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人的南方

發現走不出城市,有一絲莫名的恐慌。佛山、中山、東莞已經用水泥的樓房與水泥的道路與廣州連接成了一體。是不是隻有我對自然對田野才如此依附?

腦海裡跳出“南蠻”一詞,自覺有些荒唐。眼前的景象無關“南蠻”,反倒是繁華得喧囂,燈紅酒綠得紛紜。十幾年的時間,佛山、東莞、中山已經用水泥的樓房與水泥的道路與廣州連接成了一體。不容眼睛瞧見一片田野。而我,眼睛從這劇烈夢幻的變化中看出一絲荒涼——一座城池,一個年代,無論它怎樣輝煌,轉眼之間,遺蹟就可以覆蓋所有的顯赫!

“南蠻”這個詞彙所代表的含義離得並不遙遠,一百多年前它仍然刺痛着人心。中原人對於南方的蔑視,正如今天的嶺南人把他們地域之外的人都稱之爲北方人一樣,普遍的偏見從來不曾缺席,它乃人性之一種。

面對高樓大廈,遙想荒蠻似乎可以得到一種心理釋放。它見出變幻的現實暗含的一種力量,讓繁華呈現只在瞬息之間!讓荒涼呈現,更如人之轉念。這種滄海桑田的力量,讓曾經桑田魚塘的珠江三角洲轉眼間變成了車流滾滾的街市。古老村莊在湮沒,荒山野嶺美容美髮一樣遭遇改造,全球化浪潮席捲時空。歷史的痕跡在潮水般退去……

置身嶺南,城市羣川流不息的人,像一夜之間涌現。儘管着裝上他們趨於一種流行,然而,口音泄露了他們作爲北方人的身份。他們是來自北方的移民。在粵語通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移民帶着的語言就像無法交換的貨幣,而一顆離鄉的心,在體會飄萍的孤寂。他們奔忙,不同的鄉音被強力改造後仍頑強地在各個角落響起。

嶺南土地之上,承載新世紀的一個夢境,穿梭其中,感覺潔淨、喧譁、速度、刷新……

而一種古老,一種與南蠻時代相聯繫的聲音——客家話、潮汕話、粵語,於天南地北的鄉音裡獨自燦爛,它們在嘈雜的超市、街道、車站成爲一道景觀,讓陌生的外來者不得不伸直了舌尖,發出一二聲“鳥語”,發音標準者無不爲自己擁有這通行的“貨幣”而興奮、而虛榮。而舌根頑固者感受到的是獨在他鄉爲異客的滋味。在這嶺南的“鳥語”聲中,我感受到了它與歷史的聯繫——三種方言都帶着古老中原人的發音,聲音證實曾經的荒涼並非虛幻。

在城市化與土語間尋覓歷史發展的玄機,不會讓人浮雲遮望眼。從客家話、潮汕話、粵語可以發現嶺南的三大土著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的來龍去脈。多少年前,他們的祖先如今天的移民一樣翻越了南嶺山脈,進入這片荒涼的未被開化的土地。那時的荒涼,實在是更蔥鬱而沛然的自然景觀,南方密佈的河流,一片片原始叢林的蒼翠與繁茂,散發自然最粗獷狂放的詩意。無人記得,潮汕人是如何最早發現粵東平原,客家人是怎樣遷徙到了梅州山區,廣府人爲何選擇了珠江三角洲。壯闊而悲傷的遷徙史,沒有有心人,像智者觀察並記述歷史。甚至邊遠地區弱小民族的祭師,儘管他們沒有文字,但依靠原始宗教,依靠一代代人的吟唱,也能傳承自己的歷史。南方的歷史卻走成了一片荒漠,歲月的江河奔騰而去,只瀉下一地泥沙。多少苦難被這樣的泥沙埋葬,多少掙扎過的生命聽不到了一絲喘息,吟唱的歌謠不能傳世,哀傷的文字不復重現。因爲這遷徙者是弱者的遷徙,是災禍的遷徙。

今天的移民,意義已大不同前,他們南下爲了尋求自己的發展,爲圓個人的夢想。廣府人像被激流衝散的砂土,在新的洶涌而來的移民潮中散於一地。我在尋覓過客家、潮汕人的遷徙之後,再看廣府人遷徙的歷史背影,卻無尋覓處。在新的崛起的城市羣中,他們似一盤散沙,無從描繪。

中華民族聚族而居的傳統在嶺南並沒丟失。一本本發黃的族譜並沒丟失。歷史的根系在這薄薄的紙頁間悄悄潛伏下來,那些懷念祖先的人暗中藏匿起自己生命的來路。當尋根的情結波動了靈魂,人們循着自己的來路開始了歷史的追溯。

越是發展迅猛的地方越是要尋根,越是現代化人們越要回到古典。這是心靈的需要,是靈魂的渴望。十幾年前,在南嶺山脈一個小小集鎮,一千七百多人聚集到了這裡,他們自十六個國家而來。小鎮名不見經傳,但它在珠江三角洲幾乎所有氏族的族譜上出現。他們的祖先都在這個小鎮落腳。那是他們一個共同的祖居地。這個小鎮名叫珠璣巷,多少個世紀,一代又一代人在自己的族譜上默默地書寫着它。這個位於南雄的小巷可以把廣府人歸結到一起。

在洶涌的人潮中,一個被淹沒的民系,從大都市抽身而出,回到自己的祖居地,以求認清自己的面目,以求與衆不同。歷史並沒有成爲過去,它像血液融入,在每個人身上遺傳。

珠璣巷,已不是繁華街市,它像鄉村集鎮一樣平凡、破舊,但卻散發着家的氣息。平凡破舊卻隱含不同凡俗的氣質,閒散,悠遠,寧靜,像隱秘的大家閨秀。狹窄的街道,在夕陽的餘暉裡,金光點點閃爍於檐頂牆角,萬物在曖昧的輝映裡都在生出人生的幻覺。

北面梅嶺拱於檐脊,濃靄一樣的山色似迫人的鄉愁,不待仰望,已攝心魄。

這一年,穿過胡氏、周氏、陳氏……一家家的祖屋,古巷開枝散葉的能力震驚人心,珠江三角洲如此龐大的人口從這一個村莊發端!?生命繁殖之迅猛令人訝異。這個依靠北運銅幣、食鹽而興起的驛道小鎮,從前,三里長的街道,兩旁列肆如櫛,茶樓酒肆、客棧飯館達二三百之家。宋代黑色鵝卵石鋪築的路面竟如新砌,一路攀向梅嶺,千年疊印下來的足跡,可以感受逃難者惶惶的腳步。

這是梅嶺長坡結束的地方,下山一天的行程,走到這裡天就黑了,或許翻過了大庾嶺覺得安全了,已經很累了,要尋找住的地方;或許覺得這道南嶺山脈過後,從此關山阻隔,再往前走,將徹底告別故土,他們要回望一下自己的來路,適應一下這塊陌生的土地。那是生命最蒼茫的時分。失神的眼睛,茫然的目光,不安的詢問,嘈雜的腳步,交織於黃昏。

珠璣巷正如客家人的石壁,他們的祖先也在這個南嶺山脈的東面、武夷山的南端進入福建,並停留下來。也許這些是苦難中移民的共同心結。他們在同一個地方停下腳板,彼此交流信息,彼此取暖,忐忑中尋找自己的同路人……

嶺南是遙遠荒僻的。遷徙者並非一開始就直奔嶺南,只有那些官宦人家,爲躲避滅頂之災,才遠走嶺南,他們是最早到達這片土地上的入。升斗小民,則一程一程朝着南方遷徙,他們走過黃河以南、長江以南的州縣,走過一個一個朝代,一代代人之後,才從江西靠近這個南方的最後屏障穿越而來。遷徙好像是他們前仆後繼的事業,大災難在他們身後緊跟着,如同寒流。

唐開元四年,張九齡鑿通了一條南北水路大通道,它就是梅關古道。梅關古道以陸路連接了南嶺分隔的兩大水系,它是最早的京廣線——沿運河、長江、贛江而來的北客,從這關隘進入珠江水系的北江。天下太平,嶺南的銅幣、鹽從這裡北運,馱獸挑夫、騎馬乘轎的旅人絡繹於途。天下紛亂,它就成了一條難民通道。

而常被忽視的是,它更是一條北方軍隊的通道,穿厚重鐵甲的北方兵士,翻越南嶺山脈,鐵蹄一次又一次跨過梅關。秦朝的軍隊第一次翻過梅嶺,統一了南越。漢朝的軍隊從梅嶺踏過,將南越王國再次降服。北方的皇帝來到嶺南,是因爲他們把自己的江山弄丟了,宋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太子都像難民一樣南逃,直逃到國土最南端的海邊。追趕而來的蒙古人、滿人都帶着北方的冷兵器和異族的口音,呼着,喊着,眼睛裡裸露着對於遍野綠色的驚奇,從梅關道踏了過來,劍指嶺南。剿滅宋朝皇帝的戰爭打到了海上,二十多萬將士血染新會崖門,丞相揹着少帝,悲壯地跳入了大海。

梅嶺之南,田地錯落起伏,阡陌縱橫,極富韻致,跳躍的丘陵上是松樹、樟樹和鳳尾竹的青黛和碧綠。村莊散落,炊煙幾處。煙火點燃的是明、清兩朝移民定居的日子。歲月在迷濛中漫漶。之前棲居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已經在這炊煙升起之前南遷了。遷徙高峰時,北宋中後期至元代初二百年間,從珠璣巷規模較大的南遷就有一百三十多次,南遷者一百零三姓、一百九十七族。

梅關,如水的陽光濯亮滿目的荒草,徘徊的遊客,三三兩兩,踏不倒強勁的草叢。秋風從關口吹來,搖動漫山樹木。放眼南望,山脈在目光所及處變作一抹濃烈的幽藍。幽藍上的雲霧,繚繞着最南方的陌生的江。

我站在山頂遠眺,遙想,可曾有一雙審美的眼光詩意地注視過南方?多少人踏過了梅關,卻沒有一首關於梅關的詩留下來,讓我今日吟哦。那些恓惶的目光裡,山河盡是悽風苦雨。大河浩蕩,流盡大陸架,直匯入海洋,那只是煙波浩瀚的鄉愁,是比鄉愁更浩蕩的心緒。多少蒼茫的心緒隨人流滲透到了南方的土地。珠江,多少年後人們才知道它的名字。

珠江流入三角洲,不再是一條江,它大的入海口有八個,小的更多。到處是水,浩浩蕩蕩。山陪着水向南流,眼看着南海在望了,它也不願走到大陸架的盡頭,猶猶豫豫,在廣闊的平原上,偶有一些小山頭,像山脈拋出的省略號。視野突然遼闊無垠,瘋長的草木綠得張狂肆意,拋掉了季節的束縛,它們不再枯榮變化。這景象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南蠻名下,人們可以想象它的溽熱、潮溼,想象它的病毒、蛇蟲、瘴氣,但沒有人想象這裡不再有四季。來自北方的寒流被南嶺山脈阻擋,冬天不再降臨嶺南大地。

一批批南遷者,一批批向着南方煙瘴之地逃亡的人,最後在這裡落地生根,充滿着自然情趣與勃然生機的南方生活,在山水間自自然然以符合人性的方式展開。強者似乎永遠是北方,他們一次次問鼎中原,要建立起自己君臣父子的秩序。而南方永遠是弱者的避難所,從沒有向北方發過難,只是沉迷於自己鬼魅的幻想。他們帶着災難的記憶,帶着滿腔的委屈,一旦進入南方的煙瘴之地,便變得悄無聲息。是因爲溼潤的氣候、瘋長的植被、連綿的羣山、大海上的貿易,還是南方散漫自由隱蔽的生活,讓他們迅速遺忘了從前,失去了仇恨之心、覬覦之心?

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在嶺南漸漸形成自己的民系,他們愈來愈鮮明地區分開來。客家人有強烈的根在中原的意識,他們瞭解北方,從不以貶義的口吻稱呼外來者爲“北方人”;廣府人卻變得淡漠,他們漸漸失去了對北方的興趣,在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擁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優越感。同是南遷廣東,地域不同,語言不同了,彼此再也無法溝通。客家人、潮汕人憑藉一句相通的語言,就可認作鄉黨,傾力相助。廣府人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不具有族羣相認的符碼功能。他們建立起一條******,最早踏入商業。珠江三角洲的商業文化,珠江三角洲河流縱橫之阻隔,珠江三角洲的富足,彼此不相依賴,獨立的過程,也許伴隨了人與人的疏離。遇到欺壓,客家人會奮起反抗,廣府人想到的也許只是改良。他們是重實際的族羣。而這片土地的土著古越人,卻在人種的大融合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歲月某個幽暗的深處,什麼神秘的東西像河流一樣讓來自中原的人開始分道?

河流之上的文明,韓江、梅江、東江、西江、北江、潭江……這些嶺南大地上流淌的江河,孕育出了千差萬別的文化。

大陸架的文明在向着南方偏移,從黃河文明,到長江文明,再到珠江文明,依時間的序列孕育、崛起。

珠江文明,是因爲那個懦弱的宋朝的南渡?是因爲中原人向着南方遷徙的腳步一點點的累積?是因爲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的那個血腥日子?文明尋找到了新生的土壤——面向海洋的商業文明。一條******不被朝廷的奏章提及,不被皇帝的目光關注,不被大臣們的朝議所言,但卻在南方歷史悠久而生動地展開。

因爲海洋,嶺南與世界現代史靠攏了,西方的航海地理大發現,澳門第一個進入世界視野。東西方的交流從這個半島登陸。

一場鴉片戰爭,中國現代史的序幕在南方揭開。二十世紀初,南方終於不滿了,憤怒了,向北方的皇帝發出了最有力的挑戰,嶺南成了革命的策源地。南方要推翻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走向民主共和。一場亙古未有的北伐,從南海之濱出發,扛着長槍火炮的南方軍隊,第一次從南向北翻過了南嶺,槍口指向京都。

廣府人洪秀全、康有爲、梁啓超、孫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出現,成爲朝廷最害怕、最痛恨的人。

歷史,不能再遺忘南方了。歷史的偏見終結於皇帝的消亡。“南蠻”走進歷史的辭典。

南方迎來了新的世紀。珠江三角洲,廠房林立,萬商來朝。北方新移民乘着鋼鐵的火車、飛機,從南嶺山脈的地下、天空而來,在春節,又形成人潮北涌的奇觀。他們不再是苦難的化身,不再是中原的失敗者,不再是歷史災難的犧牲品,而是一個追求改變自身、尋求出路的人羣。

嶺南,中國移民最多的地方,一個又一個城市崛起的地方,一個各種語言交匯的地方,如今,它時時刻刻與一個國家的各個地方氣息相通、人脈相連。每個族羣有着自己清晰的來路,彼此卻交融一體。

在琳琅滿目的物質裡,在時裝包裹的身體裡,體驗着南方的富裕,一種優遊的心態,偶爾懷想一下南方的荒涼——被歷史廣爲鄙薄、宣揚,被祖先們集體想象了數千年的荒涼,那已是想象中的風景,是圍城中的人心靈渴盼的一種自然生態。

“荒涼”變作了魔法師的伎倆,瞬息之間消失,彷彿它只是一個時間的概念而非地理的概念。

背對夕光而飛森林邊上的巴比鬆京西土炕靈魂高地永遠的梵高多瑙河的藍色旋律死亡預習復活的詞語香豔的歐洲廣府人的南方森林邊上的巴比鬆香豔的歐洲廣府人的南方生命打開的窗口路上的祖先復活的詞語多瑙河的藍色旋律遷徙的跫音死亡預習路上的祖先多瑙河的藍色旋律奢華的鄉土被虛擬的行程香豔的歐洲湘西的言說者海濱墓園京西土炕廣府人的南方多瑙河的藍色旋律水上來的祖先靈魂高地客都奢華的鄉土香豔的歐洲海濱墓園靈魂高地海濱墓園荒野城村怒江的方式廣府人的南方路上的祖先張谷英的村莊荒野城村怒江的方式神秘而日常的事物廣府人的南方荒涼的盛宴湘西的言說者荒涼的盛宴荒野城村永遠的梵高廣府人的南方遷徙的跫音水上來的祖先死亡預習背對夕光而飛香豔的歐洲背對夕光而飛荒涼的盛宴神秘而日常的事物背對夕光而飛尋找鄉村復活的詞語怒江的方式死亡預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復活的詞語復活的詞語死亡預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奢華的鄉土遷徙的跫音路上的祖先遷徙的跫音水上來的祖先遷徙的跫音背對夕光而飛永遠的梵高客都水上來的祖先客都靈魂高地被虛擬的行程路上的祖先水上來的祖先被虛擬的行程京西土炕
背對夕光而飛森林邊上的巴比鬆京西土炕靈魂高地永遠的梵高多瑙河的藍色旋律死亡預習復活的詞語香豔的歐洲廣府人的南方森林邊上的巴比鬆香豔的歐洲廣府人的南方生命打開的窗口路上的祖先復活的詞語多瑙河的藍色旋律遷徙的跫音死亡預習路上的祖先多瑙河的藍色旋律奢華的鄉土被虛擬的行程香豔的歐洲湘西的言說者海濱墓園京西土炕廣府人的南方多瑙河的藍色旋律水上來的祖先靈魂高地客都奢華的鄉土香豔的歐洲海濱墓園靈魂高地海濱墓園荒野城村怒江的方式廣府人的南方路上的祖先張谷英的村莊荒野城村怒江的方式神秘而日常的事物廣府人的南方荒涼的盛宴湘西的言說者荒涼的盛宴荒野城村永遠的梵高廣府人的南方遷徙的跫音水上來的祖先死亡預習背對夕光而飛香豔的歐洲背對夕光而飛荒涼的盛宴神秘而日常的事物背對夕光而飛尋找鄉村復活的詞語怒江的方式死亡預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復活的詞語復活的詞語死亡預習森林邊上的巴比鬆奢華的鄉土遷徙的跫音路上的祖先遷徙的跫音水上來的祖先遷徙的跫音背對夕光而飛永遠的梵高客都水上來的祖先客都靈魂高地被虛擬的行程路上的祖先水上來的祖先被虛擬的行程京西土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