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此次入關,第一階段的任務有兩個,一是收復通州城,解除京師的威脅,二是奪回居庸關,這樣就可以關門打狗,使得進入北直隸的敵軍成爲甕中之鱉,無路可逃。”
說着,李雲天在人們的注視下走到地圖前,拿着一根小木棍在通州城和居庸關指了一下,然後停在了山海關前的一個畫着藍色圓圈的地方,望着在座的衆人說道,“爲了能順利達成這兩個目標,我們首先要清除堵在山海關以南的敵軍,你們誰願意打頭陣。”
“侯爺,這個任務就交給卑職吧,卑職手下的兵士自從到了遼東就一直守城,早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上戰場了。”李雲天的話音剛落,坐在大廳右側前排座位上的李大牛就站了起來,衝着李雲天一拱手,意氣風發地說道。
幾名將領剛要開口請戰,見李大牛想要打這一仗,於是紛紛把到了嘴邊的話嚥了下來,李大牛不僅是驍武軍的高級武官,而且還是李雲天的本家,故而大家自然不會跟他爭。
“也好,讓本侯看看你們這一年來的操練如何。”李雲天聞言笑着點了點頭,他也想知道李大牛手下的朝鮮兵戰鬥力究竟如何,隨後望向了坐在那裡的薛義,“誠勇伯,此戰乃你我聯合作戰,由你全權指揮,本侯負責敲邊鼓助威。”
“侯爺放心,下官一定拿下這些敵軍。”薛義聞言心中頓時大喜,李雲天這是要把消滅關南蒙古軍隊的功勞讓給他,有李大牛率軍參戰再加上李雲天率軍在一旁助威,山海關守軍必定士氣高漲,一定會把那些蒙古軍隊消滅。
李雲天聞言笑着微微頷首,他向來都不是吃獨食的人,自然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事務,對他而言消滅關南三萬蒙古軍隊並不算什麼,可對於薛義等山海關守將而言卻是一件難得的大功,山海關守軍既阻擋了兀良哈兵南下,也阻止了阿魯臺大軍北上,沒有功勞也有虧老,他自然願意成人之美了。
“興平候,居庸關本侯就交給你了,本侯給你五萬人馬,一定要拿下居庸關,切斷北直隸敵軍的退路。”隨後,李雲天沉吟了一下,望向了趙勇。
六萬人馬中,遼東明軍兩萬,朝鮮兵一萬,兀良哈兵一萬,輝特部士兵一萬。
本來,李雲天想用五萬人馬來奪取居庸關,居庸關有兩萬蒙古兵和一萬僕從軍,而且明軍又是採用騙開城門的方式突襲,因此五萬人馬足夠。
不過由於居庸關的重要作用,李雲天最終還是決定用六萬人馬來攻下居庸關,萬一有什麼閃失的話北直隸的蒙古軍隊就會從居庸關倉皇北逃,等他們出了居庸關李雲天要想再控制局面可就不容易。
“鎮武侯放心,本侯定當全力而爲。”趙勇微微一笑,向李雲天拱手說道,看來攻克居庸關的功勞是跑不了了。
他現在對李雲天手下部隊的實力非常瞭解,不說別的,如果正面與居庸關守軍在野外對決的哈,憑藉着一萬兀良哈兵和一萬輝特兵就能將其擊潰,畢竟來的都是兀良哈部和輝特部的精銳。
而駐守居庸關的蒙古軍隊絕對不會是精銳,精銳肯定隨着阿魯臺等人去進攻北直隸的州府縣,有居庸關的高牆護衛,三萬人馬足以擊退明軍的進攻。
況且大明在北直隸就京城還有十幾萬大軍,其他的地方兵力空虛,而阿魯臺的大軍就在通州城,如果京城的明軍去攻打居庸關的話那麼阿魯臺正好可以趁機消滅掉他們,即便是周徵派軍從萬全都司攻打阿魯臺也能及時派軍救援。
因此,在阿魯臺看來居庸關固若金湯,沒必要把最精銳的士兵留在那裡,這給了趙勇不少機會。
“剩下的人跟隨本侯進攻通州城,阿魯臺就在通州城裡,擒獲他就能對敵軍產生巨大的震懾。”
李雲天的視線隨後落在了地圖的通州城上,用小木棍一指,沉聲向在座的衆人說道,“此戰事關京城安危,望衆位衆志成城,將其一舉拿下,給皇上分憂。”
“遵命!”在座衆人紛紛向李雲天一拱手,齊聲應道。
“鎮武侯,那些關西兵如何處置?”趙勇注意到地圖上還有幾個用綠色標記的地方,他知道代表着關西七衛,於是沉聲問道。
關西七衛有八萬兵力,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李雲天要想使得北直隸安穩下來,一定要把關西七衛的人給降服。
李雲天聞言不由得皺了皺,這正是他爲難的地方,按理說他在拿下居庸關和通州城後就要消滅關西七衛。
可關西七衛與韃靼、瓦剌不同,他們的形勢與兀良哈三衛比較相似,都是大明所封的衛所,而且一定程度上聽命於朝廷,被大明用來當做邊疆的一道屏障,所以李雲天不可能像對待韃靼和瓦拉一樣對他們採取凌厲的攻勢,否則大明在西域就少了一個對抗外敵的緩衝區域。
中國古代凡是強盛的王朝必然爭奪西域,又或者說,凡是能長期控制西域的王朝都是強盛的朝代,例如大漢和盛唐。
對中原的王朝來說,控制西域至少有三個好處:
1,西域產馬。衆所周知良馬對騎兵的重要性,宋朝之所以在對抗西北部的遊牧民族中處於下風,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缺少馬匹而不能建立大規模的騎兵。
2,重要的戰略地位。漢朝最初經略西域時就是爲了聯絡大月氏兩面夾擊匈奴“斷其右臂”,而唐朝也曾長期與吐蕃爭奪西域,控制西域後唐朝就可以從側翼牽制吐蕃。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拱衛甘肅陝西等西部地區,爲其提供屏障,宋朝的西北地區就長期面臨西夏犯邊的威脅,不僅要忙着應付西夏,還要與金國、遼國乃至蒙古國周旋。
3,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保持與西方交流的通道,雖說大明海運發達,但與西方的貿易主要還是依靠絲綢之路,這除了明朝的海禁令外,還與海路太過危險有關,除了海盜外還要防備狂風暴雨,因此反而不如走陸路安全。
關西七衛在洪武初年相繼內附大明,其中:
哈密衛:元朝時爲哈密力,永樂二年內附,爲忠順王封地,置哈密衛於哈密城。
安定衛:元朝時爲撒裡部畏兀兒,洪武七年內附,爲安定王封地,永樂四年移居昔兒丁;
阿端衛:元朝時屬撒裡部畏兀兒,洪武七年分設阿端部,洪武八年置阿端衛,洪武十年廢,永樂四年復置阿端衛,宣德七年徙治貼兒谷;
曲先衛:元朝時爲曲先答林元帥府,洪武初年內附,當年置曲先衛於阿真,洪武十年後廢入安定衛,永樂四年復置曲先衛於藥王淮;
赤斤蒙古衛:元朝時屬沙州路,洪武十三年內附,不過很快被北元佔據,永樂二年蒙古一部百姓再度內附,永樂帝置赤斤蒙古千戶所於赤斤站,永樂八年升置赤斤蒙古衛;
沙州衛:元朝時爲沙州路治,永樂二年蒙古一部百姓內附,永樂三年置沙州衛,宣德七年遷居苦峪;
罕東衛:元朝時爲罕東,洪武二十五年後相繼內附,洪武三十年置罕東衛,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年間罕東衛佔據了沙州,迫使沙州衛遷徙。
在關西七衛中,哈密衛在明代西北地區的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密自洪武二十三年兀納失裡遣使來京城朝貢以來,就與大明展開了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繫。
到永樂年初,永樂帝設立哈密衛,冊封了哈密忠順王和忠義王,哈密則每年循例遣使來京城朝貢,故而被納入大明的疆域中。
大明借哈密欲收到“斷北狄右臂,破西戎交黨,外聯絡戎夷,內蕃屏甘肅”的功效。
之所以大明不願意攻取西域,不僅因爲西域地處偏遠大軍征伐不宜,以及西域諸國和諸部之間常年攻伐擁有很強的戰鬥力,還與大明的邊防政策有關。
總結起來可以歸爲三點:
一,大明的戰略重點是在九邊,具體在薊州、遼東、宣府、大同等地對付北方的韃靼和瓦剌,明朝自洪武年間在九邊屯兵一百餘萬,而西域遠離大明京畿,故而並非戰略要點。
二,西域地域偏遠,地形複雜,大明多次與哈密在哈密衛進行拉鋸戰,但是由於明軍長途作戰,再加上週邊韃靼、瓦剌等勢力的干擾,故而明軍無法將其消滅,更別提關西其他的勢力。
三,自大唐天寶年間恆邏斯之戰後,中原王朝對西域控制力不從心,遂導致西域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的陷落,後來雖然有張議潮收復甘涼十一州,無奈大勢已去,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況且,西域與大明內陸相比就是荒蕪之地,大明立國後一直忙於跟北方的韃靼、瓦剌作戰,沒有精力去管理西域,再加上當地的部族已經建立了各自的政權,因此大明要想控制西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故而設立了關西七衛來羈縻統治,兀良哈三衛也算是羈縻統治。
所謂的羈縻統治,是唐朝以來的中原王朝對邊疆多部族地區的一種統治方式,羈縻區不同於藩屬國也不是正式行政區,中原王朝通過委任當地部落首領對這一地區實施統治,既不設立行政機構也沒有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