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
李燕語一邊說一邊跳下炕,走到門口叫豆綠進來吩咐了,不大會兒,豆綠引着欒大在門外稟報了進來,邵源泊示意欒大坐到圓凳上,稍稍有些遲疑的問道:“臨來前,祖父是怎麼交待你的?”
欒大舒了口氣,看了眼李燕語,轉過來看着邵源泊,帶着笑意恭敬的說道:“回爺的話,老太爺吩咐了,讓小的們助着爺當個能吏。”
邵源泊驚訝的睜大眼睛,呆了片刻笑起來,李燕語站起來,親自倒了杯茶端給欒大,欒大急忙站起來,雙手接過,滿臉笑容的陪着罪:“可不敢當!多謝少奶奶,爺娶了少奶奶,是爺的福氣。”
“一杯茶就把你收伏了?”邵源泊心情愉快之下,開起玩笑來,欒大側着半邊身子重又坐下,看着邵源泊,認真的解釋道:“不是爲了這茶,這小半年,小的找少奶奶支銀子,不管多少,少奶奶連句多話都沒問過,小的是打心眼裡敬重少奶奶。”
邵源泊微微有些錯愕的看向李燕語,李燕語端着杯茶,帶着笑意慢慢抿着,欒大一口喝了杯子裡的茶,將杯子放到旁邊几上,彎腰從靴子桶裡取了幾張紙出來,小心的翻開,擡頭看着邵源泊,笑着說道:“這上頭亂的很,也就小的能看懂,小的說給爺和少奶奶聽吧,這呼和縣衙門,一共多少人,多少處鋪房,爺那裡有冊子,小的這裡,都是些上不得檯面的東西。”
欒大說了開場白,輕輕咳了一聲,接着說道:“這衙門裡,除咱們外,都是這呼和縣的土著,縣丞吳大人的父親是個舉人,曾做過一任杭州知府,後來因爲境內出了科舉舞弊案,革了職,吳縣丞是長子,父親還在任上時,給他謀了這縣丞的位子,說起來,在這縣丞位上也坐了幾十年了。”
邵源泊聽的驚奇不已,放下杯子,凝神聽着欒大繼續說:“典史宋大人是子承父業,先頭的典史,就是現宋典史的父親,吳縣丞兩子兩女,大女兒嫁給了宋典史的獨養兒子,連生了兩個女兒,年前又生了一個,還是個姑娘,宋典史煩惱的很,聽說正打算給兒子納房妾。”
“老宋的兒子不就是那個在衙門裡做糧書的?”邵源泊驚訝的問道,欒大忙點了點頭:“就是他,宋糧書,就是因爲兩家結了親,宋糧書才做了宋糧書的,吳縣丞的大兒媳婦,是秀才家大女兒,二兒媳婦,是這呼和縣首富錢家的姑娘,小女兒如今還待字閨中,聽說想和陰陽生老海家結親,宋典史就這一個獨養兒子,連個女兒也沒有,有兩個弟弟,還有幾個姐姐,孩子生的多,這衙門裡三班六房中,宋典史家親戚多的不得了。”
邵源泊聽的眨起了眼睛,敢情他這衙門,一半姓吳、一半姓宋。
“書史令老張一直管着戶房,如今帶着兒子,戶房裡那一套事,只肯交給兒子,小張還沒定親,伍捕頭家姑娘多,聽說看中小張了,託了吳縣丞保媒,現在也不知道說成了沒了,伍捕頭娶的是吳縣丞的堂妹,小張就一個姐姐,嫁進了秀才家,吏房的老孫頭只有一個獨養女兒,也看中小張了,老孫頭倒沒託人,自己找老張說話去了,老孫頭和宋典史是連襟。”
邵源泊聽的頭暈腦漲:“這都哪跟哪的事?怎麼這一個衙門裡,全是親連親、親挨親的?”
“這不跟京師一個理兒麼?京師那些名門望族、高門大家,細算起來,不也是家家有親,戶戶有舊。”李燕語笑着說道,邵源泊用手指按着眉間,苦惱的搖了搖頭,欒大看着邵源泊,也笑了起來:“爺,這是常理,官要回避,不能知原籍,可吏,那都是地頭,盤根錯節,代代相傳,這呼和縣極北之地,又窮又苦,六房三班都不齊,已經算是事少簡單的了。”
“唉!”邵源泊長嘆了一口氣,用手重重的揉着額頭:“這府裡來了文書,今年要清查戶籍田賦,秋末要查完,我這收到文書,就這會兒了,哪裡還來得及?還有這春賦秋賦,這事我得寫摺子遞上去,這呼和縣這麼個極北之處,一年就一季收成,哪來的什麼春賦秋賦的?!這也太緣木求魚了!”
“爺,這是成例,這六房三班,陳規陋習,曲曲彎彎極多,清查戶籍田賦的事,爺別急,只管交給戶房,讓老趙和老吳去盯着就成,老趙看過戶房的冊子,到底米粒小縣,沒見大世面。至於這春秋之賦,爺可千萬別寫那什麼摺子,這是祖宗成例,這麼幾百年都是這麼徵的,這裡頭有講究,爺知道,這春秋兩賦,都是收齊了一起送進府衙去的,這四成春賦,不過是個樣子,若是附郭之縣,做的象樣些,就找富戶借了糧,先入庫,等秋糧收上來,連本帶利再還了就是,那富戶一來收了利息,二來陳糧換了新糧,自然是求之不得,若是咱們這樣的小縣,不過是糧書和戶房帳上過一過,也就算是春賦已完。”欒大細細解釋道。
邵源泊驚訝萬分:“還能這樣?那利息錢誰出?”
“爺,這糧是衙門替百姓借的,這利息自然是加到秋賦裡去,至於加多少,這得看衙門裡了,爺也知道,這糧賦裡出息極大,要不然,宋典史的兒子能去做這個糧書?這中間的事,說起來話長,這事,回頭讓老顧過來細細說給爺聽,老顧在這賦稅上極通,爺有事只管問他。”欒大笑着說道:“我們十幾個,都是邵家家生子兒,從小被老太爺選出來,讀書識字,送出去學那錢糧刑名上的事,老太爺想的長遠,府裡爺們出仕爲官,上頭再好,這六房三班裡的事若沒有可靠的人,也是要吃大虧的,吏滑如油。”
邵源泊聽的動容,跳下炕,長揖施了一禮:“往日是我不懂事,慢待你和幾位了。”
“唉喲!爺這是······這是要折煞小的了,小的們學了大半輩子手藝,早就等着府裡有爺們出仕,也好有點用處,不算白學了這幾十年,小的們要好好的給爺磕個頭纔是呢。”欒大扎着手站起來,說着竟跪在地上,連磕了幾個頭,邵源泊忙上前扶起他,扶着他坐下,笑着說道:“今天晚了,明天把老趙幾個都請進來,讓燕語準備桌酒席,我給幾位陪罪!”
欒大又站起來連聲的不敢,笑的簡直要開出花來,邵源泊親自送他出了院子才轉回來。
李燕語歪在炕上,見邵源泊回來,笑語盈盈的感嘆道:“老太爺真是想的長遠,這麼多能吏,只怕老太爺是盼着子孫多成才,都能出仕爲官呢。”
“唉!燕語,我都有點想祖父了,走前去辭行,他也沒見我!”邵源泊垂頭坐到炕上,又是感慨,又是傷心,李燕語挪過去靠在他肩上,溫軟的勸道:“三年也快,你好好用心當好這個知縣,掙個三年卓異回去,拿着這個回去見老太爺去,老太爺指定高興,嗯,你好好寫封信給老太爺吧。”
“好好寫?我那信哪封不是好好寫的?”邵源泊奇怪的問道,
“你那不算,就幾個字,安好勿念,乾巴巴的,連半張紙都沒有,你細細寫,就象跟我說話這麼寫,也別那麼文鄒鄒的,跟老太爺說,你今天什麼時辰起來的,外頭天氣好不好啊,吃的什麼啊,跟家裡比哪能啦,看到什麼景緻了,碰到什麼開心事了,欒大說了什麼了,你想祖父了,越細越好!”李燕語搖着邵源泊的胳膊說道。
邵源泊哭笑不得:“哪有這麼寫信的?寫文和說話,豈是一回事,這叫什麼?”
“你跟老太爺寫信,又不是讓你寫文,就當這寫信是跟老太爺說話,你平時怎麼跟老太爺說話的?也之乎者也?”
“那怎麼寫?那都是大白話!”
“就是寫大白話!你是給祖父寫信,又不是給皇上上摺子,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你寫的高興,老太爺看的高興,這就行了,自家人寫信,哪那些講究?!你試試,老太爺看這信,不就象你在旁邊跟他說話一樣麼?他肯定高興。”
邵源泊呆怔怔的眨了半天眼睛,點了點頭,勉強答應了:“好吧,我試試。”
李燕語也不叫人,自己跳下去,搬了筆墨紙硯過來,在炕几上鋪好,研好墨,坐在旁邊探頭看邵源泊寫信。邵源泊提着筆,怔了半晌,轉頭看着李燕語問道:“那稱呼怎麼寫?”
“你在家和老太爺喝酒說話,都是怎麼叫他的?”
“老頭子。”邵源泊低聲說道,
“那就這麼寫啊。”李燕語笑着應道,邵源泊想了想,真就以‘老頭子’起了擡頭,接着寫了‘安否’兩字,又卡住了,轉對看着李燕語,苦惱的說道:“這寫不下去!”
“唉!”李燕語長嘆了口氣,從邵源泊手裡搶過筆說道:“你就當說話,唉呀,這樣好了,你閉上眼睛,就當老太爺在你前面,你想跟他說什麼,就說什麼,我來寫,回頭你抄一遍。”
邵源泊閉上眼睛,開始還生澀的語不成句,漸漸說的順了,還真嘮叨了不少,李燕語飛快的錄下,邵源泊一邊笑一邊搖頭一邊謄了,封了漆封,讓人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