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尚書大人乃餌也!

蕪湖,因爲蒙古二韃子大爺的到來又姓了明。

成功騙取蕪湖城後,千戶那木圖和安軍使吳重山立即向浙軍發出信號,很快,兵部尚書張煌言便再次屹立在蕪湖城頭。

此時的張煌言一掃十數天前的迷茫和絕望,又一次意氣風發。經太平軍的幫助,三千多被清軍抓捕去的浙軍士卒被解救出來,原先在銅陵自潰的水師也被張煌言派人重新聯絡往蕪湖集結,現在浙軍已經恢復到五千餘人,三百多條船。那木圖部將擒獲的數百綠營兵連同繳獲的軍械也交給了浙軍,現下已經打散分給了浙軍各將。

太平軍並沒有在城中駐紮,而是在浙軍趕到後便退到了城外。安軍使吳重山帶着幾人留在城中和浙軍的參軍徐允耕作相交關接事項。

在城頭感慨一番後,張煌言來到蕪湖府儒學,先在孔廟行禮,再轉至明倫堂前,此時城中男女老少紛至,皆要親眼見一見這位再次到來的大明兵部尚書。百姓見到張煌言後便即哭訴浙軍撤退後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有親人被殺的更是泣不成聲。

張煌言無比愧疚的拱手對衆人道:“是我張煌言對不起大家!諸位所受的苦難,我張煌言來日一定爲大家向韃子討回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光復南京!”

百姓多不知外面到底發生什麼大變,只知浙軍又打來蕪湖,故而都道大明恢復有望,因而一聽張煌言說南京能夠光復,頓時紛紛叫好。

Www ▪тTk ān ▪co

“各位鄉親父老,我們明軍是正義之師,絕不會擄掠清算。前番我來時便曾下過嚴令,今天我同樣要鄭重宣佈,蕪湖百姓的生計一切照常,做買賣的種莊稼的,照樣做你們的營生,我明軍絕不會侵犯大家!當然,我也歡迎大家主動加入我們,一起光復南京,一起殺韃子!”

與百姓談話之後,張煌言又與城中士紳晤談,同時接見遺老和義士,安排部署蕪湖光復後的官府建立和秩序維持相關的事。不過除了那些之前就秘密和浙軍有聯繫的抗清士紳,大多數蕪湖士紳對於張煌言和浙軍的重新到來感到不安,因爲他們害怕浙軍會再次失敗。

對此,張煌言告訴他們,廣東太平軍已經光復江西,現正揮師東進,不日便會攻打南京。聞聽兩廣明軍殺到,這幫士紳這才稍稍定心,但還是有所保留,畢竟鄭軍的大敗給這些人留下的陰影太深。若不是浙軍回來的快,恐怕他們中不少人都要做揭發他人保全自身的齷齪事了。

和士紳們直談到晚間,張煌言才和吳重山在府衙碰面,商議浙軍下一步動作。

參將魏大龍很是激動的說道:“尚書大人,既然蕪湖已下,那我們當配合太平軍順江攻打南京,替南京城下死去的閩軍兄弟報仇!”

張煌言點了點頭,若無太平軍相助,浙軍恐怕早就不存,所以他是非常願意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的。

代表太平軍的吳重山卻道:“張尚書,我家大帥的意思是浙軍眼下當守住蕪湖,監視下游和上游安慶清軍的動向,而不是順江攻打南京。”

“不打南京?”張煌言怔了下,問道:“粵國公現在何處?”

吳重山搖了搖頭,並不隱瞞,他實話實說道:“不瞞尚書大人,我家大帥現在的蹤跡我也不知。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我家大帥此刻正在向南京進軍。”

“如此便好。”

張煌言微一點頭,眼下江南人心未定,還有不少抗清義師活動,太平軍於此時攻打南京,可收倍半功效,若是遲了等清朝穩定了江南,重新建立起有效統治,那便困難的多。但想既然太平軍正在向南京進軍,那他更應該率部順江配合太平軍,這樣一個在陸,一個在江,豈不更容易得手,爲何那位年輕的國公卻讓自己守在蕪湖不動的?

張煌言心中奇怪,正要問吳重山,卻聽羅綸道:“啓稟尚書大人,羅綸年輕識淺,有一想法不知當說否?”

羅綸字子木,安徽人,是定西侯張名振手下猛將羅蘊章的族侄。他爲復明大業,屢到各地考察山川形勢,鄭成功屯兵瓜洲,他亟往鎮江觀變;張煌言先往南京,他沿江追趕,結果半路聽說南京大敗,浙軍崩解,但他卻沒有就此返回,而是孤身一人繼續前來尋找浙軍,結果在江北的無爲找到了浙軍。此人任俠尚義,直言無隱,張煌言頗爲器重,一路之上不時徵詢他的意見,參軍徐允耕對他也是頗是看重。

“子木請說。”張煌言微笑看着羅綸,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羅綸道:“我以爲浙江爲進入贛閩的孔道,若能控制浙江,除能與江西太平軍相呼應,更能聯通金廈,所以我認爲尚書大人當分出一支偏師,擇一大將帶領進軍廣德和新安,打浙江清軍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不但能聯通贛閩,更能阻斷浙江和南京,如此太平軍攻打南京之時,便不虞浙江方面會有增援。”

“子木所言甚是,我軍當前除要守住蕪湖,監視上游安慶和下游清軍動向外,還要招兵進取池州,一軍拔和陽,以固採石;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入寧國,以偪新安,徹底穩固南京上游數府,你們以爲如何?”

吳重山認可張煌言這個思路,他之前得到的命令就是將浙軍殘部帶到蕪湖,以浙軍的水師監視上下游清軍動向,並沒有其他命令。而張煌言的這番部署雖說一定程度會削弱蕪湖的守衛力量,但卻能佔領更大的地盤,阻斷浙江方面清軍,要是進展順利,肯定能減輕主力東進的壓力,所以他自是沒有理由反對。

參軍徐允耕總兵郭法廣他們也沒有意見,張煌言便當場定了下來。衆人起身告辭時,張煌言也覺肚餓,便叫親兵弄些吃的給他,拉着羅綸這個故侄坐下一起吃。正吃着時,親兵卻引一個和尚到來,那和尚卻是之前曾往宣城向張煌言傳遞鄭軍於南京城下大敗消息的鬆隱和尚。

聽完鬆隱和尚所說,張煌言嘆了一聲:“不想鄭王爺就這麼快走了。”

鬆隱和尚也是搖頭嘆息,來前他只道張尚書已是窮途末路,不想現在卻是柳暗花明,又重振旗鼓。若鄭王爺那邊不走,這江南之事可真是還有大可爲啊。

想起朋友所託,鬆隱和尚便問張尚書:“不知羅綸羅公子是否在尚書大人軍中。”

“大師,我便是羅綸,不知大師有何事?”羅綸困惑的起身。

見要找的人就在面前,鬆隱和尚不禁笑了起來,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遞到羅綸手中:“這是你叔父託我帶給你的信。”

羅綸忙接過信看,確是叔父羅蘊章親筆所書。信中,羅蘊章告訴侄兒,鄭王爺已經從崇明撤軍,且決定回到金廈後就揮師攻打東番,讓侄兒要是找到張尚書,就和他一起回去。

“天未厭亂,使我南都之勢,頓成瓦解。前觀何廷斌所進臺灣一圖,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足可造船制器。近爲紅夷佔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我欲平克臺灣,以爲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羅蘊章信中有將鄭王爺對部將所說打東番的理由記下,羅綸念給張煌言聽後,後者沉默片刻,問羅綸:“你叔父是否提及延平何時出師?”

羅綸道:“會先到澎湖候風向,應該就是在明年三月間。”

“賊韃子達素狠毒,迫令沿海百姓遷徙內地,鄭延平的錢糧補給大受影響,這番北上入江已是耗盡多年積蓄,想是金廈已入不敷出,故爲此而去臺灣。”

羅綸卻擔憂道:“若是與紅夷爭奪通商專利,附帶徵收糧餉,以解軍用,尚可以理解。我怕的是,延平王現在退出長江,將來退出閩海!照我看,鄭王爺這會當立即回師,再入長江,這樣有太平軍陸師可依,南京如何會拿不下。”

張煌言略作沉思,道:“這樣,我寫首詩派人送去,勸一勸延平吧。”說完,便要親兵拿來筆墨,當場寫了一詩。

詩云:

“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樑;欲攬南溟勝,聊隨北雁翔。

鱟帆天外落,蝦島水中央;應笑清河客,輸君是望洋。”

詩中“清河客”用的是李萼與顏真卿的典故。唐玄宗安史之亂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顏真卿在平原縣堅守不降。清河縣二十多歲青年李萼面見顏真卿,遊說他攻取清河縣爲根基,他說:“公首倡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爲長城。”很明顯,張煌言這詩乃是自比清河客,希望鄭成功能暫緩回金廈,先回來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只要拿下了南京,還怕錢糧短缺嗎?

羅綸和鬆隱和尚將張煌言這詩讀了一遍,後者憂心說道:“鄭王爺向來頗有主見,尚書這詩能令他轉念嗎?”

張煌言對鬆隱道:“你先去見陳永華,他一向留意錢糧貿易,養兵補給,鄭王爺很信任他。你力請他設法,務必要讓你見到鄭王爺。要記得,面見時不可涕泣,延平喜歡果斷明快,你要抓住機會,再三陳述長江上游翻天鉅變,告訴延平太平軍東進南京,正是我們再次奪取南都,收復江南的大好機會!”

鬆隱點頭應下。張煌言又道:“我會再請故舊王忠孝等人勸諫,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耳!”

“皇天不負有心人,佛祖會保佑大明的。”

鬆隱和尚唸了聲佛號,將張煌言詩作收起放在衣服夾袋中,便匆匆告辭。張煌言留他吃飯都不得。

鬆隱走後,羅綸也是感慨了一番,和張煌言坐下繼續吃飯。吃了片刻,羅綸卻放下筷子,皺着眉頭道:“尚書大人,我忽有一感,太平軍那位大帥讓你留在蕪湖,似乎有拿大人當誘餌使的意圖。”

聞言,張煌言一怔,旋即輕笑一聲:“若我能引來南京清兵,好讓粵國公得手,那便是死,都無遺憾。”

...

第三百三十章 唐王也可當皇帝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一百一十章 俘虜第一千二十二章 譚詣要幹什麼?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關第一千七十章 老闖將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錦衣衛上門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五百二十八章 董鄂發病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八百二十章 克繼大寶第一千七十一章 有奶就是娘第一百四十五章 城牆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破滾江龍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還未亡呢第一千九十一章 矯枉過正第六百五十章 張勇降 羅託死第六百八十七章 老夫真爲復明嗎?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八百七十四章 巴圖魯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學士自廣東來暴雨斷電第一百六十二章 攻守 1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路反正第六百四十二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五百五十六章 線國安大軍突進第八百四十章 眼球 泥牆 血如泉涌第一百六十七章 攻守 六第二百四十五章 追殺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一千八十五章 賊祖宗第四百六十三章 識時務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買馬第一千零八章 賊秀才先動手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焚昆明第九百九十三章 毒藥苦口第六百九十八章 官兵真的殺人了?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一百九十二章 坐守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無絕人之處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千秋李晉王第八百三十五章 血紅血紅第七百六十三章 武昌水營第一百六十章 守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火銃第八百四十七章 嚇死你們第六章 敬佩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之長刀比滿州更利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五百一十一章 梧州城破 下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 和約 白旗家眷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四十九章 先手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造反了第十四章 勸說第五百零七章 爲了大清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無恥賊秀才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第八百六十章 狗大帥,逼死咱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幹了這一票!第一百零四章 奪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請給我一點創作寬容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減丁第一百五十二章 報訊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藩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關第一千五十二章 大勢已去第八百八十七章 一切沒有結束第四百一十五章 三路入滇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顆心涼個徹底第八百九十一章 福臨以爲我死了麼?第三百四十二章 構架第三百三十五章 朕要看看將士們第一千九十七章孤膽英雄第四百七十九章 是真是假?第一百三十一章 防線第五百四十四章 擁唐派第一百四十五章 城牆第八十六章 危言第二百一十六章 三入長江 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事第三百九十章 易幟反正 下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第五百七十四章 戚家軍南下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六百四十二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三百八十三章 我要做親王
第三百三十章 唐王也可當皇帝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一百一十章 俘虜第一千二十二章 譚詣要幹什麼?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關第一千七十章 老闖將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錦衣衛上門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五百二十八章 董鄂發病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八百二十章 克繼大寶第一千七十一章 有奶就是娘第一百四十五章 城牆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破滾江龍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還未亡呢第一千九十一章 矯枉過正第六百五十章 張勇降 羅託死第六百八十七章 老夫真爲復明嗎?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八百七十四章 巴圖魯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學士自廣東來暴雨斷電第一百六十二章 攻守 1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路反正第六百四十二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五百五十六章 線國安大軍突進第八百四十章 眼球 泥牆 血如泉涌第一百六十七章 攻守 六第二百四十五章 追殺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一千八十五章 賊祖宗第四百六十三章 識時務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買馬第一千零八章 賊秀才先動手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焚昆明第九百九十三章 毒藥苦口第六百九十八章 官兵真的殺人了?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一百九十二章 坐守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無絕人之處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千秋李晉王第八百三十五章 血紅血紅第七百六十三章 武昌水營第一百六十章 守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火銃第八百四十七章 嚇死你們第六章 敬佩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之長刀比滿州更利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五百一十一章 梧州城破 下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 和約 白旗家眷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四十九章 先手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造反了第十四章 勸說第五百零七章 爲了大清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無恥賊秀才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第八百六十章 狗大帥,逼死咱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幹了這一票!第一百零四章 奪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請給我一點創作寬容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減丁第一百五十二章 報訊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藩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關第一千五十二章 大勢已去第八百八十七章 一切沒有結束第四百一十五章 三路入滇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顆心涼個徹底第八百九十一章 福臨以爲我死了麼?第三百四十二章 構架第三百三十五章 朕要看看將士們第一千九十七章孤膽英雄第四百七十九章 是真是假?第一百三十一章 防線第五百四十四章 擁唐派第一百四十五章 城牆第八十六章 危言第二百一十六章 三入長江 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事第三百九十章 易幟反正 下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第五百七十四章 戚家軍南下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六百四十二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三百八十三章 我要做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