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

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

從朱祁鎮的聖旨傳到襄陽,襄王從襄陽啓程。

等他到了京師之後。秋季的大水已經過去。襄王先到了十王府。向宮中遞了牌子侯見。

他回到十王府。

襄王在京師還是留有府邸的。

襄王回到王府之後,剛剛落腳,下面的人來報,順天府來人了。

襄王有些意外。

王府畢竟是王府,門檻畢竟高。

身份上的差距,這些人根本不敢上門。

襄王對大總管說道:“你去看看。到底什麼事情?”

大總管在外人面前,總是保持着太監的身份,微微行禮說道:“是。”

大總管下去之後,不過片刻就回來了,說道:“順天府派人來換戶貼。”

襄王聽了,有些奇怪說道:“順天府是于謙吧。也算是能吏了。”

戶帖制度源遠流長。

從漢唐就有發源,在宋代已經很完善了。

就如同現在的戶口本,不,比戶口本內容還要多。不僅僅有一家幾口人,還有家中有多少田產,有多少宅院,各種不動產。

在大明朝以來,太祖皇帝對戶帖制度也有繼承,洪武三年之前,只是個別地方官吏的行爲,但是在洪武三年之後。卻在全國推廣開來了。

不過,制度是一回事,現實卻是另外一回事情。自從太祖朝之後,大明各項制度,一直都是向寬處走的。

很少有人敢重新做戶帖了。

因爲戶帖也是各府衙收稅的根據之一。

凡是不在冊的,就是所謂的隱田了。但是各家那裡有那麼老實。

襄王還好說,他的根基不在這裡,而是在襄陽。但即便如此,在北京城外也有一兩個莊子。更不要說紮根在北京的各級勳貴。

他們累世富貴卻不是朝廷的賞賜。自然也有經營,北京城外,朝廷對這些勳貴的賜田,他們各種吞併的土地。

這也是順天府本身的問題,於大明來說,這個時代土地兼併還並不是很嚴重,但是並非沒有嚴重的地方。

南京與北京,就是土地兼併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這裡的戶帖有幾分真幾分假,大部分官員都知道,所以說順天府難當啊。說不定捅到了那路神仙了。

于謙不過做成幾分,單單他這個勇氣,就遠朝常人了。

大總管說道:“王爺,你看錯了于謙,于謙哪裡是能臣,分明是老虎。順天府的衙役上王府來要錢了。”

襄王皺眉說道:“要錢?什麼錢?”

大總管說道:“房課。凡是京城之中的房子,按照大小都要上稅,面積大多交稅,面積小少交稅。如果房子太小的話,卻是免徵的。”

“多少銀子?”襄王問道。

大總管說道:“不多,每年不足十兩銀子。”

襄王輕輕的敲擊着椅背,說道:“這定然不是于謙敢做的,而是大內那一位的意思,我這院子要十兩銀子,估計北京城收起來,一年也有一兩萬進項了。真是好主意。”

大總管說道:“王爺卻是想差了,有一件事情王爺沒有想?”

“哦。”襄王說道:“什麼事情?”

大總管說道:“還有契稅。”

所謂契稅就是交易稅。不管是宅院與田產,過戶的時候,需要官府用淇,稅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三上下。

襄王頓時明白,說道:“好一個連環套,房課細水長流,契稅纔是大頭。”

襄王並非不是什麼都不明白的王爺,他也是監過國的。對朝廷運行並不陌生。

頓時想明白這個套路了,先造戶帖,是確認房產。確認房產之後,房課不多,襄王的院落是御賜,王爺規格。已經是一等一的大宅院了,才需要十兩。全北京城,不過萬兩左右。這點錢對一個來說,並不算多,但是對順天府來說並不算多。

契稅其實在民間處於名存實亡的存在。因爲大家都不願意多掏這一筆錢,大多都是不去官府過契。

這就是所謂的白契,而官府的就是紅契。

而今順天府衙役,挨家挨戶上門詢問,這個時候白契是算不得數的。

而且北京城不是別的地方。

別的地方,房屋交易頻率並不會太高,但是北京城卻不一樣,官員起起落落的,宦海浮塵,每年不知道有多少房子過手。

而且京城居大不易,北京城之中,價值萬金的房子也未必沒有,即便一尋常院落,也在幾十兩銀子左右。

這現代北京房價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有所有房屋都在官府過戶,這一筆收入遠在房課之上。估計要有幾萬兩銀子。

一萬兩銀子並不多,但是幾萬兩銀子卻不少了。

足以做很多事情了。

襄王忽然嘆息一聲,說道:“京城卻不是我能長居的地方,否則我也想看看,我的好侄兒,到底能做出什麼事情來。”

就在襄王感嘆,北京城的變化。卻不知道他所知道的變化,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

順天府兼併了五成兵馬司,乃至於錦衣衛與東廠,工部乃至戶部才差事。于謙幾乎廢了不知道多少心思。

才弄成而今的局面。

此刻於謙就在向朱祁鎮稟報。他在北京的規劃。

朱祁鎮交給於謙任務之後,于謙心中細細思量過了。想要將各種白役小吏都轉爲國家經制吏。

最大的問題,並非怎麼摧毀這些世襲吏員。

且不說,大明建立才七十多年,而太宗皇帝遷都北京才幾十年,北京的各種衙役,最多的才傳承三代,決計沒有到了牢不可催的地步。

即便他們盤根錯節,但是以 于謙的能力還治不了他們。那就太小看于謙了。

但是清理這些人容易。

但是將他們作爲朝廷經制吏卻有些難。最難的事情,不是別的,就是錢。

對,就是錢。

北京城中,不,不是北京城中,僅僅順天府衙門,不去管朝廷六部的書吏。各種小吏也都有千餘人,甚至更多。

乾清宮之中,于謙先說的,就是京城各坊情況。

于謙說道:“城中二十八坊,臣設二十八坊令治之,坊正之下,有三人,分別爲文書,稅吏,捕盜。”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大概是街道居委會了。”

于謙繼續說道:“臣在在原來五城兵馬司之處,設巡捕房,城中水火,盜賊,兇案,接用巡捕房主之。”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大概是警察局吧。”

于謙說道:“臣在大興縣,宛平縣下設六房,一巡捕房,並令選太學生爲吏。或從縣學府學之中挑選生員爲吏。”

朱祁鎮也都聽說了,于謙藉口這一次大水之中不少胥吏表現不好,打發了好大一批。當然了于謙也不是才蠻幹的人,自然將這些胥吏之中表現好的,都有了官身,比如六房主事,乃至於各種胥吏,都有了官身,比如五城巡捕房都是官身。

有官身之後,各種待遇自然也都上去。一手壓一手打,讓胥吏羣體並不會給於謙帶來多大的阻力。

朱祁鎮說道:“只是大興縣的賦稅夠嗎?”

朱祁鎮問這個,卻也是有原因的,于謙其實已經問過戶部了,但是戶部頑固的很,各家賦稅自有來處,一分錢也不可能下撥,甚至順天府該上交戶部的賦稅,一分錢也不能少。

這也是大明文官之中很多人的態度,他們並不想皇帝多折騰。只是與皇帝硬頂不行,就用了這個辦法。

朱祁鎮甚至爲了這一件事情,向楊士奇開口,但是楊士奇義正言辭的拒絕了。

天下各方不需要錢財,如果順天府因爲這個原因讓戶部撥款,或者是佔優原本上交的賦稅,其他各地方如果向戶部要錢,戶部如何卻之。

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
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