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意想不到

bookmark

李雲天有些詫異地望着那名內侍,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永樂帝應該已經駕崩了纔對,否則孟萬春豈會被擋在御帳之外?

“李御史,皇上傳你。”孟萬春見李雲天有些失神,於是開口提醒他,心中暗自羨慕李雲天有如此的恩寵,竟然能參與軍國大事。

李雲天回過神來,衝着孟萬春訕笑了一聲,急匆匆地跟着那名內侍離開。

幾名內侍面無表情地守在御帳門口,見到李雲天來了,伸手掀開了帳簾。

進入帳內後,李雲天見三個人正圍聚在一起低聲商量着什麼,他認識這三人,皇上身邊的貼身內侍馬雲、文淵閣大學士楊榮和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

牀榻上,永樂帝安靜地躺在了那裡,猶如睡着了一般,由於隔着幔帳,所以看不清他的樣子。

“皇上!”李雲天見狀心中頓時涌起一股複雜的情感,雙膝一屈跪在了地上,以頭觸地,給永樂帝行大禮,誰能想到僅僅一夜之隔永樂帝竟然駕崩,這段時間來他跟永樂帝相處得非常開心。

楊榮三人頗爲驚訝地望着李雲天,誰也沒有想到李雲天竟然會猜出永樂帝駕崩,今天早上馬雲前來伺候的時候才發現永樂帝已經在睡夢中大行。

這個時候,馬雲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通知楊榮和金幼孜來商議永樂帝的後事,瞞住了其他人。

“李御史,你可知道爲何你會來此地?”楊榮沉吟了一下,神情嚴肅地望着李雲天,李雲天一眼看出永樂帝駕崩,很顯然是個非常聰明的人。

“請大人明示。”李雲天擡起頭,眼眶通紅,雙目含悲地問道。

“皇上大行之前留有諭旨,如有不測,命你回京向太子傳遺詔。”楊榮沒有回答他,而是看向了一旁的馬雲,馬雲不動聲色地說道。

“臣一定不負皇上諭命,即使赴湯蹈火,也會把旨意送到太子手中。”李雲天再度給永樂帝磕了一個頭,神情堅毅地說道。

“李御史,此事事關重大,萬萬不可泄露出去。”金幼孜有些不放心,沉聲囑咐李雲天。

他和楊榮都不太明白,永樂帝爲何要選李雲天回京傳詔,雖然李雲天是進士出身沒錯,但他是忠勇侯的女婿,而忠勇侯可是不折不扣的靖難勳貴,萬一他有了異心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金大人放心,下官知道這件事情的輕重,絕對不會向外透露半句。”李雲天知道金幼孜信不過自己,衝着他一拱手,沉聲說道。

“李御史,老夫離京之前曾經問過士奇,他說你老成持重,可堪大任,這次的事情就託付給你了。”楊榮一躬身,鄭重其事地向李雲天拱了一下手,他口中的士奇自然就是楊士奇。

說實話,由於永樂帝駕崩得太過突然,楊榮手邊並沒有合適的回京傳詔的人選,天知道漢王和趙王在北征大軍裡安插了多少耳目眼線,一旦行差踏錯的話京城將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尤爲重要的是,從榆木川到京城,要經過山西和河北兩地,山西都司有9衛、9個千戶所,河北都司有23衛、8個千戶所,這兩地都司都歸後軍都督府統轄,而後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素來與漢王來往密切。

現在是非常時期,誰都知道永樂帝身體不好,漢王和趙王肯定都盯着北征大軍的一舉一動。

因此,傳詔之人路上肯定會受到沿途衛所的嚴格盤查,因此不僅要對永樂帝忠誠,而且還要智勇雙全。

不成想,這個棘手的問題已經被永樂帝給解決了,已然在大行之前就對此事做了安排,給馬雲留下了諭旨,選中李雲天回京城給太子傳遺詔,讓太子登基。

在把李雲天喊來之前,楊榮、馬雲和金幼孜已經對李雲天回京傳詔一事進行了商討,馬雲肯定是遵從永樂帝的諭旨,金幼孜持否定的態度,認爲李雲天與忠勇侯的關係太過親近。

ωwш☢ тt kān☢ c o

最後是楊榮拍板,決定信任李雲天,因爲永樂帝很顯然已經考慮過李雲天的身份,既然永樂帝選擇了李雲天,那麼作爲臣下的理應遵從永樂帝的諭旨行事。

況且,李雲天久居地方,來京城不過寥寥兩三月而已,跟京城的各方勢力都沒有糾葛,再加上官位低微在北征大軍裡不引人注意,故而可謂是最佳的報信人選。

永樂帝自然不可能預料到自己駕崩的日子,所謂的給太子傳遺詔,就是把永樂帝駕崩的消息以聖旨的方式告訴太子,讓太子登基,承襲大統。

當然了,這個聖旨不可能在永樂帝駕崩前就寫好的,那樣的話可就犯了忌諱。

因此,給太子的這道遺詔由楊榮執筆,楊榮是文淵閣大學士,又是內閣首輔,這麼重要的事情非他莫屬。

聖旨寫好後,馬雲加蓋了永樂帝的御寶,如此一來就有了法律效力,太子可以以此登基。

“楊大人,能否把卷軸去掉。”等蓋完御寶,李雲天不動聲色地向楊榮說道。

“爲何?”楊榮聞言有些不解地望向了他。

“大人,此去路途顛簸,爲了穩妥起見下官想把它縫在衣服裡。”李雲天向楊榮一拱手,委婉地說道。

“此舉甚好。”楊榮點了點頭,雙目閃過一絲欣賞的神色,看來永樂帝果然沒有選錯人,李雲天心思縝密,行事穩重。

就在這時,一名守在外面的內侍快步走了進來,湊在馬雲的耳旁低聲說了幾句,馬雲的眉頭頓時微微一蹙。

“怎麼回事?”金幼孜感覺有有事發生,沉聲問道。

“英國公剛纔想見皇上,被雜家的手下擋了回去。”馬雲皺着眉頭說道。

“從今天起,以皇上身體不適爲由禁止任何人見皇上。”楊榮的臉色變得嚴肅,沉吟了一下,迅速做出了決定,面無表情地向馬雲說道,“一日三餐照舊。”

“大學士放心,雜家明白。”馬雲點了點頭,按照慣例,如果君王在外駕崩,那麼爲了京城的穩定,一概秘不發喪。

李雲天已經聽出來了,楊榮和金幼孜、馬雲是在防備着英國公張輔。

按理說張輔纔是此次北征中跟永樂帝關係最近的人,就在昨天晚上永樂帝還把張輔招入御帳中寒暄。

不過,張輔的身份非常特殊,不僅他是靖難的功勳,後來因爲徵安南有功而榮封英國公,他爹張玉更是在靖難中爲救永樂帝力戰而死,追封爲榮國公,賜諡忠顯,故而深得永樂帝信賴,也因此與漢王關係密切。

所以現在楊榮和金幼孜、馬雲對張輔不得不防,要是張輔知道永樂帝駕崩,進而把消息傳給漢王,那麼後果不堪設想,恐怕不等北征大軍回京,京城裡就已經血流成河。

無論是李雲天還是楊榮,都清楚隱瞞永樂帝駕崩的事情只是權宜之計,北征大軍裡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永樂帝,一旦永樂帝忽然之間不見衆臣,那麼大家肯定能預感到永樂帝出了不測,能伴駕出征的人又有幾個會是傻子?

因此秘不發喪只能拖延幾天,永樂帝駕崩的事情遲早會被人發現,這就需要李雲天要趕在消息傳到漢王和趙王耳中之前回到京城,把聖旨給太子,讓太子登基。

相對太子,漢王的消息渠道更爲靈通,山西都司和河北都司都養有專門傳遞消息的信鴿,只要李雲天所攜帶的永樂帝駕崩的聖旨不到,那麼太子就不能登基,而漢王則能從容地在京城發動一場政變,取太子而代之。

故而,除了李雲天去京城送聖旨之外,另外還要想辦法穩住漢王或者趙王,使得兩人不致於在得知永樂帝駕崩的消息後對太子下手。

“兩位大人,臣覺得可以效漢之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楊榮和金幼孜商量了半天也沒有想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在一旁旁聽了良久的李雲天聞言,不由得開口插了一句。

“何爲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金幼孜覺得有些意外,轉身看向了李雲天。

“下官先行一步,兩位大人屆時可以再派人回京給太子傳詔。”李雲天衝着楊榮和金幼孜一躬身,沉聲說道。

“一明一暗,虛虛實實。”楊榮聞言頓時微微頷首,望向李雲天的目光中充滿了欣賞。

永樂帝駕崩的消息遲早瞞不住,不如過幾天就向隨行的大臣們挑明此事,然後派人大張旗鼓地回京傳旨。

如此一來的話,京城裡那些人的目光肯定就會集中在了第二波傳旨的人身上,因爲第二波傳詔的人肯定帶着永樂帝駕崩的聖旨,然後太子就能以此爲依據登位。

但是換句話來說,第二波傳旨的人也可以給京城帶去一份讓漢王或者趙王登基的詔書,太子畢竟只是儲君而已,還不是真正的帝王,永樂帝如果最後一刻想要廢了太子,那麼太子也只能乖乖地被廢。

京城裡的親軍都護府有二十二個親衛,這些人雖然戰鬥力不如京衛,但是卻忠於皇家,漢王和趙王很難拉攏他們,因此只能依靠駐紮在京城內外的那些京衛。

而在這種關鍵時刻,誰也無法保證京城的那些勳貴們會做何種選擇,一些與漢王關係密切的勳貴肯定會追隨漢王,等漢王登基後他們可就是從龍的功臣,日後肯定會受到更多的優待。

不過,京城裡還有一些勳貴私下裡與趙王有染,想要推舉趙王一承大統,再加上那些忠於永樂帝的勳貴態度不明朗。

屆時京城的局勢完全就是一團亂麻,真要是打起了的話,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可要是第二波進京的人帶去的是讓漢王或者趙王繼位的詔書,那麼事情就會簡單很多,漢王或者趙王就站在了正統大義的地位,登基也就顯得名正言順,誰要是反對就是造反。

李雲天之所以想出了這麼一招,正是針對京城裡波譎雲詭的複雜形勢,現在太子和漢王在京城的實力不相上下,在加上一旁虎視眈眈的趙王,真要是打起來的話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故而,永樂帝駕崩後送到京城的詔書,勢必成爲三方勢力爭奪的焦點,而他也就能趁亂潛進京城,把遺詔交給太子,助太子登基。一

第1252章 當堂對質第1339章 分權制衡第45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016章 小懲大誡第1323章 頑抗到底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1119章 驚人真相第160章 三策建言第997章 緊急軍情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359章 應對第633章 軍情突變第1448章 逃無可逃第1044章 連環雷第752章 無奈的求助第708章 迫在眉睫第225章 關卡第63章 技高一籌第665章 出頭第247章 一舉成名第1418章 百思不得其解第1271章 驚喜第262章 前倨後恭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826章 審時度勢第690章 虛張聲勢第838章 得償所願第459章 驚人內幕第758章 爭貢第1435章 調兵遣將第361章 不得已爲之第1238章 略施小計第916章 大局爲重第766章 躊躇滿志第271章 籠絡人心第966章 前來試探第504章 憂心忡忡第133章 及時雨第184章 驚天內幕第1352章 醉翁之意第1247章 層層遞進第1411章 線索第790章 從中作梗第597章 捷足先登第1099章 氣急敗壞第5章 君子之仇第822章 不速之客第816章 暗中佈局第121章 一飲一啄第436章 壞消息第1422章 求援第1137章 心思各異第1450章 齊頭並進第184章 驚天內幕第474章 撤退第192章 提攜第675章 換俘第107章 蹊蹺賀禮第882章 重要線索第12章 怒火第1295章 一場鬧劇第1131章 大獲全勝第94章 震動第789章 發現破綻第22章 自投羅網第653章 甘拜下風第1422章 求援第820章 託孤第295章 暗藏玄機第279章 險惡的陷阱第11章 水匪兇悍第859章 化解事態第1317章 義禁府公審第62章 背水一戰第740章 西域方略第211章 靈光一閃第15章 世態炎涼第951章 守株待兔第137章 人際圈第206章 星星之火第1271章 驚喜第1359章 不識時務第314章 恩旨第1014章 一波三折第1440章 未雨綢繆第914章 同歸於盡第809章 風聲鶴唳第1359章 不識時務第659章 海運第58章 幽怨第1165章 軟硬兼施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376章 心思各異第1021章 關西青龍城第129章 按部就班第715章 絕佳的禮物第1332章 驚人之舉第590章 雙刃劍第574章 報恩第1170章 當局者迷
第1252章 當堂對質第1339章 分權制衡第45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016章 小懲大誡第1323章 頑抗到底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1119章 驚人真相第160章 三策建言第997章 緊急軍情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359章 應對第633章 軍情突變第1448章 逃無可逃第1044章 連環雷第752章 無奈的求助第708章 迫在眉睫第225章 關卡第63章 技高一籌第665章 出頭第247章 一舉成名第1418章 百思不得其解第1271章 驚喜第262章 前倨後恭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826章 審時度勢第690章 虛張聲勢第838章 得償所願第459章 驚人內幕第758章 爭貢第1435章 調兵遣將第361章 不得已爲之第1238章 略施小計第916章 大局爲重第766章 躊躇滿志第271章 籠絡人心第966章 前來試探第504章 憂心忡忡第133章 及時雨第184章 驚天內幕第1352章 醉翁之意第1247章 層層遞進第1411章 線索第790章 從中作梗第597章 捷足先登第1099章 氣急敗壞第5章 君子之仇第822章 不速之客第816章 暗中佈局第121章 一飲一啄第436章 壞消息第1422章 求援第1137章 心思各異第1450章 齊頭並進第184章 驚天內幕第474章 撤退第192章 提攜第675章 換俘第107章 蹊蹺賀禮第882章 重要線索第12章 怒火第1295章 一場鬧劇第1131章 大獲全勝第94章 震動第789章 發現破綻第22章 自投羅網第653章 甘拜下風第1422章 求援第820章 託孤第295章 暗藏玄機第279章 險惡的陷阱第11章 水匪兇悍第859章 化解事態第1317章 義禁府公審第62章 背水一戰第740章 西域方略第211章 靈光一閃第15章 世態炎涼第951章 守株待兔第137章 人際圈第206章 星星之火第1271章 驚喜第1359章 不識時務第314章 恩旨第1014章 一波三折第1440章 未雨綢繆第914章 同歸於盡第809章 風聲鶴唳第1359章 不識時務第659章 海運第58章 幽怨第1165章 軟硬兼施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376章 心思各異第1021章 關西青龍城第129章 按部就班第715章 絕佳的禮物第1332章 驚人之舉第590章 雙刃劍第574章 報恩第1170章 當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