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

bookmark

只隔一日,州城那邊來人了,直接登門拜訪,傳州衙令,召徐鉉前往致和書院任教,馮廣的辦事效率也就體現出來了。徐鉉其人,名氣總歸是不小的,對於上層階級而言,那樣得罪皇帝,都還能免死流放,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讓他當官,或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以其淵博學識,當個教書先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再加上,有劉皇帝言語在前,等於解放了徐鉉身上那道無形的枷鎖,豐州官府也不用冒着政治風險,大膽地任用徐鉉。

而面對州衙的邀請,徐鉉又犯病了,表現得很矜持,直接拒絕,言自己是戴罪之人,只堪爲一牧羊老朽,不敢誤人子弟云云。

不過,受命的差人,可不管那麼多,他們是直接受刺史之命,絲毫不顧忌徐鉉的矯情,直接把他架到車上,幾乎綁回州城覆命。

而於劉皇帝而言,徐鉉則屬無足輕重了,甚至提到他都是恰巧聯想到。原本,馮廣見他多提了兩句徐鉉,還請示,要不要接見,劉皇帝直接拒絕。

見此人幹嘛?看他那張臭臉,欣賞他那副文人風骨,還是聽他講些自以爲是的犯上言論?劉皇帝完全沒有興趣。

等徐鉉被“請”至豐州城時,御駕已然再度起行,離開豐州,順着黃河轉道南下,前往夏綏巡視。離開了豐州,經歷的仍是荒涼,親眼所見,劉皇帝方知曉,唯利一套的河套平原,荒漠化已然很明顯了。

雖然沒有深入察看,但河套腹心那茫茫荒漠所釋放出的蒼涼棲息,劉皇帝也是感觸頗深。於是,劉皇帝直接從行營,發了一份植樹以固水土的詔書,通傳大河上游道州,並在樹木採伐上,再度提高了標準,尤其嚴禁濫砍濫伐。

在西北恢復和平的這十多年間,各地的重建工作也是陸續展開,建設快速恢復,大量建造,對於木料建材的需求自然是廣有市場的。

而西北地區,也不乏巨材良木,對於這些情況,劉皇帝也是看在眼中。早年的時候,因爲秦州境內的吐蕃土豪,廣採樹木以牟利,劉皇帝就曾專門針對此事進行過限制。

如今,雖然親自走上一遭,但對於自己的政令能起到多少效果,劉皇帝心裡也是沒有一個數的,畢竟,沒有參照對比。

但是,他能做的,也只有盡力勸導,做一些限制了。畢竟,草木乃是百姓生活的必備物資,在生存面前,環境的破壞也只能放到次要位置去考慮。

當然,對於那些爲了滿足大興土木而進行的濫砍濫伐,劉皇帝是必須嚴厲禁止的。而這些,首先要管住的,就是官僚、貴族、富商以及那些部族。

不管如何,通過劉皇帝這麼多年的數次政令、意見,後世研究歷史的人,對於劉皇帝在黃河上游水土保護方面的遠見保護,想來應當也會認同讚賞吧......

自豐州南下,道路相對易行,要通暢得多,只是人煙稀少,滿目荒涼,百里不見人煙,都屬常態。

榆林道這邊,楊業、吳廷祚、王審琦等主動帶人迎駕,劉皇帝召見於靈州。靈州,也是進入河西走廊的一大入口,自當初滎國公史弘肇出鎮之後,前後已然經過近二十年的大發展。

到如今,已不只是西北一大軍事中心,更是一個經濟中心,雖然沒有成爲道治,但其政治地位,不下於西北任何一個道級治所。

靈州穩固,則可以輻射整個西北的核心地區,也大漢西北軍事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起到樞紐作用,是維護西北地區安定的基石城鎮。

到開寶七年,靈州所轄軍民百姓人口,已然突破了突破了十萬人,常駐戍卒,更有五千人,其中半數都是騎兵。

而到了靈州,劉皇帝也才真正見識到了大漢西北城市的樣貌,不一樣的景象,不一樣的繁榮閱兵、會議、視察、走訪,從雲中開始西巡,到靈州,已然走了漫漫兩千里長途,在這西北重鎮,劉皇帝待的時間也足夠長,有十日的時間。

對於楊業、吳廷祚、王審琦等重臣,劉皇帝的態度一如往常,認可加勉勵。同時舉行了一場秘密關於對遼事務的秘密會議,做了一番對未來出兵的籌謀,皇帝北望欲發之心,蠢蠢欲動,毫不掩飾,也讓早有其志的楊業、王審琦激動不已。

同時,劉皇帝還專門騰出時間,接見隨楊業、吳廷祚西來的那些党項部族首領,以示安撫。作爲榆林道轄下的主要人口構成,党項安,則榆林安,榆林安,則西北寧。

對於這一點,劉皇帝心裡有數,因此,在一系列的分化、同化、制衡政策下,西北的党項部族已然被調教得差不多了。比起定難軍李氏主政時,党項族的凝聚力已然大大降低了,相反在大漢明裡暗裡的挑動之下,分裂趨勢更加明顯了。

當然,這也是在大漢強盛,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威懾下,所起到的效果。而從本心了,對於盤踞在西北的這些党項人,劉皇帝始終持有一種戒備乃至厭惡的心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党項人在夏綏地區紮根生存太久了,形成了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這些都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底蘊與基礎。

在西北疆土盡復的情況下,夏綏更成爲西北的腹地,在自己的腹地,有這樣一個民族,有這樣一羣勢力,劉皇帝怎能不加以猜忌與重視。

而於党項人而言,他們對大漢的恭順與臣服,會是真心的嗎?這個問題,劉皇帝想過,絕對不會。

只需要簡單地對比一下臣服朝廷前後的差距就可以了,過去,他們獨立自主,沒有過於嚴厲的約束,沒有戶籍管理,部民不用被強行遷徙乃至拆分,沒有春秋兩稅,更沒有必須履行的徭役......

大漢朝廷在榆林道推行的各種政策,雖然是循序漸進的,但就像一條繩索不斷勒緊,束縛着党項人,壓制着他們的自由空間。在與漢人的交易之中,他們馬匹、牛羊、青白鹽,往往能夠牟取大額利潤,如今,那種優勢也沒了,許多不產糧的部族,反而要花比以前更大的代價,去交易生存的糧食。

從方方面面來看,党項人的日子,都不如以往舒服了。這與此前朝廷宣傳的,差距實在不小。

但是,事已至此,党項人也沒有太多反抗的資本了。不提西北駐軍的威懾,就党項內部而言,在李氏及幾個大族盡數外遷後,剩下的党項人已形同散沙,在沒法合力的情況下,也掀不起什麼大亂子。

此前的幾年,不是沒有動亂,都被楊業給無情鎮壓了。

而今,大漢天子巡幸西北,還不忘親自接見党項部族的代表,這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對此,党項人除了臣服,除了禮讚,除了歌頌,也別無他法。

當皇帝和善地關心起党項部族的生計、風俗、人情時,他們還得陪着笑臉,畢恭畢敬地應和,以求皇帝的賜福照應。

並且,哪怕他們再是恭順,卑辭孝敬,劉皇帝心中對他們的戒心,也未消減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大漢的強勢之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党項人都只能仰其鼻息......

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40章 家宴第180章 過鄴都第357章 國滅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84章 虛了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33章 延禧驛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84章 教訓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755章 良平島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84章 教訓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78章 火油彈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364章 漢宮之內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10章 剋制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84章 夏州降第374章 善待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99章 兩個人才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9章 請纓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77章 安陽之殤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36章 李業告狀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82章 矛盾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21章 登乾元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6章 軍中俊才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章 柩前繼位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5章 漸不自知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80章 投漢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
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40章 家宴第180章 過鄴都第357章 國滅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84章 虛了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33章 延禧驛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84章 教訓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755章 良平島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84章 教訓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78章 火油彈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364章 漢宮之內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10章 剋制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84章 夏州降第374章 善待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99章 兩個人才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9章 請纓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77章 安陽之殤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36章 李業告狀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82章 矛盾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21章 登乾元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6章 軍中俊才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章 柩前繼位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5章 漸不自知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80章 投漢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