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

“朕知道,吐蕃不是個好去處,環境惡劣,條件艱苦,民情複雜,非毅力、大才幹者不能擔當!”

見劉晞應承下了,劉皇帝又注視着他,以一種平靜的口吻說道:“然而,若是一般人,朕還不會派此大任。不只因爲,你是朕的兒子,是大漢親王!

你是在漠南待過十年的人,對於邊地軍政,對少民夷族事務,堪稱熟稔,有頭腦,有策略,有手段。

當初漠南歸治,漢制改革,都不是容易的活,但都一一爲你解決。漠南能有如今的穩定,併爲大漢官民源源不斷供應牛羊牲口,這其中無不得益於你當年打下的基礎。

對吐蕃,朕要求不高,不奢望做到漠南的地步,但請充分發揮你的智慧,施展你的才幹,不負你這幾十年所學與歷練!”

不得不說,劉皇帝誇起人來的時候,話還是說得比較動聽的,尤其有皇父身份的加成,哪怕劉晞並不是輕易被說動的人,此時內心中仍舊泛起點點漣漪。他活了快四十年了,也確實受到劉皇帝看重,但過去沒怎麼被劉皇帝訓斥,被誇獎的情況也是屈指可數。

而當劉皇帝放下架子,和顏悅色,向你表現出有所求的時候,你需要承擔的東西就絕不輕鬆,於劉晞而言,吐蕃之任便是如此。

“陛下重任相托,臣唯有竭盡全力!”迎着劉皇帝的目光,劉晞心中默然一嘆,鄭重應道。

見狀,劉皇帝面露滿意之色,想了想,道:“大漢治下,管轄有諸多部族,雖然朝廷過去一直在推行漢制改革,但終究是不徹底的,同樣做了不少妥協。

對這些少族夷部的政策,誘之以利,鎮之以威,不少臣僚都是此類想法。不過,朕總覺得虛過於實,朕近來倒是略有所得,或可行減丁政策!

國內諸雜部的人口數目必須得到控制,尤其是靠近大漢腹心地區的部族,只要人口在一定的限制範圍之內,即便出現什麼騷亂,也難成氣候。”

“減丁政策”四個字一出,劉晞臉色不由變了變,他自然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其中之意。六、七年前,纔對党項族實行了一次“大減丁”,做得堪稱徹底,結果也是駭人的,偌大的榆林至今還是空蕩蕩,到處都是死地,宣慰司根本不敢宣傳榆林平叛的具體細節,對平叛的過程朝廷也一向諱莫如深......

劉晞此時,是真怕劉皇帝又冒出什麼駭人聽聞的想法,所幸,劉皇帝接下來的話稍稍讓他放下心來:“當然,武力減丁,手段過於狠厲偏激,容易引發後患,不足取,肉體上直接毀滅,思之也着實浪費。因此,遷移住地,是個不錯的辦法,尤其是那些不服王化者。

不願在朝廷的治化之下,那就往大漢外邊趕,安西那邊,對人口的飢渴恐怕幾十年都不會緩解,劉旻他們正需外來丁口,以平衡當地遺民。

雜夷蠻部,在國內或成疾病,在安西這樣的地方,卻是治病良藥。在內或許居心叵測,心存貳意,到了安西,卻可成爲大漢建立統治的有力臂助,環境也會逼迫他們與朝廷同心一致!”

說着,劉皇帝又瞧向劉晞,指示道:“朕也不妨與你交底,開啓封國進程後,大漢的移民政策也將隨之更改,不會再放任自流,完全聽民自便,朝廷當採取積極政策手段,進行干預指導。

具體如何做,當秉持兩方面原則,農漁南下,遊獵西行,漢民自願優先,胡部強制執行!

吐蕃堪稱如今大漢治下第一胡族,漢化程度也是最低一等,自應在移民範疇之內。鑑於吐蕃當下情況,朝廷並沒有形成實際控制,朕對吐蕃方面移民,不做硬性規定。

不過,如何通過遷帳移民,減少吐蕃人口,削其發展潛力,平衡諸部實力,你或許可以好生思量一番......”

當一切既成事實之後,劉晞的心態也放平了,並沒有因劉皇帝透露的這些信息與將來的政策變化產生大起伏,思吟幾許後,澹定地朝劉皇帝一禮:“是!”

“距離吐蕃大會還有半年,你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多多籌謀一番,相信你不會讓朕失望!”劉皇帝期許的目光看着劉晞。

劉晞則還是那副心平氣和、寵辱不驚的模樣,這甚至讓劉皇帝心頭感到有些堵,談了這麼久,劉皇帝也有些疲了,剋制着心頭的少許彆扭,衝他擺擺手,不再開言,但意思很清楚。

劉晞自是識趣的人,見狀便後退一步,躬身再拜:“臣告退!”

劉皇帝輕輕地應了聲,不過在劉晞退卻之際,還沒待其轉身,又突然叫住他,老眼都睜大了:“等等!”

劉晞微訝,但還是保持着禮節,問道:“陛下還有何吩咐?”

劉皇帝一時沒有接話,目光投向西南方向,彷彿在暢想,少頃,悠悠問道:“高原之上,有雪峰峻嶺相阻隔,你可知翻過高峰,穿越山口,是何處?”

這個問題,沒頭沒尾,稍顯突兀,但以劉晞之聰明,略作回憶,很快便意識到了,稍蹙眉,說道:“似乎是天竺地區!”

“這可是吐蕃鄰居,若有餘力,或可稍加關注一二!”劉皇帝頓了下,幽幽道:“僅靠高原的人口與資源,潛力有限,想要發展起來,是難上加難。朝廷如欲擺脫負擔,吐蕃如欲謀求富足,唯有對外!”

說着,劉皇帝瞥了眼一臉思索的劉晞,繼續道:“當然,這只是朕偶得一念,能否成行,還得你因地制宜,朕不強求......”

雖是這般說,但劉皇帝那看似平和的口吻中,卻分明充滿了攻擊性與征服欲,這哪裡是偶得一念,分明是深思熟慮,早有此心。

在分封圖上,與天竺大陸隔海相望的那座大島(斯里蘭卡),可是被劉皇帝直接定了“計劃內封國”,島上僧加羅和泰米爾這樣的原着民國家,則直接被無視。

原以爲也就如此了,沒曾想劉皇帝胃口竟是這般大,這是似乎是把整個天竺都當作大漢封國的“獵物”了......

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17章 機會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06章 調任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80章 過鄴都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7章 父子座談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83章 降將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34章 回府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章 新皇詔制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78章 滄州府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41章 “戲言”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68章 撤了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章 王、鄭二公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37章 覆滅在即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41章 “戲言”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39章 進退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7章 回鶻使者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84章 教訓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4章 人事調整第3章 不宜擴大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429章 向南!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
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17章 機會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06章 調任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80章 過鄴都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7章 父子座談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83章 降將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34章 回府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章 新皇詔制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78章 滄州府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41章 “戲言”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68章 撤了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章 王、鄭二公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37章 覆滅在即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41章 “戲言”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39章 進退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7章 回鶻使者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84章 教訓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4章 人事調整第3章 不宜擴大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429章 向南!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