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

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

不提貝琳幾乎痛哭流涕的感動。

朱祁鎮讓人打發貝琳走之後,看着眼前的奏摺,久久沒有下筆。

他在想一件事情,天文世家不準科舉這一條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實話,朱祁鎮之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一條。

因爲總體來說大明對科舉範圍是擴大的,連軍戶弟子都能參加,爲什麼爲朝廷服務的天文世家就不行了。

而且古代任何一個大天文家,一般情況下,也是一個大學問家。比如劉基劉伯溫就是如此。

如果僅僅是爲了保護天文知識不外泄的話,這限制也太狠了一點。不許外遷,不許科舉。

朱祁鎮不由的想得深一點。

或許是文科生對理科生的排擠,行政官僚對技術官僚的擠壓。

說實話,朱祁鎮不認爲一個在天文學數學上有造詣的人,在朝廷政務上會玩不轉,最少以他們的數學能力,去戶部整理賬目,決計是沒有問題的。

與天文學的問題相比,戶部的賬目實在不是一個難度等級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或許我想多了。不過總要試一試。”

朱祁鎮讓人傳胡濙過來。

因爲負責科舉的就是禮部。而且禮部掌管的也不僅僅是禮法,用後世的話來說,其實意識形態的。

而天文上很多事情,在儒家的解釋之中與意識形態緊密相關。

朱祁鎮總與胡濙想吹吹風。

朱祁鎮先與胡濙說了他想修歷的事情。皇帝既然已經表態了,胡濙自然也不會攔着,說道:“而今天下太平,正是修整曆法之時,陛下之意,善之善矣,老臣回去之後,就廣招天下天文曆法傑出之士。”

朱祁鎮說道:“先生有所部知道,朕已經問過楊首輔了,朝廷禁習曆法,天下曆法的人才都在朝廷,但是卻是難以大用的。”

“前番鬧出的笑話,先生你也是知道的。”

“朕不想有第二次。”

胡濙說道:“如此,臣以爲增加國子監天文生。”

朱祁鎮聽了,說道:“國子監有教這個的?”

胡濙說道:“陛下說有就有,這一件事情是有先例的,開國之初,太祖皇帝覺得欽天監人手不夠,就令國子監一些學子專研曆法,到欽天監聽用。這就是天文生,只是後多不用,除非私習天文的學子,都不劃爲天文生。”

胡濙顯然是春秋筆法,省掉了那杖責一百的話。

朱祁鎮心中一動,暗道:“或許,能以此爲名目,將天文學教育列入國子監之中。”國子監與水利學堂還是不一樣的。

畢竟水利學堂雖然他所建的,培養治水人才的。但是不管在外人看,還是朱祁鎮自己覺得,都差了國子監一頭。

畢竟國子監乃是大明最高學府,甚至在大明前期,也就是現在,即便科舉越來越興旺發達的現在,還是有不少國子監監生出身的官員。

當然了,國子監的情況每況愈下便是了。

但是國子監監生的做官資格,卻是誰也不可否認的,不過是規定有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已。

朱祁鎮說道:“即便如此,朕恐怕也招攬不到有志之士。先生恐怕也知道,欽天監之中不過一些屍餐素位之輩。誰肯願意自己到欽天監不說,還將子孫後代都列入欽天監之中。”

胡濙說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朕想廢除欽天監子弟不得科舉,與欽天監官員不得外任兩條規矩。”

胡濙說道:“陛下,此乃祖制。”

朱祁鎮說道:“朝廷祖制還沒有內閣的。因時而變嗎!”

胡濙僅僅是提了一下,見朱祁鎮這樣說,也就不再說了,畢竟胡濙當初追殺建文帝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廢話。

什麼祖制,最少在胡濙,楊士奇這幫人眼中,也不是什麼金科玉律。他剛剛這麼說,不過表明態度而已,就是我勸過了,但是皇帝他不聽啊。

胡濙想了想說道:“如此一來,天文之學流傳在外,臣恐對朝廷不利。”胡濙這句話,就比剛剛說祖制,就誠懇多了。“各地白蓮教死灰復燃,不知道何時復起?在禁習天文上,朝廷還是要慎重。”

胡濙很清楚,這兩條一廢,想來朝廷禁習天文的禁令,就徹徹底底的的成爲一紙空文了。

朱祁鎮說道:“天命在本朝,區區小寇,又能如何,而今就白蓮教之事,即便朕不禁習天文,他們就不造反了嗎?”

“愚夫愚婦以神佛爲名,何以天象爲名,有何差別?”

“而且朝廷的禁令,到底是什麼樣子,先生您不知道嗎?那麼爲什麼朕一說,缺少人手,先生就要從民間徵召?”

“既然禁習天文,這些人從哪裡來的。”

朱祁鎮這樣一說,胡濙一時間有些尷尬。

大明在洪武之後,總體來說是向越來越寬鬆發展,在仁宗之後,更是如此。

禁習天文之事,在太祖朝或許是真的禁令,但是到了而今,已經是民不舉,官不究了。當然了,你要是自己大鳴大放的發表自己對天文的看法,非要往槍口上撞,那也是沒有辦法了。

胡濙與楊士奇都很明白這種情況,這也是爲什麼他們要向民間徵召在天文曆法上有特長的人。

因爲,他們知道是有這些人。

朱祁鎮甚至覺得,民間這種不應召,未必不是這種半黑不白的尷尬情況造成的。

朱祁鎮笑道:“天下之事,堵不如疏,與其變成一紙空文,不如將這禁令改掉。但是有一點卻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天下精於天文曆法之士,應該在朝廷,不在民間,這一點萬萬不能混淆。”

“這是朕,爲什麼一定要放寬欽天監禁令的原因。就是爲廣納天文曆法上有特長的人才。”

朱祁鎮心中暗道:“然後試着讓他衝擊一下,儒家獨尊的狀態。”

朱祁鎮已經規劃出一條,入仕路線,那就是在國子監爲天文生,再進入欽天監,在欽天監發展順利的話,可以從欽天監正這個位置上,調出欽天監。成爲地方或者中樞官員。

這固然不是什麼大路,充其量僅僅是一條羊腸小路而已。但是朱祁鎮從來是相信中國人的,如果說有一條路能夠當官,那麼不管是什麼路,走得人一定非常非常多。

而天文學與數學作爲敲門磚之一,自然會得到發揚。

反正朱祁鎮秉承着對科舉制度堅持不懈挖牆角的精神,水利學堂是一下,天文生也是一下。朱祁鎮相信自己春秋尚早,總有一天,會改變大明朝廷之上的官員結構。

倒是纔是真正下手,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的時候。

而今不過是伏筆而已。

胡濙說道:“聖明不過陛下,只是這一件事情,臣以爲當內閣會商,畢竟這一件事情,涉及吏部,欽天監,國子監,不能操之過急。”

朱祁鎮也不知道是胡濙看出端倪,還是有意推託,他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態度應該沒有表現出來,胡濙雖然老奸巨猾,應該不可能猜到纔是。

如此就不能表現出太熱心,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就下內閣商議,到時候抵一個題本上來 ,讓朕看看便是了。對了,還有各地修建天文臺測量一事,先生也一併帶到內閣去,對內閣諸位先生好好說明朕意。”

“今年初一的事情,朕不想要第二次了。”朱祁鎮聲音嚴肅之極,似乎真得好像是被日食之事傷了面子的少年君王,至於其他想法,是統統沒有的。

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
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