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戰漢陽

阮忠樞終於明白了袁世凱的用心,他點了點頭,沒做回答。

心裡想的是:你袁世凱這樣的人,誰能猜透你的心思?反正別人怎麼樣,不知道,自己肯定是被袁世凱賣了,還得幫袁世凱數錢。

爲了避嫌疑,這一次徐世昌沒有入內閣。但他由弼德院顧問大臣兼任了軍諮大臣,後又被委任爲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朝廷爲了拉籠他,加了他一個太保頭銜。都知道他和袁世凱的關係,拉籠他就是取悅袁世凱。

袁世凱的內閣不設協理大臣,但保留了前內閣閣承華世奎的位置,且將此位置升爲正二品。

華世奎(1863年—1942年),近代天津著名書法家。字啓臣,號璧臣、思闇。祖籍江蘇無錫,後遷居於天津。一八六三年生於天津老城廂東門裡。漢族。

天津“八大家”之一。因家資豐厚,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詩談詞。十六歲時得中秀才。十九歲時中舉人由內閣中書考入軍機處,薦升爲領班章京。一九一一年奕劻組親貴內閣,又被升任清內閣閣丞。

華世奎在政績上沒什麼驕人的成就,但作爲名書法家,所取得的輝煌是很值得一書的。他平日裡訂有“筆單”,在很長的時間裡,每年天津各紙局多代收書件。在當時與孟(廣慧)、嚴(修)、趙(元禮)並稱爲四大家。因自小父親對他寄望頗高,四歲時就指定書目讓他學習,經常站立書寫,腕力、臂力達到超人程度,爲日後成爲津門四大書法家之首創造了條件。

華世奎的書法,行、楷、草、隸、篆諸體,無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書法風格的要算他的楷書作品,走筆取顏字之骨,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有館閣氣魄。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一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被國家定爲中華歷代名匾。東北角的“正興德”茶莊、估衣街的“德昌公”等著名商號匾額招牌題字也都是他的手筆。

華世奎經過長期的書法實踐和探索,將蘇東坡的巧結構和篆隸的筆法與顏的拙字相結合,形成了拙巧相間的“華體”書法;而且在理論上總結出了富於自己個性內涵的六種筆法,即“提、按、頓、挫、內顫、外顫”。

他爲人寫了許多牌匾和碑記、墓誌銘等,在天津留下了不少可資紀念的文物。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著有《思闇詩集》留世。他的書法作品也被各美術出版社相繼出版,如《津門華世奎孝經帖》等等。

還是讓喜歡書法的人,去研究華世奎的書法吧!這會兒,我們還是回到故事中。

華世奎是徐世昌的同鄉知己,一向惟徐世昌的馬首是瞻。遇有重要公文,袁世凱必在上邊批上“徐太保閱”。也就是說,徐世昌仍然是袁世凱集團的重要成員。也可以說,華世奎其實是徐世昌在內閣的代理人。

只是,徐世昌特別識時務,也特別會辦事,會做人。都知道他是袁世凱的人,但連和袁世凱水火不容的翟鴻穖等人,也都喜歡和他共事。

袁世凱被開缺,竟無一人說徐世昌的壞話,可見徐世昌的爲人確有過人之處。

奕劻喜錢而不很喜歡權,也不善於弄權,更不善於專權。在使用權力方面,他最善長的大概也就是賣官等以權謀利之類了。

因此,在他當內閣總.理大臣的時候,大權其實都還在載灃這個攝政王手裡。

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樣,同樣一個位置,換一個人,就不一樣了。內閣總.理大臣,是什麼樣的職責,與攝政王所代表的清廷是什麼關係?這應該是首先應當搞清楚的事,或者是應該有個明確的規章。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是個講究約章的人,但是,他卻從不張羅這方面的事。

他好像更喜歡這樣的糊里糊塗地幹。

他也不是什麼事都不請示,不是的。袁世凱經常請示的事情一般有兩個特點:一種是沒有別的選擇,必須得照辦的事。

另一種則是怎麼辦都行的小事。特別是些無足輕重的事,他請示的可勤快。有時候搞得載灃都有些煩了,會說一句,這樣的事,內閣總.理定一下就是了。

但是不行,比這還小的事,還要一次次地請示。

但是,有一些的大事,特別是可能遭至朝廷反對的事,他反而不請示了。不但不請示,載灃根本就很難知道。

就是知道了,想追究也難,沒規定什麼事該請示,什麼事可以不請示呀!

可以說,自從袁世凱當了內閣總.理大臣後,攝政王載灃好像成了聾子,成了瞎子,成了擺設,差不多是被袁世凱徹底架空。

這是袁世凱早就想好了的,對付載灃的法子。因爲袁世凱知道,清廷目前最難對付的就是這個攝政王。

漢陽,一邊是滾滾長江,一邊是波濤洶涌的漢水。據有蛇山之險,是武漢三鎮的一角,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拿下漢陽,武昌就無險可守。

馮國璋在攻打漢陽時,先發揮炮火的優勢,然後又組織強攻。開始的幾天,北洋軍與民軍互有勝負,不相上下,戰況處於膠着狀態。

十六日夜,黃興組織民軍,夜渡漢水,反攻漢口。

當晚,天下着滂沱大雨,北洋軍都躲進了民房避雨,被民軍打個猝不及防。被打得節節敗退。

民軍很快打進漢口城內。黃興組織了敢死隊,直搗馮國璋的司令部。

馮國璋開始被打得有些發懵,但很快清醒過來,組織火力,進行抵抗。

北洋軍的增援部隊很快趕到,訓練有素的北洋軍很快取得了優勢。

北洋軍開始反擊,民軍節節敗退。退到了江邊,來時的浮橋卻被黃興下令拆了。

黃興這是按着古代戰法,破釜沉舟,置於死地而後生。

是的,破釜沉舟,置於死地而後生,古代確實有這樣的戰法,也取得過很好的戰績。

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所以攻城講究三面圍之,留一面讓人家逃命,免得人家玩命。

或許真能置於死地也許能夠好些,但是,沒有。長江邊長大的人有幾個不會游泳,游過去不就可以活命了嗎?

所以,民軍沒有轉過身和北洋軍拼命,而是紛紛跳入水中逃命。

爲了快些遊過江去,有人把武器都扔了。

黃興這次真是把民軍置於死地了,

北洋軍追上來就是輕重機槍的亂掃,民軍傷亡很大,士氣也嚴重受損。

北洋軍乘勝進攻漢陽,民軍仍然頑強堅守。

北洋軍一支隊伍,由孝感到新溝(古鎮,位於漢水與漢北河匯合處,今屬武漢市東西湖區),渡過漢水佔據蔡甸,十一月二十日,從蔡甸進逼三眼橋。

黃興調動軍隊西向迎敵,十一月二十一日,雙方在三眼橋展開激戰。

漢陽三眼橋位於蔡甸到漢陽王家灣之間的公路上,隋唐時漢陽通往京城的驛道,曾經有一座橋,橋下有三孔,所以得名,後來橋毀留下這個地名。三眼橋戰鬥,兩方殺得難分難解,革命軍鬥志兇猛,清軍受挫,被迫停止前進。民軍佔領三眼橋以東高地——仙女山、米糧山(美娘山)、鍋底山、湯家山、磨子山、扁擔山——阻擋清軍入城之路。

同日,馮國璋親率大軍從舵落口(漢水北岸,今漢口礄口區工農路)渡河,衝破米糧山防線,與蔡甸方向趕來的北洋軍配合,攻打米糧山,對民軍形成夾擊之勢。

漢陽三眼橋到王家灣之間一帶屬崗壟地貌,小山丘陵密佈,如盆圈一般圍合着龜山腳下的漢陽古城。突破這一圈山嶺,從扁擔山到月湖古琴臺,攤開一片平野湖泊,從西而東,坦坦蕩蕩沒有遮蔽,漢陽古城便無險可守。

十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米糧山、仙女山相繼失守,民軍退守鍋底山和扁擔山。

十一月二十五日,兩路北洋軍在扁擔山一帶會合,合力進攻漢陽守城民軍,大炮聲震撼山巒水泊,鍋底山和扁擔山失守。北洋軍從王家灣、十里鋪長驅直入,近逼歸元寺(中南名剎,清光緒建築,今漢陽翠微橫路20號)和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工業基地之一,遺址在今漢陽區琴臺大道旁邊)。

山地爭奪戰傷亡巨大的民軍,再也無力在平原上組織防禦。數路清軍如飛蝗襲來,漢水不是長江,渡河過來是很容易的。清軍分數路從漢口渡河,從琴斷口、十里鋪、五里墩、古琴臺、南岸嘴沿河登岸,漢水堤防全線潰散,困守漢陽城的民軍只能是拼死一搏。

十一月二十六日,來支援的湘軍頂不住了,先行撤走,自行撤退過長江經洞庭湖回湖南了。

民軍又守了一天,漢陽被北洋軍攻佔了。

馮國璋向朝廷報捷,朝廷上下無不羣情振奮。

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章 小人精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49章 就職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39章 進德會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4章 自保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11章 完婚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45章 張毒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0章 朋友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64章 芥蒂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44章 北歸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章 去買官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247章 外逃第158章 歐戰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3章 告密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
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60章 山雨欲來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章 小人精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49章 就職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39章 進德會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4章 自保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11章 完婚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45章 張毒菌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0章 朋友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64章 芥蒂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44章 北歸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章 去買官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247章 外逃第158章 歐戰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3章 告密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