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

劉皇帝對於那些鼓譟皇城落第士子的處置,風格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烈,直接粗暴,強勢無情。雖然這麼多年了,對劉皇帝的這種風格早就習慣了,但再一次見識到,仍舊不免心神震動。

劉暘所思所想, 還是儘量安穩地平息這場風波,消除登聞鼓案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一次禁錮上百名士子,以當下的情況,無異於火上澆油,不論初衷是什麼, 也不管有沒有道理,洶涌的輿情必然會持續一段時間。

最終,劉暘還是忍不住向劉皇帝請教,如此粗暴地禁錮上百士子的會考資格,在天下的士人羣體中,都將造成不利影響,將如何解決?

對此,劉皇帝只是淡淡地說道:“你去問問那些中第的進士,去問問那些落榜卻安分守己、展望下一屆的士子!

倘若此番,取士當真有弊,那麼這些人的行爲便情有可原,朕自然不會苛責。但是,你既然把事情查清楚了,那他們鼓譟生事, 動機就值得懷疑了,其心可誅,其行則不可宥,必須予以懲治!

朝廷固然善待士人學子,需要錄其才,但也不是放任他們書生意氣,朝廷的制度,朝廷的威嚴,豈能容其褻瀆?”

劉皇帝的思路也很清晰,單純以結果爲導向,不論主動還是被動,既然趟了這攤渾水,都該有個結果,每個人都得爲自己的選擇和行爲付出代價。

劉皇帝目的同樣很明確,那就是朝廷的權威與制度,必須得到維護。禁錮那些鬧事的落第士子,也是爲了警示後來者,免其自誤。

“我大概也知道你的顧慮,但是,多慮了!”最後,劉皇帝又對劉暘告誡一番:“你記住,你是太子,代表是天家,是國家。

朝廷自有體制規矩, 你的立場也要堅定, 該考慮的是朝廷如何運轉,官吏如何清治,百姓如何安定,而不是去顧及一些士林學子的情緒。

士人固然是朝廷人才後備,也需要從中選拔優秀者加以任用,但是,他們在成爲朝廷的官吏之前,也只是布衣平民,與那些農民、手工業、商賈,並無多大區別。

何況,這些士子中,有不少已經在地方出任過吏職,也算在朝廷體制之內,就是這樣,還敢聚衆鬧事,視朝廷權威如無物,這樣不守規矩的士子,學問再高,要來又何用,遑論還只是一干落第者......”

劉皇帝這番話,算是把這十幾年來營造的對士人的溫和與寬仁撕了個支離破碎,在那溫情脈脈的表象之下,盡是獨夫的冷漠與無情。

雖然朝廷需要有學問、有才幹、有見識的文人士子來治理,但顯然,在劉皇帝的心目中,讀書人與那些種地的、經商的、跑船的、修路的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所有人都被置於大漢這個龐大而複雜的管理體系之下,扮演着自己該扮演的角色,做出自己本分的貢獻。

在這個前提下,劉皇帝顯然更注重朝廷的體制與法度,更加在乎皇權的威嚴。這一點,在過去有無數的案例,可作佐證。

一直以來,劉皇帝都很討厭不守規矩的人,他更願意看到,他所統治的大漢臣民,都能安分地束縛在大漢法紀與體統的框架內,所有逾越抑或試圖逾越的,都該受到打擊。

此番,那些喧鬧的落第士子,算是倒黴,正好觸及了劉皇帝思想的敏感處。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士民聚衆請願的情況,別說上百人,就是千人、萬人也不足奇,但要看是爲什麼事,目的是什麼。

去年冬的時候,還有東京內外,數萬百姓聚集請願,希望劉皇帝封禪呢?更早的時候,也有士民聚衆上書請求朝廷發兵平南,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南方黎民。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背後是有開封府、宣慰司這樣朝廷部司衙門在引導的。正常情況下,安分守己的良民,哪能幹出聚衆集會的事情來,這樣的人,要麼利益相關,要麼就是有政治企圖。

因此,打那上百落第士子聚集皇城之時,劉皇帝就已經不樂意了,將之定性爲聚衆鬧事,尋釁滋擾。

就如其言,倘若今科春闈真有問題,主考徇私用情了,那還可以稍予寬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就必須加以懲戒。

而從劉皇帝本心而言,就算李昉真的徇私舞弊了,朝廷自會調查處置,那一干落第士子的行爲,更是在向朝廷施壓,質疑朝廷的威權,實在難以容忍。

相比之下,徐士廉倒佔據了一個先發優勢,很多時候,舉事者無事,從衆者倒黴,就是如此。

如今的大漢帝國,這個由劉皇帝主導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其本質還是人治,但劉皇帝明顯更相信法治,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也一直致力於朝廷法律與制度的完善。

當然,這不代表劉皇帝有多麼高的法治思想與覺悟,只是立場原則問題,屁股決定腦袋。那一整套的法律制度的構建,除了維持國家的穩定、朝廷的正常運轉,其核心思想,還在於對皇權的鞏固。

在大漢的這個體系之中,劉皇帝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又怎麼能不想方設法地去維護、去強化?

而大漢法治的盡頭,直指的卻是劉皇帝的人治,維護的也是劉氏的家天下。

“好了,你也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吧!”見劉暘當着自己面陷入了沉思,也不等其消化完畢,劉皇帝擺手道:“你還是有些寬仁了,治國安民,仁恕之道固然有用,但也不能單純依靠這兩個字!

過度了,那就是寬縱,放任,最終造成的危害,恐怕會超乎你想象。你是太子,是儲君,不要總是站在旁人的立場,過多去顧忌旁人的想法,儲君也是君,不要困於臣本思想!”

“是!”劉皇帝的話,幾乎扎到了劉暘心底,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然而,心頭難免苦澀,他知道,自己有些方面,還是不如劉皇帝之意的,但是,性格上的毛病,當真難改,畢竟他也沒有劉皇帝的威權,也根本做不到。

更何況,他是太子,也僅僅是太子,半君半臣,哪裡能夠真正站在一個帝王的角度去思考行事。如果真那麼做了,也未必是好事。

“好了,此事的收尾,還是由你去做,我不插手!”臉上又露出了點笑意,彷彿適才的嚴重都是錯覺,劉皇帝交待道:“天色已晚了,你退下歇息吧!”

“是!兒告退!”

望着劉暘離去的背影,感受着他心情的沉重,劉皇帝再度笑了笑,是一種會心的笑容。他確實不那麼在意此次調查的結果,看的是過程。

劉暘表現,顯然打不了滿分,但至少合格了,至少沒有爲羣情所擾,爲利益矇蔽,至少表現出了一定的擔當,不懼流言非議,做法還持一個堂堂正正。

在劉皇帝的心目中,作爲太子,劉暘已經是合格了的,但作爲一個帝王,還有諸多不足,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但是,這也有個前提,他得首先是帝王。太子,終究只是太子。因此,對於劉暘,劉皇帝雖偶有苛責之處,但終究還是有一份理解與寬容的,也願意去維護他這個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繼承人。

於劉暘而言,當劉皇帝如此帝王的太子,有些艱難,心理負擔重。但同樣的,於劉皇帝而言,有這樣一位太子,也是難得的。

且行,且珍惜!

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16章 不裝了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750章 《桃蘭賦》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66章 陷河陽第1755章 良平島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481章 行宮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46章 糧與錢第62章 難得遲疑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140章 封王第185章 趙礪案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370章 劉鋹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5章 小人行徑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46章 黃羊平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章 柩前繼位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93章 班師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53章 削藩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296章 反響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41章 納降第174章 帝崩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752章 放手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
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16章 不裝了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750章 《桃蘭賦》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66章 陷河陽第1755章 良平島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481章 行宮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46章 糧與錢第62章 難得遲疑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140章 封王第185章 趙礪案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370章 劉鋹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5章 小人行徑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46章 黃羊平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章 柩前繼位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93章 班師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53章 削藩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296章 反響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41章 納降第174章 帝崩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752章 放手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