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合法”內閣

bookmark

南方政.府大總統一直在做回師廣東的準備。

早在組成東路討賊軍,任命許崇智爲東路討賊軍總司令後不久,便任命蔣中正爲總部參謀長。

爲謀劃在粵、桂兩省發動討逆軍事並籌措錢糧,同時派鄒魯爲駐港特派員,鄧澤如爲駐港理財員。

一九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鄒魯偕李文範抵香.港,邀鄧澤如、林直勉、林樹巍、胡毅生等,會商討粵事宜。滇、桂軍將領楊希閔、劉震寰、蔣光亮等均派代表來港接洽。

十一月八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函滇軍將領張開儒、楊希閔等,要求他們把握時機,速圖廣東。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越來越得到南方政.府大總統重用,特別是在軍事方面,這人就是蔣中正。

有一個很流行地說法,南方政.府大總統和陳炯明的分手給蔣提供了機會。當孫受困于軍艦時,蔣抓住機會前去投奔,從而成就了其後來的人生。

十月二十二日,蔣中正到福州,至第二軍部辦公;並代表孫慰勞討賊軍各將領。

這時,東路討賊軍的情況並不好,許崇智部寄居福州,困難本就很多,黃大偉又因改編事,與許崇智不和。

面對亂局,蔣中正函呈孫,有離福州之意。

孫接函,急馳電阻止,電曰:“介石兄鑑:接函甚愕。我以回粵討賊重任,託汝爲與兄,無論如何困難,總須完成任務,方能釋肩,萬勿輕去,以致僨事。如有阻力,當隨時爲兄解除。仲愷即來相助。孫.文。皓。”

十一月二十四日,廖仲愷至福州,與蔣中正會晤。

又面交南方政.府大總統慰留手諭:“介石兄鑑:頃見兄致展堂、季新書,有‘十日內如毫無進展,則無可如何’等語。籲!是何言也。吾不能親身來閩,而託兄以討賊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事,共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總在能堅忍耐煩,勞怨不避,乃能期於有成。若十日無進步,則不願幹,則直無事可成也。……縱我無進步,而敵則日日退步;如敵軍將士之日有覺悟也,敵人之團體日形瓦解也,百粵人心之恨彼日甚也,思我日深也,此即日日之無形進步也。由此以觀,我能堅持,便等進步矣。故望兄切勿稍萌退志,必期達滅陳之目的,而後乃能成一段落。非然者,則必百事無成也。……

“能即進而滅廣州之賊,固善。如其不能,則保守福州而堅持,亦爲一進步也。蓋有一日福州,則我有一日之憑藉,外交內應,皆可以此爲背景。倘並此而無之,則我不過爲一租界之亡命客耳,奚足輕重!故兄能代我在軍中多持一日,則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故望兄爲我而留,萬勿以無進步而去。兄忘卻在白鵝潭舟中之時乎!日惟睡食與望消息而已。當時何嘗有一毫之進步,然其影響於世界者何如也!今則有我在外活動,而兄等在福州,則爲我之後盾也。有此後盾,則我之計劃措施,日日有進步,或者不必待兄等之恢復廣州,我計劃已達最後之成功,亦未可知也。故兄無論如何艱苦煩勞,必當留在軍中,與我在外之奮鬥相終始,庶幾有成。……總之,十數年來,今日爲絕好之機會,吾人當要分途奮鬥,不可一時或息,庶不負先烈之犧牲,國人之期望也,千萬識之。”

由此可見,南方政.府大總統對蔣中正其人是多麼倚重。

汪大燮內閣是黎元洪使用元首特權自己提出來的。王寵惠內閣已不能維續,又不願讓津保派分子組閣,所以才把汪請出。

黎把事情想得很簡單,汪和各方面都無恩怨,由他來充當過渡內閣自不會惹出麻煩。這樣,就可以爭取時間,再物色一位能爲各方接受的新總理。

但出乎黎元洪預料,汪內閣發表後,十二月一日,吳景濂、張伯烈首先通電錶示反對。

二日,曹錕竟也發出通電公開唱反調。

電雲:“汪大燮乃具保羅文幹出檢察廳之人,許世英爲與奧債有關之華意銀行總裁,績任交長之高恩洪既有力庇羅案之行爲,又有抵借京綏路之新案,閣員如斯,是對於國會提出查辦之羅案,有意消滅。似此新閣,不但有蔑視國會之嫌,更何能符人民之望。錕爲鞏固中樞,整飭法紀計,決難承認。”

曹錕的這個通電根本不送達總統,當身邊的人把曹的通電拿來,黎元洪看過後把電報扔在地上,氣憤地說:“現在的事情真難辦,我向他請示內閣問題,他始而置之不理,繼而來電聲明毫無成見,等到命令發表後,卻又激烈地反對。我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叫我如何辦纔好?我本不願幹這個無權無力的總統,他們一定要我上臺,上了臺又遇事掣肘,把我搞得進退兩難。”

在曹錕通電之後,各省直係軍閥和他的追隨者自然紛紛響應,把與世無爭的汪大燮搞得特別狼狽。保派的三位閣員用不就職來拆臺,汪自己親去拜訪高凌霨,高竟託病謝客。

代表洛陽方面的高恩洪,很快通電就職。

有人告訴他說:老帥(指曹錕)對他怨恨極深,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和定庵(高恩洪)勢不兩立。”

高就職的通電剛發出,就接到曹的電報,質問他爲什麼要扣留與羅案有關的各項文電,嚇得他馬上將就職通告撤銷。

黃郛覺得風向不對,也不敢就職,許世英藉口尚未交卸安徽省長,王正廷則藉口到山東辦理接收青島事宜,離開北京。

一個汪內閣,只剩下政學系的兩位閣員出席國務會議,其餘各部均由次長代表列席。

十一月三十日,吳佩孚再一次通電認錯,電文中有言:“平生嫉惡甚嚴,雖親不貸,豈肯自違初衷,曲庇素昧生平之人。”

所謂素昧生平之人,是指王寵惠和羅文幹。

十二月五日,衆議院通過查辦交通總長高恩洪、前財政總長羅文幹兩人舞弊賣國、違法瀆職,擅行簽訂鐵路材料合同一案。

同一天,黎元洪面對一片反對之聲,發出了一個“罪己”電報,解釋汪內閣的組成,是爲了要有一個由內閣總理副署接收青島的命令。

原來中日兩國根據華盛頓會議,正辦理膠州灣轉讓手續,黎表示因之而出此權宜之計。同時並說他已決定請張紹曾組閣,即將向國會提出。

張紹曾是津保派,黎提張即表示放棄了原來的主見,決定組織保派內閣,是對曹錕的全面屈服。

十二月六日,黎正式把提名張紹曾組織內閣的同意案提交國會。

張紹曾早就和吳景濂串通一氣,吳遂向黎拍胸膛,可以負責國會通過。

但這其實是吳景濂個人的想法,國會中各政黨反對吳景濂一人包辦,提出要政黨參加內閣爲通過總理任命的條件。

因張紹曾和吳佩孚是兒女親家。曹錕左右雖把張紹曾拉入自己的陣營,不過對張並不十分放心,津保派一直希望由高凌霨出來組閣。

至於曹錕本人,則希望北京一直是無政.府狀態。

曹錕到底還是有些眼光的。對於羅文幹案,他反對打擊面過大,主張對王寵惠,顧維鈞等人予以適當的安撫。對於吳佩孚,他的態度也是吳既然低頭認罪,就不必繼續窮追猛打。

在他看來,保、洛兩派在總統和內閣問題上雖然有分歧,但是在對國民黨、對奉、對皖方面,根本利益還是一致的,畢竟還有相互依存的關係。

十二月十一日,汪大燮代理國務總理十天之期屆滿。因爲代理這個國務總理,他被罵得狗血淋頭,在他答應代理時,即是以十天爲期。十天受罪之期已滿,當然是多一分鐘都不肯繼續,黎元洪不能不另想辦法。

他邀請國會議長和回京的王正廷到總統府磋商內閣問題,當場提出請王正廷暫行代理總理以待正式內閣產生。

王開始不肯接受,但經不住總統的一再相勸,才勉強答應,只不過提出了三個條件:(一)請國會將張紹曾內閣的同意案立即列入議事日程。

(二)代理期間以十日爲限。

(三)代理期內不公佈重大政令,不任免重要人事。

黎元洪滿口答應,經與國會議長商洽,獲得同意後,即於十一日晚發佈王正廷代理內閣總理的人事命令。

王正廷於十四日通電就職,於是,過渡內閣的無政.府狀態暫告結束。

黎依照和王正廷的協議,把張紹曾組閣案送交國會。

十二月十五日,衆議院討論張內閣同意案,議員們爭辯激烈,甚至飛起墨盒,大打出手。最後一鬨而散,不得結果。

吳景濂提示張紹曾親自招待參衆兩院議員,以聯絡感情。

張於十七日舉行茶會,邀請議員們歡聚,大家互打哈哈。

張說了一套統一裁兵的冠冕堂皇話,又說了一些交換條件的私房話,總算獲得大家勉強同意。

於是,張組閣的同意案,遂於十八日在衆議院通過,二十九日又在參議院通過。

國會通過了張紹曾組閣是一件大事,因爲黎元洪覆職後,這是國會通過的正式內閣,也可以說是民國六年國會被解散以後唯一“合法”的內閣。

張紹曾組閣案獲國會同意後,黎元洪很是興奮,認爲時局有了轉機。

他本擬於於十二月二十九日發表任命令,以便新閣能在元旦就職。但因閣員分配各方爭議太大,終於沒能如願。

民國十二年元旦,每一年的這一天,總統都要發表文告。黎元洪這一年文告的主題是痛論各地兵匪之禍和督軍制度的弊害。這一類的話,平頭百姓雖然很愛聽,但對於有識之士,已是麻木不仁。

一九二三年一月四日,黎元洪正式任命張紹曾組閣,並發表了準備提交國會的閣員名單:

國務總理張紹曾

外交總長施肇基

內務總長高凌霨

財政總長劉恩源

陸軍總長張紹曾(兼)

海軍總長李鼎新

司法總長王正廷

教育總長彭允彝

農商總長李根源

交通總長吳毓麟

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82章 離開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23章 孫袁會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95章 打破僵局第87章 吳祿貞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49章 就職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479章 新人物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8章 約定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35章 立法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50章 復古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486章 學寫詩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49章 就職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8章 約定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345章 張毒菌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480章 改名字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247章 外逃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
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82章 離開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123章 孫袁會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95章 打破僵局第87章 吳祿貞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49章 就職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479章 新人物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8章 約定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35章 立法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50章 過街老鼠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50章 復古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486章 學寫詩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49章 就職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8章 約定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345章 張毒菌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480章 改名字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247章 外逃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