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后二

該怎麼說服太后?

想要說服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對一個女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前者。

說實話,朱祁鎮對太后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倒不是朱祁鎮不孝,而是太后與孫皇后之間的關係尷尬,朱祁鎮少去慈寧宮。而且皇族親情淡薄,倒不是皇家天然如此,而是形勢使然。

不管太后,還是朱祁鎮身邊,都一幫人伺候着,雙方宮殿理得也遠,走一趟,都要好幾裡。

朱祁鎮除卻請安之外,很少見太后。

而感情這東西,從來是培養出來的。

即便是親生母子,一直沒有在一起生活,也談不上什麼感情。

但是朱祁鎮卻知道,太后定然對一個人有感情,就是宣宗皇帝。這就是他的切入點,朱祁鎮伏地,語氣之中帶着哭腔說道:“孫兒,不過是想活下來而已。”

太后怒道:“誰敢殺你不成?”

朱祁鎮說道:“如何不敢,太宗皇帝入南京,懿文太子一脈是一個什麼下場。吳庶人還在宮牆裡面的。請太后念在父皇的面子上,在此賜死孫兒,不要讓孫兒折辱太甚。”

太后終於轉過頭來說道:“何至於此?”

朱祁鎮說道:“生爲太子,如不爲帝,自然是這個下場,孫兒又怎麼能例外,只是孫兒死後,請太后,關照二弟,儘快封藩於偏遠煙瘴之地,或可保全性命於萬一。”

太后老了。

太后臉上的皺紋不多,但是頭髮卻大多都花白了,但是打扮的卻很是精緻,渾身上下一絲不苟,只是臉上毫無表情,雙眼之中,卻充滿了血絲。

不知道是因爲傷心宣宗皇帝之死,還是爲眼前朱祁鎮言語所動。

朱祁鎮也不擡頭,繼續將頭埋在地面之上,說道:“即便太后不念孫兒,也要念在父皇,不能讓父皇斷了香火。”

太后說道:“不要說了,你是大明的太子,誰也動不了你。起來。”

朱祁鎮擡起頭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淚流滿面了,如果之前的話,還有一絲刻意的成分,但是之後,卻是將心中的恐懼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太后看着朱祁鎮的臉,從眉目之間,還能看得出他兒子宣宗皇帝的相貌,說道:“你放心便是了,決計不至於此。”

如果說朱祁鎮的表演騙過了太后,卻是太小看太后了。

太后張氏靖難之前,就已經嫁給了仁宗皇帝,一身不知道見過多少大風大浪,文臣武將,跋扈如紀綱,陰柔如姚廣孝。至於大將如張輔。

她誰沒有見過。

朱祁鎮那一點點小伎倆,如果能瞞得過她。

只是她如此動容,是因爲朱祁鎮所言是實話。

世間唯有實話,最爲傷人。

朱祁鎮以爲太后與他不親,纔有了易位之念,卻是太小看太后。

固然孫皇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將朱祁鎮護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太后染指,幾乎一動,就好像是炸毛的貓一樣。

只是兒子宣宗,對這個狐媚子視爲心尖,如這一件小事,與兒子鬧矛盾,卻是太過了。

但並不是說,太后就不喜歡他這個孫兒了。畢竟是她的長子長孫,她如何能不喜歡啊。只是有時間她所想到,不僅僅是皇家之事,也要看天下大局。

大明皇帝是好做的嗎?

朱元璋罷丞相,權歸六部。可以說將天下權柄集於皇帝一身。朱元璋是一個工作狂,幾乎五更而起,入夜方眠,處理政務,從無節假日之說。

建文不說了,永樂皇帝親掌戎機,將庶務歸於太子。太后也是見過仁宗皇帝是如此處理政務的,即便是有了內閣諸學士分擔政務。

但是能諸學士不是丞相,依然有大量事務要皇帝決斷。在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體系之中,所需要的是一個成年的,能正常履行職務的皇帝。

從來沒有幼主的位置。

而今出來一個幼主。

就意味着,在朱祁鎮成年之前。大明的權力體制,就不能正常運轉了。

這纔是太后心心念唸的大事,決計不是因爲朱祁鎮與太后之間的一點點的小隔閡而弄出來的事情。

是因爲大明體制決定了,它需要一位成年君主,也就是長君。

否則,就要在現有體制之中做出改變。

這一點,宣宗皇帝已經有所覺悟了。

宣宗皇帝將一切都推給了太后,甚至給了太后臨朝稱制的權力。

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限制太后。

張太后想如前代諸多太后一般臨朝的話,也沒有什麼阻礙。

但是張太后,卻不能也不會這樣做。

其一,就是她的身體。

老了就是老了。

如果她再年輕十歲的話,這事情做起來又怎麼樣的,但是朱祁鎮而今才九歲,距離心智成熟,能獨立承擔皇帝責任少說要十年光陰。

但是太后有十年嗎?

如果在此之間,有一個萬一,皇帝仍不能親政,那麼接替她的人是誰?是孫皇后嗎?

不得不說,張太后對孫皇后一萬可看不上眼。

這也是有原因的,張太后父親是指揮使,兄長是靖難功臣,經歷的風風雨雨之多,早就將張太后打造出來,在宣德年間多次參與政事。

對執掌天下之事,張太后是有信心,能做好的。

但是孫皇后,在張太后看來,就是一個不識大體的婦人而已,宣宗皇帝廢后之事,就是宣宗皇帝一生的污點,即便是千載之下,也洗不乾淨。

這背後,都是孫氏所爲。

這樣不識大體,不知道天下爲何物的婦人,如果將權力交到她手中,還不知道將天下霍亂成什麼樣子。

其二,就是有明一代,從太祖皇帝,對後宮干涉非常嚴格,後宮不得干政,連選妃的原則就能看出來。

明代皇帝娶婦都是娶於小民之家。、

張太后算是一個特例。

她不想破壞祖宗成法,而且她也看得明白,她如何真臨朝稱制,對孃家來說,未必是好事。

所以她要想另外的辦法。

以親王攝政。是不是可以?

越王身體不好,一直纏綿病榻。在她看來,她三個兒子之中,最先走的那個人,會是越王,卻不想是宣宗皇帝走在前頭了。

越王不可用。能用的只有襄王了。

襄王的才能,太后是知道的。

乃是天下皆知的宗室賢王,既賢且親。

正是如此,太后才神不知鬼不覺的將襄王金冊取過來。

從一開始,太后就沒有廢立之心。只是有些事情卻引人猜忌而已。

只是太后也在猶豫之中。

因爲她知道,讓襄王攝政容易,但是讓襄王還政的時候,就不容易了。倒是說不得叔侄兩人就要刀兵相見了。

這手心手背都是肉,讓她如何忍心。

在歷史上,張太后將襄王金冊藏在宮中秘而不宣,七日之後,才令正統登基,並讓王振以司禮監太監掌披紅之權。

也就是張太后,這一決斷,開啓大明中後起,司禮監太監爲內相的歷史。

張太后在幼帝時期,做出了最妥善的安排,不得不重用太監,因爲從太監之中收回權力是最容易的。

而正是因爲如此容易,大明後世皇帝們,都讓太監引入朝政之中,以至於成爲了成例。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一章 馬政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一章 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