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西域戰況

bookmark

另一方面,當年漢遼大戰,影響深遠,其慘烈情況,同時也傳到了西域,只是經過口口相傳,有些失真罷了。但是,有些基本認識是肯定的,契丹喪師失地,遭受重創,又經內亂反叛,正該恢復休養之時。

這種情況,契丹人應對強大的漢人尚且不容易,又怎麼會還敢糾集部衆軍隊,遠征西域?抱着這樣的心理,高昌回鶻的備戰應對情況,可想而知。

當然,既然有這樣的消息傳來,若是一點反應也沒有,豈不顯得對契丹人不夠尊重?於是,回鶻君臣從高昌發佈命令,讓邊城尤其是北庭、伊州的軍政長官加強防禦,然後就沒有更多動作了。

而這樣的命令,自然沒有得到地方上的重視,畢竟,如果可汗與高昌的上層貴族大臣都不在意,又怎麼能去要求下面的官員與將領提高警惕,恪盡職守?

於是,高昌還是過去的高昌,邊城還是過去的邊城,自上而下,沒有絲毫的變化,氣氛沒有一點緊張,更別提武裝備戰了。

不過,稍微分析一下,也是可以諒解的,西州回鶻經過早期的擴張,已經承平太久了。東面是歸義軍,前邊提過,曹氏傾心交往,兩方通婚通好;南面的吐蕃處於大分裂,日益沉淪,復興無望,對誰都無害;至於西面的黑汗(喀喇汗)王朝,經歷內部的改革動盪後,國力日漸強盛,但苦於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更是無害;而夾在回鶻與黑汗之間的于闐國,則更能起到緩衝作用。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樣舒適的周邊環境下,也難免懈怠,安逸的表象,往往能夠迷惑人的眼睛。因此,當聽聞遼軍可能大舉西進後,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不信,是懷疑。

當然,如果不是劉皇帝這個強行扭轉歷史的意外因素出現,那麼按照原本的歷史進程,高昌回鶻也確是還能舒舒服服地存在很多年,一直到西遼時期都還處於半獨立狀態。

因此,可想而知,當遼軍翻越金山,遠涉流沙襲來之時,回鶻君臣是何等驚愕。回鶻君臣認識,大概不少人一樣,固執地認爲,遼都遠在漠東的臨潢府,跨越萬里遣老師動衆,進攻西域,這太誇張了,這開掛了......

然而,他們就是想不到,西征計劃,早在四年前就提出了,以爲絕密,並切做了近兩年的充足準備。所遣兵馬,除了耶律斜軫自上京帶去的五千殿帳騎兵,剩下的都漠北、漠西征召的乃蠻、達旦等部。

從漠西出發,翻過一座阿爾泰山,這樣的征程,對於在遼國西北整練已久的契丹騎兵而言,很遠嗎?

至於遼軍的戰略問題,在平定內患之後,能夠對契丹產生致命威脅的,也只剩冉冉升起的大漢帝國了。像那由渤海遺臣建立的定安國,你正視它時候,勉強可以稱爲威脅,當你無視它的時候,屁都算不上。

而經歷漢遼血戰與內亂之後,遼國若是按照正常節奏恢復發展,只會被大漢越甩越越遠,時間越久,雙方的綜合實力與戰爭潛力將會拉開到一個非常懸殊的差距。

這種情況下,還有比干回老本行,掠奪資源,更有效的辦法嗎?至於對外掠奪的方向,是繼續向北,掠轄嘎斯,深入西伯利亞,打到北冰洋?

或者向東滅高麗,然而,不會真的以爲,高麗近在眼前,就好打,就比遠征西域簡單?或者找死行爲地,再啓戰端,掀起第二次漢遼大戰?

綜合對比起來,只有向西,將富得流油的西域作爲掠奪目標,不管是地理環境,還是財富利益,都是最佳目標。同時,對大漢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這不,已然徹底影響到柴榮、吳廷祚、王彥升這樣的重臣大將對西進戰略的看法了。

再說回西域的戰事,當遼軍有如神兵天降,抵達北廷城下,併發起突然襲擊時,守軍完全失了方寸,幾乎沒有組織起什麼有效抵抗,那還算完備的城防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北廷城就輕易地落入了遼軍的手中。

拿下北廷城,遼軍西征算是取得了一個開門紅,其進展之順利,攻佔之輕鬆,也超乎想象,當然,這關鍵在於遼軍的突發利箭,在於回鶻人的大意無備。

北廷地處金山以南,是西州回鶻北方的第一重鎮,堪稱北門鎖鑰,北廷一失陷,那西面的輪臺(今烏魯木齊)可就直接暴露在遼軍面前了。同時,遼軍也算在西域拿下了一個立足之地,有利於接下的進攻。

不過,雖然一時驚詫,並對北廷的輕易丟失感到憤怒,但倒也沒有過於懼怕,因爲據逃回來的官員、軍隊講,遼軍的軍隊並不多,也沒有什麼攻城武器,之所以能夠攻克北廷,全因偷襲之利。

隨着後續的軍情消息傳來,對於西征的遼軍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回鶻可汗烏古只與大臣、將領們商量過後,果斷決定,要反擊,要趁着遼軍遠來,立足未穩,出兵奪回北廷。

在回鶻君臣看來,遼軍僅僅以兩三萬人,就敢遠征己國,過於託大了,必須給他們點顏色看看。

或許回鶻可汗的想法是,本國與契丹長期交好,貢獻不斷,禮節也從未怠慢,如今你卻要來打我。你契丹固然強大,還不是被漢軍打得喪師失地,我們回鶻人,同樣是馬背上的民族,也不缺勇士,那就比比看,四十年後,誰的軍隊更強大,誰的戰刀更鋒利。

回鶻君臣所仰仗的,不過兩條。一,契丹此來,屬於勞師遠征,他們則佔據地利人和,以逸待勞;二,西州有上百萬的人口,百萬是個什麼概念,幾乎接近漢遼大戰後契丹的三分之一了,堪稱人多勢衆,完全可以武裝起足夠的軍隊,靠人數就能堆死遠來的遼軍。

同時,他們還抱有迅速擊退乃至擊滅遼軍,使國內恢復平靜,以免國家因爲戰亂而蒙受過多的損失......

於是,回鶻人迅速自轄內各城各部,調集兵馬,北上彙集輪臺的一部分軍隊,合計五萬餘軍,由大將葛魯率領,向東開拔,直指北廷城。

北廷那邊,遼軍正享受着勝利成果,行軍的辛苦,都被北廷的財富、牲畜、女人所化解了,並且,對於天山南麓更富庶的高昌、焉耆地區更加熱情。

彼時,耶律斜軫真考慮着下一步的進軍方略,速下北廷,同樣也稍稍打亂了他原本的計劃。而得知回鶻軍主動前來,意欲收復北廷,大喜,果斷率衆出擊。

哪怕回鶻軍人更多,但耶律斜軫沒有絲毫猶豫,全軍出擊,完全沒有藉助城防禦敵的意思。他看得很清楚,北廷城內多回鶻人,因爲遼軍的劫掠與殺戮,怨氣很重,依城據守去消磨回鶻人反而是下策。

雙方會戰於北廷以西六十里的中溝,試探性的進攻後,回鶻人竟然打勝了,於是回鶻人趁勝追擊,遼軍在耶律斜軫的指揮下則邊打邊撤。回鶻軍緊追不捨,追上了,纏上了,最終結果卻是潰敗。

佯敗誘敵之計,古今中外都用爛了的,但往往就是這種看起來簡單的計策能起奇效,不過,也要看人,看指揮,看操作地如何。回鶻軍大概是覺得,原野之上,視野開闊,他又兵衆,不怕埋伏。卻沒想到,耶律斜軫以自身爲餌釣魚,卻把鉤子放在百里之外,把夾擊的軍隊埋伏在戰場一百里開外,再度搞一個突然襲擊,背後殺出,回鶻人措手不及,大敗。

北廷一仗,遼軍殺一萬多人,俘虜九千餘衆,繳獲戰馬、羊、駝、糧食、軍械無數,再度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回鶻軍這邊,敗軍逃回了輪臺城,就此固守。

而高昌的回鶻汗聞之,驚愕而不能言,這下老實,趕忙派使者前往慰勞,勒令將士嚴守,同時補充兵力、糧械、戰馬。捱了一頓毒打之後,終於學乖了,這支遼軍,不只戰鬥力強,竟然還會陰謀詭計。

感受到西征遼軍的不好對付後,回鶻汗也息了速戰速決,趕走遼軍的心思,轉而保守作戰。經過討論,文武們認爲,遼軍雖然攻佔北廷,小有勝績,但在西域,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根之萍,一座北廷城,也不足以讓其長久待下去。

只要據守輪臺,將之擋在天山以北,拖下去,耗下去,待到其兵疲糧盡,必然不支而去,最終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

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5章 名單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14章 大朝會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20章 啖耳將軍半島史話·桓王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85章 異心第418章 洗禮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755章 良平島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9章 鳳翔戰況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00章 關中蜀亂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38章 破寨半島史話·桓王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1章 送行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54章 繼續忽悠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371章 殺,不殺?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40章 濮州案(3)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35章 楊村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35章 楊村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82章 不手軟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世宗篇47 封禪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75章 高貴妃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3章 夜宴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
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5章 名單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14章 大朝會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20章 啖耳將軍半島史話·桓王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85章 異心第418章 洗禮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755章 良平島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9章 鳳翔戰況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00章 關中蜀亂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38章 破寨半島史話·桓王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31章 送行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54章 繼續忽悠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371章 殺,不殺?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40章 濮州案(3)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35章 楊村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35章 楊村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82章 不手軟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世宗篇47 封禪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75章 高貴妃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3章 夜宴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