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

馮國璋聽了袁世凱這番表示,不能不信了,但他辭出後,還是順道來到政事堂機要局,見局長張一麐。

兩個人是好朋友,無話不說。

馮國璋把袁世凱適才講的話對張複述一遍,問張對此的看法。

張一麐是蘇州才子,自小站練兵時便當袁世凱的文案,深得袁的信任,屬於北洋系中少之又少數的參預機密之人。

他聽了馮國璋的敘述,想了一會說: “老頭子的話是信得過的,事情的確如此,有人想做開國元勳,但老頭子不會傻到這個地步。”

這樣一來,馮國璋更是確信不疑了。

明明是挖空心思想當皇帝,爲什麼還要對自己的好兄弟如此說呢?

袁世凱知道,變共和爲帝制的蛻變,將是十分艱難的事。這樣的事他已經經歷過一次,就是從捍衛清廷到跟風共和。這轉身所經歷的艱難險阻,箇中的酸甜苦辣是別人很難體會到的。而這一次的轉身,和前一次相比,實是小巫見大巫。如何去完成這個轉變,怎樣去完成這個轉變,能不能實現這個轉變,可以說,袁世凱本人也心中無數。這個時候,稱帝之事還只是他個人的想法和打算,只是在醞釀之中,前途未卜,變數多多。這樣的私密之事,他怎會告人呢?

再者說,對於這支北洋軍,很多事他是越來越看不懂了。比如,段祺瑞諸人,何以對共和如此着迷?再比如張勳和他的部屬都拖着長辮子,明顯仍是在忠於清廷。如此等等。也正是對北洋軍已經不相信了,和對其的難於駕馭,袁世凱纔要建新軍而代之。

馮國璋是代北洋軍的大家來問的,把真實想法告訴他,無異於在北洋軍乃至更大範圍公開,這會引出什麼結果,袁世凱想都不敢想。

另外,稱帝不是打仗,用不着武把式,北洋軍只要是不搗亂就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是知道得越少越好。

至於對馮國璋這樣的愛將和重臣,都說假話哄騙,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袁世凱就顧不了許多了。而後,袁世凱爲此付出的代價,是他無論如何也預想不到的。

那個時候,袁世凱的帝制活動,主要是依靠三個人,所謂兩個外國才子和一箇中國才子。

兩個外國才子,一個是他的政治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博士,一個是他的法律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博士。

美國博士古德諾以精通政治學聞名於世,他曾發表專文認爲共和不適合中國國情,遠道的和尚會念經,這就足以證明中國是該行帝制了。

而有賀長雄是日本法學家,在他看來,日本是通過君主立憲成爲了強國,如果中國改行帝制而立憲,則亦將步日本之後而成爲亞洲強國。

至於那一箇中國才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度。

楊度自認是袁世凱的智囊中的超級大腕、王牌,資格老而思想新潮。不料在袁世凱陣營,他似乎又最不得志,選內閣總理也好,選國務卿也好,總選不上他,他憋氣又窩火。

他擔任“漢口商場督辦”,乾得很無聊,民國三年四月辭去這個督辦,回任北京的參政,由袁世凱的智囊而變爲太子袁克定的智囊。

這時,袁世凱身邊最近的人是內史夏壽田。夏是楊度的同鄉又兼同學,年少而有才氣,其成爲袁世凱的幕僚還是楊度介紹的。內史長阮忠樞雖是袁世凱在小站時代的老幕僚,可是他這時鴉片煙癮很重,袁世凱怕他把控不住他自己。而另一小站時代的老幕僚張一麐,已經擔任政事堂的機要局長。

袁每天一大早就到簽押房,身邊最信任的只有夏壽田一人,所以遇事都和夏商量。夏由此一變而爲袁身邊親信,知道袁的動向和意圖。

夏既是楊度所介紹,楊、夏關係自是極爲接近,夏經常到楊家吃晚飯,因此夏所知道的事,楊也知道。

楊度既然對袁世凱的意圖完全瞭解,就迎合其的心思撰了一篇《君憲救國論》,交夏壽田轉呈給袁世凱。

袁看了擊節讚賞,連聲說:“真乃曠代逸才也。”

遂把這篇大作寄給段芝貴,令他秘密付印。

“曠代逸才”四字是民國三年五月袁親題橫匾贈給楊度,楊有謝恩折:

“爲恭達謝忱事:五月卅一日奉大總統策令,楊度給予匾額一方,此令等因。奉此。旋因政事堂頒到匾額,賜題‘曠代逸才’四字,當即敬謹領受。

“伏念度猥以微材,謬參衆議,方慚溺職,忽荷品題,維祓飾之逾恆,實悚惶之無地。幸值大總**膺艱鉅,奮掃危疑,度得以憂患之餘生,際開明之嘉會,聲華謬竊,返躬之疚彌多,皮骨僅存,報國之心未已。所有度感謝下忱,理合恭呈大總統鈞鑒!”

對日問題告一段落後,就有投機政客徐佛蘇、丁世嶧等看出袁的隱衷,秘密呈請袁世凱改行帝制,袁世凱於是命夏壽田把這些意見就商於楊度。

袁最初是想叫楊做一個居間人,與徐佛蘇、丁世嶧等聯絡,幕後指揮徐佛蘇等組織一個研究國體問題的學術團體,併網羅一些名流參加。使這個團體能影響和領導民意,借爲帝制打下基礎。

袁世凱自己既不能發號施令,也不能親自指揮,因此由楊度擔任最爲適當。不要楊出面,是因爲楊和其關係太深,色彩太濃,楊出面就讓人看出這是自拉自唱的戲。

可是楊度卻不想錯過這千載良機,堅持親自出馬,不願做無名英雄。

夏壽田轉達袁的意見,叫楊聯絡當時知名之士研究帝制問題,他於是邀請了五位有名人物,是:孫毓筠、胡瑛、劉師培、嚴復、李燮和,加上楊度自己,總共六人,後來這六人被稱爲“洪憲六君子”。

一般說來,能獲得幾君子之稱,應當是幾個人幹了什麼好事。例如戊戌六君子。拉歷史的倒車而被稱作君子,很讓人費解。或許是因爲這些人個個是大家,都有輝煌人生。

孫毓筠(1869年—1924年),原名多琪,字竹如,號少侯,又號夬庵, 安徽壽州人。

孫毓筠的祖先是山東濟寧人,因逃荒移住安徽壽州城外二十里的大柳樹鎮。這個逃荒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以販布發家,就是孫毓筠一房。

小兒子讀書,其後人孫家鼐中了狀元,官做到大學士。說起來,按輩份孫毓筠是孫家鼐的侄孫。

孫毓筠受了桐城人吳樾行刺五大臣的感召,前往東京參加同盟會。同盟會派他到南京運動新軍響應萍醴起義,不幸被捕。楊度曾竭力營救他,兩江總督端方因爲他是孫家鼐的侄孫,所以維護他,僅判五年徒刑。

辛亥革命時,孫毓筠獲得自由,任江浙聯軍總部副秘書長,不久被舉爲安徽都督。後來到北京去,便與國民黨斷絕了關係。

二次革命後,孫一面倒向袁世凱,先後做過約法會議議長,參政,又組織過憲政研究會。

胡瑛(1884年—1933年),湖南桃源人。原名宗琬,別號經武,早年肄業於長沙經正學堂,曾與吳樾同謀行刺五大臣。是黃興的弟子,興中會,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組織者之一,因身份暴露而被捕。

辛亥起義後,他跨出了牢門,任武昌臨時**外交部長,南京臨時**山東都督。與宋教仁、覃振並稱桃源三傑。畢業於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

他和楊度是好朋友,於民國四年五月下旬到了北京。

這是個慣走極端的人,革命革到極端,反動也反動到極端。後來他最怕人家向他做六的手式:橫一個六指是六君子之一,豎一個六指大拇指放在嘴脣是笑他的大煙癮。

孫毓筠、胡瑛兩人自二次革命失敗後,同黨中人或死或逃,他們認爲國民黨翻身的機會不多了,因此就另走門路。

這兩人,如果當年革命被捕時,即綁赴刑場,慷慨就義,那麼日後便是轟轟烈烈的革命烈士了。不幸清吏成全了他們,把他們從烈士祠一腳踢出來,他們自己卻也糟蹋了自己,走了很大一段彎路。人的際遇真是難說。

劉師培(1884年—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號左盦,江蘇儀徵人。著有《攘論》、《中華民族誌》等。曾和章炳麟創立光復會,是一位國學家。在國學方面著有:《國學發微》、《清末學術史》、《左庵文集五卷》、《談左札記》、《論文雜記》、《中古文學史》等書。曾投在兩江總督端方的門下,後到四川任國學院主講。民國後章炳麟介紹他到北京大學擔任文科教授。

楊度發表《君憲救國論》,他也發表《國情論》和《勸告舊同盟會諸同志》的公開信。被袁政.府聘爲諮議。

他也上了一篇謝恩折:

“竊師培業耽七略,才謝三長,孝標洊歷艱屯,子駿冀興古學,自維檮昧,幸值休明,綜鄒魯之七經,昔慚呫呫譁。誦唐虞之二典,今睹都俞,恭維大總統乾德誕敷,謙光下濟,風宣衢室。化溢靈臺,訪辛尹之遺箴,聘申公以束帛,偕偕士子,伸風議而遂棲遲,駛駛征夫,詠諮諏而懷靡及。

“顧復不遺葑採,忝備蕘詢,班國士之外傳,進漢臣於前席,俾聞國政,責以春秋致用之方,遂候禁官,置之朝夕論思之地,寵光曲被,隕越滋虞,惟有仰竭涓埃,冀圖報稱。中遠猷於辰告,勵亮節於寅恭。爾有嘉謀,庶備南官之專對,朝無闕事,願窺東觀之遺書。”

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8章 約定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614章 轉折點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344章 北歸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23章 孫袁會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0章 心機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5章 找事做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41章 美育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0章 心機第30章 朋友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8章 好景難長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46章 驅張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597章 北大三寶
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8章 約定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614章 轉折點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344章 北歸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23章 孫袁會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0章 心機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5章 找事做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41章 美育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0章 心機第30章 朋友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8章 好景難長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46章 驅張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597章 北大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