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爲府試

將李家徹底打壓下來以後,餘三田在鄉里就橫行得更厲害了!鄉里三老已經被完全架空,他一句話放出去,就有半個尤溪縣的氓流響應!不但本縣本鄉的平民深受其苦,甚至連官礦他也要插上一手!

大明政府採礦,通常是指標制採礦。什麼叫指標制?就是皇帝聽說哪個地方有礦產,就派個太監去監礦,並下達一個指標,比如要一年上交兩萬兩白銀,只要督礦太監能夠完成這個指標就行,至於具體如何執行皇帝就不管了。如果被皇帝相中的這個地方礦藏豐富,年產量不止兩萬兩,那麼多出來的部分,自然就落入了督礦太監和各級官吏的腰包。但萬一這個礦藏其實沒皇帝預料中那麼豐富,一年辛苦下來也只開出五千兩白銀,那怎麼辦呢?那不管!總之你要把這兩萬兩白銀湊齊,礦產量不夠,就在地方上攤派——這樣做的結果是常常搞到礦藏所在地民不聊生。

因此開礦這樣一件本該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大有稗益的好事,就被官僚體制硬生生扭成一件擾民害國的禍事!

幸好,延平這個地方,別的沒有,礦藏還算豐富,在完成皇帝下達的指標之餘,還剩下好大的一塊供各級官吏貪污!而現在,不但督礦太監、各級官吏在這條利益鏈上下其手,連黑道勢力也介入了!

李彥直自覺醒後到現在已經快兩年了,他人就住在尤溪,父兄就在礦場裡工作,以他對經濟行爲的敏感度,自是一早就洞悉了這其中的重弊!其實不止他,就是各級官吏對此也都清楚,可他們知道歸知道,卻沒人願意來管!爲什麼呢?第一,因爲麻煩;第二,因爲沒必要!

在任何時代,私營機構的效率,似乎總要比公營機構來得高。官礦霸佔的礦脈雖好,但官礦礦場裡的礦工,辛苦多多,收益卻只有那麼一丁點,而且又沒有激勵機制,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所以人人都幹得沒什麼積極性,反正銀子挖出來後也不是自己的。而地方惡霸所掌握的私礦,雖然礦脈較差,但他們的運作卻更加靈活,因此效益竟常常比官礦還好!

當然,這些礦霸也很會做人,挖出十兩銀子來,總有幾兩銀子會孝敬到各級官吏手上!延平的各級官吏什麼事情也不用做,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便能夠坐收例錢。相反,若是將這些礦霸全打沒了,將所有的私礦變成官礦,以官礦的那種效率,似乎也不太可能提高延平礦產的生產總量,而更重要的是:各級官吏沒好處!

沒好處的事,誰幹?

故而延平礦盜積弊多年,歷任府縣官員要麼同流合污,要麼束手無策,全沒一個能拿出對策來的!

也正因此,餘三田纔會那麼放心,因爲他知道罩在他頭頂的乃是一頂用白銀鑄成的大保護傘!就算是皇帝微服出巡跑到延平來,也不能把他怎麼樣——除非是派一支大軍來將這裡徹底平了,否則他餘三田坐的就是鐵打的靠椅!

可是現在,李彥直卻似乎有心要去捅一捅這個馬蜂窩!在這件事情上,他並非完全被動。

四月初八,延平府府試開始。按照慣例,主考官是延平知府。在考試之前,尤溪縣已經將取錄的人員造成名冊,送到知府衙門。禮房的攢典本想在李彥直的名字上做手腳,卻被尤溪知縣罵阻了!

“本縣爲官,一向公私分明!你竟敢如此!莫不是要陷我於不忠不義麼!”

其實尤溪知縣是否公私分明,周圍的人心裡有數,不過尤溪有個七歲小童考過了縣試,這件事情已經傳得頗遠,據說府裡也有高官知道了——比如那位湊巧到尤溪視察刑名事務的推官徐大人,就是尤溪知縣親口告訴他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若是李彥直沒去參加府試,不免會引人猜疑,若是整件事情捅了出去,讓本地的士大夫知道了來責問,尤溪知縣也難交代!

在考試之前的五天,李彥直就動身了,仍然和上次一樣,由李剛揹着他前往府城。

但直到見着延平府城的城門,他才鬆了一口氣。

一路平安,沒遇到阻礙,沒遇到伏擊。

若是在一個多月前,按照他娘和他哥的說法到府城越級告狀,雖然和今天走的是同一條道路,但只怕他們根本就到不了延平!

“弟弟,我們這次來,準備了五兩銀子呢,可以住客棧。”李剛說,“所以你就安心考試吧。考個秀才出來,也好光宗耀祖!”

誰知道他這麼打算,別人也都這麼打算!府試畢竟和縣試不同,除非住在府城附近的,否則一般都要走老遠的路趕到這裡,而頭一次參考的學子,特別是年紀還比較小的,一般都會有家長或者塾師陪同送考,甚至就是像《乞丐狀元》裡的蘇乞兒那般全家出動來陪考也不奇怪。

因此在考試的半個月前,延平府城內的店鋪就都被人訂完了!哪裡還輪得到李彥直兄弟?

李剛找了半座府城,也沒找到個落腳的地方!最後想到了那位推官大人,便來和弟弟商量:“要不,咱們去找找他?”

“不行!”李彥直道:“這事不能去麻煩他。”

“可是實在找不到店鋪啊!我們在這裡又沒親戚!”

李彥直想了一想說:“剛纔我見到有座城隍廟,門面挺大的,不如我們就在城隍廟的廟前窩一晚吧。”

“那怎麼可以!”李剛叫道:“你後天要考試的啊!沒個好好睡覺的地方怎麼成!”

李彥直笑了笑,道:“一場府試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他這麼鎮定,是因爲他心中有着一個比參加府試重要得多的打算!

最後李剛扭不過他,只好答應了。

在陰暗處,餘三田的爪牙閃了出來,跟着又消失,他們消失了之後,李彥直忽然朝這個方向望了望。

延平府城內,正不知誰是鷹犬,誰是獵物。

府試的場地,條件可比縣試要好多了。

縣試除了經濟好一點的地方,否則一般沒有專門的考棚,而府試則一般搭有考棚,考棚府試時用作考場,若是上級提學官員按臨時,還要作爲他們的臨時衙門,因此這府試的考棚通常都建設得比較體面:前有大門、後有大院,正堂之前有軒榭,正堂之旁有席舍,又有儀門,有內坊,有門房,有皁房,有廚房,有書房,而作爲正式考場的所在,則是中間的大院,院中有各有東西兩個大敞棚,按照所在府歷屆參加考試的人數,大敞棚會間隔成十幾個到幾十個房間不等——因此這府試考棚的規模,可想而知!

府試進考場的時間,也與縣試不同。縣試是白天考試,府試則半夜就要進場。

這日到了黃昏時分,李彥直弟兄還找不到住處,李剛便坐在城隍廟檐下,直直地坐着,將自己佈置成一張肉椅子,然後要弟弟倚靠着自己休息。李彥直知道若不依大哥他會不安,就靠在大哥懷裡閉目養神。看看時間已近,李剛纔叫醒了弟弟,一齊向考棚趕來。

到了這裡,李剛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氣。原來府試的考棚建成這麼大,是有道理的!因爲參加府試的學子,通常都遠較參加縣試的學子多!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州府,光是考生的人數便有可能破千,延平地方雖偏,但福建的一些地方讀書氣氛也濃,上百個考生赴考總有的,加上陪考的、監考的、做生意的、渾水摸魚的,那便有數千之衆!進了考棚的大門,大院裡又擠滿了賣各種食物、點心的商販,李彥直一望過去,但覺人頭擠擠,簡直比廟會還熱鬧!

由於是夜裡進場,考棚又人山人海,所以參考的學子和陪考的家人、塾師便容易走散,一旦走散,在亂糟糟的人羣中便極難會合。爲了應對這種情況,便有人發明了一種高腳燈籠,燈籠上寫着族姓或標誌,這樣就算考生走散了,只要一擡頭也就能找回來。

可惜李剛卻沒有這經驗,而有經驗的陸秀才等,這時卻已經和他們家冷落了。這時在人羣裡擠來擠去,連聲叫道:“三仔!你可得抓好我的手啊!千萬別走丟了!抓緊啊!”

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忽地有一家人不知爲什麼事匆匆撞來,李剛只覺得李彥直的手一鬆,兄弟倆便被衝開了。他趕緊回頭,卻又被好幾個考生擋住。

人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但李彥直卻已消失在人羣中,怎麼也找不到了!

“弟弟!三仔!三仔!”李剛急得差點要哭出來了!裝着文具等物的長耳竹籃還在自己手裡呢!弟弟沒這竹籃,可怎麼進考場啊!

他像沒頭蒼蠅般找了半夜,可就是找不到李彥直的蹤影!好容易捱到天亮,這時大部分送考的人都已先去休息了,考棚外等時冷清了下來,人也好找些了!可還是沒見到李彥直的影子!

他搜尋的範圍漸漸擴大,變成滿城亂跑了!不知不覺中,他又走到了城隍廟前,這時已經是中午了!

“怎麼辦,怎麼辦?爹孃把三仔交給了我,我不但沒讓他休息好,沒平安送他進考場,甚至連人都丟了!”想到這裡,老實巴交的李剛幾乎要哭了!

就在這時,卻聽一個好不熟耳的聲音道:“大哥,你幹嘛?”

李剛怔了怔,定眼一看,只見李彥直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正微笑着看他。

“你,你……啊!”他衝了過去,將弟弟整個兒抱了起來,叫道:“你跑哪去了啊!”

“啊!老大你輕點!”李彥直叫道:“別忘了你弟弟才七歲!你快把我的脊樑骨抱斷了!”

李剛這才放開了他,又問了一句:“你昨晚跑哪去了!”

“走散了唄。”李彥直毫不在意地說。

“走散?那……那考試的事情……”

“我沒按時進去。”李彥直道:“那自然就考不成了。”

李剛驚叫:“那可怎麼好!”

李彥直笑了笑道:“不要緊,不要緊,我已經做了一件比參加府試更重要的事情了。”

第二十五章 螳螂第六十六章 定安南第二十五章 泯盜使第五十六章 呂宋阱第六章 清海岸第四章 議徵倭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三十八章 李彥直用鞭策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七章 土豪橫行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九十一章 師與生第二章 搶親第五十七章 尾聲第四十章 釋宗室第五十七章 兩逢源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二十章 籌餉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三十章 陸海策第二十九章 欺敵欺己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三十九章 一念之差第九十二章 廷上議第二十五章 斷漕運第八十四章 故人矣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十一章 填港第二十二章 廁救第三十二章 強移民第四十二章 御前辯第八十七章 盛典前第三十六章 破韜晦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四章 三奇策第一一零章 論天下第四十七章 大員路口豈許外賊逃竄第六章 視察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三十章 沐猴第二十四章 捕蟬第六章 二子依附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十四章 水價第七章 同門第一一四章 國是定第三十三章 無敵第三十三章 徐府夜話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三十一章 怪力勿語第六章 清海岸第七十二章 七樞紐第十四章 水價第八十八章 出兵否第十八章 還須變天權謀第二十二章 廁救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二十八章 招徠計第三十六章 尾聲 巨宦之途第十章 浮沉第二十九章 叩闕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四十三章 海上路第三十九章 大權第十八章 還須變天權謀第八十九章 酒樓中第一章 猜題第九十三章 賣仁義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三十七章 連環訊第一章 猜題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五十五章 布攻防第二章 接班人第四章 兵部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四章 兵部第二十章 揚帆西嶼第三十四章 林道乾敵營秘竄第十四章 沈家門第四十五章 曰林曰沈誰家戰艦第二十五章 門戶大利第三十二章 亂神可欺第十六章 盜信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二十九章 不馴使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五章 雙雄會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三章 科場無論師徒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十章 兩路夾擊顯吳平威風第四十八章 措手不及肘腋變第一零四章 大殘殺
第二十五章 螳螂第六十六章 定安南第二十五章 泯盜使第五十六章 呂宋阱第六章 清海岸第四章 議徵倭第六十九章 白奴隸第三十八章 李彥直用鞭策第四十五章 機兵變爲僱傭兵第七章 土豪橫行第二十六章 櫻島會第九十一章 師與生第二章 搶親第五十七章 尾聲第四十章 釋宗室第五十七章 兩逢源第二十一章 老草根變新頭頭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二章 饑民東奔第二十章 籌餉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三十章 陸海策第二十九章 欺敵欺己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三十九章 一念之差第九十二章 廷上議第二十五章 斷漕運第八十四章 故人矣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十一章 填港第二十二章 廁救第三十二章 強移民第四十二章 御前辯第八十七章 盛典前第三十六章 破韜晦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四章 三奇策第一一零章 論天下第四十七章 大員路口豈許外賊逃竄第六章 視察第三十五章 招募武督第三十章 沐猴第二十四章 捕蟬第六章 二子依附第八十三章 五山城第十四章 水價第七章 同門第一一四章 國是定第三十三章 無敵第三十三章 徐府夜話第十八章 小民懼池魚之殃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三十一章 怪力勿語第六章 清海岸第七十二章 七樞紐第十四章 水價第八十八章 出兵否第十八章 還須變天權謀第二十二章 廁救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二十八章 招徠計第三十六章 尾聲 巨宦之途第十章 浮沉第二十九章 叩闕第十三章 城中亂第四十三章 海上路第三十九章 大權第十八章 還須變天權謀第八十九章 酒樓中第一章 猜題第九十三章 賣仁義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三十七章 連環訊第一章 猜題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五十五章 布攻防第二章 接班人第四章 兵部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四章 兵部第二十章 揚帆西嶼第三十四章 林道乾敵營秘竄第十四章 沈家門第四十五章 曰林曰沈誰家戰艦第二十五章 門戶大利第三十二章 亂神可欺第十六章 盜信第一零三章 均田令第三十二章 幸得佛郎機不辨虛實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二十九章 不馴使第四章 天才童子第五章 雙雄會第五十二章 尾聲第三章 科場無論師徒第一零五章 棄界鎮第十七章 取得證據在手第十章 兩路夾擊顯吳平威風第四十八章 措手不及肘腋變第一零四章 大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