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周主滅佛

bookmark

第8章 周主滅佛

崔家歸鄉的隊伍當然比不得天子出行氣派,但因爲封老夫人要搬住博陵,也是使奴喚婢,影從雲集。

車隊出相州向西北穿越趙州一角,來到定州,又過鉅鹿郡,終於進了博陵郡境內。

博陵郡治所在歷史上一再更改,北魏年間,治所位於饒陽(今河北衡水饒陽)縣,倒了北齊,便換到了崔澈的老家,安平(今河北衡水安平)縣。

還未入城,崔澈挑起門簾便遠遠瞧見安平西門處聚集了許多衣冠人物。

“這些人都是來迎接我們的?”

崔澈回頭對祖母問道。

封老夫人望了一眼,笑道:

“不只是第三房,其餘六房都來了人。”

哪怕三崔已經作古,但他們對於博陵崔氏整個家族的貢獻,衆人都瞧在眼中.

而三崔之中以崔季舒爲首,誰叫他雖然年紀最小,但是官職最高、輩分最高、又與高澄關係最爲密切,博陵崔氏便是在高澄主政東魏的14年間迅速崛起,得以與清河崔氏並肩。

崔季舒以宗族領袖身份,帶領博陵崔氏躍升爲頂級門閥,作爲他唯一的血脈,崔澈此番歸鄉,受到這般禮遇也不足爲奇。

“澈兒,扶我下車。”

距離西門還有一小段距離,封老夫人便帶崔澈下車步行。

城門口的老少人物們也紛紛涌了過來。

衆人相見,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崔澈也在祖母的指引下,向一位位長輩見禮。

也有尷尬的時候,比如第三房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居然向崔澈行禮,管他叫叔父,這讓崔澈手足無措,也不知道該怎麼迴應這個老侄兒。

當然,崔氏七房肯定不只有聚集在城門口的數十人,這些只是家族部分嫡系成員,更多人開枝散葉,在各地爲官,而旁支庶出也沒有資格過來迎接。

宗族之中,有嫡脈,自然便有旁支,若非封老夫人無嫡子,且遭逢變故,作爲庶長子崔長君的子嗣,崔澈及其子孫也應該要劃去旁支之中。

家族的資源無疑是傾向於嫡脈,放眼天下都是一個道理,但博陵崔氏這等頂級門閥,最看重聲望,也會時常接濟族中貧困的旁支成員,爲他們安排營生。

當然了,崔澈能被宗族熱情接納,也因爲崔季舒的家產是被官府充公,而不是被族人瓜分,沒有了利益的糾紛,誰不願笑臉相迎,畢竟崔季舒雖爲齊臣,卻也被北周追贈了開府儀同大將軍、定州刺史的官職。

應付完一衆族老,好不容易入了城,還沒等歇口氣,又被祖母與一衆族老簇擁着帶去了家祠。

這是一間高大的祠廟,封老夫人在堂外止步,只由崔澈與長輩們進門拜祭。

在男尊女卑的時代,祠堂是男人的聖殿,男人們在這裡決議族中大事、懲罰違背族規之人以及供奉祖宗牌位祭祀,女人進入這裡的唯一可能,便是觸犯族規來此接受懲罰。

崔澈望着那供奉得密密麻麻的靈位,也從中找到祖父崔季舒、父親崔長君、叔父崔鏡玄的靈牌。

祖父的牌位已經有點舊了,而父親、叔父的卻很新。

稍作思考,崔澈便也瞭然。

崔季舒雖是因謀逆罪而死,但世人皆知是受污衊,但崔長君與崔鏡玄確有其事,祠廟中原本便只供奉了崔季舒的靈位。

而北周滅齊,周主寬赦,況且崔長君等人造的是北齊的反,便也被新立牌位,迎進了祠堂。

以崔長君尚書右外兵郎中的官職,哪怕只是庶長子,也有資格進廟供奉。

拜祭了祖宗先賢,崔澈終於可以擺脫這羣族老,他隨祖母回到城中祖宅,一路舟車勞頓之下,才六歲的身體本就疲敝,又是一番人情交際,更是疲憊不堪。

封老夫人原本打算今日午後出巡城外的莊園田畝,可看崔澈着實困得很了,便也派人通傳下去,明日再往城外巡視。

翌日一早,睡飽了覺的崔澈神采奕奕,用過早膳,與祖母帶了一衆奴僕、婢女出門。

安平作爲郡治所在,比不得河北第一城鄴城的繁華,可沿街叫賣的小販,與穿梭的行人制造的熱鬧景象,卻不遑多讓。

只是走幾步便能遇到族人,或是長輩,崔澈得當先行禮,或是晚輩,得受着他們的禮儀,着實麻煩。

行至一處佛寺外,卻見外邊都圍滿了人,衆人喧譁嘈雜,讓廟前宣讀政令的郡守府吏員不得不中斷下來,大聲喊道:

“都肅靜,毀法是陛下親自下詔,你等有異議,自可去長安找天子申辯!”

人羣外,封老夫人哀嘆道:

“釋家自此多難矣。”

崔澈知道封老夫人自從遭逢鉅變後,便崇信佛法,而所謂天子下詔毀法便是三武一宗滅佛之中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事件。

身處亂世,民衆飽受苦難,卻無力改變,而佛教宣揚的轉世輪迴,迎合了民衆的需求,使他們將希望寄託在來世,又有統治者的大力支持,故而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之後,佛教再次興盛起來。

佛教興盛,寺院經濟也得以繁榮,他們佔有大量田地,僧人又不承擔徭役租稅,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士來源。

宇文邕有見於此,先於建德二年(573年)定三教先後順序,以儒爲先,道次之,佛教最卑,又於次年始議毀法,下令禁斷佛道二教,在滅佛之餘,連同道教及各種民間宗教一併禁絕。

如今北周並齊,滅佛的西風也吹到了河北。

由於北齊人口與財富皆遠勝於北周,故而北齊佛教財富與僧尼數量更爲驚人。

佔據膏腴之地的北齊,合計人口2000餘萬,而全國僧尼卻有200餘萬,僅鄴城一地就有東魏興建的皇家大寺47所,北齊興建的皇家大寺20餘所,中小佛寺4000餘座,聚集僧尼8萬餘人。

《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北魏洛陽有佛寺1300餘間,可相比較鄴城的4000餘座,也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

相較於宇文邕在北周滅佛,充沛國力,北齊放任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作僧尼,着實對比鮮明。

求收藏、推薦票。

(本章完)

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71章 一喜一憂第529章 夜宿清水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337章 平壤婦人(水)第206章 塞外消息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61章 恢復舊姓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74章 懲治罪惡第56章 太后楊氏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556章 洛陽宮室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43章 尉遲身死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569章 薛氏父子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521章 九一高地第126章 文士來投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121章 刺史韋藝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168章 誰可爲帥第534章 議和班師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100章 98章被屏蔽第39章 姑母有命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161章 刎頸之交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56章 太后楊氏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255章 減免賦稅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81章 皇家尼寺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29章 孝子阿贇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63章 楊堅建隋第594章 半道伏擊第367章 僞造書信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463章 重定租調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34章 剖明心跡第465章 越府報喪第109章 狗急跳牆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539章 李淵爲將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539章 李淵爲將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218章 兄弟重逢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407章 夜間營嘯第91章 作戰計劃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442章 晉陽宮殿第339章 入城爲使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522章 和親之議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3章 鄴城來人第60章 孝子賢孫
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71章 一喜一憂第529章 夜宿清水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337章 平壤婦人(水)第206章 塞外消息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61章 恢復舊姓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74章 懲治罪惡第56章 太后楊氏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556章 洛陽宮室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43章 尉遲身死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569章 薛氏父子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521章 九一高地第126章 文士來投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121章 刺史韋藝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168章 誰可爲帥第534章 議和班師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100章 98章被屏蔽第39章 姑母有命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161章 刎頸之交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56章 太后楊氏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255章 減免賦稅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81章 皇家尼寺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29章 孝子阿贇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63章 楊堅建隋第594章 半道伏擊第367章 僞造書信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463章 重定租調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34章 剖明心跡第465章 越府報喪第109章 狗急跳牆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539章 李淵爲將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539章 李淵爲將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218章 兄弟重逢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407章 夜間營嘯第91章 作戰計劃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442章 晉陽宮殿第339章 入城爲使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522章 和親之議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3章 鄴城來人第60章 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