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

周士相被這個消息弄得有些糊塗,不明白福臨好好的幹嘛去抄替他效命的山西商人,他這一弄,以後還有誰敢替他愛新覺羅家賣命?他就不怕此舉會讓北地漢人士紳官商心寒,翹首盼大明王師嗎?

周士相手下的幕僚桂永智是原滿清廣東總督李率泰的師爺,董常清則是廣東惠州的一個普通生員,二人對於滿清方面,尤其是北方的情況瞭解不多,因此難已解答周士相這個困惑。早前充爲謀士的徐應元和郭紹這會又不在身邊,就是在,他二人投誠之前一個是知縣,一個是鹽巡使,見識比桂永智都差,自也難提供對這個情報的準確分析。

在江西投誠的原監察御史李之粹倒是對北方情況比較瞭解,可惜現在人在南昌出任布政使,負責穩定江西局面,算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蔣國柱又在蘇州,郎廷佐和朱國治這兩個滿清死硬派前番就被周士相拷打過,愣是咬牙一個字不說,所以也甭指望他們能替“賊秀才”釋疑解惑。

錢謙益這裡因爲路上還是受了風寒,所以到了南京後周士相特意將從前的錢府騰出,讓這位老宗伯好生休養幾天,這會自也是不好去問詢。再說,錢謙益未必就比桂永智他們強多少,畢竟此老只是文壇領袖,而非如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這等可決奪天下的重臣。有些事情,恐怕他的意見比小兒都不如。

最後,周士相想到了一人,那就是他在蘇州時,隨湖廣援剿軍團先頭部隊一起來南京的原清湖廣總督張長庚。

先期抵達南京的是太平軍老四鎮之一的第二鎮,鎮將鐵毅同時兼任湖廣軍團的副都指。鐵毅除了將張長庚帶來之外,還帶來了一人,卻是在長沙被俘的孫可望。

周士相還沒來得及去見見那位大西軍的大王子、大明朝的秦王、大清朝的義王殿下,只讓先與嶽樂、郎廷佐、樑化鳳、朱國治、額色黑關在一起,待忙完手頭幾件大事之後再去見孫可望。至於是殺是關,周士相暫時還未拿定主意。

張長庚不是和孫可望一樣是以俘虜身份被押到南京的,而是以降官身份來的南京。理論上,只要張長庚不跑,太平軍方面對他必須是要客氣的。周士相在接報武昌已下時,給於世忠發出的指示也是要好生對待張長庚。千金買馬骨,難得有一個總督級別的滿清大員主動投降,周士相若不好好利用,也未免太對不住這根馬骨了。

張長庚直到進入南京時,方真正鬆了口氣,知道性命終是保住了。他不是怕“賊秀才”會殺他,而是怕夔東那些闖賊大寇殺他。他搶在湖廣提督董學禮前開城投降後,根本不敢留在武昌,而是求太平軍的湖廣軍團都指揮於世忠將他送往南京,因爲他很害怕李來亨、袁宗第他們會清算他任湖北巡撫期間對夔東犯下的罪孽。

張長庚的猜測是對的,雖然於世忠有過勸阻,但明軍控制武昌城後,忠貞營的大將郝搖旗和賀珍就把董學禮和一干投降的綠營兵給屠了。可想,要不是張長庚提前逃入太平軍的軍營,說不定亦會被急於報仇的忠貞營方面殺掉。

張長庚被帶到周士相面前後,和從前那些降官一樣,都驚訝於這個“賊秀才”的年輕。但想金廈的鄭森二十多歲便領大軍,西南的李定國也是差不多的年紀便獨掌一軍,而滿清方面這些年也都是由年輕的宗室領軍,心下也就釋然了。在猶豫了片刻後,張長庚跪倒在地向周士相行了大禮,不知是習慣還是緊張,他用的是滿清的禮節。

周士相笑着扶他起來,並未計較張長庚禮節上的失誤,而是先稱讚了他一番。無外乎因爲張長庚的識時務之舉,武昌城中的百姓得以避過戰火,也使明軍減少傷亡等等。張長庚自是百般慚愧,不住說我從前有罪什麼的。周士相哈哈一笑,與他道既已棄暗投明,那從前所做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往後他還有借重之處。聽了這話,張長庚自是如吃了一顆定心丸,眼下,除了擔心北京的家人外,他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周士相複道,他有一事不明,不知張長庚能否爲他解惑。張長庚立時如受寵般,忙說願爲粵國公分憂。

周士相便將山西發生的事情簡短於張長庚說了,張長庚聽後思慮片刻,對周士相道清廷對山西商人下手,無非是因爲國庫沒錢。

“從前韃子無錢,便靠搶掠,爾今有國公在,韃子無從搶掠,江南財賦重地又失,韃子卻又要維持他們的朝廷和大軍,自然只有對治下有錢人動手那八家皇商自天啓年間便與韃子私通,三十年下來,家產俱是可觀,抄了他們,清廷須臾之間,倒是不必擔心缺錢了。”

張長庚這麼一說,周士相自是明白了,但又覺不可思議,問張長庚清廷做這殺雞取卵之事豈不怕寒了人心。

張長庚笑道,清廷此刻便和崇禎朝一般,入關以來的積蓄都耗在了南方戰事,如今這戰事依舊持續,如無底洞般需要填入大量錢財、人力物力,而北地早就破敗,天下有數精華只在江南和湖廣,如今卻都被周士相所佔,他們要再不下狠手,只怕北地保不住,大清也保不住。這當節骨眼上,清廷又如何顧得了那麼多。至於所謂人心,完全是勿需擔心之事,這年頭,要做狗的多了。只要清廷不倒,爭着去叼清廷拋出骨頭的狗多的是。今日有八家皇商,明日未必沒有十三家鉅富,當然,他們最後的結局同樣逃不過被清廷抄殺。因爲抄殺有錢之漢人,是清廷早在關外就推行的國策。

“韃子在遼東時就有殺豬一說。這殺豬卻非真殺豬,而是殺漢人。老奴在時,便喜查量漢民糧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爲‘無谷之漢人’。老奴說‘無谷之漢人’是‘不耕田、無谷、不定居於家,欲由此地逃往明國之光棍’,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爲仇敵’,發現就捕殺;後下諭,指責‘有谷之漢人’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命各地將有谷之漢人殺盡。如此,遼東便無復有漢人,便有,也是旗下爲奴之耕作苦命者,亦所謂包衣奴或阿哈。”

“韃子真是視我漢人爲豬狗了,哼,卻不知,誰纔是待宰的豬!”周士相聽的惱怒,對滿州更是痛惡。

“不過照這麼說來,福臨倒是有這狠勁,也果絕的很,知道自己現在最需要什麼,最不需要什麼。”

周士相有些感慨,也很佩服福臨小兒的狠勁。他同時想到了郎廷佐公房上的那份蔣國柱所上“奏銷”大案的文書,如果不是自己的出現,恐怕現在被查抄家產的不是山西那些皇商,而是江南這些士紳了吧。

正感慨時,董常清拿來兩份文報,都是從武昌傳來的。兩件事,一件事是在建昌的明慶陽王馮雙禮已派使前來,欲奉唐王爲正朔;另一件事也是馮雙禮傳來的,說是西南的滿蒙清軍在多尼和平可鐸的率領下已從貴陽逃入重慶,正往成都逃跑奔。

周士相一驚:“吳三桂反了?!”(未完待續。)

第九十七章 降了第九百九十六章 定武嫡侄第八百五十八章 滿韃無人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二十五章 大人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襲第六章 敬佩第五百零八章 陣斬馬雄第八十二章 天窗第七百零七章 狗官,你將提督當什麼人了!第一千九十三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九百五十七章 牢房卻是許多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七章 知縣第二百零六章 娘,您吃飽第一百一十七章 正法第五百四十章 那秀才真是來勤王的麼?第八百二十七章 直白的語言第五百二十三章 敕命之寶第四百八十三章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破滾江龍第七百六十三章 武昌水營第七百四十九章 萬勝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等着南京大亂嗎?第二百六十八章 土地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一千五十一章 一劍無血第三百四十六章 韃靼人會幫忙的第三百七十二章 公的不在抓母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決戰 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雄關漫道真如血第四百九十五章 不開城便屠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一百二十六章 提督第四百九十一章 東勳英烈 可不訂第八百八十七章 一切沒有結束第六百零八章 野戰軍團第七百六十九章 江北大營第八百一十九章 剜心肝 調血酒 祭孝陵第七百零五章 打滿州易,打唐三水難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九十四章 去留第一千八十章 封土關外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死不休第六百零四章 我投王爺 非投滿清第四百八十七章 欲加之病第一千四十三章 皇帝沒了,怎麼辦?第639章 天下無人不識君第二百二十七章 白髮老將第九百零七章 探花郎執騎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九百零五章 賊兵過境 斷子絕孫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八十三章 條件第五百八十四章 請一桌飯,來幾桌客第七百六十四章 武昌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五百五十二章 滿州衣冠滿州帽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三百二十章 屠殺是爲百姓好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放下武器,送爾歸國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九百四十三章 世子禍事第二十二章 混亂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馬察泰,我是蘇納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小國公夫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守 5第二百五十七章 進軍第三百六十章 陷井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三百一十五章 以直報怨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東蠻子進展太快了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帥錯了第八百七十一章 風吹麥浪第三百五十一章 生是漢人 死是漢鬼第七百四十四章 五星出東方,利在中國第四百五十五章 時間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二百二十三章 處置?第三百九十六章 別想拉老子墊背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二百六十章 優待第七百零四章 殺光韃虜再凱旋!第一百四十三章 懷疑第八十六章 危言第七百二十九章 怎的連官兵也殺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五百六十五章 人命不值錢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七百一十八章 本藩對不住將士們 完第四百一十三章 孤不惜數莖頭毛
第九十七章 降了第九百九十六章 定武嫡侄第八百五十八章 滿韃無人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二十五章 大人第三百五十六章 敵襲第六章 敬佩第五百零八章 陣斬馬雄第八十二章 天窗第七百零七章 狗官,你將提督當什麼人了!第一千九十三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九百五十七章 牢房卻是許多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七章 知縣第二百零六章 娘,您吃飽第一百一十七章 正法第五百四十章 那秀才真是來勤王的麼?第八百二十七章 直白的語言第五百二十三章 敕命之寶第四百八十三章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破滾江龍第七百六十三章 武昌水營第七百四十九章 萬勝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等着南京大亂嗎?第二百六十八章 土地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一千五十一章 一劍無血第三百四十六章 韃靼人會幫忙的第三百七十二章 公的不在抓母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決戰 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雄關漫道真如血第四百九十五章 不開城便屠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一百二十六章 提督第四百九十一章 東勳英烈 可不訂第八百八十七章 一切沒有結束第六百零八章 野戰軍團第七百六十九章 江北大營第八百一十九章 剜心肝 調血酒 祭孝陵第七百零五章 打滿州易,打唐三水難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九十四章 去留第一千八十章 封土關外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死不休第六百零四章 我投王爺 非投滿清第四百八十七章 欲加之病第一千四十三章 皇帝沒了,怎麼辦?第639章 天下無人不識君第二百二十七章 白髮老將第九百零七章 探花郎執騎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九百零五章 賊兵過境 斷子絕孫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八十三章 條件第五百八十四章 請一桌飯,來幾桌客第七百六十四章 武昌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五百五十二章 滿州衣冠滿州帽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三百二十章 屠殺是爲百姓好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放下武器,送爾歸國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九百四十三章 世子禍事第二十二章 混亂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馬察泰,我是蘇納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小國公夫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守 5第二百五十七章 進軍第三百六十章 陷井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三百一十五章 以直報怨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東蠻子進展太快了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帥錯了第八百七十一章 風吹麥浪第三百五十一章 生是漢人 死是漢鬼第七百四十四章 五星出東方,利在中國第四百五十五章 時間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二百二十三章 處置?第三百九十六章 別想拉老子墊背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二百六十章 優待第七百零四章 殺光韃虜再凱旋!第一百四十三章 懷疑第八十六章 危言第七百二十九章 怎的連官兵也殺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五百六十五章 人命不值錢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七百一十八章 本藩對不住將士們 完第四百一十三章 孤不惜數莖頭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