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善待

bookmark

在大漢削平天下的過程中,亡國虜主,出降之臣,東京的百姓們已然經歷得不少了。從高保融到周行逢,從孟昶到劉鋹,因此,江南國主李煜被“護送”到開封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

也在於,劉鋹在前不久,東京的士民們難免有些審美疲勞,大夥都習以爲常了。當然,市井之間,仍舊少不了議論,東京士民真切地看到了朝廷平南的功績,都覺得天下一統,理所應當。

年輕一輩的人,沉浸在對朝廷功業的讚美與嚮往之中,老一輩的人,尤其是那些親歷了前代亂世,親眼見證着從大漢建立到統一天下過程的中老年人,感慨尤多,他們既爲國家的統一高興,也期待着天下真正獲得長久的和平,嚮往着新一輪的太平盛世。

比起劉鋹,李煜明顯要幸運些,受到待遇也要優厚些,沒有像罪徒一般被關在囚車裡,遊街示衆,供人觀賞,也算是保留了最後一份體面。

由一輛溫暖舒適的華車,接至漢宮,禮部郎中董淳奉詔接待,態度謙和。同時,關於劉鋹的一些情況,李煜也被動地得知了。

對劉鋹的處置,只花了一日便出了結果,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人雖多,但效率出奇地高。官員之中,大多對劉鋹表示鄙視,覺得不能厚待,同樣的,也沒有直言說他該殺。

大部分人覺得,亂政害民的巫宦奸佞都被明正典刑了,足可釋民怨憤,劉鋹本庸人,就不必過於苛待他,將之養在東京即可。

甚至有少部分人替劉鋹辯解,說嶺南國政之亂,從其父劉晟開始就亂了根制,壞了風氣,劉鋹年幼而不知世事人情,爲羣小所左右,從而延伸出,勸諫劉皇帝引以爲誡,爲天下表率,強化宗法,訂立萬世不移之成制,傳之後世,以免後患。

這雖然是少部分人的迂腐之論,但落入劉皇帝耳中之時,還是引起了他的思考,當然不是準備立什麼萬世不移之成制,而是想這些人進此言論的原因。

說到底,劉鋹最爲人所詬病、批判的,就是殘殺骨肉兄弟的行爲,和其父一樣,是殺盡戮絕。劉晟還會找些理由,分十多年逐步剪除,劉鋹更是直接,一上臺便明確提出效仿先父,殺盡兄弟。雖然把鍋甩給龔澄樞等宦官,也確實是那些人建議的,但能夠狠得下心,就絕不是一個“少不更事”就能解釋的。

劉承祐在與劉昉交談的過程中,也問起他處置劉鋹的意見,劉昉的態度很明確,該殺。理由就是那三條,一屠弟,二亂國,三殺賢。

有意思的是,從嶺南士民中選出的一些人,他們的看法也大體一致,覺得禍國殃民的奸佞都殺了,嶺南歸於朝廷治下,劉鋹已爲俘虜,又知錯誤,就不必再過分追究了。

後來,劉承祐才知道,是有人教這些人如此說,或者是約束他們這麼說,幕後的人卻是負責安排此事的開封尹高防,並不是有什麼陰謀,而是高防向劉承祐坦言,說尊卑有別,等級有差,豈能由一干黔首議論國主生死,並直接諫言,說劉皇帝讓羣臣、百姓商討此事的做法,不妥當。

對於高防,劉皇帝一直是信任的,對其能夠直言陳事,也未加觸怒,反而表示欣賞,並向他承認,是有欠考慮。嗯,這也是看人,這麼多年,也有不少言官被觸落,劉皇帝的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同樣是有限度的,開明不代表縱容。

而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得出的結論便是,繞過劉鋹一命,養之於京城。因爲有言在先,劉承祐也就接受了。

事實上,在劉承祐心裡,劉鋹的生死當真無足輕重,但究其本心,還是沒有殺他的意思。其中最簡單的一個考慮,是劉皇帝的虛榮心在作祟。

數十年來紛亂終結,帝王侯之家,盡爲其所虜,臣服腳下。在開封,有一條名氣很大街道,大就大在居住人的身份。列幾個名字:石重貴、李從益、高繼衝、孟昶。

可以說,當這些人被集中一起時,不正是在誇耀劉皇帝的功績嗎?

當李煜得知劉鋹的情況後,他沉默了許久,蒼白的面容之間,除了少許同病相憐悲涼之外,更有後怕。他不敢想象,如果自己也這樣經歷一場,是否能夠忍受?李煜歸根結底,只是個文人,少不得矯情。像劉鋹那樣沒臉沒皮,獲得倒輕鬆自在,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得到寬恕後,劉鋹是千恩萬謝,然後興沖沖地住進了朝廷準備的宅邸中,看他的意思,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樂,當個籠中鳥又如何,比起當一國之君可自在多了。

對於李煜夫妻,皇帝會如何對待,是有跡可循的,就一路的招待來看,也是禮遇有加的。進入漢宮之後,李煜應邀至萬歲殿覲見皇帝,刁氏則被請去坤明殿,接受符後的慰問,帝后一起接待,足以顯示出對其重視了。而從劉皇帝在萬歲殿接見李煜的舉動來說,也足顯對他的另眼相待。

“罪臣李煜,參見陛下!”孤立於萬歲殿中,李煜聲音略顯低沉,悶着腦袋,跪倒在地。

“免禮!平身!”打量着李煜,劉承祐語調很是溫和。

“謝陛下!”李煜平靜地起身。

眼見着這個千古詞帝臣服在自己腳下,劉皇帝的心境,難得地有少許波瀾。他不是個文化人,卻也“讀”過李煜的詞,太多名句記憶猶深,對其在詞道造詣,是很推崇的。雖然,這一世,將李煜推向“詞帝”的,大有可能正是他劉承祐。

換個身份,換個角度,看待此事此人,感觸自然也是不同的。

有基礎感情在,拋卻政治因素,看待李煜,劉皇帝心情是複雜的。前世站在一個凡人的角度,讀其詩,而惜人,如今,劉皇帝是真有能力與資格,去憐憫其人,同情其人。在造成其悲情人生的同時,也不免期待,他是否還能寫出那些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來應該是可以了,畢竟其才學實實在在的。

在劉皇帝打量其人,思維發散之時,李煜也小心地望了眼劉皇帝,只是瞟過一眼,並不能明白劉皇帝臉上流露出溫和表情背後的複雜意味。

“朕對卿,可是聞名已久,幾度邀君而不見君,今日會面,也算一償夙願了!”良久,劉承祐說道,嘴角竟然帶上了少許笑意。

這話落在李煜耳中,只覺得劉皇帝是在拿他幾度婉拒進京邀請說事,心情微沉,還是選擇了低頭,應道:“讓陛下久候,是罪臣的大過,伏請懲處!”

見他誤會了,劉皇帝微笑着擺擺手,道:“賴卿之力,使金陵免於一場不兵災,此爲大功德,朕已恕卿之罪,就不必自臣了!”

“旅途辛苦,朕特地略備薄酒,以待卿來,還請入座吧!”劉承祐指着一方食案,對李煜道。

擡眼迎着劉皇帝平和的目光,感受着他謙和的語氣,李煜愣了愣神,一股疑惑涌上心頭,就他所知,大漢天子是個的強勢霸道,唯我獨尊的強權人物,似乎對他特別禮待?

第62章 難得遲疑第480章 “新對策”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31章 鳴沙匪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129章 叔父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108章 井陘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00章 禦敵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47章 視察第433章 聖訓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103章 郭王會第160章 平定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36章 母、妻、子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95章 大洗牌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1章 禍從口出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64章 孺魏王第167章 請辭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64章 楊業卻敵第73章 解決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347章 嶺南戰況世宗篇27 南洋勾吳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56章 彌月之喜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40章 郭黨俊傑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75章 高貴妃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13章 晉王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15章 冬月第197章 決斷!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65章 遼奸第1690章 拼圖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3章 豪強第331章 泰來樓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15章 瀛州
第62章 難得遲疑第480章 “新對策”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31章 鳴沙匪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129章 叔父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108章 井陘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00章 禦敵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47章 視察第433章 聖訓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103章 郭王會第160章 平定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36章 母、妻、子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95章 大洗牌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1章 禍從口出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64章 孺魏王第167章 請辭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64章 楊業卻敵第73章 解決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347章 嶺南戰況世宗篇27 南洋勾吳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56章 彌月之喜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40章 郭黨俊傑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75章 高貴妃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313章 晉王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15章 冬月第197章 決斷!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65章 遼奸第1690章 拼圖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3章 豪強第331章 泰來樓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15章 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