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

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

朱祁鎮早就聽過不少馬屁了,自以爲可以過濾很多馬屁,但是而今讓一個楊溥這個國家重臣,如此拍馬,也是有一點熏熏之意。

心中暗道:“我現在才知道了,爲什麼大凡皇帝都喜歡三旨相公。”

三旨相公,就是指北宋丞相王圭,他處理事務從來有三句口頭禪:“請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

只是看似這三旨相公是無能之輩,但卻也不是誰都能當得了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楊溥會是朕的三旨相公嗎?”

楊溥也算是能屈能伸。

他自然知道,他這樣的算計,有觸犯朱祁鎮的意思,讓朱祁鎮有些不悅,這個時候,自然拼命要在朱祁鎮面前刷好感。

不要高估政治人物的底線,很多時候政治人物是沒有底線的。

而今只需說幾句好話,就能奪得內閣首輔大權,楊溥決計滔滔不絕,如黃河之水。不過楊溥所言,雖然加大了粉飾,但是總體來說,楊溥對朱祁鎮親政以來,所做所爲,還是比較認可的。

不能說十全十美,但是決計在及格線之上。

但是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皇帝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甚至楊溥之所以下定決心,掀翻楊士奇,就是覺得在朱祁鎮的支持之下,他可以在最後的歲月裡,爆發出不一樣的光芒。如果如同歷史上,正統寵信王振,天下大事皆決於王振,也不增補內閣。楊溥倒是熬死了楊士奇,但是又如何?

不過,鬱鬱而終而已。

楊溥如此直白的表態,朱祁鎮自然不能不安撫,說道:“先生過獎了,只是當今有幾件小事,朕不知道如此決斷在,卻不知道先生如何看?”

楊溥立即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大旱在即,但河北水利修建的速度,不合朕意-------”

楊溥說道:“陛下的意思臣知道了,臣立即會上奏,請陛下正式下詔,大修直隸水利,整頓戶部存銀,除卻正項開支之外,全部拔給直隸,海關銀不必上京,留天津即可。臣以舉國之力,修直隸水利,事關重大,于謙應當加大學士銜。”

朱祁鎮頓時會意,這是楊溥對朱祁鎮保證。

兩個保證,第一個保證,就是楊溥會以大局爲重,不會對楊士奇的黨羽趕盡殺絕的。另外一個保證,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完成朱祁鎮意志。

也就是直隸水利中,五河三湖計劃。

得到楊溥這個表態,朱祁鎮其實也很滿意了。但是他依舊不停的提條件,原因很簡單。

朱祁鎮不相信楊溥會遵守約定,或者說不相信楊溥會一直這麼聽話。

而今是楊溥向要掀翻楊士奇對朱祁鎮妥協而已,但是楊溥不會一直這麼妥協的。如果楊溥甘心當一個三旨相公,他也不會斷然一擊,掀翻了楊士奇。

朱祁鎮說道:“門頭溝到京城的馳道,先生可曾知道?”

楊溥嘴角微微一抽搐,這件豈能不知道,說道:“臣知道。”

朱祁鎮說道:“朕以爲此路最爲便捷,修到通州轉運糧食,再方便不過了,先生以爲然否?”

楊溥說道:“陛下有意,臣自然會讓滿朝文武同意,只是陛下,朝廷有多少錢,陛下也是知道的,而今直隸大興水利,府庫將竭,如果再大修馳道,臣以爲萬萬不可。”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朕知道了,到此爲止。”

有多少國力,就做多少事情。有些事情,不是楊溥同意就可以了。

朱祁鎮說道:“你就代朕擬旨吧,明發上喻,解釋楊士奇勞苦功高,乃天下之冠,其子不孝,與楊士奇無關,楊士奇之子,處罰國法,令刑部三法司會審,還天下清白,楊士奇給假三月,一切待遇如故,朕殷切希望楊少師能儘早回內閣視事,爲朕分憂,內閣之事,由次輔暫代,曹鼐暫代次輔之位。”

楊士奇任由身邊的小太監,鋪紙磨墨,聽朱祁鎮的話,心中打草稿。

朱祁鎮說的簡單,楊溥決計不能寫的簡單。

既要聲情並茂,並突出楊士奇的功勞,又要寫出皇帝的殷切希望。

雖然大家都知道,楊士奇這一休假,大概是永遠沒有回內閣的時候,但是最後的體面還是有的。

楊士奇接到這一封聖旨之後,想來就會立即上書乞骸骨。想來朱祁鎮也不會準的。

君臣之間,就要進入三次五次上書乞骸骨與挽回了。

但是國家大事都到了楊溥手中了。

至於朱祁鎮存的那一點點小心思。

楊溥也是明白的很。

曹鼐乃是楊士奇的人。楊士奇一去,楊士奇的勢力有相當一部分散去。畢竟人走茶涼,政治派系這東西,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忠誠,楊溥坐上了首輔之位,自然有辦法將楊士奇麾下的人拉過來不少。

但是畢竟有一些核心人士,卻是走不掉的。朱祁鎮擡高了曹鼐的位置,自然也讓曹鼐成爲了楊士奇餘黨的核心人物。

用曹鼐牽制楊溥的意思,根本沒有遮掩。

但是楊溥卻一點不在意,因爲這是題中應有之意。畢竟朝廷大權不可集中在一人之手,就是楊士奇,也做不到這一點。總要有人與他制衡。是誰並不重要。

甚至楊溥還覺得曹鼐更好一點。

因爲曹鼐資歷太淺了,楊溥並不覺得曹鼐能有什麼作爲。

楊溥閉目沉思片刻,然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近千言,朱祁鎮看過之後,只覺得三楊的文筆,是他這一輩子,別想匹敵的。

朱祁鎮隨即讓人去用印。

楊溥說道:“陛下,臣之前的建議-------”

朱祁鎮知道,就是楊溥所言的人事大調整,最少在六部之中要調整好幾個人。朱祁鎮已經意動了,但是這一件事情,他卻不敢輕易決定。總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夾帶之中,有什麼人。

朱祁鎮說道:“此事容朕思量一二,明日再議。先生先代朕宣旨安撫百官。”

楊溥說道:“這是臣當做之事,只是陛下有些事情沒有一個瞭解,下面的人反而不會安心。”

朱祁鎮也明白,雖然這才一天時間,但是從御前會議上彈劾,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太多的人捲進來。

雖然朱祁鎮已經表態將楊士奇拿下來了,楊溥代之。

但是很多人的彈章就在乾清宮之中。

怎麼說,爲政之人,譽滿天下,謗滿天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凡做事的人,用放大鏡去看,總是能發現端倪了。再加上大明京官的俸祿不高,很多人難免有些人情往來。補貼家用。

比如給人寫墓誌銘,爲人提字作畫。

這些畫作的實際價值,很難評估,硬要說的話。這裡面也未必有多幹淨,但是大家都習以爲常了。

而今雙方撕破臉,很多平日不檢點的事情,都上綱上線了,全部翻出來了。大白於天日之下。

不管是因爲什麼,朝廷總是要做處置的。

而今今年大旱的局面幾乎已經成爲定局了。這個時候,尤其不你那個亂了陣腳。最好是快刀斬亂麻一般,將事情給平息下來。

只是朱祁鎮之前根本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他之前可以想用楊士奇這一套班子,一直用到楊士奇去世的。

而今倉促之間,朱祁鎮哪裡去找能夠代替的人手,又瞭解他們的品行。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明日定然給先生一個交代。總要安百官之心。”

楊溥這才告退。朱祁鎮等楊溥走之後,坐着椅子上揉揉眼睛,說道:“來人,將大明京官所有檔案都給朕拿出來。”

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
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