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

只隔一日,州城那邊來人了,直接登門拜訪,傳州衙令,召徐鉉前往致和書院任教,馮廣的辦事效率也就體現出來了。徐鉉其人,名氣總歸是不小的,對於上層階級而言,那樣得罪皇帝,都還能免死流放,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讓他當官,或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以其淵博學識,當個教書先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再加上,有劉皇帝言語在前,等於解放了徐鉉身上那道無形的枷鎖,豐州官府也不用冒着政治風險,大膽地任用徐鉉。

而面對州衙的邀請,徐鉉又犯病了,表現得很矜持,直接拒絕,言自己是戴罪之人,只堪爲一牧羊老朽,不敢誤人子弟云云。

不過,受命的差人,可不管那麼多,他們是直接受刺史之命,絲毫不顧忌徐鉉的矯情,直接把他架到車上,幾乎綁回州城覆命。

而於劉皇帝而言,徐鉉則屬無足輕重了,甚至提到他都是恰巧聯想到。原本,馮廣見他多提了兩句徐鉉,還請示,要不要接見,劉皇帝直接拒絕。

見此人幹嘛?看他那張臭臉,欣賞他那副文人風骨,還是聽他講些自以爲是的犯上言論?劉皇帝完全沒有興趣。

等徐鉉被“請”至豐州城時,御駕已然再度起行,離開豐州,順着黃河轉道南下,前往夏綏巡視。離開了豐州,經歷的仍是荒涼,親眼所見,劉皇帝方知曉,唯利一套的河套平原,荒漠化已然很明顯了。

雖然沒有深入察看,但河套腹心那茫茫荒漠所釋放出的蒼涼棲息,劉皇帝也是感觸頗深。於是,劉皇帝直接從行營,發了一份植樹以固水土的詔書,通傳大河上游道州,並在樹木採伐上,再度提高了標準,尤其嚴禁濫砍濫伐。

在西北恢復和平的這十多年間,各地的重建工作也是陸續展開,建設快速恢復,大量建造,對於木料建材的需求自然是廣有市場的。

而西北地區,也不乏巨材良木,對於這些情況,劉皇帝也是看在眼中。早年的時候,因爲秦州境內的吐蕃土豪,廣採樹木以牟利,劉皇帝就曾專門針對此事進行過限制。

如今,雖然親自走上一遭,但對於自己的政令能起到多少效果,劉皇帝心裡也是沒有一個數的,畢竟,沒有參照對比。

但是,他能做的,也只有盡力勸導,做一些限制了。畢竟,草木乃是百姓生活的必備物資,在生存面前,環境的破壞也只能放到次要位置去考慮。

當然,對於那些爲了滿足大興土木而進行的濫砍濫伐,劉皇帝是必須嚴厲禁止的。而這些,首先要管住的,就是官僚、貴族、富商以及那些部族。

不管如何,通過劉皇帝這麼多年的數次政令、意見,後世研究歷史的人,對於劉皇帝在黃河上游水土保護方面的遠見保護,想來應當也會認同讚賞吧......

自豐州南下,道路相對易行,要通暢得多,只是人煙稀少,滿目荒涼,百里不見人煙,都屬常態。

榆林道這邊,楊業、吳廷祚、王審琦等主動帶人迎駕,劉皇帝召見於靈州。靈州,也是進入河西走廊的一大入口,自當初滎國公史弘肇出鎮之後,前後已然經過近二十年的大發展。

到如今,已不只是西北一大軍事中心,更是一個經濟中心,雖然沒有成爲道治,但其政治地位,不下於西北任何一個道級治所。

靈州穩固,則可以輻射整個西北的核心地區,也大漢西北軍事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起到樞紐作用,是維護西北地區安定的基石城鎮。

到開寶七年,靈州所轄軍民百姓人口,已然突破了突破了十萬人,常駐戍卒,更有五千人,其中半數都是騎兵。

而到了靈州,劉皇帝也才真正見識到了大漢西北城市的樣貌,不一樣的景象,不一樣的繁榮閱兵、會議、視察、走訪,從雲中開始西巡,到靈州,已然走了漫漫兩千里長途,在這西北重鎮,劉皇帝待的時間也足夠長,有十日的時間。

對於楊業、吳廷祚、王審琦等重臣,劉皇帝的態度一如往常,認可加勉勵。同時舉行了一場秘密關於對遼事務的秘密會議,做了一番對未來出兵的籌謀,皇帝北望欲發之心,蠢蠢欲動,毫不掩飾,也讓早有其志的楊業、王審琦激動不已。

同時,劉皇帝還專門騰出時間,接見隨楊業、吳廷祚西來的那些党項部族首領,以示安撫。作爲榆林道轄下的主要人口構成,党項安,則榆林安,榆林安,則西北寧。

對於這一點,劉皇帝心裡有數,因此,在一系列的分化、同化、制衡政策下,西北的党項部族已然被調教得差不多了。比起定難軍李氏主政時,党項族的凝聚力已然大大降低了,相反在大漢明裡暗裡的挑動之下,分裂趨勢更加明顯了。

當然,這也是在大漢強盛,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威懾下,所起到的效果。而從本心了,對於盤踞在西北的這些党項人,劉皇帝始終持有一種戒備乃至厭惡的心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党項人在夏綏地區紮根生存太久了,形成了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這些都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底蘊與基礎。

在西北疆土盡復的情況下,夏綏更成爲西北的腹地,在自己的腹地,有這樣一個民族,有這樣一羣勢力,劉皇帝怎能不加以猜忌與重視。

而於党項人而言,他們對大漢的恭順與臣服,會是真心的嗎?這個問題,劉皇帝想過,絕對不會。

只需要簡單地對比一下臣服朝廷前後的差距就可以了,過去,他們獨立自主,沒有過於嚴厲的約束,沒有戶籍管理,部民不用被強行遷徙乃至拆分,沒有春秋兩稅,更沒有必須履行的徭役......

大漢朝廷在榆林道推行的各種政策,雖然是循序漸進的,但就像一條繩索不斷勒緊,束縛着党項人,壓制着他們的自由空間。在與漢人的交易之中,他們馬匹、牛羊、青白鹽,往往能夠牟取大額利潤,如今,那種優勢也沒了,許多不產糧的部族,反而要花比以前更大的代價,去交易生存的糧食。

從方方面面來看,党項人的日子,都不如以往舒服了。這與此前朝廷宣傳的,差距實在不小。

但是,事已至此,党項人也沒有太多反抗的資本了。不提西北駐軍的威懾,就党項內部而言,在李氏及幾個大族盡數外遷後,剩下的党項人已形同散沙,在沒法合力的情況下,也掀不起什麼大亂子。

此前的幾年,不是沒有動亂,都被楊業給無情鎮壓了。

而今,大漢天子巡幸西北,還不忘親自接見党項部族的代表,這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對此,党項人除了臣服,除了禮讚,除了歌頌,也別無他法。

當皇帝和善地關心起党項部族的生計、風俗、人情時,他們還得陪着笑臉,畢恭畢敬地應和,以求皇帝的賜福照應。

並且,哪怕他們再是恭順,卑辭孝敬,劉皇帝心中對他們的戒心,也未消減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大漢的強勢之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党項人都只能仰其鼻息......

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36章 迎奉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92章 大調整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84章 夏州降第13章 考校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95章 大商人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51章 以鎰稱銖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137章 整編事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62章 權宜之計這纔是感言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7章 新政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36章 盡伏東北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97章 新山陽第73章 紙上談兵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65章 看衰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78章 祭拜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488章 真實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0章 老將出馬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380章 投漢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374章 善待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76章 王峻用兵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3章 市井之聲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97章 財計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13章 分食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51章 林邑國第146章 黃羊平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85章 賜宴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
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36章 迎奉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92章 大調整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84章 夏州降第13章 考校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95章 大商人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51章 以鎰稱銖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137章 整編事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62章 權宜之計這纔是感言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7章 新政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36章 盡伏東北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97章 新山陽第73章 紙上談兵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65章 看衰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78章 祭拜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488章 真實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0章 老將出馬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380章 投漢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374章 善待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76章 王峻用兵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3章 市井之聲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97章 財計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13章 分食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51章 林邑國第146章 黃羊平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185章 賜宴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