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二代勳貴

案件始末原由,趙二是當堂梳理了一遍的,這可讓在堂外的觀衆們吃了一個大瓜,其後便是大量的感慨,幾乎所有人都對張家的兩個兒子口誅筆伐。不管這光明世界的背後隱藏着多少駭人聽聞的罪惡,一旦被擺到檯面上來,都得指責、批判。

“張家也算大族了,張翁更是善人,沒曾想竟是這樣的結局,家門不幸,生出這等人面獸心的子孫,不得善終,可憐啊......”

“這兄弟倆也下得了手,一個害死老父,一個欲殺胞兄,好狠的心腸!”

“偌大的家產,換誰都會動心的!”

“所幸還有個季子,否則張家家業,怕也難以守住!”

“張家三子倒是幸運,兩個兄長掙來搶去,結果搞得殺頭流放,最後倒便宜了他這個庶子......”

議論紛紛,但多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也免不了幸災樂禍,仇富心理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是一種普遍現象。你張家富是富,但子不孝,兄弟相殘,大喪門楣,有什麼值得羨慕的?

吃瓜羣衆的議論聲再大,也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張家還是富家大戶。堂間,已是一個塵埃落地的場面,兩兄弟再是求饒,也無用,被衙役帶下去,該入入獄的入獄,該打板子的打板子。

倒是得以待在“貴賓席”,在堂上就近聽叛的張家三子,淚流滿面,哭聲淒涼,似乎對家族的不幸十分傷心。還是被衙役們的堂威聲給震懾住了,方纔收聲,眼巴巴地望着趙匡義,這才拜謝。

趙匡義打量着張家三子,年紀輕,賣相普通。目光微凝,趙匡義平靜地對他道:“此案涉案人員,該處置的,本縣已然處置了,剩下的,就是你們張家內部的事情了。

還有,張家變故,皆源自你家田宅家產,爾等當引以爲戒,還需知孝義之重!本縣只有一句忠告,回去好生持家,孝敬長輩,教育子女,不要再釀成這等人倫慘劇!”

“是!小民多謝縣尊教誨,必然牢記,永不敢忘!”聞言,張家三子擦了擦淚,趕忙道。

又深深地看了其人一眼,趙匡義手中驚堂木一拍,沉聲道:“結案!退堂!”

以趙匡義的性格,怎能不對張家兄弟之間的問題進行更多的思考與聯想,兩個嫡兄爭得頭破血流,他雖然只是個庶子,前前後後倒顯得太無辜,太憨厚,也太幸運了。

是他,尾隨着救了長兄,家僕舉報長子害父的行爲也出現得突兀。趙匡義是什麼人,就衝這兩點,也足以引起他的懷疑。然而,不管如何調查,卻更難有其他更驚人的發現。

趙匡義確實懷疑,在這場爭奪家產的戲碼中,張家三子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就其行爲而言,實在抓不到什麼痛腳。因此,如何判罰,趙匡義還是按照律法來,甚至把財產判給老三。

但是,張家老三,成功地引起了趙匡義的注意。他在中牟的任期,纔剛開始,還有的是時間......

宣判結束,還有吃瓜羣衆不欲走,明顯還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後續,但衙役已然開始趕人。趙匡義呢,回到二堂,準備親自書寫給上司關於此案的公文。

主簿是個灰髮老者,穿着一件輕薄的緞子,儒裡儒氣的,步入堂間時,趙匡義已然放下的筆。看着趙匡義,不由開口感慨道:“張家之事,鬧得中牟沸沸揚揚,影響極壞,所幸明堂神斷,明察秋毫,方使真相大白。明堂之才,足可匡輔社稷啊!”

“劉翁過獎了!”趙匡義平淡地道,話裡雖是謙虛,但表情卻流露出一抹自信。

“圍觀的百姓們,也都在贊明堂英明,明察秋毫,爲民做主,判罰公正,大快人心啊!”主簿繼續道。

聽及此,趙匡義嘴角終於揚起了一點笑容,說:“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爲民請命的事,既是公義,也是責任,否則,豈不有負朝廷所託?”

見他說出這麼一番冠冕堂皇的話,主簿既然要捧着,出言恭維。

“好了!”趙匡義幹勁十足,也不容易爲這些溢美之詞所迷惑,直接吩咐着:“給開封府的行文我已寫好,發傳之事,就由劉翁安排吧,儘快!”

“是!”主簿又誇趙匡義高效,然後直接去安排了。

坐在二堂,品了一會兒茶,一名身着公服的青年匆匆入內。其人原本是趙家的家僕,跟着趙匡義,被安排在縣衙爲吏。此時臉上帶着一抹鄭重,稟道:“郎君,柴縣尉遣人通知,說英國公已然入境,準備去迎,說在西門等你!”

中牟不只有一個年輕的知縣,還有一個更年輕的縣尉。光看姓氏就知道是什麼身份了,柴宗誼,英國公柴榮的長子,如今也就剛二十歲出頭,卻已經是中牟這種大縣的縣尉,這種大部分凡人打拼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位置。即便這樣,還有人覺得低了。

在很多人看來,縣尉這種芝麻小官,讓英國公的嫡長子擔任,也算是紆尊降貴了。柴榮對此,也持保守態度,但不是覺得官職低了,而是覺得柴宗誼年輕,怕他難以擔當的縣尉這種直接管理百姓的要職,尤其是中牟這種大縣。

很多品級低的職位,比那些高職,更加難做,卻也更鍛鍊人。柴宗誼的官,是劉皇帝關照的,用他的話說,該下面好好鍛鍊鍛鍊,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至少是從共同宿衛出去的。

事實上,劉皇帝真正重視的人才,都有特意被安排從低位鍛鍊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宰相必起於州縣,將帥必發於行伍,這是個硬道理。

同時,隨着大漢的勳貴二代們逐漸成長,在天下道州中,已然開始活躍着新一代的身影。科舉制仍舊是大漢最主要的選材方式,但是蔭官恩賜,也從未被放棄過,並且永遠存在,貫穿於歷史。

劉皇帝實則也是期待着,勳貴階層中能出一些人才,畢竟大家同屬統治階級,有共同利益,這些人會更積極地維護統治。但凡是有利就有弊,一怕尾大不掉,影響皇權,二怕養出一堆蛀蟲......

解決辦法,劉皇帝是想不出的,也不可能有那種只見好不見弊的辦法,他也只能管好屬於他的時代,樂見其利,警惕其弊,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更多的,真的做不了了。

柴宗誼到任,比趙匡義可要早些。不過,等趙匡義到任之後,兩個人倒也走得近,趙匡義在年輕的勳貴之中,名氣還是很大的,很多人也樂於與他交往,就包括柴宗誼。

此番,柴榮回京,做兒子的當然也收到了風,一直派人在驛道上盯着,隨時通報。趙匡義也知曉此事,還特意讓柴宗誼通知他。

於是,當得知英國公已然過境後,趙匡義也沒有絲毫猶豫,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即帶着那名吏人,前去西城門,與柴宗誼會同,前往拜迎。

趙匡義比較聰明,沒有大動干戈,把縣衙的官吏都帶上,只與柴宗誼二人,領着幾名家僕前往。也可以說,他不是以中牟知縣去迎拜柴榮,而是以子侄後輩的身份前往,表示一番禮節。

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7章 小張探花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481章 行宮第2章 分食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412章 二王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67章 又去一老第338章 爭執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93章 噩耗連連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465章 遼奸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157章 提親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92章 劉銖案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287章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49章 醫政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07章 殿試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45章 了結第297章 新山陽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314章 還京第344章 打個賭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47章 視察第52章 聯姻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1707章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33章 西征!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18章 棉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70章 立場第154章 滅門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
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7章 小張探花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481章 行宮第2章 分食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412章 二王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67章 又去一老第338章 爭執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93章 噩耗連連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7章 回鶻使者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465章 遼奸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157章 提親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92章 劉銖案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287章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49章 醫政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07章 殿試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45章 了結第297章 新山陽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314章 還京第344章 打個賭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47章 視察第52章 聯姻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1707章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33章 西征!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18章 棉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70章 立場第154章 滅門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