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

胡適此次美國之還有一個目的,是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申請博士學位,結束他歸國後一直流傳的“冒充博士”的流言。

“胡博士”在近代中國文化學術界風風火火數十年,誰也沒有懷疑過他的博士學位,誰會不相信胡適是真博士呢?

可是,事隔三十多年之後,胡適的博士學位竟引出問題了。

1952年,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林頓先生,爲慶祝1954年哥大二百週年紀念,着手編一本《哥倫比亞大學有關亞洲研究的博士碩士論文目錄》,1957年出版,卻沒有大名鼎鼎的胡適博士。林氏是根據校方正式紀錄編纂的,難道這些正式紀錄裡竟沒有胡適論文的紀錄?如果是別人也可能沒多大關係,但因爲是名聲海內外的胡適,便不能不引起一些人關注了。

後來,袁同禮先生編《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據哥大所提供的正式名單,胡適是1927年的博士,晚了10年,自然又是一個疑問。袁君便託當年在哥大留學的唐德剛先生複查。唐君爲好奇心所驅使,乃去哥大校史圖書館及其他有關部門“徹底清查一遍”,查得胡適的“正式學位紀錄確是1927而非1917”。於是袁同禮只好將胡適得博士學位的年份同時列入1917年和1927年,含混過去了。

這兩份目錄,都是英文的,又專業性很強,流傳不廣,因而胡適的博士學位問題沒有引起外間人士的注意。倒是去哥大“徹底清查”過有關文件紀錄的唐德剛,曾經“慢慢委婉地”向當年流亡在紐約的胡適透露了這個學位的問題。胡適便也逐漸地向唐君“說明其中原委”。而每次解釋時,他都免不了“有點苦笑的表情”,併爲此“而感到尷尬了”。胡適儘管尷尬,但那時僅有他的“小朋友”唐德剛君知情,外人並未與聞,也沒有人懷疑胡適是真博士。他仍然頂着博士頭銜,在太平洋兩岸飛來飛去,最後飛回臺灣省,出掌臺北的“中央研究院”。

胡適的“博士問題”公諸於世,引起風波,並大開筆戰,是在他逝世15年之後。

1977年,臺北《傳記文學》連續刊出唐德剛的《回憶胡適之先生與口述歷史》三篇,“之三”題爲《七分傳統,三分洋貨》,其中說:“胡先生在哥大當學生時,……按理他那時應該規規矩矩搞“哲學”,把個“哲學博士”讀完再說。他不此之圖,卻丟下正當‘莊稼’不搞,而去和陳獨秀、蔡元培‘撈魚摸蝦’。撈得熱鬧了,他就甩下哥大這個爛攤子不要,跑回北大做教授去了。一時名聲赫赫,《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版的封面上也印出了“胡適博士著”的頭銜。其實那時他在哥大的註冊記錄上仍然只是個“博士候選人”,或如今日很多人的名片上所用的“待贈博士”(Ph. D. candidate),離正式學位尚差一大截。胡先生這個‘待贈’階段一直維持了十年。到1927年他再到紐約時才攜來一百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出版的博士論文,由杜威玉成,經過補交手續,始由校方正式頒予“哲學博士”學位的。胡氏原先在哥大註冊時的英文名字是Shu Hu,拿學位的名字則是Hu Shih,二名分用,在哥大校史上可能也是沒有前例的……”

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刊物上公開披露胡適的學位問題,宣佈胡適到1927年纔拿到博士學位。文章裡有不少閃爍其辭的話,不免令人疑竇叢生。消息傳出,便成了大新聞,並引起疑胡和衛胡兩派的一場筆戰。

紐約的中文報紙《星島日報》(後改稱《北美日報》),首先發表潘維疆、胡祖強的三篇文章,並用特大字體標題:“胡適非真博士”,作頭條新聞刊出,說胡適冒稱博士,且“冒稱一生”云云。

於是唐德剛不得不出來說話,投書該報,提出批評,謂“胡適乃真博士”。接着,臺北的《傳記文學》也發表了湯晏、夏志清等人的文章,起而衛胡。其中夏志清的文章主要還是針對唐德剛、湯晏二人,批駁他們所謂胡適晚十年纔拿到學位,是考試“砸鍋”,是“規定住校年限不足”,或“撈魚摸蝦”搞文學革命,或“談戀愛”,不務正業,等等說法。夏君認爲只是個“手續問題”,並請已退休的哥大丁龍講座教授富路得先生出來作證。

富氏在答覆夏志清的信中說:“事實很簡單。數日前我已將全部事實真相提供給唐德剛。緣於胡適攻讀博士學位時,曾有一項規定,要求每位博士候選人要向學校當局呈送論文副本一百份。我想胡適當時認爲,對他來說,在中國同儕中展露才華,遠比集中精力去出版他的論文更重要。因之,1919年他撰寫並出版了他的第一卷《中國哲學史大綱》。至1922年,他又出版了《先秦名學史》(上海亞東圖書公司出版),但他當時沒有想到將副本呈送給哥大當局。迨至英國政府聘他和丁文江博士擔任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工作時,他又要去美國。於是,他電請他的出版商將他所需要的論文副本一百份寄往哥大。

“當我獲悉胡適將返美時,即徵得教務長武德布立奇的同意,約請他在哥大作九次演講(六次對中文系,三次對一般聽衆),他接受了約請。到那年畢業典禮時,他順理成章的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我也有幸,陪他一同走上講臺。當時我認爲,迄今我仍如此認爲,胡適覺得哥大這項規定至爲幼稚,他畢竟已經展露了才華,何必爲此而煩心呢。不過,後來當他曉得他要返回母校時,他又改變了他的想法。”

富路得先生是胡適取得學位,領取文憑,接受加帶的見證人,他的話應該是可信的。

於是,在一些人看來,所謂“胡適的博士問題”,並不是什麼“真假”的問題,只是晚了10年纔拿到。就算是1927年胡適取得學位,總是由校方正式授予的博士,怎麼假得了呢?在西方今日多如牛毛的博士隊伍中,胡適的博士頭銜難道比誰遜色嗎?更何況他一生還獲得那麼多的名譽博士學位,他的學術成總是得到世界公認的!然而,胡適的博士學位畢竟又早用了10年。即使是由於夏、富二氏所說的“手續問題”,胡適本人也應該知道。明知博士尚未到手,不加澄清,反而自稱博士,並且白紙黑字印在書上,於情於理似乎都有些說不過去了。

有人戲作《西江月》詞,譏笑他“哥倫比亞讀未終,先把博士使用”,怎奈他何!有人要說他“難免有‘欺世盜名’10年之‘罪’”,也不能指爲誣衊。這博士學位問題之所以成爲話柄,不是也可以見出胡適青年時期性格的某一側面嗎?

在美國,胡適自然要見女友韋蓮司。十年未見了,這一對特殊的朋友,當有許多的話要說,也有許多的不了之情。

1927年4月,胡適踏上歸國旅途,24日到達日本橫濱。

,前邊提到過了,隨着國共合作舉行的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1927年3月下旬,上海、南京相繼克復。就在北洋軍閥政府行將覆之時,吳稚暉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資格,提出彈劾共產黨議案。隨後,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的“清黨”反.共,緊接着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

胡適這時正由西雅圖登船,離美返國。登船時,他便聽到了上海、廣州開始“清黨”的消息。4月24日,船到橫濱。胡適踏上日本國土,便給上海的好友高夢旦先生髮了一個電報,詢問國內的情形。高先生當即回電說:“時局混亂已極,國共與北方鼎足而三,兵禍黨獄,幾成恐怖世界,言論尤不能自由。吾兄性好發表意見,處此時勢,甚易招忌,如在日本有講學機會或可研究哲學史材料,少住數月,實爲最好之事,尚望三思。”

胡適的另一好友丁文江,在孫傳芳手下當了幾個月的淞滬商埠總辦,也寄信給胡適,述說北伐戰爭起後的情況,他對前途“並不十分樂觀”;不久便辭職,回北方去了。

胡適的學生顧頡剛來信,則勸他歸國後不要再作政治活動;“如果要作,最好加入國民黨”。顧信有一段分析,頗爲中肯。

他說:“先生歸國以後(按,指1917年胡適留美返國),名望過高,遂使一班過時的新人物及懷抱舊見解的新官僚極意拉攏,爲盛名之累。現在國民黨中談及先生,皆致惋惜,並以好政府主義之失敗,丁在君先生(按,即丁文江)之爲孫傳芳僚屬,時加譏評。民衆不能寬容:先生首唱文學革命,提倡思想革命,他們未必記得;但先生爲段政府的善後會議議員,反對沒收清宮,他們卻常說在口頭。如果北伐軍節節勝利,而先生歸國之後繼續發表政治主張,恐必有以“反革命”一名加罪於先生者。但先生此次遊俄,主張我們沒有反對俄化的資格,這句話也常稱道於人口。民衆伐異黨同,如果先生能加入國民黨,他們又一定熱烈的歡迎了。”

所有的消息,概括一句話,就是國民黨如果願意,就有可能給胡適加一個“反革命”的罪名。這其實也就是高夢旦等一些人之所以勸胡適暫時不宜歸國的理由。胡適心裡也自然明白,怎麼敢貿然回國?於是便暫留日本,觀察時局的變化,考慮如何應付變化了的時局。

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10章 會考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8章 好景難長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11章 點翰林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84章 海軍起義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23章 孫袁會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66章 實情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44章 肅貪治吏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79章 新人物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336章 張瑞璣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98章 張瘋子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81章 戰漢陽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章 小人精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5章 找事做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61章 張作霖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39章 進德會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609章 考據癖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10章 會考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
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10章 會考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8章 好景難長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11章 點翰林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84章 海軍起義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23章 孫袁會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66章 實情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44章 肅貪治吏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479章 新人物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336章 張瑞璣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98章 張瘋子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81章 戰漢陽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章 小人精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5章 找事做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61章 張作霖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39章 進德會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609章 考據癖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10章 會考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