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回師

第七十九章回師

朱祁鎮既然下定了決心,就召見胡濙與張輔詢問此事。

張輔與胡濙都有難色,胡濙說道:“陛下,軍中大閱之事,朝廷早就有定製,如果陛下想要大閱保定侯所部,臣自然會安排,只是一般都是在城外,城中是沒有場地的。”

朱祁鎮說道:“郊外大閱?”朱祁鎮心中暗暗搖頭,這有什麼用處,他大閱保定侯徵南軍,絕不是僅僅想看看保定侯所部。

主要是造勢。

在郊外閱兵,有多少人看見?又如何耀武揚威。

不過,胡濙所說的也對,首先場地受限,當時北京城的主幹道與後世的街道寬度,還是有些距離的。其次,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北京的主幹道,後世閱兵用的長安街,這個時候,其實是封閉的。

沒錯,紫禁城前面這一段路是封閉的。兩邊都是死衚衕。外人根本不可能通過。

想複製後世閱兵,朱祁鎮首先先要大興土木,將長安街打通才行。

朱祁鎮想了想,覺得未必一定要照搬,說道:“既然如此,朕就在宣武門城樓之上,校閱保定侯所部。”

張輔說道:“陛下準備怎麼校閱?”

朱祁鎮說道:“按軍中慣例就行了。”

張輔說道:“太祖,太宗,與先帝都是校閱軍中,只是這大多是巡視諸軍,準備出征而已,陛下校閱凱旋而歸的大軍,卻沒有先例。”

朱祁鎮說道:“胡先生自備禮儀便是了,”朱祁鎮的話微微一頓,說道:“朕出行,自然要宮中隨行,朕派王振過去,胡先生好好指點一下。”

胡濙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心中卻是暗暗歡喜。

總體來說明初很多制度,其實還不是非常完善的,太祖一套成法,太宗一套打法,仁宗宣宗一套自己的做法。

下面大臣並沒有幾個高舉祖制如何的,似乎也是一個謬論,凡是越靠前的,大家都不覺得改改有什麼問題,但是越往後,這些人距離當初年代越遠,越覺得某些東西,神聖而不可易的。

朱祁鎮決定在胡濙制定的大閱禮儀之中,加一點私貨。

至於怎麼加,卻是看王振怎麼發揮了。

朱祁鎮怎麼制定大閱禮,不去說他。

到了正統五年冬季,保定侯孟瑛正式開始撤軍。

保定侯孟瑛帶來的十幾萬大軍,並沒有全部帶走,至少有五六萬士卒,分給雲南各衛了,畢竟麓川之戰,雲南本地人馬傷亡慘重,想要恢復元氣,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而且朱祁鎮覺得雲南漢人數量,是確保雲南是不是大明一部分的關鍵所在,故而沐昂一說兵力匱乏,朱祁鎮就決定留下來一部分士卒。

除卻這些軍隊之外,還有軍中最精銳的一萬五千人,總共三個衛的人馬,由方瑛帶領歸屬襄王管轄。

當然了大軍也不是一下子撤離的,本來是準備讓孟瑛坐鎮雲南,等大軍都撤離了,才最後一撥離開。

但是朱祁鎮的突然命令,保定侯孟瑛只能帶着本部三萬左右,這是確定要歸屬於京營的軍隊,先行離開。

王驥以督師的名義坐鎮雲貴,緩慢撤軍,大概在正統六年中旬,才能陸陸續續撤完軍隊。

只是朱祁鎮催保定侯催的急。

要求保定侯一定要在正統六年臘月二十之前到達北京。

保定侯孟瑛不知道朱祁鎮想做什麼。但是君命難爲,自然是快馬加鞭的往回趕。

因爲時間緊,他們就沒有帶多少輜重,而今通過川南的五尺道直接今日長江,換乘大船,順流而下。又換成運河槽船,花了一個多月到了山東。

運河到了山東就慢多了。

畢竟運河在山東這一段,是可以被稱爲閘河的。一艘船挨着一艘船,要排着隊過閘門,一次通行能力也非常有限的。

明代很多人都是等着過閘,等着等着,閘還沒有過,但是年已經過去了。

保定侯孟瑛自然不會等,而是棄船上岸,長途跋涉,就當是行軍,一路在各府縣就食。

這可不是晚明,各府縣不敢不供應朝大軍糧食的。

直接保定侯出了山東地界,來到了直隸地界,立即感受到大有不同,甚至空氣之中都有一種火熱的感覺。

進入河間府之後。

此刻已經過了山東了,本來是可以在繼續乘船北上,但是一時間沒有合適的船,再加上孟瑛掐指一算,就要進入臘月了。

他不敢停留了。

沿着運河北上,三萬士卒逶迤數裡,卻讓他見識了不一樣的情況。

保定侯孟瑛看到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全家出動,都在修河。

女人準備食水,男人們很多都光着膀子,掄起來就是幹。有的是在清淤,有的是在加固河道,有的是在修建閘門。

小孩子都河堤上玩耍。

似乎河間大大小小村落,而今人都空了,所有的人都在河堤之上。

保定侯孟瑛雖然一直在雲南征戰,在朝廷上的耳目還是有的,別的不說,他侄子就在御前當值,權力大小不說,各種消息卻是一等一的靈通。

他自然知道,當今大力整頓河北水利。

其實他在雲南第一個感覺說道:“陛下,年紀還是小了一點。如此大動干戈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保定侯此刻見此情形,心中懷疑自己想錯了。

忽然有人來報,前方大隊人員集結,好事要鬧事。擋住了去路。

保定侯孟瑛聽了,皺眉說道:“派一個人去問問,怎麼回事,大軍在此,什麼事情,自己下去說,不要誤了大軍行程。”

保定侯不想幹涉地方事務。但是地方事務反而找上門來了。

保定侯不派人訓斥還好,這一派人訓斥,反而讓這些人找上門來。

一個文官打扮的人向保定侯行禮,說道:“下官乃工部主事,負責這一段運河,有奸民盜運河水,導致運河水位下滑,影響朝廷大事,下官來的時候沒有帶人,求保定侯借一支人馬。”

保定侯孟瑛騎在馬上,身後是大隊士卒,而眼前卻大片大片的百姓,男女老少都有,黑壓壓圍了一圈,想來這就是這個工部主事所言之奸民了。

“冤枉啊侯爺。”一老頭出來跪倒在地面上,說道:“這都是縣裡說話的。要我們整頓沿河水利,這工程是也上面分下來的,與我們無關啊。”

“侯爺,今年冬天又沒有下雨了,我們都指望衛河裡面的水,澆一水地,明年還能有個收成,求侯爺開恩。”

“求侯爺開恩。”一時間無數百姓說道。

這個工部主事說道:“侯爺,南北漕運多重要,侯爺也是知道,不是下官鐵石心腸,而是運河的水,委實是動不得的。”

保定侯孟瑛看着心煩,一揮手說道:“本侯不管你們是什麼想法,立即散開,不要擋了大軍去路,否則,本侯就用軍法治爾等,速去。”

其中是非曲折,孟瑛未必看不清楚,但是他不想管。

因爲不管管好管壞都是他的問題,他又何必沾手。

“侯爺說的對,你們統統下去。”忽然一個錦袍年輕人出來,身邊跟着幾個護衛,一看都是行伍出身,這個年輕人見了孟瑛,立即行禮說道:“小子陳豫見過孟叔。”

孟瑛定睛一看,心中頓時想起來了,說道:“原來是平江伯啊,來的正好,這些事情,我不耐煩,你代爲處置了。”

陳豫說道:“請孟叔放心,小侄這就去處置,等一會兒,再來與孟叔敘舊。”陳豫話一說完,就下去處置了。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