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始與滅

因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許多讀者以爲,三國的起始時間,應從董卓入主京城算起,理由是著名的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以及類似呂布、袁紹、曹操等梟雄人物,皆活躍於這個階段。如果無視這段歷史的話,那麼羅貫中將"三國"兩字冠在"演義"之前,作爲書名,顯然有失妥當。

此詰不無道理,但有一點需要這些讀者注意:《三國演義》是部小說,而非史書,既然是小說,羅貫中將書名取爲《三國演義》,亦屬情有可原。

按照習慣,劃分改朝換代,往往以舊帝退出舞臺、新帝登上舞臺爲分界線。因此,釐清三國的起始之脈,離不開這個關鍵節點。今天就圍繞曹魏、蜀漢、東吳何人稱帝、何人亡國這些個節點,作番梳理。

開門見山,先將三國的具體時間曉示讀者一一所謂"三國",時間上,乃是上承東漢、下啓西晉的那段歷史時期;對象上,則是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我們所熟知的赤壁之戰,曹操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劉備借得荊州,之後又攫益州,只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而非真正"三國"。

"帝國帝國,無帝不國",如此而言,真正的三國,就應以曹魏的曹丕稱帝始,到東吳的孫皓卸帝止,即公元220年至280年,前後共60年時間。

但歷史學者對三國時間段的劃分,存有兩種觀點:一是以"曹丕稱帝到蜀漢滅亡止",即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前後45年時間;二是以"曹丕稱帝到東吳滅亡止",即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前後60年時間。

很是明顯,上述兩種觀點,對三國起始時間沒有異議,產生分歧的焦點,在於西晉的成立時間上:既然蜀漢政權沒了,"三足"失了"一足",也就不是三國了。故蜀漢的消亡,就是三國結束的標誌。唔,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問題在於,此時東吳尚在,這又作何解?顧此而失彼,應該也是不對的吧?尤其是對本文而言,奉行"抓住一點,不及其餘",顯然帶有"簡單問題複雜化"之嫌了,換句話說,本文將有可能成爲一篇論文了。爲免讀者暈乎,還是認同"三國起與始,共計60年"這個觀點吧。

公元220年,曹操謝世,其子曹丕繼承王位。辦完曹操後事,曹丕手下一些見風使舵的文臣武將,揣摸出了曹丕覬覦漢獻帝劉協之位的意圖,便竭力唆使曹丕代漢。曹丕深知,身爲"漢臣"的自己,明着取代劉協,顯有"忤逆“之嫌,天下可伐之。爲避惹上"竊國篡權"罵名,他連續三次明裡謝絕那些文臣武將們的"苦諫",暗裡卻給漢獻帝劉協頻頻施壓。劉協自然是個聰明人,在"保命"還是"保位"這道選擇題面前,他選了"保命"。爲此,他下詔天下,禪讓帝位。

既然漢獻帝劉協"自願“讓位,曹丕也就不再客氣。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稱帝,移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啓。基於曹丕是"仗勢"逼迫劉協"禪讓",因此史書上一直將"篡漢"兩字罩在曹丕頭上。

曹丕當上皇帝的消息傳到成都,惹得劉備渾身發"癢"。大家知道,劉備自從出道開始,亦即"桃園三結義",就以”匡扶漢室"爲奮鬥目標。按理,曹丕稱帝,觸犯了十惡不赦中的第一罪:犯上作亂!作爲劉備,當應號令天下擁漢志士,興兵討伐曹丕,但奇怪的是,劉備卻無視曹丕的這一逆行,走了"既然你可做得,我也同樣可以做得"之路。

公元221年,劉備以延續漢朝之名,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以示正統。這裡有個細節,不得不說,其時漢獻帝劉協尚在人間,作爲漢臣的劉備,完全不該自行稱帝,但他卻無視漢獻帝的存在,這不叫篡位,又叫什麼?因此稱帝之後的劉備,相對於正統漢室而言,也與曹丕一樣,已然是個逆臣了!

其時東吳的掌舵人孫權,卻對先後稱帝的曹丕、劉備,報以"眼不見爲淨"之態,按部就班,像往常一樣,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單就這點而言,孫權應該是三國中,對漢室最爲忠誠的主。故而有史學家納悶,說羅貫中怎麼將劉備列爲忠漢代表,而不將孫權列爲忠漢人物呢?

公元229年,孫權在時下南京稱帝,史稱吳大帝。而這一階段,正是諸葛亮爲完成劉備"匡扶漢室"之夙願,妥勁地討伐曹魏。

曹魏政權從曹丕稱帝,到公元265年曹奐被迫禪讓,前後時間爲46年,中間歷經五帝;蜀漢政權從劉備稱帝,到公元264年劉禪恭手出讓,前後時間爲43年,除了初始兩年劉備爲帝,其餘全爲劉禪"坐鎮";東吳政權從孫權稱帝,到公元280年被西晉伐沒,前後時間爲49年,中間歷經四帝,作爲"開國"之帝的孫權,坐了近一半時間的龍椅。

上面是以曹魏、蜀漢、東吳分別稱帝的時間,計算出來的時間,如果從曹丕稱帝時間,即公元220年算起,曹魏的存世時間,仍是46年;蜀漢便是45年;東吳則是60年。

有一個奇怪的"因果"現象,不得不在此文中"戲說"一下: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後來司馬炎仿學曹丕,逼迫曹奐"禪讓"帝位;劉備輕鬆贏得帝位,後來劉禪輕鬆地出讓帝位;孫權是迫不得已最後一個稱帝,後來孫皓是無可奈何最後一個卸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道輪迴,就是如此地富有戲劇性。

戲劇性的詭異之處還在於,司馬炎設立西晉之後,司馬家族沒有吸取三國曹魏、蜀漢、東吳之所以走向衰亡的內在教訓,施政上自以爲是,族親間相互攻訐,結果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悲劇,以至於西晉成爲中國歷史上人們生存條件最爲惡劣的朝代!

司馬家族統一中國,功不可沒!司馬家族戮害華夏,罄竹難書!

路人皆知非笨蛋許允醜妻有憂喜子不繫父見董允老當益壯代名詞曹豹無涉虎豹騎性情中人不貪生親人蒙難痛無奈挾天子以令諸侯人生何謂是成功叔侄相剋有隱情黃忠龐德試比高斡旋高手是孫乾義重如山贊臧洪牢騷滿腹必斷腸東吳四任大都督字讀一半大都錯妙手回春亦有憾睜眼閉目盲錢財牌技優劣看心態進了曹營言不發酸棗會盟後果酸人見人擁拜于吉仁爲第一義居次自我膨脹害彭羕內心蘊善難勝奸劉備之死該怪誰婦人干政猶可怕人中完美數高順曹操最恨哪三人兄弟相殘隱戀情曹子建獨佔八斗睜眼閉目盲錢財鞠躬盡瘁看張嶷無中生有話周倉放長線可釣大魚料敵如神看滿寵家教事關成與敗張遼爲何不打蜀曹魏狗熊知多少性情中人虞仲翔性情中人不貪生謹慎務實贊顧雍浪子回頭金不換大丈夫兮太史慈韓遂的翻來覆去朝盛晚衰嘆李嚴三十里變三十秒惡貫滿盈蓋棺定胡編亂造故事巧朝盛晚衰嘆李嚴既菜又壞一蠢將許允醜妻有憂喜文廟武廟都有他童真有趣辨真假牌技優劣看心態劣質謀士釀禍端界橋之戰顯麴義秦宜祿啊尋你樂有初無末之孫皓審時度勢一良將不勝酒力丟性命英雄難過美人關陰溝翻船爲哪般一以貫之是許靖張讓乃是朕父親外粗內細慈蘊悍醉翁之意在平衡東吳四任大都督侍奉四帝獨丁奉死後蒙恥嘆全琮身在蜀漢心在魏瘦死駱駝比馬壯絕處逢生公孫恭清濁太明害張溫知恩圖報順天理審時度勢一良將許允醜妻有憂喜牢騷滿腹必斷腸胡編亂造故事巧華歆乃是一好人內事不決問張昭五年黃樑美夢苦姜維乃悲情人物媳婦變婆惡滿貫勇猛大義令人敬順我者昌需約定以刀畫面祭倉慈人物性格隨境變殺雞儆猴武與文瘦死駱駝比馬壯因果輪迴苦作舟孫策脈系無從覓趙忠乃是朕母親龐會報仇虛實辯名不符實滋國殤聰明反被聰明誤剛直灑脫是蘇則學高情摯追邴原龐會報仇虛實辯面朝北方命奉上
路人皆知非笨蛋許允醜妻有憂喜子不繫父見董允老當益壯代名詞曹豹無涉虎豹騎性情中人不貪生親人蒙難痛無奈挾天子以令諸侯人生何謂是成功叔侄相剋有隱情黃忠龐德試比高斡旋高手是孫乾義重如山贊臧洪牢騷滿腹必斷腸東吳四任大都督字讀一半大都錯妙手回春亦有憾睜眼閉目盲錢財牌技優劣看心態進了曹營言不發酸棗會盟後果酸人見人擁拜于吉仁爲第一義居次自我膨脹害彭羕內心蘊善難勝奸劉備之死該怪誰婦人干政猶可怕人中完美數高順曹操最恨哪三人兄弟相殘隱戀情曹子建獨佔八斗睜眼閉目盲錢財鞠躬盡瘁看張嶷無中生有話周倉放長線可釣大魚料敵如神看滿寵家教事關成與敗張遼爲何不打蜀曹魏狗熊知多少性情中人虞仲翔性情中人不貪生謹慎務實贊顧雍浪子回頭金不換大丈夫兮太史慈韓遂的翻來覆去朝盛晚衰嘆李嚴三十里變三十秒惡貫滿盈蓋棺定胡編亂造故事巧朝盛晚衰嘆李嚴既菜又壞一蠢將許允醜妻有憂喜文廟武廟都有他童真有趣辨真假牌技優劣看心態劣質謀士釀禍端界橋之戰顯麴義秦宜祿啊尋你樂有初無末之孫皓審時度勢一良將不勝酒力丟性命英雄難過美人關陰溝翻船爲哪般一以貫之是許靖張讓乃是朕父親外粗內細慈蘊悍醉翁之意在平衡東吳四任大都督侍奉四帝獨丁奉死後蒙恥嘆全琮身在蜀漢心在魏瘦死駱駝比馬壯絕處逢生公孫恭清濁太明害張溫知恩圖報順天理審時度勢一良將許允醜妻有憂喜牢騷滿腹必斷腸胡編亂造故事巧華歆乃是一好人內事不決問張昭五年黃樑美夢苦姜維乃悲情人物媳婦變婆惡滿貫勇猛大義令人敬順我者昌需約定以刀畫面祭倉慈人物性格隨境變殺雞儆猴武與文瘦死駱駝比馬壯因果輪迴苦作舟孫策脈系無從覓趙忠乃是朕母親龐會報仇虛實辯名不符實滋國殤聰明反被聰明誤剛直灑脫是蘇則學高情摯追邴原龐會報仇虛實辯面朝北方命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