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

第一百一十三章議麓川四

“武學?”朱祁鎮說道:“如何開?”

說起來武學在中國其實也不算是什麼新鮮玩意了,宋代都有。不過歷代武學都是樣子貨而已。

真正兵家之學,決計不是武學能夠學到的。

王驥連忙說道:“之前朝廷對襲職一嚴,就有人來求情,這些畢竟是功臣之後,總不能讓他們都不能襲職吧。”

“臣以爲,當給他們一條出路。凡是襲職不過的人,都可以在武學學習,直到過了襲職爲止。”

“如果實在過不了,就不要怪朝廷無情了。他們家中也可以換人來考。”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些失望。

原來王驥所想的,不過是一個襲職速成班而已。

並非他所想的那種軍校。

不過,想想王驥的辦法其實也有很現實的原因的。

的確,凡是家裡有世襲指揮使,世襲千戶,世襲百戶的,這些好像不是爵位,但是與低級爵位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些人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

乃是勳貴體系的根基,也是而今大明的根基所在。

卡的太嚴了,讓大家一個也過不了,這都不是考試問題了,而是政治問題了。

王驥的辦法看似在和稀泥,但是不得不說,其實還是有些用處的。

似乎政治本身就是和稀泥,但是想和好,卻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好,卿回去之後,寫一個題本上來,讓朕好好想想。”

在開海一事上,朱祁鎮悟出一件事情,作爲皇帝,最好做仲裁者,而不是直接下場,卻可以想辦法將一件事情,退到自己想要的摸樣。

他已經做好,對王驥提議魔改了。

等王驥從雲南回來之後,決計不敢相信,這一件事情是他的意見的,但是作爲這一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不管這一件事情變成了什麼樣子,他都必須支持的。

朱祁鎮送走了王驥之後。

又看了下面奏摺,又命下面的人將各部尚書的履歷都拿過來。

其實這些人的履歷,朱祁鎮看過不止一次兩次的,甚至連各部侍郎的履歷,朱祁鎮也研究過好幾次了。

只是明日是他第一次,單獨在朝廷之上亮相。

他總是要準備,再準備。

只是這個時候,王振說道:“陛下,英國公世子來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說道:“他怎麼來了?”

說起張忠,朱祁鎮心中就一陣唏噓。

張忠的身體是越來越不行了,正統元年還是三五日進宮一次,之後十幾日,才進宮一次,到了今年,一個多月才進宮一次。

每一次進來,都氣色都難看一點。

朱祁鎮有時候也勸他休息。

但是張忠不肯。

不過,朱祁鎮對張忠還是很欣賞的。

因爲張忠是對朱祁鎮對外擴張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參謀。

對於軍中很多消息,朱祁鎮都能在張忠這裡得到不一樣的答案與分析。

不管,楊榮,王驥等人是多號稱知兵,但是他們畢竟不是與勳貴混一個圈子的,很多事情位置不同,看法就不一樣。

文官對戰略上的掌控,很多時候是勝過武將的,這一點不服不行,但是具體到數百人,千餘人臨陣衝殺,文官就無能爲力了。

張忠卻是文武雙全。什麼方向都能與朱祁鎮說到一起去。

朱祁鎮在軍事上,不管有什麼想法都能與張忠商議,張忠總是能夠給出一個相當靠譜的答案。

當張忠進來的時候,朱祁鎮大吃一驚。

卻見張忠面白如紙,行動都有所不便,似乎每走一步,都要人攙扶一般。朱祁鎮立即說道:“賜座。”

等小太監將張忠攙扶到軟座之上。

朱祁鎮才說道:“你的身體不好,就不要急着進宮,有事情派人送一封摺子進宮,就行了。”

張忠咳嗽兩聲,說道:“臣的身子骨自己知道,已經不成了, 不過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臣聞陛下爲麓川之事煩心,今日特來爲陛下分憂。”

朱祁鎮說道:“你也聽說麓川的事情了,說說吧,你有什麼辦法?”

張忠從懷中掏出一封奏疏,雙手遞給王振,王振又轉給朱祁鎮。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見是與麓川毫無關係的三個字:“封建論。”

朱祁鎮擡頭看了一眼張忠,隨即將這封建論細細看了一遍。

這一篇文章,並非對麓川而言。而是對大明政治戰略生態而言的。

他首先從儒家理論,乃是太祖分封之策,說明了,郡縣與封建,不過是國家治理的兩種手段,並非郡縣就是極對,而封建就是不好的。

必須因地制宜。

朱祁鎮僅僅看這個開頭,心中就有些佩服,這簡直是擡着太祖皇帝壓人。

不管太祖皇帝分封諸王,到底是對是錯,但是在大明朝,祖制,太祖皇帝就是政治正確。所以滿朝文武見這些文字,恐怕心中有無數話,要說,卻只能在肚子裡罵曹尼瑪。

接下來的文字,卻是說,列朝列代經營西域之失。並分析,爲什麼西域屢得屢失。西南叛伏不定。原因在距離中央太遠。

所以,他指出在朝廷鞭長莫及的地方,異族比較多的地方,郡縣不如分封。

特別將棄安南這個重大失誤拿出來說事。

再然後就是對大明從歷來邊事一一拿出來比較,對永樂年間大舉征伐,而仁宗宣宗卻從草原,海上撤退。

隨即瓦刺,麓川,韃靼並起,騷擾國內,讓朝廷疲於兵事。這一現實情況,以及天下二十二萬,乃至各級宗藩俸祿,乃至於將來可能有的宗藩數量,計算出,朝廷祿米有限,而天下宗藩無限,以有限奉無限,是決計不可能支持的事情。

而且特別指出了,西南各地的土司,在各地領地之中,就與藩王並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太祖太宗的子孫,卻好不如西南蠻夷可靠嗎?

所以提出最後的封建之策。

就是在朝廷鞭長莫及,不能安堵的地方,設立藩王以治。

並設計了藩王體制。

這些藩王更像是漢代的諸侯王。藩王之內設國相,又中央大臣擔任,其餘各級官員都由藩王任命。

而且藩王也對中央承擔貢賦。

不過,張忠所言的大前提,這些藩王也決計不會有多少錢,因爲這很明顯了,這些能分封藩王的地方,都不是什麼好地方。

真正好地方,朝廷早就是郡縣之了。

最後張忠勾畫出朝廷今後的版圖,朝廷周圍都有諸國守衛,外夷想要攻入朝廷,必須先攻破諸國。

諸國的兵力只能防守,而朝廷兵力卻能隨時越過諸國反攻,如果大破敵人,也可以將諸國外遷。將已經變爲內地的地方,郡縣之。

朱祁鎮看完之後,說道:“好一篇大文章,張卿乃是爲朝廷,規劃國策。”

張忠咳嗽一聲,說道:“這都是陛下英明,臣不過主筆而已。”

朱祁鎮也明白,這上面很多的東西,都是朱祁鎮與張忠商議的時候說過,比如藩王數量的問題,朱祁鎮就對張忠說過。

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掩蓋張忠的能力。

畢竟將零星的知識點,規劃出一篇成體系的大文章,也是張忠的能力所在。

朱祁鎮心中激動,反覆看了幾遍,才說道:“看來,張卿的意思,是在麓川分封一個王爺了,卻不知道張卿看中了誰?”

張忠說道:“以臣之見,襄王最爲合適了。”

朱祁鎮一聽襄王,立即皺眉,說道:“襄王乃是太皇太后愛子,恐怕不行。”

“臣以爲恰恰因爲襄王乃是太皇太后愛子,才行。”張忠說道。

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章 貝琳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一章 青貯
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章 貝琳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一章 青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