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漕民變

高拱終究還是沒有去見嚴嵩,他避開了。

在處理完南京的事情以後,他便奉嘉靖的車架北上,海軍都督府衙門的人勸他走海路“現在風向正順呢,走海路比較快。”

高拱是河南人,不會水,雖然近半年已解決了暈船的問題,卻還是先入爲主地認爲走陸路更加妥當。

然而他錯了!隆慶元年是一個多事之秋,就在嘉靖答應跟徐階北上時,淮安一帶正醞釀着一場漕變!

漕運改爲海運之後,北東海的航運繁榮了起來,其實古往今來大部分的造反起義乃至治安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源於就業不足,農民不得其生路則揭竿而起,水手不得其生路則蜂擁嘯聚。李彥直當初也沒想到,接過漕糧之後由於解決了一大幫閒置水手的生計問題,竟迅速促成東海完成的最後穩定,這也讓以沿海商業爲立命之本的海軍都督府形勢大好。

可天下的飯碗,本來就只有那麼多,李彥直開海禁後創造了許多新的飯碗,不過這些新增的資源大部分都被新興的商人階層瓜分了,在地域上則是沿海的人——尤其是江浙福建的人得益最多,而運河沿岸的漕民受到的損害最大!

運河不是一條死物,它是一條生態鏈,南北縱貫萬里,不僅承載着南糧北運的任務,而且上百年發展下來,早已讓上百萬人依賴着它生存:最常見的就是在碼頭搬運貨物的苦工,在河上撐篙擺槳的船伕,僱傭這些苦工與船伕的大小商人,爲這些大小商人提供住宿的旅店,提供性服務的妓女,以及這些苦工、船伕、大小商人等的家人。漕運一斷,上海固然又繁榮了幾分,但同時卻有上百萬人面臨丟飯碗的嚴重問題!

新任的漕運總督到達淮安後,遭遇到的便是黑壓壓的人頭——不知有多少人圍着他還沒踏進去的衙門,阻攔着他的去路:“大人!什麼時候開漕運啊!”

“朝廷並沒有斷漕運……”新總督汗水涔涔:“從來就沒斷……”

這時,第一批糧食已經抵達天津,李彥直並未從中剋扣,海運的便宜與快捷讓部分官員嚐到了甜頭,但首輔徐階也早預料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在新總督到任之前就下了一道聖旨,宣佈運河又有水了,又表示朝廷從來沒有斷絕漕運的意思,只是以後改爲漕、海兩航。消息傳出,滿運河都歡騰起來。

可是這歡呼聲並未持續多久,很快的運河兩岸的苦工就發現他們還是沒工開。

“那南邊的船怎麼還沒來?”

其實南邊還是有若干商船來的,一些走慣了運河的小商家選擇了這條安全而遙遠的老路,可是沒有漕糧這個主幹,作爲點綴的小商人顯然無法獨立養起這條運河。

“不會有船來的,朝廷說不斷絕漕運,只是沒阻止大家走,但漕糧早已裝上海船,走海路北上,這會怕已到天津了,大家不用再等了。”

經過一些精通官場之道的斯文人的解讀,苦工們才明白過來。一部分靠近江南、消息靈通的苦工已經向上海涌去——那裡有活路。但對大多數漕民來說,依賴運河已經成了他們的生存習慣,有些人甚至是從爺爺輩時就已經在做這一行,漕運忽然斷掉,要讓他們另謀生路,對他們來說只怕是比斷奶更困難!

“那麼,我們以後就連用肩頭討口飯吃都不行了?”一個叫蘇阿來的老肩夫哭了起來,這是一條清江碼頭的漢子,五十多歲年紀了,卻還挑得動上百斤的東西,筋骨結實得就像鐵打的!但這會卻承受不起這個打擊,整個人癱倒在地,痛哭起來。“這是幾百年傳下來的營生啊!怎麼能說沒有就沒有呢!”

“別這樣!”一個二十幾歲的挑夫說:“聽說上海那邊現在正缺人,也許我們……”

他說的是海軍都督府衙門公佈的消息。李彥直也考慮到運河兩岸上百萬人的生計,因此在北京決定改漕運爲海運後,便派人沿途散佈消息,說上海等沿岸港口處處缺人,而且工錢比運河這邊多了三成,也有許多苦工聽到消息後去的,不過,蘇阿來卻不相信這個。

“你們太年輕了!”他摸着手裡的扁擔:“我們祖祖輩輩,就是在這清江碼頭上討飯吃。這裡雖不是什麼大地方,但什麼時候有船來,什麼時候有工開,大夥兒都清楚。往來的是官船也好,是私船也罷,什麼樣的船能給他們做工,什麼樣的船不能給他們做工,做了有多少工錢,祖祖輩輩都有規矩啊。大家只要依着規矩,一步踩下一個印,一個肩頭一擔貨,都明明白白,拿了錢就能回家去。去到上海那邊,那邊有這樣的規矩嗎?沒有!而且上千裡的路啊,我們走得到那裡嗎?就是走到了,人生地不熟,家又不在那裡,祖墳也不在那裡,就是多個十倍的錢,又哪裡比得上在家門口出力拿錢啊!再說,從揚州到天津,幾千裡的水路,沿岸上百個碼頭,每個碼頭都有人。現在卻改成從上海到天津,就變成兩個碼頭了?哪裡還需要那麼多的人手?我們清江碼頭的人能去上海,別的碼頭的人也就能去。等我們去到,怕是幾十張口爭一碗飯吃,我們爭得過人家嗎?就算僥倖爭過了,哪裡又如以前吃漕運的飯安穩啊!”

他也沒什麼文化,只是肚子裡將這件事情琢磨了上百次,這時說出來,句句打動了挑夫們的心,船伕聽說也都害怕起來:“你們都這樣,那我們怎麼辦?現在他們走了海路,聽說走海路的都是操幾層樓高的大船的啊!我們哪裡會操那個?”

恐慌的情緒就像病毒一樣,在淮安瀰漫了開來,像蘇阿來這樣的人依賴運河慣了,早已變得沒有其它本事,甚至無法接受其它想法,只是慣性地想保護自己的過去,保護運河的過去而已。

新總督派了官吏出來,想說服他們,可這種事情又哪裡是說服得了的?

“總督大人!漕運不能斷啊!”

“朝廷不能不理我們啊!”

“請朝廷開恩!”

數十名父老跪在外邊遞交萬民書、請願書,遞交之後就跪在那裡不走了!顯然朝廷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就不想離開!

漕運手裡雖然有幾千官兵可供指揮,在其轄下還有數萬人名義上也聽他的命令,可是數萬人分佈在各州府衛所,而從他到任之後,漕運衙門外頭就沒日沒夜地圍着上萬人,而且每天都以數千人的速度在增加。其中還有不少人由於斷炊已久竟餓得飢腸轆轆!

被幾萬人包圍着,那感覺肯定不好受,若這些人還餓着肚子……

新總督已經不敢想象下去了。他連上奏章,但徐階的回覆卻是斥責——北京諸公要他來淮安就是讓他安撫百姓,拖上一拖,現在新總督卻將事情丟給朝廷,自然要捱罵。

這時北京和上海書信來往,正探討着該如何善後,而朝中已有一派聲音出來,認爲應該馬上停止海運,以平民憤!

連丁汝夔也認爲,當初將漕運改爲海運只是“權宜之計”,現在南京已經平定,天下一統,政歸北京,再搞海運就沒有必要了。

“維持穩定纔是最重要的啊!”

但這個提議李彥直卻拒絕了:“當初驟然斷漕改海,是有些倉促,但現在停止海運,運河沿岸也許會平寧,但東海就要亂了!”

“但是運河要是亂了,就整個天下都亂了!”徐階派來的特使大叫道。

“天下亂不了的!”李彥直淡淡說。

李彥直的強硬態度讓陳羽霆覺得有些不安,他覺得北京方面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就想勸勸李彥直,要想一個折中的辦法。

但商行建在旁邊見到他要開口,就拉着他的袖子阻止了他。

事後陳羽霆問商行建爲什麼阻止自己,商行建嘆道:“幸好你是在都督手下辦事,若是你獨個兒在官場上混,這回別說做成眼下這般事業,只怕早被人整死了十幾回了!”陳羽霆不解,商行建說:“徐閣老不是個只會清談的人,改漕爲海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清楚得很!但他卻放任事情發展到這地步,爲什麼?是因爲他們要借這件事情趁機收我們的權!哼,今天都督只要退讓一步,接下來就會陸陸續續有後着跟上來,逼得我們不得不一點一點地交出各種權力。今天恢復漕運,明天也許就要重建衛所,後天也許就要更改市舶司的規矩,恢復到有限交易的朝貢體系去!”

說到這裡商行建嘆了一口氣:“徐閣老是看透了我們不會放任國家糜爛,所以纔會拿這個來逼我們。我敢說,若我們這時候退了一步,接下來一定會出現更多的兩難之事來逼我們一步步放棄手中的權力,直到天下恢復到徐閣老心目中的‘郢治’爲止!”

“可是我們不退讓呢?”陳羽霆說。

“如果我們不退讓,那徐閣老就得退讓了。”商行建笑了起來:“那樣我們就可以步步逼進,直到天下發展到三舍心目中的‘正道’爲止。”

他還有一句話沒挑明瞭,那就是李彥直能這樣做的前提也是看透了徐階不會放任國家糜爛,所以纔會不理會徐階的逼迫。

商行建心裡認爲,若從這個角度來講,徐階在耍盡權謀的背後都還有一顆爲國爲民的心,也正因此他纔會對遠在北京的這個閣老心存敬佩。

但陳羽霆心裡卻感到難受,這個政務精熟的能吏也不是全然不懂權謀鬥爭,只是道理他懂,卻做不來!他總感覺,不管目的是什麼,能忍心以上百萬人的身家性命來行權謀之事的人,“不是人!”

漕民一定會亂,但徐階和李彥直心中都有一個時間表,他們都是在地方上做過實政的人,知道民衆的忍耐力有多少。在那之前就是李彥直和徐階對弈的時間,他們兩人對這件事情也都有各自的解決手段,但在彼此談妥之前卻都沒法動。陳羽霆想到的那個折中的辦法,徐李二人心裡也都有譜,但都想要得到一個對自己更加有利的結果。

可就在這時,出了一個兩人都沒想到的突發事件:那個新的漕運總督頂不住被數萬人圍困的壓力,竟然化妝成信使,連夜逃跑了。

第七章 苦無對策多官惶惶第十一章 萬盜來朝第四十八章 安南犯第六十五章 招降術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五十章 李孝廉凱旋第四十三章 兵家毒計第二十二章 託孤兒第十二章 卻爲夜訪推官第七十五章 包餃子第二十四章 薩摩劇變第十一章 撲簌迷離孝廉議救兄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二十八章 工商初舉第十章 安心讀書作甚?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八章 通商令第五十九章 斬首腦第七章 釜底薪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二十四章 捕蟬第九章 父母不打孝敬兒第七章 釜底薪第十一章 薩摩邀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七十二章 七樞紐第二十三章 佈道之阻第十四章 水價第四十四章 樹欲靜第三十五章 敲詐第三十九章 大權第五十九章 斬首腦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二十九章 情理之間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二十六章 不及親人來團聚第二十九章 三袈裟第八章 異志第二十六章 不及親人來團聚第三十章 克短之長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二章 皇上皇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七十九章 遭遇戰第十七章 連環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第十五章 氤氳同浴嫣然笑第二十八章 招徠計第二十七章 海貿肇端第六章 商賊辯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四章 議徵倭第二十章 揚帆西嶼第三十五章 謀生釁第十章 兩路夾擊顯吳平威風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十九章 下戰書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一零二章 打回援第二十一章 吳平破龍門港寨第五章 貴客何許人也?第二十五章 螳螂第三十四章 馬六甲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六十八章 自己人第八十七章 盛典前第四章 救災行動第三十八章 分豬肉第五十六章 劍指薩摩第一章 海盜引第二十章 共享航道第二十七章 奸紳雙頭第十五章 胡宗憲第二章 搶親第二十七章 救溺水聞佛郎機之暴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三十八章 李彥直用鞭策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三十一章 鳥弓第二十五章 門戶大利第八章 藏弓烹犬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十二章 公私第二十六章 派麾下舊將涉粵東賊窟第五章 雙雄會第七十五章 包餃子第三十四章 閣老三問第二十章 共享航道第十四章 險中險三公子力阻夜襲
第七章 苦無對策多官惶惶第十一章 萬盜來朝第四十八章 安南犯第六十五章 招降術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五十章 李孝廉凱旋第四十三章 兵家毒計第二十二章 託孤兒第十二章 卻爲夜訪推官第七十五章 包餃子第二十四章 薩摩劇變第十一章 撲簌迷離孝廉議救兄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二十八章 工商初舉第十章 安心讀書作甚?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八章 通商令第五十九章 斬首腦第七章 釜底薪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二十四章 捕蟬第九章 父母不打孝敬兒第七章 釜底薪第十一章 薩摩邀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七十二章 七樞紐第二十三章 佈道之阻第十四章 水價第四十四章 樹欲靜第三十五章 敲詐第三十九章 大權第五十九章 斬首腦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二十九章 情理之間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二十六章 不及親人來團聚第二十九章 三袈裟第八章 異志第二十六章 不及親人來團聚第三十章 克短之長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二章 皇上皇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七十九章 遭遇戰第十七章 連環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第十五章 氤氳同浴嫣然笑第二十八章 招徠計第二十七章 海貿肇端第六章 商賊辯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四章 議徵倭第二十章 揚帆西嶼第三十五章 謀生釁第十章 兩路夾擊顯吳平威風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十九章 下戰書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一零二章 打回援第二十一章 吳平破龍門港寨第五章 貴客何許人也?第二十五章 螳螂第三十四章 馬六甲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第六十八章 自己人第八十七章 盛典前第四章 救災行動第三十八章 分豬肉第五十六章 劍指薩摩第一章 海盜引第二十章 共享航道第二十七章 奸紳雙頭第十五章 胡宗憲第二章 搶親第二十七章 救溺水聞佛郎機之暴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三十八章 李彥直用鞭策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三十一章 鳥弓第二十五章 門戶大利第八章 藏弓烹犬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十二章 公私第二十六章 派麾下舊將涉粵東賊窟第五章 雙雄會第七十五章 包餃子第三十四章 閣老三問第二十章 共享航道第十四章 險中險三公子力阻夜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