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帝王之憂

bookmark

“皇上,爲了明年水師能打倭寇一個措手不及,臣懇請皇上待水師明年出征之時再下發此道恩旨。”不等金英開口接詔,李雲天開口宏聲向宣德帝躬身說道。

“就依卿之言。”宣德帝聞言微微頷首,同意了李雲天的這個建議。

“皇上,在臣看來安撫沿海百姓只能減少沿海百姓加入倭寇的數量,有些人利慾薰心下會依然與倭寇勾結。”李雲天隨後再度向宣德帝一躬身,有條不紊地說道,“因此,臣覺得應該掃除倭寇在大明近海的據點,往小琉球和瓊州移民,充實小琉球和瓊州的守備。”

“移民?”宣德帝感到有些驚訝,隨後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要是大明不能掌控住小琉球和瓊州的話,那麼等於在大明沿海的家門口擺了兩個倭寇的據點。

在小琉球和瓊州中,小琉球是最大的倭寇據點,號稱倭寇、走私商和逃犯的樂園,倭寇將其作爲劫掠海上客商和襲擾大明東南沿海的基地。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爲洪武二十年明太祖對襲擾東南沿海的倭寇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政策,下旨撤銷了管轄小琉球事宜的澎湖巡檢司,將小琉球的居民內遷到了臨近的漳州和泉州。

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明廷才恢復了澎湖巡檢司,再度管轄小琉球的軍政事宜。

據史料記載,海寇利用海風之便肆意在大明富庶的東南沿海掠奪,來如羣狼,去如飛鳥,令駐防的明軍防不勝防。

而小琉球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就成了倭寇前往東南沿海劫掠的必經之地,倭寇不僅在東南沿海劫掠,還在孤懸海外的小琉球大肆掠奪,使得小琉球成爲倭寇劫掠的重災區。

一些爲躲避元末明初戰亂而選擇前往小琉球避難的百姓萬萬想不到他們會遇上了倭禍,可謂倒黴透頂,欲哭無淚。

洪武帝爲了解決倭寇的問題,先是試圖通過外交手段,數次派使者出使日本,不過日本當時處於南北朝時期,南北兩派的通知者相互推諉,使得洪武帝的這一努力宣告落敗,故而改用武力來剿滅倭寇。

當年,大明閩浙巡撫湯和曾經向洪武帝奏報,倭寇每次侵擾福建、廣東等地,必會去小琉球補充淡水和糧食,而小琉球兵少勢孤、移民衆多,因此逐漸成爲了倭寇的聚集地。

這使得洪武帝認爲小琉球是東南沿海倭寇屢禁不絕的罪魁禍首,因此在發佈了禁海令後將小琉球和瓊州等島的居民內遷,想要隔絕倭寇與東南沿海的聯繫。

可惜的是,洪武帝的這一措施不但沒有杜絕倭患,反而使得那些內遷的百姓爲了生計成爲了海盜和走私商,進而加入了倭寇的行列中。

而且,由於小琉球成爲了倭寇的補給基地,這使得倭寇機動性非常強,他們時常派人到沿海城市窺探虛實,一旦發現機會就蜂擁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劫掠,等當地駐軍趕來增援的時候倭寇已經搶奪完畢乘船離開,使得那些駐軍只能望洋興嘆。

張輔和楊士奇等人不由得對視了一眼,看來李雲天此次是有備而來,已經想好了應對倭寇的辦法,如果把小琉球和瓊州等島重新收回到大明的治下,那麼將成爲抵禦倭寇的兩大戰略要地。

不過,由於小琉球和瓊州等道孤懸海外,因此要想控制它們,尤其是控制小琉球有着不小的難度,否則當年洪武帝也就不會將島上的居民內遷。

此時的小琉球和瓊州屬於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雖然人口稀少、社會發展落後,但是面積卻非常大,因此要想守住它們並不容易。

“鎮國公,如何移民?”宣德帝自然知道要想守住小琉球和瓊州不易,故而皺着眉頭問道,顯得有些擔憂,如果不是情非得已的話洪武帝又豈會內遷海外島嶼上的居民?

“皇上,臣準備在小琉球建立海鷹艦隊的一個分駐地,在瓊州建立海狼艦隊的一個分駐地,並往兩地各移居驍武軍軍民萬人。”

李雲天早有應對,從容不迫地向宣德帝說道,“皇上,小琉球和瓊州氣候溫和溼潤,適宜農作物生長,臣懇請皇上免除兩地賦稅並頒佈開荒令,定能吸引大量內陸百姓遷往兩島,進而穩固我兩地的局勢。”

“朕準了。”宣德帝見李雲天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勢,知道李雲天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於是微皺的眉頭緩緩舒展開來,反正朝廷就沒收過小琉球和瓊州這種蠻夷之地的賦稅而且還要時不時地進行救濟,如果李雲天能讓兩地的百姓自給自足,那麼對大明來說也是一件幸事,因此微笑着向李雲天說道,“鎮國公,這件事情朕就交給你去辦。”

“臣遵旨,定當全力以赴,不負皇上重託!”李雲天鄭重其事地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應了下來。

“散了吧。”宣德帝聞言微微一笑,隨後用手帕捂着嘴劇烈地咳嗽了起來,邊咳嗽邊衝着李雲天等人回了一下手。

“臣等告退。”現場衆臣見狀紛紛起身,向宣德帝一躬身後倒退着離開了東暖閣。

走出東暖閣的時候,李雲天禁不住憂心忡忡地忘了一眼咳嗽着的宣德帝,要是宣德帝有什麼意外的話那大明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朝局將發生難以預測的變化。

“傳方良!”李雲天一行人離開後,宣德帝的咳嗽聲逐漸停了下來,他看了一眼手帕上咳出的一灘血債,皺了皺眉頭後將手帕攥了起來,沉聲向一旁的金英說道。

金英聞言向宣德帝一躬身,快步走到門口向一名立在門外的內侍低聲交代了幾句,那名內侍就快步離開了。

方良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與李雲天年齡相仿,是宣德八年癸丑科二榜進士,癸丑科三十名庶吉士中的佼佼者,由於文采斐然和圓滑世故,故而甚得宣德帝的青睞。

“臣叩見皇上!”沒過多久,當宣德帝輕聲咳嗽着的時候,一名相貌堂堂、嘴邊留着兩撇鬍子的國字臉男子快步走進了東暖閣,在宣德帝面前跪了下來。

“起來吧。”宣德帝向方良虛空向上一託手,然後衝着在邊上伺候着的金英說道,“讓旁人都退下。”

金英聞言微微一躬身,朝着在東暖閣裡侍立着的宮女和內侍揮了一下手,那些人就躬着身子退了出去,將東暖閣的房門輕輕地關上。

“擬旨!”等宮女和內侍走後,宣德帝平復了一下心境,衝着方良沉聲說道。

方良連忙坐在了一旁的桌案上,桌案上已經擺好了筆墨紙硯,金英上前細心地給他硯墨。

“鎮國公爲大明南征北戰,堪稱大明的中流砥柱,他日若鎮國公清除了倭患並開疆拓土,給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不世大功,可進封爲王爵以示皇家恩典。”宣德帝沉吟了一下,神情嚴肅地說道,“以後除謀逆大罪外,悉數赦免其以及子嗣罪責,只懲俸祿!”

聽聞此言,方良頓時大吃了一驚,雖然宣德帝沒說這道聖旨給誰,可他此時說出這番話來無疑是給太子的遺詔,由此可見宣德帝對李雲天的恩寵,同時也意味着宣德帝的身體已經到了一個足夠糟糕的地步,竟然沒有信心見到李雲天清除倭患。

雖然倍感震驚,但方良不敢有絲毫的異樣反應,連忙按照宣德帝的意思寫下了聖旨,當然了,他要對宣德帝所說的話進行潤色,使得其更有文采。

等方良寫完聖旨,宣德帝一邊咳嗽着一邊看了一遍,滿意地點了點頭後示意金英在聖旨上用玉璽。

“等太子登基後交給他。”蓋好了玉璽,宣德帝把兩道內容一樣的聖旨交給了金英,邊咳嗽邊囑咐道,“此事事關重大,千萬不可提前泄露出去,以免引發朝堂不安。”

之所以有兩道內容一樣的聖旨,是因爲按照規矩皇上所下的聖旨一式兩份,一份給接聖旨的人,另外一份要在宮中存檔保管,以備查閱。

“老奴遵旨。”金英的雙目閃過一絲黯然的神色,跪在地上接過了那兩道聖旨,作爲宣德帝身邊的貼身太監他自然清楚宣德帝的身體狀況很糟。

“皇上,臣知道鎮國公爲了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臣覺得鎮國公並不是一名值得託付之人。”就在這時,方良遲疑了一下跪在了地上,憂心忡忡地向宣德帝說道,“皇上,鎮國公爲人謹慎小心,與朝中文武重臣關係密切,又是太子的老師,臣擔心他會成爲一個人!”

“何人?”宣德帝沒想到方良會毫無徵兆地向李雲天發難,眉頭皺了皺後問道。

“西蜀之諸葛孔明!”方良聞言擡起頭,一字一句地回答。

“諸葛孔明?”宣德帝的先是微微一怔,隨後面色一沉,眉關緊緊皺了起來。

雖說諸葛亮爲了西蜀鞠躬盡瘁,但是對於皇帝來說誰也不希望朝中出現諸葛亮這樣一個事必躬親又大權在握的臣子,如此一來還要皇帝何用?

太子年僅七歲,李雲天不僅是朝之重臣還是太子的老師,太子以後絕對會跟李雲天走得近,重用李雲天來處理國之政務。

無論大明的文官集團還是勳貴集團,都與李雲天有着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李雲天要是一心忠於皇家的話那麼他就是大明難得一見的的賢臣,可如果李雲天要是獨攬朝政的話那麼他可成爲了大明百年不遇的權臣,比洪武朝時的權相胡惟庸還要難以對付,真的猶如西蜀的諸葛亮。

蜀後主劉禪能在三國亂世中以“樂不思蜀”使得司馬昭放棄了對其的殺心,以“安樂公”的身份安穩地在洛陽度過餘生,又能豈會真的如傳言那般不堪?倘若如此劉禪恐怕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在宣德帝看來,太子現在的處境與當年的蜀後主劉禪何等得相似,可以說都是少年登基,身邊又都有一名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臣子輔助,而且那名臣子還都是兩人的老師,一旦李雲天像諸葛亮那樣執掌了大明的政權,那麼後果可就難以預料了。

“此事到此爲止,不得向外提及。”很快,宣德帝的咳嗽聲打破了現場的平靜,宣德帝一邊咳嗽着一邊向方良揮着走,示意其退下,他現在要好好考慮以後的事情。

“臣告退。”方良的嘴角頓時閃過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隨後躬身離開了東暖閣。

第1032章 黑色騎兵第233章 安身之所第512章 討價還價第572章 一花定乾坤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218章 攜手與共第710章 暗探第1291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1318章 脣槍舌劍第614章 欲蓋彌彰第413章 以和爲貴第483章 敲山震虎第888章 戰幕開啓第68章 打情罵俏第980章 真相大白第419章 隱情第977章 內有隱情第652章 妓生獻藝第28章 點撥第1099章 氣急敗壞第313章 開堂儀式第113章 交易第964章 驚天大案第719章 入關第47章 真假難辨第283章 百密一疏第208章 激辯第658章 以退爲進第886章 用心良苦第1173章 暗鬥心機第182章 驚天平反第40章 案中案第1293章 跪諫第1270章 虎頭蛇尾第202章 天下疆域第728章 信任第1292章 緊急詔令第1317章 義禁府公審第297章 新式武舉第823章 驚人真相第1358章 石破天驚第477章 恩科第1365章 未雨綢繆第1057章 委以重任第1096章 錯估形勢第976章 峰迴路轉第532章 波瀾驟起第937章 轟動京都第1436章 安撫民心第941章 針鋒相對第731章 哈密二王第773章 胸有成竹第294章 藏兵於民第481章 真相大白第76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97章 振振有辭第1269章 心情迥異第1290章 鴻門宴第114章 鴻鵠之志第9章 費盡心機第594章 故布迷局第785章 自投羅網第1012章 石破天驚第1085章 誘之以利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105章 連戰連捷第384章 交趾戰報第1365章 未雨綢繆第392章 賀喜第829章 各展所能第539章 交叉證供第597章 捷足先登第354章 出擊第835章 驚人供述第1068章 似曾相識第931章 各持己見第497章 返航第1100章 故布迷局第45章 風雨欲來第495章 不得已而攻之第1154章 另有所第732章 錯綜複雜第1087章 真相大白第764章 事態激化第1163章 雄心壯志第903章 據爲已有第934章 安定時局第114章 鴻鵠之志第1221章 死無對證第876章 惡有惡報第884章 金蟬脫殼第558章 鹽商的壓力第1068章 似曾相識第847章 暗度陳倉第564章 用心良苦第924章 明知故問第983章 西域寶刀第146章 糊塗的好處第91章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
第1032章 黑色騎兵第233章 安身之所第512章 討價還價第572章 一花定乾坤第1306章 順水推舟第218章 攜手與共第710章 暗探第1291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1318章 脣槍舌劍第614章 欲蓋彌彰第413章 以和爲貴第483章 敲山震虎第888章 戰幕開啓第68章 打情罵俏第980章 真相大白第419章 隱情第977章 內有隱情第652章 妓生獻藝第28章 點撥第1099章 氣急敗壞第313章 開堂儀式第113章 交易第964章 驚天大案第719章 入關第47章 真假難辨第283章 百密一疏第208章 激辯第658章 以退爲進第886章 用心良苦第1173章 暗鬥心機第182章 驚天平反第40章 案中案第1293章 跪諫第1270章 虎頭蛇尾第202章 天下疆域第728章 信任第1292章 緊急詔令第1317章 義禁府公審第297章 新式武舉第823章 驚人真相第1358章 石破天驚第477章 恩科第1365章 未雨綢繆第1057章 委以重任第1096章 錯估形勢第976章 峰迴路轉第532章 波瀾驟起第937章 轟動京都第1436章 安撫民心第941章 針鋒相對第731章 哈密二王第773章 胸有成竹第294章 藏兵於民第481章 真相大白第761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97章 振振有辭第1269章 心情迥異第1290章 鴻門宴第114章 鴻鵠之志第9章 費盡心機第594章 故布迷局第785章 自投羅網第1012章 石破天驚第1085章 誘之以利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105章 連戰連捷第384章 交趾戰報第1365章 未雨綢繆第392章 賀喜第829章 各展所能第539章 交叉證供第597章 捷足先登第354章 出擊第835章 驚人供述第1068章 似曾相識第931章 各持己見第497章 返航第1100章 故布迷局第45章 風雨欲來第495章 不得已而攻之第1154章 另有所第732章 錯綜複雜第1087章 真相大白第764章 事態激化第1163章 雄心壯志第903章 據爲已有第934章 安定時局第114章 鴻鵠之志第1221章 死無對證第876章 惡有惡報第884章 金蟬脫殼第558章 鹽商的壓力第1068章 似曾相識第847章 暗度陳倉第564章 用心良苦第924章 明知故問第983章 西域寶刀第146章 糊塗的好處第91章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