了這種自信。

胡適對錢穆的《向歆父子年譜》的考據謹嚴,摺合今古家法,十分佩服,遂常常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做義務宣傳。但他對錢穆、馮友蘭、顧頡剛等人關於老子和《老子》一書的爭論,在課堂上則大肆抨擊,而這並不影響學人之間的友誼。

正如一位老先生所說:“胡適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舉一小事,胡適一次會議前聲明要提前退席,會上忽而有人談到《水經注》,胡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起來,乃至忘了提早退席這件事。”

特立獨行的國學大家辜鴻銘就不買胡適的賬,他認爲胡適號稱治哲學史,但卻既不懂德文,又不懂拉丁文,簡直是硬充門面、畫虎成貓、誤人子弟。

而章太炎的高足黃侃也看不起留美的洋博士胡適。但這可不是唯一讓他看不上的人,黃侃在上課的時候罵起同門師弟錢玄同來也照樣毫不留情。以至於兩人同時上課,因教室相鄰,錢玄同這邊聽得字字入耳。連下面聽課的學生都忍不住好笑,但錢玄同站在講堂上若無其事。

當年就曾在下面聽課的王崑崙回憶說:“教文字學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新派錢玄同;一位是老派黃侃。我選的是錢玄同的課。一天,我正在課堂上聽錢老師的課,不料對面教室正在講課的黃侃大聲地罵起錢玄同來了。錢聽了也滿不在乎,照樣講課。後來,我既聽錢玄同的課,也聽黃侃的課,以便兩相對照。”

陳獨秀曾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稱讚蔡元培“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自由思想的卓見,在習於專制、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

其實,他更應該感謝蔡元培對他本人的愛護和包容。這位爲呼籲科學與民主的新文化運動急先鋒行事風格圭角畢露、鋒芒侵人,個人生活上也是放浪形骸、不檢細行,往往給他的敵對者以攻訐的口實。他曾去當時北京的紅燈區“八大胡同”消遣,有時鬧到被妓女控告、被警察局傳訊、被小報大肆渲染,成爲轟動社會的醜聞。這位運筆如槍的仲甫,若沒有蔡元培爲他屢次三番解圍,恐怕早就被趕出北大了。

難得的是,蔡元培自己是北大進德會的模範會員,“不嫖,不賭,不納妾”這三條他絕對遵守了,但蔡元培並不以自己的道德標尺去苛求他人。蔡元培對陳獨秀之愛護並不是毫無原則,而實在因爲在蔡元培看來後者是難得的人才、有益國家,其言論主張值得同情、支持。

能使各類學術人才兼收幷蓄,並造成了一種大家和平共存、不相妨害的局面,當然還需要其他的條件。

比如,校長蔡元培處事公平、不偏不倚,使各路才俊心服口服,把彼此的不滿和爭辯限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比如,需要這些人有較高的道德水平,能夠寬容相待。寬容和包容,本身就是較高道德水平的表現。

在公共汽車上,一個人不小心踩了另一個人的腳。

被踩的人馬上大叫起來:“長眼睛沒有,往哪兒踩呢?”

另一個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怕踩把腳放家裡呀!”

於是。兩個人吵了起來。

還是在公共汽車上,一個人不小心踩了另一個人的腳。

卻發生了另一幕:踩人的人正要向被踩的道歉,但還沒等他開口,被踩的人先和他道歉了。

還能吵起來嗎?

這便是倆個地方的差異,這便是人的道德水平的差異。

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其意義可不止是使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和觀念的人,能夠相處在一起,不是的。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學術方面。

正是在這個“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十六字的辦學方針指導下,北大的思想和學術呈現出繽紛萬象、百家齊鳴的景象。

北大設立研究所,組織學術團體,出版學術刊物,促進中西學術交流,爲師生提供從事高深研究的機會。

各類學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例如,陳獨秀、李大釗發起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會”,1921年改名爲“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胡適、馬敘倫等組織的“哲學研究會”;梁漱溟組織的“行知社”;徐志摩組織的“閱書報社”;其他還有“教育研究會”“成美學會”“進德學會”“雄辯講演會”……

在北大校園裡的刊物,有校方編辦的,如《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國學季刊》《社會科學季刊》;有教授私人籌辦的,如《新青年》《每週評論》《努力週刊》《讀書雜誌》《語絲週刊》《現代評論》《猛進》;也有學生自辦的,如《新潮》月刊。其中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胡適主編的《每週評論》最爲有名。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十六字的辦學方針,鼓勵師生學術爭鳴,培養學生的思辨力,開創學術自由的風氣,促進新思潮的傳播。

這時的北大創辦才僅僅20多年,得益於蔡元培的“十六字辦學方針”,北大已迅速躋身於當時世界一流的大學。

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令人驕羨的成績。例如物理專業,由於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教授們的殫精竭慮,北大預科的物理水平已與美國哈佛大學一年級水平相當,北大物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水平也處在美國學士與碩士之間。

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94章 僵局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98章 張瘋子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5章 挫折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23章 孫袁會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82章 離開第66章 機會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66章 機會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66章 實情第482章 離開第407章 童子試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8章 下重藥第429章 辭職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4章 幸運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98章 六道命令
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94章 僵局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98章 張瘋子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5章 挫折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78章 漢口之戰第123章 孫袁會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82章 離開第66章 機會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66章 機會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66章 實情第482章 離開第407章 童子試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8章 下重藥第429章 辭職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24章 幸運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98章 六道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