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遷都北京

第448章 遷都北京

時光流逝,只是一眨眼,便是幾個月的時間過去。

財政上的不足,讓大明在永樂十三年的動作收斂了許多。

除了維持江西新政和廣西改土歸流、河道疏通外,便只有鐵路勘查比較麻煩。

當然,這些都是經濟和政治類的事情,若說民生,那便要以太學農學院的新作物育種爲主。

經歷兩年的時間,由東洲帶回的新作物經過培育挑選,最終選出了一些沒有什麼問題的良種。

南京麒麟門以東的廣袤耕地被劃給了農學院,這塊土地上播種了土豆、番薯、玉米、西紅柿、辣椒、花生等十餘種農作物。

除此之外,橡膠、木薯、地薯、金雞納樹等熱帶植物和作物則是被廣泛種植到了交趾、呂宋、舊港、廣東、福建和琉球府的部分地區。

在這些種植熱帶作物的地區裡,大部分都是有漢人蹤跡的,唯有琉球府的漢人蹤跡並不算久。

從永樂八年朱高煦設置琉球府,置基隆港、基隆縣開始,琉球府被漢人所實控的時間不過五年。

前四年由於瘧疾、瘴氣存在,駐紮基隆港的琉球衛並不敢深入,基本是通過每年運送琉球的長山蠻來開荒。

不過自從金雞納樹皮傳入大明後,琉球衛的開拓速度也開始加快,並且福建、浙江移民琉球的政策也開始放開。

爲了擴大漢人的生存空間,基隆衛向南方進軍,最後在琉球北部設置琉球縣(臺北)。

琉球縣剛剛修建不到三個月,但此時已經修建起了周長四里,高二丈,厚一丈六尺的城牆。

城外,數萬長山蠻在砍伐樹木,削剪枝丫。

他們將木料通過滾道拋入河中,隨後便放火將地上的雜草、灌木和削剪的枝丫焚燒。

在數萬人的工作下,琉球縣四周的叢林以每天后退數十步的速度在不斷後退。

燃燒幾個時辰後,這些草木灰被收集起來,運往了河道上的馬船,並通過這些馬船運往松江府和蘇州府。

那些木料也大差不多,基本都運往了浙江和江東這些需要木料的地方。

若是僱工來做這些事情,那一定會虧本,可長山蠻是戰敗被俘的勞改犯,他們需要勞改十年才能獲得自由身。

在勞改期間,他們每日工錢是三文,伙食是海魚、蔬菜和兩斤粗糧。

按照當下的進度,只要他們能活到勞改結束,那基本上能攢下十一貫,並且在琉球府安頓下來。

當然,琉球府的開荒並非是太平無事的,哪怕連生活在交趾長山之中的他們,也會沒有徵兆的患上瘧疾和瘴氣。

因此在過去五年時間裡,當初的六萬長山蠻只有不到兩萬存活下來,後續運送過來的十二萬長山蠻,也只活下來不到七萬。

九萬長山蠻,這就是當下琉球府能迅速擴張的資本,而金雞納樹皮的出現,也讓許多長山蠻浮躁的心情變得安定下來。

在開荒的路上,他們用不熟練的官話討論着一些以前的趣事,但仔細討論後,卻還是覺得現在的日子不錯。

雖然每日都幹活,但自從金雞納樹皮出現,他們幹活也不用擔驚受怕,而且這種能吃飽的日子也漸漸讓他們生出懶惰。

現在的他們,只想把接下來的六年時間渡過,然後在琉球府安家生活。

相較於他們,琉球縣城內的漢人百姓便生活的十分舒服。

數百福建移民走入城中,被吏員帶着前往分配居所。

呂觀是這次移民之中的一人,他孑然一身從福建南平府而來,除了一身衣服和當初分家所得的兩貫錢,他身上便再沒有任何東西。

“這是你的院子,稍許自己寫個木牌掛在門口就行。”

推開院門,一名二十來歲的吏員對呂觀說着,同時交給他一塊木牌。

木牌長一尺,寬一掌,上書長河巷第八弄。

“會寫字吧?”

吏員看着呂觀尷尬模樣,特意詢問一聲,呂觀則是尷尬道:“不會,沒讀過書……”

“嗯,我幫你寫,這是你的姓名,你若是日後想讀書寫字,可以去縣裡的小學讀書,不過以你的年紀,每年估計要交五百文學雜費。”

吏員幫呂觀寫上了他的名字,並將木牌掛了起來。

他帶着呂觀往院內走去,邊走邊介紹道:“在琉球府,屋子只按戶數計算,不按口數,所以你算是撿到便宜了。”

“你的這處院子和其它院子一樣,二進出,佔地五分,有主屋一間,側臥兩間,耳房兩間,柴房和廁所各一間,倒座房四間,馬廄豬圈一處,水井一口。”

wωω •тт kān •c ○

“從今天開始,這裡就是你的家了,這是鑰匙。”

吏員帶着呂觀在院內參觀一番,最後將鑰匙遞給了呂觀。

院內的“繁華”讓呂觀看傻了眼,不由得指了指自己:“就我一個人住?”

“嗯,一個人住。”吏員說罷,對呂觀繼續道:

“明日會帶伱們去分田,不過分田是按照人頭分的,你家只有你一個人,所以只能分到五畝,不過五畝都是水田,你也不用擔心不夠吃。”

“如果種不過來,可以去衙門招募長山蠻,每天五文工錢。”

“我的話說完了,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吏員用南平閩南語詢問呂觀,呂觀則是點點頭:“沒問題了,沒問題了。”

“行!”吏員點頭,最後提醒道:“琉球縣的兩條主幹道分別是桃園街和琉球街,街道上都有賣東西的,你缺少的鍋碗瓢盆和被褥什麼的都可以去買,不過價格會比在福建貴許多。”

話音落下,吏員轉身便離開了呂觀的家,而呂觀則是在吏員走後立馬關上門,轉身看着自己的二進出院子,臉上露出癡迷的笑容。

“嘿嘿,都說琉球會死人,原來都是騙人的……這麼大個院子都是我的,就是鎮上的財主也沒我住的院子好。”

感嘆着院子的乾淨整潔,對於前十八年一直住土屋的呂觀來說,他這輩子哪裡想過自己能住這種好像用石頭壘砌的院子啊。

他這裡走走,那裡摸摸,對整個院子十分滿意,恨不得分出幾個分身,把院子住滿。

磨磨蹭蹭一個多時辰,呂觀才裝着兜裡“沉甸甸”的兩貫錢出了院子,並小心記憶着巷子的信息。

走了幾十步,他便來到了主幹道上。

由於不識字,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條街,總之來到街上就看到了許多賣鍋碗瓢盆的雜貨鋪,以及賣菜和肉的菜販子,肉鋪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呂觀向來幹活勤快,如果不是大哥結婚,必須騰出院子分家,他興許也不會被父母叫離身邊。

只是現在他反倒慶幸自己被分家,如果沒有分家,他就不會報名遷徙,也就不會住上大院子,更不會得到城外的五畝水田。

事實證明吏員的提醒沒錯,琉球縣的物價確實要比福建還貴,買了一套被褥,十幾對碗筷,兩口鐵鍋和一些蔬菜後,呂觀懷裡的兩貫錢便只剩下了一貫四百多文。

資產瞬間縮水後,呂觀不免得有些牙疼,但轉念一下自己還有五畝地,他便興高采烈的回家,給自己好好做了一頓飯。

兩斤米飯,一盤加了油鹽的炒白菜,這便是呂觀慶祝自己喬遷的喜宴。

這盤白菜他放了“許多”油鹽,吃起來格外香甜,更慶幸自己來到了琉球。

要是沒分家,他每天做飯便只敢用豬皮刷一下鍋底,然後就得炒菜,根本不敢放那麼多油鹽。

“分家好啊……”

吃飽躺在牀上,摸着圓滾滾的肚子,呂觀臉上笑意怎麼都遮掩不住。

這一日,他激動得直到半夜才睡着,而第二日的分地中,他也分到了五畝距離琉球縣西門不足二百步遠的水田。

琉球的氣候可以全年耕種,因此得到了水田後,他便立馬給自己的田做好了標記,前往衙門招募長山蠻,同時購買了稻種。

琉球縣的百姓只有二百多戶,一千多人,因此長山蠻的數量足夠他們招募,只是排隊要耗費不少時間罷了。

排到呂觀時,他大手一揮便招募了十個長山蠻,不過由於他不懂官話,長山蠻的官話也說的不算好,因此衙門的吏員詢問了他的想法後,便與十個長山蠻交代了起來。

一路上十個長山蠻與他沒有任何對話,只是用呂觀昨日買的農具就開始爲水田鬆土、放水。

十個人的效率很快,不過幾日就把五畝水田料理好,而呂觀也遣散了他們,花費一個月時間育苗,最後招募幾個長山蠻幫他把秧苗播種到其它四畝地上。

忙完這一切,呂觀便只剩不到一貫錢了。

距離水稻成熟還有四個月,這四個月他只能節衣縮食,先把這段時間熬過去。

等水稻成熟收割,屆時他就可以留下自己要吃的糧食,剩餘的糧食全數賣出去了。

這些日子裡,每隔半個月就有幾百人來到琉球縣定居,不過相較於這樣的遷徙速度,長山蠻的開荒速度更快,因此琉球縣衙手中有許多開荒過後的熟地。

這些熟地價格便宜,每畝只需要一貫,而呂觀現在的想法就是在糧食收割賣出後,攢錢買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如果可以,他想在幾年後回家鄉娶個媳婦,然後帶着他們來琉球好好生活。

自己不識字不要緊,未來的兒子肯定得識字,他們老呂家也得在琉球繁衍生息,日漸壯大。

想到這裡,站在自家田埂上的呂觀臉上露出了對未來暢想的美好笑容。

類似他這樣的人,放眼整個大明來說並不算少數,從琉球、交趾、呂宋、舊港到錫蘭,這些得到政策扶持的地方,無疑是當下最適合貧民擺脫階級的最好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往往只有少數人能抓到,大部分人都在觀望中失去了先機。

至於政策的走向,則是靠春和殿內的朱高煦決策而出,不過如今的朱高煦卻沒有在春和殿,而是站在了江東門的城樓上。

“慢點慢點!”

“前方的船隻避讓!”

江東門碼頭上,此刻的這裡人滿爲患,充斥着大量拖家帶口北上的人。

自元宵開始,南京大量官員便隨着北京不斷完善而不斷北遷。

元宵之前,南京有文官三千八百餘名,武官四千三百餘名,吏員三萬四千餘名,人口七十六萬五千餘。

至如今五月,南京文官驟降到兩千六百餘名,武官二千九百餘名,吏員不足兩萬六千,人口六十二萬三千餘。

一個遷都的舉動,便給北京帶去了十三萬餘的人口,而南京的繁華也因此下降許多。

“這些官員遷徙後,北京的繁華會更上一個臺階,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物價上漲的各類局面。”

站在城門樓上,朱高煦俯視碼頭的遷徙隊伍,頭也不回的對身後交代。

站在他身後的,是戶部尚書郭資及禮部尚書夏原吉,以及工部尚書黃福。

“當下北直隸人口數量多少了,耕地幾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稍微思考便彙報道:“人口大約三百六十萬,耕地三千二百餘萬畝。”

“還不錯,起碼幾十年內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朱高煦頷首,但隨即又評價道:

“不過,當下北方邊軍所需糧草耗費不淺,僅靠漕糧肯定不足,東北三地可以維持嗎?”

東北三地即遼東、渤海、大寧,作爲朱高煦的基本盤,當地的開發不用多說。

“當下三地有四百二十六萬餘口,二千七百六十五萬餘畝,就是畝產不如關內,每年稅糧二百二十萬石左右,朝廷能從市面買到的糧食不能多餘二百萬石。”

朱高煦聞言不假思索道:“也就是說,東北三地可以供給邊軍四百萬石左右?”

“差不多是這個情況……”郭資點頭,朱高煦也繼續道:

“當下維持甘肅、陝西、山西、北平、大寧等邊軍,日常口糧耗費幾何?”

郭資還在思考,旁邊的夏原吉卻不假思索道:

“北邊邊軍合計三十個衛,北邊各都司腹地兵馬算上渤海和遼東則是二十四個衛,合計五十四個衛,三十萬二千四百兵馬。”

“在腹地的二十四個衛還好說,基本可以在駐地購買糧食,耗費最多八十萬石。”

“最大的問題,是駐紮在邊塞的三十個邊軍衛,雖然只有十六萬八千人,可算上路上的損耗,每人每年平均卻需要消耗十二石,每年基本需要起運二百萬石才能滿足他們的口糧。”

“不過除了需要保障他們,他們的親眷也需要保障,他們的親眷大約在五十萬人左右,每年每年消耗稍低,卻也需要十石,算上邊軍消耗,合計七百萬石。”

夏原吉說完了全部,朱高煦頷首,對當前的情況十分滿意。

當下明軍對蒙古人已經形成了碾壓,相比較歷史上動輒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大明即便把北方沿邊都司兵馬全部算上,也不過才三十萬二千四百餘兵馬。

六七十萬軍隊的九邊,身後便是三四百萬的家眷,他們每年消耗的糧食是數以千萬計的,而當下的十六萬邊軍及其家眷卻只需要七百萬石。

武器更迭和戰力讓明軍可以用少量軍隊駐守北方邊塞,所消耗的糧食也就呈幾何的下降。

七百萬邊軍糧食,光東北就能滿足四百萬石,北平、山西、陝西、甘肅就更不用說了。

朱高煦算了算,正統年間以後的九邊軍費支出,基本佔據大明財政的五成,而當下不足兩成。

一旦火車可以運行,那這個比例還會下降,因爲物資的損耗會大大降低。

“以朝廷現在的情況,只需要一百個募兵衛,五十六萬人,就足夠維持疆域。”

“因此,臣建議殿下可以酌情裁軍,減輕軍費支出……”

和朱高煦走近了,夏原吉的詞彙也開始偏向朱高煦。

對於他的建議,朱高煦也在考慮。

“原兩京十三都司的屯田衛都需要裁撤,除了邊疆都司外,其餘衛所只需要維持三個衛就足夠,除兩京外九個都司只需要二十七個衛。”

“兩京則是以上直二十六衛的方式,南北直隸各置八個衛,京城各置五個衛。”

“渤海和遼東、四川可以四個衛,大寧和甘肅、陝西、山西五個衛,交趾八個衛,雲南十個衛,烏斯藏兩個衛,海外的四個宣慰司各置兩個衛。”

“除此之外,再加上海軍十七衛四所,合計一百三十衛四所,約七十三萬兵馬。”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夏原吉卻皺眉道:“若是如此,那每年軍餉便高達一千四百六十萬貫,算上兵馬吃喝,便不低於二千萬貫,佔據朝廷財政六成……”

夏原吉想把軍費控制在總財政五成以下,因此朱高煦的建議顯然超出了他的預算。

“東洋貿易建立起來後,每年能從東洋獲取的金銀價值不會低於五百萬貫,你可以把這個加上去。”

“五百萬貫?”夏原吉緊皺眉頭,但又搖搖頭道:

“即便有五百萬貫的金銀流入,但這樣下去二三十年後,國內錢荒就會結束,屆時涌入的黃金白銀只會成爲負擔。”

“你忘記算人口增長了。”朱高煦打斷夏原吉,並繼續說道:

“黃金白銀涌入確實會造成通貨膨脹,以朝廷當下錢荒的局面,不過二十年就能陷入平穩。”

“屆時涌入的黃金白銀,必然會成爲朝廷的負擔。”

“可如果朝廷每年增長人口都在二百萬以上,那這些黃金白銀就不是負擔,而是用來維持經濟市場所需的貨幣。”

歷史上西班牙等國家確實因爲大量黃金白銀的涌入而爆發通貨膨脹,但這是因爲西班牙的貴族們沒有把黃金白銀投入生產力提高,而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貨幣的涌入,加上三十年戰爭的人口死傷,人口越來越少,黃金白銀越來越多,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也沒有新的市場出現,西班牙不通貨膨脹纔有鬼。

相比較西班牙,明末的局面是白銀短缺,但問題卻不僅僅是白銀短缺,因爲當時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也出現了較嚴重的白銀貶值。

三十年戰爭和幕府閉關鎖國導致了白銀流入大明的數量下降,而士紳豪強大量囤積白銀,則是讓海量的白銀難以進入市場,無法流通。

當時許多名士認爲應該廢除白銀,以黃宗羲爲例,他主張廢銀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白銀過度集中在士紳豪強手裡,社會上的白銀不足,已經失去了流通作用。

他提倡廢銀,其實是想消除白銀的財富分配功能。

在黃宗羲看來,這種價值極高的貴重金屬增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當然,也有與黃宗羲持相反態度的人,例如宋應星就認爲國貧民乏的原因並不是缺少白銀,而是社會物資匱乏,金銀沒有流通。

因此禁用白銀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也確實符合當時瘟疫、災害橫行的大環境。

在朱高煦看來,兩者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還是白銀過多聚集在了豪強士紳手中。

白銀無法流通,朝廷想要繼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無法繼續,因爲百姓手裡並沒有足夠的白銀。

這則辦法在朱高煦看來,完全可以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錢發到百姓手上。

晚明的局面是海外金銀都被豪強士紳掌握,朝廷無法對他們徵稅,所以拿不到足夠多的黃金白銀。

可如果海外白銀直接被朝廷掌握,那朝廷就擁有了分配它們的權力。

這和大放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基建來提高環境和生產力,然後在基建同時把白銀釋放給百姓,百姓得到白銀就會使用,白銀便能得到流通。

如今朝廷掌握了整個南洋和大明洋的貿易,這些地方的真金白銀都會流入朝廷手中。

士紳豪強的想要獲取金銀,只能在西洋範圍獲取,就他們那三瓜兩棗,即便都囤積起來,也擾亂不了市場。

每年六七百萬的白銀涌入,只要分配好了,對大明的經濟市場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況且自從醫院開始推行建設,各地的新生兒夭折率也開始下降,僅是去年,大明新生人口便存活下來二百二十四萬餘。

相比較之下,七百萬兩白銀確實有些不夠看了。

歷史上明朝錢荒從明初一直鬧到明末,除了地方遭受災害,糧食與物資減產而爆發地方通貨膨脹,大明整體並沒有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所以朱高煦並不擔心通貨膨脹。

至於地方性的通貨膨脹,只要火車和鐵路可以覆蓋兩京十四省,這種通貨膨脹也可以通過中樞物資調配來解決。

看着夏原吉,朱高煦提醒道:“只要黃金白銀用到實處,便不需要在意通貨膨脹。”

“真正需要擔心的,只有類似寶鈔一類的紙幣,而這些紙幣也可以用黃金白銀來作爲錨定物生產。”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笑道:“當然,我也有可能說的不對,但具體的還是得走一步看一步。”

“海外的黃金白銀我們不開採,那便留給別人開採,與其給別人開採,倒不如我們自己開採。”

“實在不行,你盯緊市場,一旦有了不良反應,我們立馬處理。”

朱高煦拍了拍夏原吉的後背,隨後走下了城樓。

夏原吉與黃福、郭資相互對視,無奈搖了搖頭……

第74章 二子善謀第503章 洪熙之隆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489章 倉攢吏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99章 審時度勢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38章 宋國公府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99章 閉門思過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477章 拉幫結派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60章 嶽婿矛盾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50章第386章 波斯之亂第83章 擅寡而長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394章 藥石難醫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518章 顏李案第9章 營中小院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409章 資本道路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59章 東窗事發第63章 書房論兵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118章 未雨綢繆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23章 爺孫較勁第427章 積學有待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475章 父債子還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413章 狗咬狗第392章 新年氣象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21章 權力遊戲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75章 魏國公府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570章 城頭論政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72章 小鬼難纏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29章 二王相猜
第74章 二子善謀第503章 洪熙之隆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489章 倉攢吏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99章 審時度勢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38章 宋國公府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99章 閉門思過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477章 拉幫結派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347章 鄭和回國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60章 嶽婿矛盾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50章第386章 波斯之亂第83章 擅寡而長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394章 藥石難醫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518章 顏李案第9章 營中小院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409章 資本道路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59章 東窗事發第63章 書房論兵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118章 未雨綢繆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23章 爺孫較勁第427章 積學有待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475章 父債子還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413章 狗咬狗第392章 新年氣象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21章 權力遊戲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75章 魏國公府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570章 城頭論政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72章 小鬼難纏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29章 二王相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