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

杜太后雖然年老,見事卻還算清明,對朱載垕說:“皇兒,這事可急不得,如今朝上的徐閣老,那是鬥倒了嚴嵩的人,背後又有大軍撐腰,你雖然是皇帝,怕也還不是他的對手。可是我想,咱們大明百年根基,就算徐階、李哲等遍引私人,也不可能二三年間就籠絡了全天下所有人,這廟堂之上,應該還是有忠於大明、心懷社稷的忠臣。”

隆慶皇帝嘆道:“朝中還有忠臣麼?首輔就不用說了,次輔丁汝夔,萬事但看徐階臉色行事,吏部尚書李默,這個名副其實,最近越來越沒話說了。戶部尚書方鈍雖有清廉之名,但聽說最近府邸也開始增修,怕是晚節不保了。兵部尚書張經是李哲的老鄉,李哲兵權越來越重,都是他經的手。都察院左都御史歐陽德更是徐階的人。朝中重臣都如此了,還能指望誰來?”

“這些人,坐的可都是炙手可熱的位置啊,徐階他們自然會安插自己人進去。”杜太后道:“可是次一等的官員裡頭,未必沒有敢仗義執言的人。比如有個魏良弼,他是嘉靖二年進士,如今見爲刑部侍郎,又有個葉洪,居禮部右侍郎,又有個張寅,如今見居翰林院學士。這幾個都是年長老臣,當年皆因言事奪官,皇兒你登基後徐階用事,大斥嚴嵩舊黨,又召他們回來任官。和他們一起被徐階召回的大臣很多,可我冷眼旁觀,卻覺得這幾人與衆不同,別人感念徐階,他們卻感念新皇,對於徐黨李黨所爲也頗不認同,依我看,若讓他們看到胡敬宗這奏疏,或許能仗義執言。”

小皇帝道:“可是這些人所居都非要職,只怕扳不過徐階他們。”

杜太后連連咳嗽,好容易忍了下來,道:“扳是扳不過他們,可他們的聲音也不小,而且天下間心向朱家的官員也一定還是大多數,又有藩王呼應,只要他們鬧了起來,讓外間得知皇兒你的苦處,勢必朝野矚目,那時徐階他們就不敢肆意妄爲了啊。”

朱載垕深覺有理,自此便留了心,恰好第二日輪到張寅講學,朱載垕覷了個空隙,支開小太監,便牽着張寅哭了起來,嚇得張寅磕頭忙問何事,朱載垕便取出那奏疏來,遞給張寅看,又道:“景王此論若實,恐這金龍寶座,三五年內便不屬我朱家了。”

張寅聽得雙眉倒立,道:“陛下放心,這事既叫臣知道了,便不能叫奸臣的癡心妄想得逞!”

這時小太監回來了,君臣慌忙散開,收拾精神,繼續講學聽書,等講學罷,張寅回府,他心知此事非同小可,便邀了幾個知交好友燈下密議,杜太后提起過的魏良弼、葉洪都在其中——因他們是同時復職,有過相似的經歷,志趣相類,所以回京自然而然便走在了一起。

幾個人計議了大半夜,葉洪身覺此事難辦,道:“如今軍政大權都在他們手中,就我們幾個,恐不濟事。”

魏良弼卻道:“不然,徐、李雖然得逞一時,但人心卻還歸朱家。別說我們,就算是內閣之中,丁閣老也不敢欺皇帝過甚,方鈍張經之輩,心裡也未必全無皇家。張璁之起,不過因議禮一役,李哲之興,到如今也只數年,算不得根基深厚。若這件事我們謀措得當,轉眼間翻覆天下,也未可知!”

最後這句“轉眼間翻覆天下也未可知”真是厲害之極,想到有機會得到天下大權,宰割華夏,幾個人一聽便都一起道:“不錯!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陛下有事,我們焉能不管!”

可這事該如何發動呢?幾個人商量過後,魏良弼覺得正面交戰,絕非徐階的對手,最好是發動天下官吏對徐階、李哲進行圍攻,這樣纔有勝算!可要如何發動天下官吏圍攻徐、李呢?

那張寅有過目不忘之才,方纔他已將景王的那奏疏給同輩擇要念過,魏良弼說道:“景王這奏疏十分厲害,怕是出於胡敬宗的手筆,咱們也無需先動,且設法將這奏疏披露出去,讓外界得知,必有人聞風響應——尤其諸藩王是非動不可!奏疏是景王的,事情若發徐階便會先衝景王去,但只要陛下撐住了不點頭,徐階也不能拿景王如何。我們卻看事情進展,再謀下一步的打算。”

可這奏疏又如何披露呢?大明有邸報之制,官員的奏議內容,有一部分是會通過邸報傳發。只是那些內容發,那些內容不發,卻要看內閣以及有司的安排。李彥直坐上海上疏修改宗室舊制,徐階居內閣放任景王的奏疏上達天聽,實際上都有引蛇出洞之意,要看看反對他們的勢力有多強大。雖然如此,兩人也做了種種防範,要將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收拾的情況下。

但大明官場,就算是徐階如此大才,如此大勢,也難以控制得滴水不漏——那魏良弼也真了得,竟找到了主管邸報事宜的老臣朱淛,說動他將景王這封奏疏的內容發放出去。朱淛是福建莆田人,算是李彥直的老鄉,當初也是被嘉靖貶逐了後又被徐階起用,安插於要害職位上,但他以清流自許,對徐階並不感恩,心裡效忠的只是皇帝。魏良弼和他是同科進士,深悉他的爲人,所以明知道他和李彥直有同鄉之誼卻還是來找他,結果朱淛不負其所望,真的把這奏疏發了出去,第二日徐階聽說此事,邸報已傳出京師遠矣!

這邸報一到地方上,天下登時騷動,各地藩王讀罷邸報都心裡發慌。

太原晉王、汴梁周王、兗州魯王最先得到消息,晉王考慮到這奏疏是景王上的,景王和當今皇帝有爭位的矛盾,一時就沒動,但周王朱朝堈,魯王朱頤坦卻馬上上疏彈劾李哲,認爲此人禍亂朝綱,理應罷職褫權,二王一動,便有一些或出於忠心或出於野心的巡按、御史、給事中起而彈劾,不數日飛到京師的外地奏疏便有三十餘封,京官的彈劾也有十八道,倒是暗中發動此事的魏良弼、葉洪等人按刀不動。

歐陽德等沒想到這件事情才邁開一小步,激起來的反應就這麼大,一時都有些慌了,徐階卻巍然不動。

但他的不動,在一些人的解讀中卻是認爲他怕了,因此那些言官就罵得更起勁了,一開始還只是彈劾李彥直,到後來連默認此事的內閣以及在議復中贊成此事的禮部都馬上了。

小皇帝在宮中聽到消息,心中也是一喜,杜太后更是振作精神,心裡對自己說:“我這會不能垮,一定要撐下去,撐到皇兒親政!”

左都御史歐陽德來問徐階該如何是好,徐階道:“既然這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那便開個廷議,大家在陛下跟前議一議吧。”

歐陽德就問參加廷議的名單,徐階道:“按常例,六部侍郎以上,都察院諸御史,六科給事中,以及內閣大臣,翰林學士,一起來吧。”

名單報到皇帝那裡去,一向只是老老實實蓋印的朱載垕這時卻道:“徐閣老,這事涉及到宗室,不如便請反對此事的周王、魯王也一起上京吧。”

丁汝夔等心中一凜,心想周王、魯王若都來了,那事情豈不更加麻煩?徐階卻笑了笑說:“皇上說的是。”事後丁汝夔對徐階道:“華亭,你瘋了麼,讓二王進京,這事豈能答應!”

徐階卻笑道:“不怕,礙不了什麼事。”

既然要等周王、魯王來,這廷議便沒法即日便開了,消息傳出,這廷議自然是萬衆矚目,葉洪、朱淛等心中歡喜,魏良弼卻道:“事情太順利了,還不能高興得太早。”

朱淛道:“兩位王爺都來了,只要我們的道理正,徐階還能壓住王爺不成?”

葉洪沉吟道:“就怕李哲手裡有兵權!”

朱淛笑道:“兩位這卻是過慮了!那李哲不過我閩中一浪蕩子,靠着買通考官,得了舉人,又僥倖中了進士,之後風雲際會,靠的都是運氣,其實也沒多大的魄力。他就算掌握這幾萬精兵,也斷斷不敢擁兵入京干政的——不見他連南京都不敢進去麼?”

但魏良弼卻還是主張慎重,朱淛道:“這事是你們牽頭,不料如今卻又是你們畏縮起來。也罷,反正徐階李哲等都已知道這次的事是我辦的,你們不敢動手就且縮頭,待我來露臉吧!”

在別人都攔道遮望二王時,這天魏良弼卻換了一身衣裳,隻身跑到城東一處茶寮來,等了有半個時辰,才見一個黃皮臉、賬房先生模樣的人也來喝茶,兩人似有心似無心地坐在了一起,等到店家走開,魏良弼才若無其事地道:“最近的事情,嚴公可有聽說了?”

那賬房先生模樣的人隨手嗑着瓜子,遠遠望去誰也看不出他在說話:“自然聽說了。”

魏良弼道:“嚴公怎麼看此事?”

那賬房先生模樣的人道:“我家老爺說,這事是絕對成不了的,現在那些小蛤蟆都不是徐階李哲的對手。就是二王來京,這事也非敗不可。魏侍郎若有意作爲,還是得再忍一忍,等一等。”

魏良弼嗯了一聲,便離開了茶寮,到附近一座山上踏青去了。那賬房先生又喝了一杯茶,這才離去。

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二十二章 魚與漁第二章 入室子弟不簡單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十一章 填港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五章 標本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二十七章 救溺水聞佛郎機之暴第三十三章 徐府夜話第十六章 盜信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第三十四章 興辦團練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三十四章 護駕第四十三章 虛虛實實船隊再現第二十八章 招徠計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一一二章 大反彈第二十五章 理念裂痕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四十九章 林老賊受死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三十七章 市舶第八十六章 分天竺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十二章 愛恨之間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四十四章 寬宏大度條件兩個第九章 裂南北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十一章 撲簌迷離孝廉議救兄第十一章 撲簌迷離孝廉議救兄第三十一章 鳥弓第五十六章 劍指薩摩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四十六章 雖兵雖賊一致對外第二章 海盜亦難第二十五章 遣新附小吏探閩南衛所第二十一章 無敵手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二十九章 先弄噱頭樹信譽第二章 海盜亦難第五十二章 烽火起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二十二章 託孤兒第四十章 釋宗室第四十三章 兵家毒計第三十六章 尾聲 巨宦之途第三十五章 與和尚有關?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二十三章 佈道之阻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九章 父母不打孝敬兒第十四章 水價第二十八章 漕民變第三十章 桀驁民第三十五章 敲詐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第二十一章 無敵手第二十九章 欺敵欺己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第二十章 成王敗寇第三章 迎客道第十八章 押糧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三十六章 亂後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一零八章 凱旋前第九十八章 英雄見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八章 入平戶第七章 新匪如毛第六章 恩師第四十章 初戰遇挫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十四章 水價第四十二章 御前辯第四章 議徵倭第三章 回鄉前後第四十章 尾聲第三十六章 亂後第四十九章 姐弟情深雙涉危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三十章 陸海策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五十章 七竅玲瓏誆諸匪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八十一章 三寶顏第七十八章 攔路石第十章 定章程第四十六章 帶髮修行贖父愆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
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二十二章 魚與漁第二章 入室子弟不簡單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十一章 填港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五章 標本第二十三章 原諒你的小弟弟第二十七章 救溺水聞佛郎機之暴第三十三章 徐府夜話第十六章 盜信第三十九章 直掃蒼峽抵賊窟第三十四章 興辦團練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三十四章 護駕第四十三章 虛虛實實船隊再現第二十八章 招徠計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一一二章 大反彈第二十五章 理念裂痕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四十九章 林老賊受死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第三十七章 市舶第八十六章 分天竺第十三章 變外變王牧民兵指鎮海第十二章 愛恨之間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四十四章 寬宏大度條件兩個第九章 裂南北第三十六章 幹修女何事?第十五章 能奈何?第十一章 撲簌迷離孝廉議救兄第十一章 撲簌迷離孝廉議救兄第三十一章 鳥弓第五十六章 劍指薩摩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四十六章 雖兵雖賊一致對外第二章 海盜亦難第二十五章 遣新附小吏探閩南衛所第二十一章 無敵手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二十九章 先弄噱頭樹信譽第二章 海盜亦難第五十二章 烽火起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二十二章 託孤兒第四十章 釋宗室第四十三章 兵家毒計第三十六章 尾聲 巨宦之途第三十五章 與和尚有關?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二十三章 佈道之阻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九章 父母不打孝敬兒第十四章 水價第二十八章 漕民變第三十章 桀驁民第三十五章 敲詐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第二十一章 無敵手第二十九章 欺敵欺己第十六章 李介歸第四十一章 暗流動第二十章 成王敗寇第三章 迎客道第十八章 押糧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三十六章 亂後第五章 糧食配給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一零八章 凱旋前第九十八章 英雄見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八章 入平戶第七章 新匪如毛第六章 恩師第四十章 初戰遇挫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十四章 水價第四十二章 御前辯第四章 議徵倭第三章 回鄉前後第四十章 尾聲第三十六章 亂後第四十九章 姐弟情深雙涉危第十六章 流冗兵第三十章 陸海策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五十章 七竅玲瓏誆諸匪第九十五章 過日子第八十一章 三寶顏第七十八章 攔路石第十章 定章程第四十六章 帶髮修行贖父愆第九十六章 聞倭變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