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恢復舊姓

bookmark

第61章 恢復舊姓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河東聞喜,裴秀終於收到崔澈消息,對於崔澈能夠免罪,知曉內情的裴秀、崔昭容、妙容、穆邪利四人自然不會大驚小怪,卻也因他被徵辟爲丞相府記事參軍而感到詫異,更別提是府上的奴僕、婢女。

裴秀等人收拾行囊的時候,消息也流傳出來,起初聞喜士民都是不信的。

犯下謀逆重罪,僅憑着一篇策文,就被天子免罪,更得丞相青睞,納爲幕僚,這是什麼天方夜譚。

可隨後而來,徵辟裴矩入京的公人卻證實了這一說話,這徵辟的公文還是澈哥兒動筆寫的。

這下可由不得人不信,衆人在震驚與羨慕之餘,消息也由聞喜向關東其餘地方傳播,無數人都在好奇策文內容,卻也只知道是與平陳相關。

與此同時,河東郡守也立即派人往裴府徵辟裴秀爲功曹。

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錦上添花,此前擔心裴秀受崔澈牽連,徵辟他會使自己惹上干係。

如今崔澈不僅免罪,更爲丞相所倚重,那河東郡守自然樂得爲裴秀入仕提供契機。

“阿母,孩兒打算應郡守之徵。”

裴秀思慮再三,終於鼓足了勇氣與崔昭容道。

再是親密無間,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裴秀心知去了長安,難有他入仕的機會,自己纔是表兄,不想一輩子依附表弟活着,也想要有所作爲。

“爲娘只是婦人,不懂你們男人的志向,但你既然已經成年,自是有了分寸,無需事事請示。”

崔昭容能夠理解,兒子也有他自己的驕傲。

裴秀隨即往郡守府拜謁,並提出請求,準他往長安一行,護送崔澈家眷入京。

河東郡守也樂得做這個人情,當場痛快應允。

郡功曹即郡守屬官,參與一郡政務,職掌吏事或主選舉,無疑是一分美差,河東郡守此舉其實也是有心通過裴秀向崔澈示好。

當然,雞蛋也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幾日河東郡守也沒少往裴矩府上叨擾。

畢竟外放官員,最擔心的就是朝中沒人代爲說話。

爲母守孝的裴矩也脫了孝服,應楊堅之徵,將往長安,與裴秀一家相約同行。

在裴秀、裴矩等人啓程以後,長安城,或者說丞相府裡也熱鬧得很,這份熱鬧圍繞着一份議題,即恢復舊姓。

北周前身,也就是西魏時期,宇文泰爲了減少漢化阻力,爲漢族官員賜予鮮卑姓氏,同時爲了應對關東的軍事壓力,宇文泰也將改姓之風推廣到了軍中,下令士卒皆隨主將姓氏,高熲之所以姓獨孤,便是其父高賓爲獨孤信效力。

這一做法固然增強了軍隊的凝聚力,也不可避免產生許多問題。

但說到底,楊堅提出恢復舊姓,還是在爲自己的野心服務。

許多漢族重臣被賜姓宇文,僅是博陵崔氏就有崔弘度、崔宣猷等人,楊堅若要篡位,自然不願他們再頂着宇文氏的姓。

恢復舊姓的議論被有心的放出風聲,也成爲當下長安士民最關心的問題。

而楊堅也在觀察鮮卑大臣的態度。

關西的鮮卑力量大致分爲兩股來源,其一是隨賀拔嶽入關的北鎮鮮卑,如宇文氏、侯莫陳氏、尉遲氏等等,另一股是北魏孝武帝被高歡逼迫,隨他逃亡關中的洛陽鮮卑。

洛陽鮮卑屬於高度漢化的羣體,讓他們改回被北魏孝文帝賜予的漢姓,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楊堅所關注的是北鎮鮮卑後裔的態度,只是他顯然多慮了。

誠然,宇文泰時期的北鎮鮮卑因孝文帝漢化政策,使得利益受到侵害,對漢化具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否則宇文泰也不會多此一舉,給漢人改姓。

但這麼多年下來,跟隨賀拔嶽在關中創業的那一批北鎮鮮卑也幾乎老死,死絕了,畢竟就連宇文泰在那批人中,也只是年輕後輩。

這些人的子孫沒有經歷過在北鎮的悽慘生活,對於漢化也沒有父祖們視如洪水猛獸的態度。

反而在物質生活無憂的情況下,也多少有點精神文明的需求,而漢文化相對於鮮卑文化的先進性也無需贅述。

因而楊堅放出了恢復舊姓的風,卻並未引起太大的反對聲,反而許多漢族大臣甚至鮮卑大臣積極擁護。

崔弘度、崔宣猷等被賜予宇文氏的漢人,恨不得立即摘了這頂帽子。

十二月十一日,在確信不會引發嚴重後果後,楊堅命崔澈起草,正式上奏,請求將西魏時改姓鮮卑姓氏之人,無論官民,一律恢復舊姓。

十二月十二日,在經過象徵性的朝議後,小皇帝即應允下詔。

普六茹堅自此改爲楊堅,大野淵也可以自稱是李淵了,竇家女便成了李夫人.

以楊麗華的政治嗅覺,當然不清楚其父奏請改姓的真實意圖,但第二日發生的事,即使是她,也察覺到了不對。

“爲相國!總百揆!進爵爲王!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父親究竟意欲何爲!”

丞相府正廳,楊麗華將一封封奏疏扔在地上,恨聲咬牙道。

這一套標準的權臣篡國流程,哪怕是楊麗華都看清了父親的野心,除非楊堅授意,否則哪會有這麼多奏疏一齊爲他請封。

正廳裡的書吏在她怒氣衝衝闖來時,便很有眼色地盡數離開了,當時崔澈正在自己廂房翻閱過往奏疏,聽得書吏們議論,也抱定主意不出屋子一步,離得遠遠的。

楊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嚴厲訓斥道:

“這就是你與爲父說話的語氣!即使貴爲太后,我也是伱的父親!朝中大事,不是你一個婦人能夠置喙的!”

聲色俱厲下,卻透露着一股心虛。

楊麗華的嘴脣微微顫動,她終於醒悟,哽咽道:

“父親還記得女兒未嫁時,是如何教導的我?”

說罷,不等楊堅回答,便眼噙淚水,傷心而去。

楊堅大感頭痛,後悔自己把女兒教養得太過賢德,居然因嫡母的身份,真把小皇帝宇文闡當親兒子了。

當日,小皇帝即下詔,爲楊堅進相國、總百揆、封王爵,以安陸等二十郡爲隨國,賜殊禮。

楊堅上表固辭,一番推讓後,最終也只接受了王爵與十郡封國。

求收藏、推薦票。

(本章完)

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183章 覬覦遼西(第四更)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74章 懲治罪惡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292章 破敵之計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89章 有子名樂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409章 賣主求榮第483章 發放撫卹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603章 疑兵之計第333章 離間君臣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389章 全據河北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339章 入城爲使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593章 襄陽危急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432章 洛陽易幟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534章 議和班師第175章 渡江破城第325章 欲求連任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485章 廢除酷法(3000)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64章 再別長安第44章 提攜後進第154章 大興獻俘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558章 禪讓詔書第86章 佳人邀見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368章 仁壽宮變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466章 鋪張浪費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444章 王府相婿第308章 造訪東宮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126章 文士來投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612章 收縮兵力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29章 孝子阿贇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76章 突厥消息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42章 行差踏錯第35章 避難關東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169章 行軍長史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132章 131大索貌閱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71章 一喜一憂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232章 分兵討賊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58章 崔澈助學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5章 封家六子
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183章 覬覦遼西(第四更)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74章 懲治罪惡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292章 破敵之計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89章 有子名樂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409章 賣主求榮第483章 發放撫卹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603章 疑兵之計第333章 離間君臣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389章 全據河北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339章 入城爲使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593章 襄陽危急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432章 洛陽易幟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534章 議和班師第175章 渡江破城第325章 欲求連任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485章 廢除酷法(3000)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64章 再別長安第44章 提攜後進第154章 大興獻俘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558章 禪讓詔書第86章 佳人邀見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368章 仁壽宮變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466章 鋪張浪費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444章 王府相婿第308章 造訪東宮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126章 文士來投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612章 收縮兵力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29章 孝子阿贇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76章 突厥消息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42章 行差踏錯第35章 避難關東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169章 行軍長史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132章 131大索貌閱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71章 一喜一憂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232章 分兵討賊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58章 崔澈助學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5章 封家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