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

bookmark

袁世凱稱帝時,湖北和奉天都鬧出將帥不和的糾紛。在湖北將軍任上的段芝貴,號稱袁世凱的幹殿下。爲了把他和同爲北洋系另一位名人段祺瑞相區別,人稱小段。小段依仗和袁的特殊關係,誰都不放在眼裡。在湖北,小段的口碑也很差。而湖北軍內二把手的會辦軍務的王佔元,打心眼裡看不上這個小段,想盡辦法排擠小段。

王佔元(1861年2月20日—1934年9月15日),山東省館陶縣(今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南館陶鎮人。原名德賢,字子春。

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父親死得早,和母親相依爲命。由於時局艱難,家貧如洗,經常受人白眼。後來母親餓死,自己流落邯鄲當店員。因其在兄弟姐妹中最小行七故名,人稱:王七。

王佔元十八歲時,因生活所迫投入淮軍劉銘傳部當兵,掌管大旗。一八八五年八月,被保送入北洋武備學堂第一期學習。一八九零年二月畢業,投入宋慶的毅軍。一八九四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王佔元與張懷芝、曹錕等人蔘加了鴨綠江戰役。

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王佔元隨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被委任爲新建陸軍工程營隊官、第二營後隊領官,此後便一路高升。

段芝貴和王佔元水火不容,但都是袁世凱的嫡系。

奉天的矛盾是發生在奉天將軍張錫鑾和張作霖及馮德麟之間。張錫鑾是奉天將軍,張作霖是廿七師師長,馮德麟是廿八師師長,都是奉天的實力派。

張錫鑾(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頗、今頗,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成都。父親是駐防四川的一箇舊軍官。

幼時就在其父督導下習武,頗得家傳。早年隨軍習武,騎術和槍法都很精絕,且“智謀膽略,學識兼備”,二十歲前即爲監生。

一八六三年張錫鑾在武昌從軍。一八六四年入湘軍鮑超部霆字營辦理營務。

一八七五年隨熱河都統崇實入東北,爲錦州鳳凰廳候補道。因佂討馬賊有功,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奉天省.委任張錫鑾爲通化設治委員,丈量荒地,勘定城基,籌劃通化建縣事宜。

一八七九年實授通化縣知事職,因爲政口碑不錯,一八八四年張錫鑾離通化知縣任時,當地民衆爲表心意,送其勒政碑。後改任錦縣知縣、錦州鳳凰廳同知。

一八九四年八月中日甲午戰事起。十月底日軍越鴨綠江入侵中國,連陷安東、九連城,鳳凰城,不久又陷岫巖、寬甸等東邊道諸城鎮,原奉天東邊道宜麟以失地被革職。

十一月張錫鑾授爲署東邊兵備道,時鳳凰城既陷,張錫鑾率定邊軍移屯通化,募新汰舊,得七營,軍氣復振。

一八九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張錫鑾督率各營聯合鄉團,軍分三路進攻寬甸。東路由營官林長青率領之定邊軍左營遇敵於寬甸西南,雙方激戰。日軍不支東潰,又爲鄉團所阻,乃奔入寬甸南門,會合城內日軍,出西門擬包抄清軍後路。適營官嶽元福率西路軍至,迎頭奮擊,日軍死傷甚衆,向罄兒嶺逃遁。張錫鑾遂乘勝收復寬甸縣城,盤踞長甸日軍聞訊亦棄城遁。

三月一日清軍又將長甸收復,五日據香爐溝之日軍也退守金廠,九日張錫鑾督軍進攻金廠、長岡。三月十一日張錫鑾軍與日軍在紅銅溝南展開激戰,擊斃日軍多人,十四日夜日軍放棄金廠潛渡璦河,退回九連城。 戰後,日方將東邊道諸城始與遼東各縣邑同時交還,張錫鑾任奉天東邊道兼東邊稅務處監督。

一八九七年張錫鑾被黑龍江將軍伊克堂阿以稅務舞弊事件參奏免官。一九零三年,張錫鑾復任奉天東邊道兼東邊稅務處監督、中軍各營統領、巡警總辦、全營翼長等職。一九零六年後,張錫鑾先後人埠局總辦、滿升署度支司、奉天營務處總辦等職。那時候關外的綠林馬賊(紅鬍子)橫行,張錫鑾改編防軍,收編了張作霖、馮德麟等匪部。張作霖還拜其爲義父,“快馬張”名震東北。

張錫鑾是袁世凱的把兄,袁所以把老把兄從直隸都督調爲奉天都督,一方面張在關外時久,有威名。二是因爲張錫鑾對張作霖、馮德麟二人有恩,派別人督奉,怕這兩位實力派師長反對,應該是人地相宜。

但事物是變化的,有恩於別人,對有些人來說是負擔而不是什麼好事。張作霖和馮德麟這些草莽之人,本是很難管控的。特別是當張、馮兩人得知這位老長官之來奉天,是因爲靠他們二人爲政治資本,於是便逐漸不把張錫鑾放在眼裡。時刻想得是把張擠走而自爲。

張錫鑾和段芝貴受到部下悍將的排擠和冷眼相待,都總到袁世凱這裡訴苦,尤其是小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袁面泣。

對袁世凱來說,張錫鑾是把兄弟,但張作霖和馮德麟也和他走得很近。段芝貴和王佔元就更不用說了。兩方都是自己人,袁世凱誰都不想冷待。

想到段芝貴的父親段有恆,在當年張作霖受撫時,是張的保人,袁認爲讓張、段二人對調,或許可以緩和一下。

於是,民國四年八月十八日,袁發表命令,鄂、奉兩督對調。

段芝貴來奉接事時,先赴張作霖司令部下榻,以示和張的交誼深厚。這時的小段是袁世凱的大紅人,是北洋軍中擁護洪憲帝制的第一號人物,又是段祺瑞的本家和同鄉,加上小段的父親又於張作霖有恩。張作霖心裡雖十二萬分不願意,只能把一股子怨氣按捺着。

在袁帝制自爲密鑼緊鼓時,曾陸續調師長以上的軍人到北京面加撫慰,對於張作霖尤極盡籠絡。據袁世凱女兒袁靜雪所說,張作霖去她家面見時,對櫥櫃中的一塊名貴的手錶多看了幾眼,袁世凱立刻取出不由分說地送與張。

張也出死力,從北京回奉天后立馬通電勸進。奉天表決國體時,他親帶軍隊,荷槍實彈監視公民投票,造成清一色地贊成君主制的民意。

袁世凱對部下封爵時,曾封張爲二等子爵。照袁頒爵時的普遍作法,中將階級的師長和鎮守使,都只授輕車都尉。張作霖以一個師長而獲二等子爵,就表示袁破格籠絡他。

然而張自以爲對洪憲帝制出過大力,竟不能封侯而大失所望,即日便遞呈請假。當時所謂請假,便是辭職的先聲。嚇得段芝貴親自踵門探疾,而張作霖卻閉門擋駕。

袁想調虎離山,徵求張意見,擬任其綏遠都統。張當然是一口拒絕,他怎會離開他的老窠奉天。

護國軍倒袁時,袁世凱調北兵南征。民國五年二月間,召張作霖入京商討南征問題。袁對張說了許多好話,許了許多好願,勸張作霖帶兵赴湖南。袁以爲張會討價還價,怎知大出袁的意料以外,張竟一口承允,拍胸願爲前鋒。袁覺得張究竟是綠林出身,有俠義之氣。

張答應出兵後,要解決出兵的技術問題,袁特別關照陸軍統率辦事處,對張的需要優先解決,補充餉械,儘量方便。怎知餉械到手後,張卻突然變了臉。他翻臉後可更厲害,因爲他手上有段芝貴虧空公帑數百萬元的證據,這都是奉天的血汗脂膏,他要代人民清算這筆賬。

民國五年四月二十日,段芝貴微服潛赴北京哭訴,袁世凱勸他委曲一點先回任所,再作計較。

這時袁獲得密報,張作霖正命袁金鎧起草什麼奉天保安會的章程。袁想到辛亥革命時,奉天也產生了一個保安會來和清廷脫離關係,組織保安會便是變相的獨立。

南方的局勢已經亂成一鍋粥,北方再出亂子還了得。

爲籠絡人心,穩住大後方,只能捨車保帥。四月二十二日,袁世凱任命廿七師師長張作霖爲盛京將軍,督理奉天軍務。任命廿八師師長馮德麟爲軍務幫辦。

袁世凱此舉雖討了張作霖的歡心。卻嚴重地傷害另一個實力派人物——馮德麟。於是,張作霖和馮德麟的矛盾,又攪動得奉天局勢不得安寧。

馮德麟寧省海城市溫香鄉達連村萬里壕。十七歲就投身海城鄉勇、綠林的馮德麟經過數年的闖蕩,已經將公正俠勇之名散播開來,遼西遼南各地的百姓都稱其爲“團總”。而且馮德麟出道早、團伙大、佔地廣、講義氣,已經確定了綠林和鄉勇界前輩的地位。

張作霖最初與馮德麟交往時,就對他充滿了崇敬之情。比張作霖大九歲的馮麟閣經常到張作霖所在的大車店入住,他見張作霖爲人機靈、討人喜歡,曾給他講過不少綠林好漢的故事。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張作霖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清軍敗後,宋慶部隊撤回關裡,張作霖也從部隊脫離回到家中。

重操舊業後他不得不面對貧困窘迫的生活,最後不得不投奔曾經給過他許多幻想的馮德麟。後來,馮德麟把他安排在手下董大虎的帳下。雖然張作霖並沒有在董大虎手下太久,但與馮的交情卻從此開始。

在甲午戰爭和庚子之亂之間東北幾乎沒有正式軍隊。一些地方鄉紳爲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寧,聯名請示政.府,申請招撫綠林豪客,成立遼河南路兩岸招撫局。當時被推舉爲總練長的,就是“年力精壯、性情俠邁”的馮德麟。

馮德麟早年曾在縣衙充當衙役,因與綠林交往被解職。中日甲午戰爭後,一九零零年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藉機入侵我國東北。馮德麟趁社會動盪不安、土匪蜂起之機,在遼陽界的高家坨子拉起“大團”, 聲稱“保境安民”。因其抗擊俄軍,很得民心,隊伍由百餘人發展到數百人,聲勢浩大。控制了遼河兩岸地區。

一九零一年被俄軍逮捕流放,後乘敵不備逃歸。一九零四年日俄戰爭爆發,馮德麟率部參加日本人招募的“東亞義勇軍”。成爲日本的別動隊,隊伍發展到數千人,不斷襲擊俄國軍隊。

在日俄戰爭的三年中,馮麟閣參加的僅針對俄國的大小戰役就有三十二起,特別在遼陽首山戰役。戰後,日本特獎賞他“寶星勳章”,並向清廷保薦他和他的隊伍可以爲清廷所用。

一九零六年,馮德麟被清廷招撫,任巡防營統帶、後充任巡防營左路統領。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總統,成立陸軍,將奉天巡防營改編爲二十七師和二十八師,馮德麟被委任爲二十八師師長。

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98章 張瘋子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章 君主立憲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57章 禁賭第2章 小人精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3章 離開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34章 自保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58章 歐戰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10章 會考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8章 開灤礦權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05章 八股文第87章 吳祿貞第31章 戊戌變法第88章 大通起義
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98章 張瘋子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9章 君主立憲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57章 禁賭第2章 小人精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3章 離開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34章 自保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58章 歐戰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10章 會考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8章 開灤礦權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05章 八股文第87章 吳祿貞第31章 戊戌變法第88章 大通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