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

第一百一十三章朝廷風雲變

當王英來到京城的時候。

大朝會上面的事情,已經傳得沸沸揚揚的。

陛下在早朝之上,力排衆議,敲定了大修河北水利之策。並加於謙工部尚書銜,可以所天下疆臣無出其右,即便是身上掛這兵部尚書銜爲雲貴總督的王驥,也是比不得於謙的。

別的不說,單單麾下士卒。

如果王驥手下能有十萬精銳,早就不與南疆土司虛以委蛇。大軍就能攻破孟養了。

于謙權力之重,也受到了不少言官反對,左都御史劉球,刑部侍郎何文淵,等等都反對於謙的任命太重,破壞朝廷章程。

但是被朱祁鎮全部壓了下來,甚至本來沒有外放的何文淵,也外放山東,督促滅蝗之事。如果他做不好,一年之後,刑部侍郎就是別人的了。

王英聽了這個消息,心中卻有一些欣喜。

無他。

就是于謙雖然非議很多,但是于謙聖眷之厚,而今天下人也都見識到了。

如果說之前,大家知道于謙被皇帝看重,還是官場的小道消息,而今卻已經名揚天下了。如果不是皇帝太小,于謙年紀太大快四十多歲了。

說不定,分桃斷袖之事,就會在民間流傳了。

所謂人紅是非多,皇帝在古代,可以是最大的八卦源。就好像是好像西漢好些皇帝都是雙插頭,到底是真是假,千載之下,也不能問了。

王英才不管,于謙在風口浪尖是怎麼樣的惶恐。他只覺得皇帝看重於大人,他又是李大人介紹給於大人的。

有於大人這個大後臺。

他還用怕什麼?

於是他安置好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于謙。

結果於謙根本不見。

只是派一個老僕說道:“我家老爺說了,你是奉詔入京,只需在驛站等候陛下召見就行了。無須找他,他正要出京。也管不了你,不過你只需實心爲朝廷辦事,陛下是絕對不會虧待辦事之人。”

王英碰了一個釘子,只能懨懨回到驛站。

卻不知道于謙所言固然是真的,但是在辭別朱祁鎮的的時候,還是順帶說了一下海運,還有王英。

本來王英這樣的人,如果走正常程序,想要見到朱祁鎮,非數日不可。但是有于謙這一句話。朱祁鎮立即將召見王英。

即便朱祁鎮提前召見王英,王英也不是立即能見到皇帝的。必須要先到禮部學習禮儀。好在王景弘在世的時候,也是常進宮的,王英對一些禮儀並不陌生。

這才很快結束了學習。排在三日後覲見。

朱祁鎮在文華殿召見了王英。

之所以文華殿,卻是因爲朱祁鎮最近長長讓楊溥在朱祁鎮身邊,陪同召見大臣。

君臣之間,越發默契了。

朱祁鎮甚至覺得,楊溥用起來,要比楊士奇順手。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楊溥定然是揣摩了他的心意,但是他並不是在乎的,只要能辦成事情。什麼都好說。

特別是,楊溥在執行朱祁鎮制定下的政策上面十分得力。

就在早朝之上,確定了治水大方向之後,如果說之前,朱祁鎮對河北水利的看重,還大多是皇帝私人的意志。

而今已經形成了國家意志。

楊溥召集六部,於文淵閣堂會。更是將河北治水這一件事情,放在朝廷所有事情之上。

任何國家大事,都要爲這一件事情讓步。

朱祁鎮雖然沒有參加這一次會議,但是會議上反對的聲音還是相當大的。

堂會的記錄,有厚厚一疊,數以十萬言。

朱祁鎮細細讀了,越發承認楊士奇的真知灼見。

總體來說,反對的人有二種。

第一種,認爲治水是很重要,特別是北方大旱連連的情況下,但是卻不應該將治水之事,提到這麼重要。

比如禮部認爲,禮部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準備好今年下半年各省鄉試,並準備明年的會試。

這是掄才大典。萬萬不能耽擱的。至於想治水,沒有問題,禮部不管,但是你想要將修考場的銀子撥到治水之上,卻是萬萬不能的。

朱祁鎮也知道,在正統四年會試的時候,考場失火,還鬧出好的風波,但是那個時候,朱祁鎮真憂心李大川能不能斬了阿岱汗的首級,也沒有多留心,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考場現在還沒有修。

想想也是,這考場三年用一次。官僚的脾氣,不到用的事情,哪裡能想起來還有這件事情。

諸如此類,不過是多是部門衝突,朝廷經費就那麼多,向治水上傾斜了,其他各部都要勒緊褲腰帶了。

他們當然不願意了。

而今即便他們本意是支持的。但是在自己官位上,也必須爲自己的部門說話,否則真當尚書好當。

不過,這在朱祁鎮看來,也是最好處理也是最難處理的,無非是錢的問題。

錢給夠了,就不是問題了。

第二種,卻是反對治水本身。

有各種反對意見,比如反對北方治水方略,以滹沱河爲例,覺得因以不治爲治。說,河水每年四溢,不過夏秋幾月,這些濁水,還可以肥田,一利一害而已,如果修好河堤,反而將河水束縛在一處,不決則已,一決則必壞城池,毀農田,則有害無利。

有人覺得,朝廷將國力虛擲於河北,一旦北方有事,將何爲之?

等等。朱祁鎮剛剛開始的時候,還一個個細細的看,每一個反對意見都分析一番,但是後來卻覺得,這都是廢話空言。

比如,那個說以不治爲治,看起高明的很,任水自流,敢情淹得不是你家的地的。死的不是你家的人。

還有某年發大水與之前有關係的,某年發大水,只說明這一年氣候異常。並不是說,你不修河堤,就沒有大水了。

簡直是邏輯混亂,不是蠢就是壞,更可能是又壞又蠢。

朱祁鎮頓時明白一件事情,楊士奇之前所言的,朱祁鎮以河北爲根本,其實觸犯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利益。

但是有些事情,總就不能擺在檯面之上的。

所以總要找一些別的理由來反對。

很多反對意見,根本不用看細節,只需看,誰反對就行了。

還好楊溥很是得力。

用各種手段,又拉又打,算是將六部擺平了。

不管他們心中情願不情願。都必須要按照朱祁鎮步調了做事。

朱祁鎮也更清楚了楊溥的虛弱。

楊士奇做事,從來不需要這樣的。

朱祁鎮只要說服了楊士奇。楊士奇都能將事情,無聲無息的安排下去。根本不會有這動輒十萬言的會議記錄。

甚至還有何文淵爲首好幾個侍郎臨時補充到出京人選之中。

正因爲如此,朱祁鎮反而鬆了一口氣,楊士奇在位的時候,朱祁鎮說鋒芒在背,卻是有些過分了,但楊士奇的確如同一塊大石頭,是朱祁鎮饒不開的人。

但是而今,楊溥對朝廷的掌控能力不如楊士奇,朱祁鎮更感覺到自己動搖態度,給下面明確的暗示,楊溥的位置就立即有動搖的感覺。

朱祁鎮感覺,自己能拿下楊溥,但是楊士奇在位的時候。朱祁鎮是沒有這種感覺的。

正因爲如此,朱祁鎮才更是頻頻召見楊溥,頻頻讓楊溥陪着召見大臣,就是向外面宣告天下,當今天子與當朝大學士之間和睦的很。絕對無懈可擊。

而王英走過數到宮闕之後,還到文華殿之中,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畫面,朱祁鎮正位而坐,而楊溥坐在一側,看着他。

王英汗如雨下,說道:“臣大河衛指揮使王英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
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