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邊上的巴比鬆

這幅畫讓我突然發現了大地的詩意,突然凝神屏息,心身進入到另一塊土地悠遠的想象裡;憶起自己的故鄉、童年的溫馨,我的目光一定充滿了無限的柔情、嚮往——這是秋天的一個早晨,樹林倒映在寧靜的湖上,岸上一大一小兩棵正在落葉中的樹,母子仨圍着樹在採摘着什麼,薄的曉霧,大地散發着朦朧的光輝……這是柯羅《摩特芳丹的回憶》,是二十多年前我在上海讀書時最癡迷的一瞬,記憶深處刻下了這幅油畫,這個名字,還有巴比鬆這個地方。歐洲,在那一瞬間之後,變得那麼富有詩意了。

雨意充盈的清晨,雨絲在微風中飄拂着她的裙襬,冷風與雨絲撫過長街,像長笛手溼漉的音符,在空間裡飄飛,淋溼了數百年的石柱、石牆,淋溼了一條長龍的花傘,淋溼了街邊一個樂手的沉迷。巴黎,塞納河畔,老火車站改的奧賽博物館,顯示出雨中冷靜、出塵的意境。二十年後的這個早晨,我在巴黎春天的雨中,撐着傘,隨着隊伍緩慢走進這座巨大的建築物。《摩特芳丹的回憶》,當年柯羅留下的筆跡,就靜靜地懸掛在博物館的一角。小的筆觸,寧靜而陶醉;灰色的調子,色差柔和。我看見了歲月在它上面留下的痕跡——灰褐的顏色變得更加黯淡了。

“賣花,賣花”,超市的鈴蘭已經賣完,路上有人提着籃子在叫賣,有的用塑料搭一個棚,擺上一塊木板,攤開了一片鈴蘭,向路上奔馳的車兜售。春雨飄忽,潮溼的空氣飄逸清香,白色茉莉花一樣的鈴蘭,像倒吊着的小小鈴鐺,五一勞動節這天法國人競相爭購,用她送人或插在自家客廳,代表着美好與幸福。就在春天開滿鮮花的大地,我向着巴比鬆一路奔馳。

春雨在輪胎下濺起清亮的水珠,一路輾出嗞嗞的響聲。一百多年前,一批畫家,與我一樣遠離喧譁的大都市巴黎,向着同一個方向走。那裡是一片原始森林,沼澤、無邊無際的樹林,各種活動着的野獸。楓丹白露,一座路易十四的行宮,也隱沒在高大樹木的深處。畫家們找到森林邊的一個村莊——巴比鬆,他們在那裡住了下來,開始直接面對大自然作畫。美術史上著名的巴比鬆畫派誕生了。柯羅,巴比鬆畫派中的一員,開創了西方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先河。畫家們發現了歐洲大地的美,歐洲大地走進了油畫的世界,向世人張揚着她濃郁的詩意。

春雨,鮮花,陽光,漫長的森林公路。當一片開闊地出現,一塊草地上是羊羣,又一塊草地上是馬羣,油菜花中露出低低的紅色屋脊,遠處坡地上,一片一片分散開來的黑松林,起伏在視野中。

巴比鬆村到了。我們的車衝過了村口,在一片油菜地邊剎車,再回倒,就看到了巴比鬆另一位代表性畫家米勒畫的那幅著名的《晚鐘》,它印在一塊鐵皮上,豎立在路旁,畫中的土地就是這片茂盛的油菜花地。

車沿着村中街道往前開,路邊停滿了車。一家挨着一家的畫廊,把畫家們的畫掛到了櫥窗。還是一百多年前的老房子,那個敲響《晚鐘》裡鐘聲的小教堂還在,甚至米勒小便的地方也還是原樣,他的故居被用來展覽他的畫。畫家們聚會的小樓沒有改變,下面擺了畫冊來賣,上樓要買門票。

一直開到村外的樹林邊才找到停車位。剛纔還是陽光燦爛,一下車冷冷的雨又從天而降。

1835年,40歲的柯羅來到巴比鬆與米勒、盧梭、杜比尼會合。剛從意大利回到法國,充滿着浪漫主義氣息的柯羅,犀利的雙眼帶着淡淡的憂慮觀賞着周圍的一切。大自然幽靜神秘的意境,引發敏銳的畫家內心深處涌動的愛。隨後5年時間,除了冬天回到巴黎,春、夏、秋三季,他大部分時間在巴比鬆畫他的風景。由於對藝術與大自然的酷愛,柯羅拒絕了婚姻。他每年外出,諾曼底、布列塔尼、畢加第、布爾哥尼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弗蘭德斯、荷蘭、英國、意大利也有他的身影。遼闊而幽靜的大地,從風雨、海洋、河流、清泉,到陽光籠罩的森林;從紅色屋頂的村舍、高聳入雲的教堂,到滿是穀物和葡萄的田野,都在與他的心靈對話。巴黎以北桑利斯鎮的風景給畫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憶中,他畫出了《摩特芳丹的回憶》。柯羅說,藝術就是愛。

他對大自然的愛,我從一幅畫中感受到了,立刻產生了心靈的震動,二十年前那個溫馨的瞬間於是儲蓄心靈。一年後的一個冬天,呼呼的北風颳過,在屋內燃着的煤爐旁,翻看着他的畫冊,我用顫抖的筆寫下了《致柯羅》的長詩。

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站在屋檐下躲避。望着銀光閃動的雨絲,想起遙遠的故鄉自己躲過的無數場雨,情形竟如此相似。對面一家畫廊,外牆的水泥早已斑駁,櫥窗內掛出的是一幅抽象畫,色彩鮮豔,像是田野。

街道很窄,我從雨中衝過去。

畫廊內裝飾一新,牆上掛滿了畫,都是同一個畫家的作品。射燈柔和的光打在畫上,那些醒目的筆觸與色彩,有着形式上的美感,卻給人匆迫、浮華之感,無法深入品味,它們簡單得如同裝飾畫。

我在停泊的小車與街兩邊的畫廊間穿來穿去,一家家畫廊瀏覽,每個畫家的畫都不同,都有自己風格鮮明的個性。到了村頭,走到那片油菜花地,米勒的《晚鐘》又在眼裡出現。畫中人物靜聽晚鐘、內心默禱的一刻,表情是那樣的安詳、崇敬,在黃昏幽暗的光線裡,米勒以泥土的顏色來畫這位婦女的面部,他們是那樣與土地生生相系,相融爲一體。畫家深深的人道情懷,頌歌似的歌詠農民的質樸與勞動的神聖,表現了田園最悠遠深邃的詩意。

米勒出生於諾曼底省格拉維裡城附近的格魯契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家兄妹衆多,生活較爲艱辛。這位與柯羅有着深厚交情的農民畫家,在巴比鬆村居住達27年之久,他經常上午去田間勞動,下午畫畫。對於土地的理解,他比誰都體驗得深刻。梵高在他荷蘭的老家曾說過,農民是土地的另一種形式,他深愛着這位畫家。米勒的《播種者》、《晚鐘》、《拾穗者》,深刻地表現了農民與土地息息相通的關係。他們是土地的耕作者,是泥土上的詩篇。米勒着力表現着人與土地的關係。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來擁抱大地、吟詠土地。

《晚鐘》裡從勞作中停下來祈禱的那對男女去了哪裡呢?畫中一壟壟裸露在冬季的土地,被眼前燦然的油菜花覆蓋。油菜花生長得異樣的猛烈,高到了人的胸口,一直蔓延到遠處的一片黑松林。遼闊的土地上早已沒有人影了。經過工業化、現代化的西方,農民已離開了土地,機械化的耕作代替了人的勞動。田野裡的莊稼看不到了人的痕跡,只有機械化耕作留下的整齊劃一。人與土地的疏離、陌生,使人類對於大地的感情萎縮。面對大地,畫家們拿起筆,只是浮躁的一筆,就象徵了廣袤的原野。農業文明的田園牧歌在米勒的畫布上凝固了,米勒之後的畫家,掀起了一場瘋狂的現代藝術運動,巴黎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人們再也難分清藝術的邊界在哪裡!

米勒故居位於小教堂旁。門開向教堂,只把窗朝向街道。簡陋的平房,擺放着米勒的畫箱、畫架、調色板,還有櫃、椅子等傢俱。牆上掛滿了米勒的畫。在那個大得幾乎與房子不成比例的壁爐前發怔,我似乎看到了那雙拿畫筆的手正在往壁爐裡添柴,這雙手也是拿鐮刀、鋤頭的手,也是從地裡回來就迫不及待伸向小孩的手。還有另一雙手也在這裡揮動着畫筆,那是柯羅的纖細的手。

窗外,荒蕪的後院芳草萋萋,那是一片充滿人性的土地,每一塊、每一壟都表露着人的意思,都在等待着主人的到來。它的荒蕪是爲主人荒蕪的,荒蕪是爲了向主人表達他離開的時間。

又是一陣大雨,從油菜花地跑到一家畫廊避雨。畫廊的畫畫得金碧輝煌,是一個畫家中東之行捕捉的感覺:***清真寺的穹頂、矇頭帕的阿拉伯女子、毛驢、彎月與星星的圖案、***習見的花紋……它們互相交疊,形成金色、棕色、褐色相交織的斑斕色彩。卻感受不到作者的內心,熱烈中藏着冷漠,輝煌下掩飾着平淡,只有畫家的想法在這些半抽象的符號上浮現。那份愛呢?那份情呢?雨中巴比鬆,就像不動聲色的藝術家,又冷又涼。

沒有炊煙,沒有農民,甚至沒有居民,只有商人開的畫廊、商店、餐館,畫家不再住在這裡,畫廊裡的畫也沒有一幅畫的巴比鬆。人們彬彬有禮,見面全是程式化的點頭、微笑、問好。

只有一家畫廊展出的作品,讓我感到了畫家豐富的內心:玫瑰色的調子,簡潔、含意雋永、變化微妙;一組組線條,優美、暢快;變形的人體,單純而富於夢幻。她們就像一首生命的詩。女畫家畫的是自己的女兒,她是如此的深愛着,她以熱愛女兒來熱愛着生命。女兒遠走,她的靈感也沒有了,她再也不畫畫了,永遠封筆!

“賣花,賣花”,一個小夥子在村口公路邊的花攤偶爾喊一聲,向過往的車兜售鈴蘭。中午,天一會晴,一會雨,他那一把長柄黑傘,就像一朵墨荷,在他的頭頂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人們對鈴蘭的熱愛,讓這個五一飄逸着溫馨的清香。

走過一棟棟古老的飾有鮮花的小樓,我執意要去村邊的森林。這些棵棵粗壯的闊葉林木,它們新生的嫩葉在高高的頭頂鋪成了一層綠色的雲。當年柯羅在這裡寫生,大樹中留出穹形的空間,讓陽光、林妖、少女在畫上出現。那是多麼富於靈性的森林,是多麼充滿生命律動的大自然。面對同一座森林——那曾經讓我顫慄的風景,只有一根根面無表情的樹木,散發着苦澀又芳香的氣息。巴比鬆再沒有一雙充滿詩意的眼睛,引導我去發現那個靜謐的、蘊含着無窮奧秘的、神話一樣的大自然。現代人眼裡,大自然再也沒有神性了。

盧梭、米勒的墓就在林中,一塊巨石上,刻着兩人的頭像。後來人沒有誰像他們那樣摯愛這裡的每一寸土地。

從厚厚的枯葉上拾起一顆松果,用紙包了起來,又找到一塊小石頭,一片樹葉,一起放入攝影包內。二十年前曾經溫暖過我的聖地,喚醒過我詩意的地方,也許一生只來這一次,隔着時間的距離,我向柯羅曾經熱愛過的森林,投去最後深情的一瞥,也許,那些林間跳舞的小妖,有了一個偉大的靈魂在陪伴着她們。柯羅,終生的愛都獻給了這片大地,賦予了她無盡的詩意。

雨不再下了,佈滿陰雲的法蘭西天空下,大地如起伏的海浪,我駛上高速公路,向着巴黎飛奔。

路上的祖先客都復活的詞語水上來的祖先尋找鄉村森林邊上的巴比鬆永遠的梵高奢華的鄉土水上來的祖先路上的祖先海濱墓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客都遷徙的跫音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廣府人的南方廣府人的南方香豔的歐洲海濱墓園廣府人的南方荒涼的盛宴森林邊上的巴比鬆神秘而日常的事物背對夕光而飛京西土炕湘西的言說者張谷英的村莊山腳趾上的布依遷徙的跫音京西土炕神秘而日常的事物荒野城村京西土炕神秘而日常的事物海濱墓園荒涼的盛宴香豔的歐洲遷徙的跫音神秘而日常的事物復活的詞語水上來的祖先路上的祖先荒野城村永遠的梵高荒野城村背對夕光而飛客都被虛擬的行程客都尋找鄉村永遠的梵高張谷英的村莊山腳趾上的布依尋找鄉村海濱墓園湘西的言說者生命打開的窗口遷徙的跫音怒江的方式山腳趾上的布依客都多瑙河的藍色旋律多瑙河的藍色旋律死亡預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背對夕光而飛京西土炕尋找鄉村生命打開的窗口香豔的歐洲遷徙的跫音尋找鄉村廣府人的南方怒江的方式海濱墓園海濱墓園被虛擬的行程多瑙河的藍色旋律客都死亡預習廣府人的南方客都背對夕光而飛路上的祖先尋找鄉村尋找鄉村被虛擬的行程張谷英的村莊神秘而日常的事物生命打開的窗口
路上的祖先客都復活的詞語水上來的祖先尋找鄉村森林邊上的巴比鬆永遠的梵高奢華的鄉土水上來的祖先路上的祖先海濱墓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客都遷徙的跫音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廣府人的南方廣府人的南方香豔的歐洲海濱墓園廣府人的南方荒涼的盛宴森林邊上的巴比鬆神秘而日常的事物背對夕光而飛京西土炕湘西的言說者張谷英的村莊山腳趾上的布依遷徙的跫音京西土炕神秘而日常的事物荒野城村京西土炕神秘而日常的事物海濱墓園荒涼的盛宴香豔的歐洲遷徙的跫音神秘而日常的事物復活的詞語水上來的祖先路上的祖先荒野城村永遠的梵高荒野城村背對夕光而飛客都被虛擬的行程客都尋找鄉村永遠的梵高張谷英的村莊山腳趾上的布依尋找鄉村海濱墓園湘西的言說者生命打開的窗口遷徙的跫音怒江的方式山腳趾上的布依客都多瑙河的藍色旋律多瑙河的藍色旋律死亡預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背對夕光而飛京西土炕尋找鄉村生命打開的窗口香豔的歐洲遷徙的跫音尋找鄉村廣府人的南方怒江的方式海濱墓園海濱墓園被虛擬的行程多瑙河的藍色旋律客都死亡預習廣府人的南方客都背對夕光而飛路上的祖先尋找鄉村尋找鄉村被虛擬的行程張谷英的村莊神秘而日常的事物生命打開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