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猶豫

當然在這一件事情,總體來說是一個小問題,並非大問題。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問題了。

秦法固然是嚴苛之極,但是真正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爲秦法嚴苛嗎?

不,更多秦法根本執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國還能執行下去,但是推廣到全國,即便不說,六國餘孽的種種情緒,也不說當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單單是秦國對法律執行能力,就推廣不下去。

這一點從歷史上也能看出來。

即便是現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裡?是縣城,府城,京師,乃至這些城池比較近的村落。

更偏遠的地方,數千人的械鬥都搞得起來。如果真按大明律法來判,這些人幾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過是彼此安撫,找各自的族長管事來談話,和稀泥。

或許有官員能力強,手腕硬,能將這樣的事情給鎮壓下去。但是這都是個別的情況。

而維持這一切切的總原則,就是德主刑輔。以道德教化爲先,甚至讓百姓息訴。

這也是爲什麼在古代朝廷最重視的禮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鎮有如此戰略上的轉變,將法律地位提高,將一切都變成一斷於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國。

對大明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爲實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實也沒有什麼用處。

朱祁鎮當然是想過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說道:“王卿,你說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朱祁鎮不可能將放棄儒家,用法家的一套,這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問題。

朱祁鎮自然有一套解決的辦法。他繼續說道:“而今各級官員辦案多以春秋決獄,有些事情也過與草率了,而今可以將這些原則寫入憲法之中,也能讓百官有所適從。”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無意將大明司法現狀有太多的改變,更多的是對現在法律的整理。並無意將法律的外沿擴大。

但是即便如此,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

而且朱祁鎮還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將官府運行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

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變化。

大明官府其實也有很多典章制度,這些都是有的。但是卻沒有如此鮮明的規劃出來。而且既然定了法規,就會處罰。

而大明各衙門因循守舊,各種規章制度早就出了問題。

顯然,朱祁鎮要的也不是僅僅是寫在大明會典裡面的規矩。

這裡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鎮對王恕說這麼多,一方面固然是要爭取王恕。

朱祁鎮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體,其實滿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個能夠在皇帝面前堅持原則的人,難道他就會屈服於李賢嗎?

所以,只要讓王恕感到皇帝所說的事情是對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賢怎麼想。

其次,他這番話也不是說給王恕聽的。

根本就是說給李賢聽的。

這麼多年的研究,朱祁鎮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線。

救弊這兩個字,就是朱祁鎮所有變動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鎮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沒有觸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結構之中,查漏補缺而已。

朱祁鎮見王恕一時間沒有這麼大的信息量之中反應過來,就說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來見朕。”

誠然修《大明會典》,是變法的一個標誌。

但是真正要推動變法,還是要與李賢等人來做的。

王恕回去之後,看似非常鎮定,但是無時無刻的都在思考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賢就請他過去了。

王恕對此也有所預料。

隨即在李賢的內閣值房之中,王恕將皇帝的意思說了。

李賢聽了一時間也震動非常。

李賢心中暗道:“看來是時候找陛下好好談談了。”

看似一個法律體系的改變,如果落實下來,卻不知道有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僅僅於此嗎?

李賢並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問王恕,說道:“陛下令你總領此事,你認爲陛下的想法怎麼樣?”

王恕說道:“陛下天縱聖明,所思種種,明見萬里,如果真能如此,對朝廷來說,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這就是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的不同。

王恕進入政治舞臺的時候,朱祁鎮已經坐穩了皇位,而且朱祁鎮登基之後,總體上來說,做得也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李賢這些老臣不一樣。

他們是看着皇帝長大的,皇帝年少的時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彷彿還在昨日。

有一句話叫做,三歲看老。

皇帝長大之後,固然是穩重了不少,但在這些老臣看來,其本質一點都沒有改變。所以面對朱祁鎮的想法。

王恕這些年輕一輩,受朱祁鎮的權威影響,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不敢對抗朱祁鎮的權威,但是在這些老臣看來,他們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擔心皇帝將事情給搞壞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對同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反應。

王恕雖然在很多方面還是存疑,但是大體上願意以皇帝的意思來辦。建立起上下分級的法律體系。

至於有什麼弊端,將來還是有匡扶的餘地,最少現在看來,這樣的法律體系,要比大明現在律例合編的法律體系要好上不少。

李賢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過去。

不過,李賢也不是一心爭權奪利之輩,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僅限於此。李賢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李賢還是留了一個心眼,說道:“如此一來,名爲一部書,其實卻是兩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變化,之後陛下要法典,且緩緩吧。”

當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時候,可以先緩一緩。

王恕說道:“如果陛下問起來?”

李賢說道:“就說是我的說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覺得是激化矛盾的時候,畢竟朝廷最近也沒有閒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鬧出陛下與首輔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雖然大明的首輔在權力上,與漢唐之丞相是沒有辦法比的。但在朱祁鎮一點點的放權之下,已經有了幾分丞相氣度。顯示得越發重要了。

王恕說道:“謹遵堂旨。”

李賢打發了王恕離開之後,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陣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鎮所推出的法律體系,另外一方面卻是推敲朱祁鎮的心意。

卻有一種聖心如淵,不可測度之感。

要知道這種現代的法律體系,朱祁鎮拿過來用很是簡單,卻不知道產生出來,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見沉澱而成的。

這一件事情說起來,並不是太好辦的。不過還難不到李賢手中,他連續調動了好幾個人,順便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也騰出了刑部尚書的缺,如此一來徐有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賢做完這一切之後,他有一種感覺,今後後長時間,他就要面對這位徐刑部了。

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章 老臣于謙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
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章 老臣于謙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