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

第七十章楊士奇的治水意見

仁孝皇后,就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中山王之女徐氏。

可見對於靖難之事,在起兵之前,太宗皇帝身邊,也不是完全意見一致的。

朱祁鎮心中感嘆,自然並沒有說話。

他送太皇太后回宮之後,再次單獨召見楊士奇。

而今天氣漸漸冷了下來。

有幾分秋高氣爽之意,但是正統五年的雨季也過去了。

這一次夏汛,也不是多平靜的,雖然北方只有滹沱河依舊決口,其他地方,大多都是有驚無限,但是並不是說整個大明都平安無事。

在江南錢塘江就發了洪水,好在不管是杭州知府況鍾,還是周忱,都是一等一的能臣幹吏。這一件事情,處理的都很好。

波及範圍不大。

朱祁鎮僅僅是免了當地錢糧,也不用從別的地方調糧救急。

隨着李時勉帶着錦衣衛千戶王英來往於南京與天津之間,大明北京的糧食困境,也逐漸解除了,而且北方也要豐收了。

當然了,今年的收成不會太好。

但是秋收之後,大量的農民都有時間了。

朱祁鎮準備大規模修建水利的想法,就冒了出來。只是,這一次朱祁鎮學乖了,在做決定之前,準備與楊士奇提前通通氣。

楊士奇對此心中也有數。

朱祁鎮與楊士奇扯了幾句江南的水災,就直入正題了。

朱祁鎮說道:“洪宣之後,天下水旱不均,旱蝗並作,直隸尤其爲重。朕之前所說的事情,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沉吟了一會兒,似乎在醞釀詞句,慢慢的說道:“陛下愛民之心,臣代天下百姓謝過,只是,朝廷大災剛剛過去,府庫空虛,縱然海運了不少糧食,但糧食儲備,依然沒有達到去年的標準。而今並非大興土木之時,此其一也。”

“陛下乃天下之主,當視天下如一。直隸雖然是大明京畿之地,但是江南也是朝廷根本之地,陛下如果大張旗鼓,定然引來百官側目,卻不如暗地修整,化整爲零。此其二也。”

“以此二端,臣以爲當從長計議,方有萬全。直隸報上來的水利工程,令工部覈實,每年冬春之際,修繕一二,陛下富有春秋。何須急於一時。”

朱祁鎮聽了,心中很是不滿。

但是想起太皇太后的叮囑,將心頭的怒火一點點的壓了下來。細細思量,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楊士奇的辦法,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好。

但是總體來說,是非常穩妥的。

對掌控天下來,穩定其實比其他方面更重要。

但是朱祁鎮也明顯的感受到了其中的缺陷。那就是慢,而且不能從整體上來規劃。

如果將整個海河流域看做一個整體,這一次整體上的治理,于謙可以從更多的方面上去考慮。但是如果做出限制之後,那麼這一些治水,也僅僅存在修繕方面了。

不是修繕不好。

而是朱祁鎮翻閱不少文件,早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河北水系的問題,早就到不大動干戈不行的地步了。

朱祁鎮一時間想過很多想法,最後決定拖一拖。

反正而今距離秋收還有一段日子,等過了秋收之後,這一件事情再說不遲。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這一件事情,等朕召見於謙等人入京,再議論不遲,不過有一件事情,朕想問問首輔的意見。”

楊士奇聽了,心中輕輕鬆了一口氣。隨着麓川大勝,班師回朝在即,還有這一次朱祁鎮放手讓于謙賑災,讓李時勉運糧。

楊士奇很清楚的感受到了朱祁鎮在朝中的威信大漲,朱祁鎮的自信也在與日俱增。

這樣的情況之下,朱祁鎮真想做什麼事情。楊士奇也未必能攔得住。

這是大明的政治制度決定的。

最少現在,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大明皇帝行駛自己的職權。包括楊士奇。楊士奇見朱祁鎮願意退讓,自然不想硬頂,說道:“陛下只管問,,老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祁鎮說道:“朕查過各地文書,發現似乎太行,燕山之中的樹木都伐盡了,卻不知道是否如此?”

楊士奇聽了,一時間沒有說話。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陛下所言,應該沒有錯的,太行山深處或許有樹木,但是臨近各縣的大山,全部已經禿了,至於燕山更是如此,太宗皇帝見羣山無樹,曾經專門下過禁令,燕山臨近長城一線,全部種樹以爲屏障,百姓禁伐,但也僅僅是長城內外而已。不過數裡之地。其餘的地方,其餘的樹木大則爲棟樑,小則爲柴薪。”

朱祁鎮說道:“先生也看過當年的演示,直隸之所以山洪很急,就是因爲羣山無樹,根本沒有儲備水源的能力,暴雨一下,各地積水立即百川匯於河中,至於一日暴漲數丈,至於不可控制。”

“所以朕想號召百姓種樹。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的心是好的,但是此事恐怕不成的。”

“朝廷並非沒有號召過百姓種樹,但是百姓日常用木材數量巨大,即便是種的再多,也會一一砍伐掉的,一顆樹長成柴,最少需要數年,但是伐掉,卻需要一日。”

“而且,山中種樹更是困難。”

“樹木都是賴水源而生,山中但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被山民所佔據。山中田地開墾不易,讓他們舍此種樹,是萬萬不能的。”

其實楊士奇並不知道朱祁鎮所言對與不對。

對朱祁鎮來說,種植樹木保持水土,本來是常識,但楊士奇不知道朱祁鎮所言對與不對。他只是避重就輕,將其中困難說清楚。

不過,總體上來說楊士奇並不反對這個政策,畢竟是斧斤以時入山林,這還是孟子的意思。

朱祁鎮也知道這不可能。

因爲古代木材用量太大了,即便不談柴薪,單單說傢俱建築所用的木材。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怎麼可能,說一句話,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就行了。

其實自然有自己的恢復能力,但是很顯然北方森林的恢復能力,一直在被人類所壓制着。

水旱蝗災不斷,其實是大自然給人類的回報。

自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朱祁鎮畢竟當了幾年皇帝了,他沒有那麼天真,甚至他剛剛所言,帶着幾分明知故問的意思。繼續說道:“朕知道此事難爲,但是此事即便難爲,朕也要做,因爲唯有如此,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水旱問題。”

“陛下英明。”楊士奇口中頌聖,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反正朱祁鎮是看不穿的。

朱祁鎮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說道:“首輔,可知道朕已經在京師之中禁用柴薪了?”

楊士奇一聽了,立即想起來了,不就是門頭溝這一件事情嗎?楊士奇心中紅燈猛地閃起來了。暗道:“陛下是想以煤代柴嗎?這萬萬不可。”

柴是沒有成本的,煤是需要花錢的,對老百姓來說,該怎麼選擇,根本就是一目瞭然的事情。

所以以煤代柴之事,如果在京師用用還行,畢竟京師人口聚集,柴薪不夠用,甚至用人從通州向京師販賣柴火。

所以以煤代柴,成本上行得通,但是北方除卻北京之外,哪裡有一個能比肩北京的大城市?

即便開封也未必能與北京比。

所以在北京能行得通的政策,在別的地方卻未必能行得通了。

朱祁鎮固如楊士奇所言,說道:“朕想要以煤代柴,讓天下百姓少伐一寸木,就少一點水災。”

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
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