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韜光養晦

bookmark

在開寶二十八年到來之前,西京城內又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喪禮,漫天雪舞,或許因爲洛陽本就是一片白色的世界,當白幡林立,冥錢紛飛之時,白與白交融,在這雪季倒也不那麼突兀。

秦王劉煦的喪禮,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一場追悼會,劉煦的遺體被安葬在安東王陵,至於大漢皇陵只是象徵性地以衣冠葬之。但哪怕只是一座追悼會,規格之高,場面之大,也堪稱大漢建國以來第四次。

前三次分別是高祖劉知遠、太后李氏以及符皇后,從這個角度,就可看出劉煦在劉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了。但凡事過猶不及,當劉皇帝把劉煦擡得這麼高時,下邊就免不了怪話連篇了。

在某些人看來,劉煦身份再尊貴,那也只是一個庶子,何況既已分封安東,那就已經屬於外藩,秦王爵位保留,已是格外恩典。雖有死盡哀榮的說法,但如此大操喪典,超格待遇,卻難孚人心。德不配位,自古以來就是容易受人指摘的

可想而知,當這樣的言論傳進老皇帝的耳中,會是怎麼的反應,本是一鍋冷油,迅速被刺激成一鍋炸裂的熱油,那些流言就是和雪一般寒冷的涼水。

於是,一場報復性的免官罷官再度發生,大幾十名京城官吏遭到貶謫,並且不是傳統的發配邊地偏州,一股腦兒地被劉皇帝給趕到安西與南洋。

劉皇帝很憤怒,不只因爲那些流言,更在於那些人竟然敢說,敢非議。膽子肥了,壯得給劉皇帝一種自己老邁不堪、鎮不住人的感覺了。

事實上,以老皇帝那等狀態,沒有開殺戒,就已經是十分克制,格外寬容了。不過,比起貶黜官員這件事,有一點更令人膽戰心驚,那就是被貶的官員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都是東宮僚屬或與東宮有牽涉的人,總結得說,來源於“太子黨”,這實在不能不讓人產生諸多不好的聯想。

因此,在跨入新年後,太子劉暘明顯低調了許多,存在感也少了許多,除了朝廷的重要會議,幾乎不出現在人前。新春到來,萬物正努力地尋求復甦,大漢朝廷卻陷入了沉寂,哪怕是上元佳節,場面盛大依舊,臣民熱鬧依舊,而劉皇帝則是孤獨依舊,越發沒滋味

夜深了,乾元殿宴和往年一般的時間結束,漆墨天空之下,清寒夜風之中,太子劉暘與樞密副使慕容德豐俱面帶醉意地行走在宮室之間,緩緩地朝東宮而去。

大概是此前放了太多煙火的緣故,空氣並不那麼清新,仍舊殘留着不少刺鼻的味道。自從慕容德豐升任樞密副使之後,君臣二人就很少如這般偕影同行了,既因各司其職,脫不開身,也需要避嫌。

然而,不論時勢如何變化,慕容德豐都劉暘最親近、最爲信任、也最爲倚仗的臣僚,當然,考慮到馬懷遇的存在,這“三最”後加個“之一”也是合理的。

“殿下,臣此前聽到了一則消息,說陛下有意讓燕公代替晉王殿下,入政事堂秉政。”慕容德豐畢恭畢敬地跟在的劉暘身側,宮燈沒能照亮他整張臉,但說出的話卻能反映出他的表情:“這些日子,宮裡朝外,流言頗多,不知此事,是否爲流言?”

聞問,劉暘的步伐還是不急不緩的,沒有多少變化,但還是過了會兒,方纔點了下頭,道:“是有那麼回事,不過十弟拒絕了。”

燕公劉昭,在諸兄弟中排名老十,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是符皇后所生,乃是劉暘的胞弟,從繼承法的角度來說,在諸皇子的繼承資格上,是僅次於劉暘的了。

只不過,一直以來,劉昭一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幹,二則沒有流露出類似的野心,成長的軌跡也和年序靠後的普通皇子們一般,沒有什麼特殊的,因此,倒少有人關注。

但是,當劉皇帝突然下詔,讓劉昭進入政事堂爲相,參與中樞朝政後,就難免引起一些人的聯想與揣測,到這個時候,很多人似乎才重新意識到,這也是大漢的嫡出皇子

作爲劉暘的鐵桿擁躉,慕容德豐自然屬於那些聯想豐富的人,見太子反應平靜,追問一句:“難知陛下,此舉何意?”

慕容德豐言語中有股子意味難明,但劉暘卻清楚地接收到了,偏頭瞥了他一眼,背過雙手,淡淡然地道:“你不是已經說過了嗎?代替晉王,參贊朝政,政事堂需要有皇室成員的一席位置!”

僅是如此嗎?慕容德豐心裡暗暗計較着,但觀劉暘,卻明顯在裝傻充愣的樣子。猶豫間,劉暘開口了:“十弟拒絕了,理由是才德不足,未習政務,難當重任,讓陛下另找賢能。”

“臣斗膽直問,不知陛下是何態度?”慕容德豐急切幾乎寫在臉上。

對此,劉暘臉上露出點似笑非笑的表情:“陛下同意了,並找七弟談話,詔旨下達,當在這三兩日間。”

聽到是吳國公劉暉,慕容德豐精彩的表情恢復了平靜,顯然,在他看來,劉暉的威脅並不大。劉暉的文才很好,幾乎可以稱得上冠絕京師,在詩詞上更與李煜並稱爲“南李北劉”,但同樣的,少不了眼高手低、虛華浮麗的毛病,就算跳得再歡,也難引起忌憚。

當初在河南都政稅改發生的事情,已經讓很多大臣看清楚了這個七皇子,如今就更不會被慕容德豐這樣的重臣看在眼中了。

似乎察覺到慕容德豐鬆懈的氣息,劉暘語氣平緩依舊,說出一番讓他訝異的話來:“這些年,操勞國事,未嘗罷歇,着實有些疲了。我決定,向陛下請個假,暫離政堂,修身養性,過點輕鬆日子”

聞言,慕容德豐眉頭當即便蹙了起來,大膽仔細地觀察着劉暘,黯淡燈光下那張臉依舊平靜而朦朧。若有所思,沉吟少許,慕容德豐輕嘆道:“何至於此?”

劉暘沉默了下,搖頭輕嘆道:“東宮這段時間,走了不少人,倒有些寂寞了!日新,可有意再到地方任職,以你如今的資望,爲一道封疆大吏,是順理成章之事。”

慕容德豐眉頭皺得更緊了,腦筋飛快轉動着,思考着太子此言的用意。過了一會兒,從容拱手問道:“臣遵殿下意旨!”

“遼東道與燕山南道,二則其一!”劉暘道。

若依慕容德豐本心,自然想去遼東的,然而考慮到劉暘作此舉的出發點,遲疑了下,鄭重應道:“臣願往燕山南道。”

“好!”劉暘的回答也是簡短有力。

君臣倆又走了一會兒,一直到宣惠門,住步望着那巍峨且戒備森嚴的宮門,劉暘嘴裡喃喃念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做波濤。”

聞言,慕容德豐面上露出恍然之色,嘴上同樣喃喃自語:“韜光養晦!”

劉暘斜了慕容德豐一眼,手一伸,微笑着邀請道:“乾元殿上,怕是沒喝盡興,到我的弘德殿內,再暢飲一番,不醉不歸?”

“那臣只有捨命作陪了!”慕容德豐笑應道。

事實上,在劉暘的籌謀中,不只是慕容德豐,還有一大批與東宮親舊貴族、官僚及他所看重的人才,都要在接下來逐步外放。

目的是很明確的,既鍛鍊培養人才,也加強他太子對地方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同時京中也讓老皇帝看得舒心一些

第75章 高貴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96章 楊邠案(4)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86章 賜死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474章 立場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351章 南粵,危!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37章 新政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61章 癲狂?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416章 尾聲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48章 教誨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357章 國滅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9章 王峻歸來第144章 堂審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54章 病虎獠牙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52章 幽燕變故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26章 名將第268章 西縣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3章 取士不公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83章 抉擇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371章 殺,不殺?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348章 老皇帝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492章 事發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27章 皇城司第7章 貴戚解權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74章 萬歲呼聲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361章 “龍宮”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2章 父母兄弟第124章 辭表
第75章 高貴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96章 楊邠案(4)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86章 賜死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474章 立場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351章 南粵,危!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37章 新政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61章 癲狂?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416章 尾聲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48章 教誨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357章 國滅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9章 王峻歸來第144章 堂審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54章 病虎獠牙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52章 幽燕變故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26章 名將第268章 西縣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3章 取士不公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83章 抉擇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371章 殺,不殺?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348章 老皇帝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492章 事發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27章 皇城司第7章 貴戚解權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74章 萬歲呼聲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361章 “龍宮”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2章 父母兄弟第124章 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