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建元洪熙

第469章 建元洪熙

“永樂十七年十二月庚戌,朕德薄能鮮,歷經艱難,仰賴天地祖宗庇佑,得以繼承大位,如今一十七年,於內宵肝憂勤,於外爬冰臥雪,不敢懈怠。今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東洲西番南島西洋諸夷,海內外……”

“今朕老邁且病,皇太子老成持重,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周知世故,久系民心……”

“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遷大明宮,羣臣……”

永樂十七年臘月三十日,隨着朱棣的一份退位詔書被傳出,首先駭然的便是北京數十萬軍民百姓。

任誰也想不到,五十七歲的永樂皇帝會選擇在除夕這一日退位。

與此同時,紫禁城圜丘之內,朱高煦身着冕服一步步走上圜丘,在那裡,同樣身穿冕服的朱棣正在靜靜等待他。

儘管這一幕已經在朱高煦腦中設想過無數遍,但當它真正出現的時候,還是令朱高煦久不激動的心情激動了起來。

圜丘之下,在京兩千餘名官員,以及日本、朝鮮、暹羅、占城、甘孛智、滿剌加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使臣見證着這一幕。

在他們的注視下,朱高煦一步步走上圜丘,來到朱棣面前下跪作揖。

朱棣低頭看着這個將自己扶上皇位的二兒子,心中百感交集。

百感交集的不止有他,還有圜丘之下的朱高熾、朱高燧、朱瞻基幾人。

朱高熾和朱高燧頂多是唏噓,但朱瞻基卻有些不知道爲什麼的失落。

“今傳大位置予汝,汝當勉勵,勤政愛民。”

朱棣將手中大圭遞出,朱高煦雙手接過:“臣謹遵太上皇帝敕令。”

“祭天吧……”

聽着自己的稱呼發生變化,朱棣也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變化,扶着朱高煦起身後,便主動走下了圜丘。

圜丘上,朱高煦持着大圭,面對天穹作揖唱聲。

“臣大明朱氏高煦,承大統永樂皇帝之敕令嗣位,是用以永樂十七年臘月三十日於之北京設壇備儀昭告昊天上帝、皇地祗,大明,夜明,星辰,社稷太歲,嶽鎮,海瀆,山川,城隍,建元……”

朱高煦頓了頓,瞥了一眼在圜丘之下的朱高熾等人,定了定心神:“建元洪熙!”

隨着朱高煦開口,大明的新年號被制定下來,而他準備的即位詔書也將在明日張榜發佈。

祭告結束,朱高煦走下圜丘,羣臣紛紛跪下作揖:“臣等參見洪熙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

朱高煦目光看着跪在地上的朱高熾與朱瞻基、朱高燧等人,最後將目光放到了站在原地的朱棣,開口平身後,便按照鴻臚寺卿和禮部的安排,前往奉天殿將即位詔書大致內容宣告羣臣。

除朱棣與朱高煦可以乘坐步輿外,其餘人紛紛需要步行前往,因此這給了父子間不少談話的時間。

步輿並排間,朱棣對朱高煦開口道:

“你現在是皇帝了,這洪熙雖然不如我的永樂來的威武,但卻也適合你。”

“內廷的妃嬪、宮女及太監已經都前往大明宮去了。”

“登圜丘前,我便讓琰兒安排你的妃嬪們入駐了內廷,宮女太監若是不足,你就讓朝鮮、日本等國爲你準備,亦或者從西南戰俘之中挑選,勿要損害普通百姓。”

“稍許你詔書宣讀完,我便前往大明宮居住了,若有什麼事情,我會召見你。”

朱棣說完了自己想說的,朱高煦聞言點頭:“父親放心,兒臣不管如何,依舊是您的兒子。”

“嗯……”朱棣應了一聲,父子二人也在此刻來到了奉天殿門前。

二人下了步輿,金臺上比起以往多了一張椅子,但它出現的頻率註定不會很高。

父子二人走到了金臺後的屏風裡休息,不多時錦衣衛的淨鞭聲響起,緊趕慢趕的羣臣和諸國使臣紛紛走入奉天殿內。

在鴻臚寺卿“入班”的唱禮聲中,諸多使臣及武官文臣紛紛入列。

“唱聲!”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唱聲中,朱高煦與朱棣起身走上金臺,幾乎同時入座。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隨後朱高煦纔將精神放到了自己的即位詔書上。

“朕今日即位,對海內外諸國、對臣工、對宗親、對百姓各有政策與態度,今日與你們說清楚,避免日後無人遵守,鬧了笑話。”

“古往今來,皇帝即位皆大赦天下,然而新朝不必如此。”

“古往今來,天下臣工皆需避諱,新朝也不必如此。”

“雖是新君即位,但也不用大費周章,各地臣工一如既往,無須上賀表奏疏,只需處理自己的分內事即可。”

“朕年號洪熙,便是寓意新朝浩瀚博大,天下興旺和睦、百姓樂觀開明之意。”

“海內外諸國,若有紛爭,可憑天朝駐該國屬國館向天朝稟告,由天朝調解,不得私下刀兵相見。”

朱高煦先說了藩屬國的問題,聞言的朝鮮、日本等國使臣紛紛跪下作揖:“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平身”朱高煦擡了擡手,又繼續道:

“自永樂元年至如今已有十七年,明日便十八年,天下物價增長不少,故此正九品以上大臣俸祿增加一成。”

“臣等叩謝陛下聖恩!”

文武官員紛紛作揖拜禮,朱高煦見狀頷首,示意平身後,又將目光投到了朱高熾等人身上。

“親王、郡王、公主、郡主各賞賜千貫錢,由內帑撥發。”

“臣叩謝聖恩!”朱高熾等人跪下作揖行禮,朱高煦繼續示意平身。

在他們起身後,朱高煦繼續道:“今府庫雖充盈,然外有北虜寇邊,內有水利、道路、鐵路修建,着實不可蠲免,此乃朕之過也。”

“陛下,臣等慚愧……”

見朱高煦不準備蠲免,許多人紛紛鬆了一口氣,畢竟府庫之中雖然說還有幾千萬貫,但一下子蠲免一年賦稅,那這些錢肯定不頂什麼用的。

只是朱高煦自揭過錯,這讓羣臣紛紛跪下表示慚愧。

朱高煦示意他們起身,而後又交代了一些新朝大致的方向。

簡單來說,該打的仗已經在永樂朝打完了,新朝不是沒有仗要打,而是接下來的日子裡,主要還是以治內爲主。

除了北方鬧事的瓦剌和南邊雲南的土司還需要收拾外,朝廷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組織什麼大的戰事了。

對於傷殘退伍的將士,朱高煦也提高了撫卹,此外不準備新募軍士,並且將入伍的制度做出了修改。

募兵入伍的條件依舊,小旗官及普通軍士年滿三十者即退伍,若不想退伍,則是可以在軍中自學並參加考試,或者戰場立功來提升官職。

小旗官及普通軍士三十退伍,總旗官三十五退伍,百戶官四十歲退伍,千戶官四十五歲,衛指揮使五十歲,衛指揮使以上則以六軍都督府及本人意見爲主來擇定退伍時間。

朱高煦根據大明的國情制定了新的軍事制度,儘管這條制度的出現,會讓大約十幾萬沒有指揮才能的兵卒面臨退伍,但他們熬到三十連一個總旗官都做不到,也說明了他們並沒有太強的指揮能力。

畢竟現在的大明是軍隊輪換戍邊制度,內地各都司的軍隊基本都有最少兩輪的戍邊時間。

六年戍邊時間裡沒有立下一場戰功,這對於當下的情況來說也是比較稀罕的情況。

他們繼續留在軍隊也無法得到提升,不如早早退伍進入社會,這樣做對軍隊有好處,對他們也有好處。

萬一熬到四十多歲還要上戰場衝鋒,那也說明明軍後繼無人了。

對此,六軍都督府雖然有些都督不太認可,但畢竟是朱高煦提出的,沒有人敢提出反對。

見無人反對,朱高煦也簡單又說了幾句,例如冊封郭琰爲皇后,冊封朱瞻壑爲皇太子,冊封沐氏爲太子妃之類的事情後便宣佈了退朝。

“陛下萬歲萬歲萬歲歲……”

在羣臣的唱禮聲中,朱棣與朱高煦起身離開了前殿。

二人來到後殿將冕服更換爲常服,走到門口時,朱棣瞧着步輿也唏噓道:

“伱還有政務要忙,我便不讓你去大明宮吃飯了。”

“我帶老大和老三、瞻基他們去,你記得讓瞻壑到了京城後去大明宮看看。”

交代一番,朱棣便坐上步輿離開了奉天殿。

不過這次,他的步輿不是再前往幹清宮,而是向宮外走去。

瞧着隊伍漸漸離去,朱高煦也乘坐步輿前往幹清宮。

這是他第一次以宮殿主人的身份來這裡,而這裡的一切已經被佈置的和春和殿一樣,除了宮殿大小有區別,其它便沒了區別。

來到殿內,他便見到等候許久的郭琰。

郭琰拿來了一份奏疏,不過這份奏疏是內廷的奏疏。

“這是臣妾整理的妃嬪冊封奏疏,您看看吧。”

朱高煦與朱棣不同,朱棣的子嗣基本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因此朱棣在徐皇后生前不立妃嬪也沒人會說什麼。

可是相較於朱棣,朱高煦的子嗣便有不少是其他妃嬪所生,例如朱瞻圻的母親張奉儀便是其中一位。

對於她們,郭琰根據她們生兒子還是女孩來進行選擇冊封,朱高煦翻閱確認沒問題後便硃筆圈紅。

做完這一切,他來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郭琰也跟着過來爲他揉捏了痠痛僵硬的兩肩。

“很累吧?”

郭琰詢問他,朱高煦頷首:“真不敢相信,我居然是皇帝了。”

“我也不敢相信我成了皇后。”郭琰輕笑着,同時看了看四周:

“老實說,我還沒有做好皇后的打算,但沒想到來的這麼快。”

“我也是……”朱高煦點頭,同時說道:

“這次瞻壑回來,我準備讓他跳一年級,跟着父親去漠北看看。”

“不過你不用太緊張,馬哈木上次被打疼了,加上太平和把禿孛羅不願意與官軍交手,因此這次出塞,大概率是不會遇到敵人的。”

“讓他跟着去,只是讓他看看如何調度大兵團。” “雖說我不認爲他有那份才幹,但身爲皇帝,不瞎指揮是必須要學的課程。”

“讓他跟着父親去,總能學到不少東西,這對他日後有幫助。”

話音落下,朱高煦等着郭琰回答,可郭琰卻笑道:“臣妾並非溺愛孩子之人,殿下儘管安排便是。”

“嗯……”

伸出手拍了拍郭琰的手,郭琰也當即鬆手對朱高煦行禮,隨後離開了他理政的偏殿。

不多時,朱高煦低頭開始處理起了奏疏,而永樂皇帝退位與洪熙皇帝即位的事情則是在不斷傳播中。

消息從北京向四方擴散,同時《大明報》、《直隸報》、《江西報》等兩京和地方類報紙紛紛報道。

僅僅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就已經傳遍了整個大明朝。

哪怕是目不識丁的百姓,也在人們口口相傳中知道了永樂皇帝退位居住大明宮,新君洪熙皇帝即位入主幹清宮的消息。

一些反應過來的衙門和百姓紛紛將家中永樂十八年的字樣抹除,換上了洪熙元年的字樣。

此間,不少百姓也略有抱怨,畢竟過往新君繼位,通常都會蠲免些錢糧來表達大度,此次的洪熙皇帝卻沒有,因此民間對他詬病不少。

他們不會理解朱高煦要做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會產生多大的改變,他們只知道這次更換皇帝,他們沒享受到一點好處。

當然,這樣的思想也是分地方的,例如幫助朱高煦南下的從龍之地……渤海、遼東、大寧等地在得到消息後,百姓無一不是歡呼雀躍。

“看看、看看,殿下即位了,現在是洪熙皇帝了。”

“終於即位了,這一年我等了二十年啊!”

“唉,也不知道當初爲什麼不直接即位,如果直接即位的話,我們現在應該日子會過的更好。”

“現在的日子還不好啊,老馬你別得寸進尺,沒殿下推廣官學,你現在估計連名字都不會寫。”

“去去去,老子也是讀過私塾的!”

“哈哈哈哈……”

吉林城內,當《渤海日報》刊發,拿到報紙的百姓們立馬露出了笑臉。

茶樓裡,百姓們三五成羣的湊在一起,他們穿着棉衣,三五人一起拿着一份報紙閱讀。

“你們看,上面說通往松原的鐵路已經抵達永平,預計洪熙七年修抵松原。”

“松原離我們這不近啊……”

“笨蛋,可以坐船去松原然後坐火車去北京看殿下啊!”

“你小子吹吧,你還能見到殿下?”

“我……見不到,但畢竟在一個人不是嘛……”

“對了,現在要稱呼陛下了。”

“哼,那是你們漢人的叫法,在我們這裡,殿下一直都是渤海大汗。”

“渤海大汗哪有洪熙皇帝陛下來的威武。”

“你這廝……”

一時間,茶樓裡的女真人與漢人開始對渤海大汗與洪熙皇帝的稱呼誰更威武來了場辯論。

同樣的辯論不僅僅在渤海,就連大寧都有爭辯,不過在大寧都司中,當年那羣被招撫的兀良哈蒙古人則是認爲朱高煦是博格達徹辰汗。

朱高煦對兀良哈的殺傷最大,如果不是他幾次削弱兀良哈,兀良哈也不會在與朱棣一戰中顯得那麼無力。

但即便如此,歸順的兀良哈人依舊認爲朱高煦是他們的博格達徹辰汗,寓意神聖且偉大的智慧大汗。

相比較北方對朱高煦稱呼爲汗的做法,西番之地的侯顯在昭告了西番臣民們洪熙皇帝即位後,他們便將朱高煦稱呼爲洪熙皇帝兼金剛手菩薩。

在朱高煦之前的朱棣,則是被西番百姓稱呼爲永樂皇帝兼文殊菩薩。

在西南,經過改土歸流的大部分地區,被解放的農奴們則是根據本民族的神明稱呼,將其冠在朱棣、朱高煦身上,認爲他們是神明附身。

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而且這樣的事態還在發酵。

倒是在天下都討論洪熙皇帝即位,以及永樂皇帝五十八歲退位這件事情的時候,身爲他們的子孫,朱瞻壑則是帶着自己的妻子沐氏往北京趕去。

從正月初一出發,他們乘船直到正月十八才抵達德州。

好消息是,北方的鐵路已經鋪設到了獻縣,因此他們花費一日騎馬北上後,便來到了獻縣的火車站。

“這裡就是火車站?”

站在火車站前,沐氏略微詫異的看着眼前的火車站,同時跟隨朱瞻壑來到了站臺。

由於有兵卒護衛,朱瞻壑幾乎沒有人檢查就來到了站臺。

護衛他的百戶官與火車站的站長經過交流,站長立馬調配了一輛火車給朱瞻壑他們。

走上火車車廂內坐下,不止是沐氏感到驚奇,就連朱瞻壑自己,以及護衛他的三十餘名騎兵都感受到了驚奇。

“殿下您也是第一次坐嗎?”

沐氏繫好安全帶後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搖搖頭:“不是第一次,但之前坐的時候沒有這麼精美的車廂。”

“這東西速度有報紙上說的那麼快嗎?”沐氏就好像一個好奇寶寶,但朱瞻壑很有耐心的解釋:“應該是。”

朱瞻壑剛剛說完,操作火車的司機便下車來到車廂,半跪在地上小聲詢問:“殿下,要全速前往北京,還是慢一些?”

“全速吧。”朱瞻壑沒有詢問全速是多少,而這也將是他今日最後悔的事情。

“草民領命。”聞言的司機作揖,隨後起身返回了駕駛室。

不多時,刺耳的汽笛聲響起,拉拽着車廂的火車開始向着北方進發。

只是一開始,朱瞻壑就感覺到了不對勁:“這車……似乎起步的有些快。”

“快點不好嗎?”沐氏前一秒還在詫異,後一秒便感受到了一種推背感。

得到了朱瞻壑指令的司機當即全速向北京前進,由於拉拽了煤炭和水箱,因此速度最快能保證在每個時辰八十里左右。

那速度,幾乎與八百里加急差不多,因此剛剛火車出發沒多久,車上便有人開始嘔吐了起來。

這時朱瞻壑他們才發現自己的座位下有木盆,紛紛拉出來,表情痛苦。

“殿下,這……”

“嘔!”

沐氏還想說什麼,卻見朱瞻壑一開口便朝着木盆吐了一堆。

上火車前,由於報紙上的時速寫着每個時辰三十里,他誤以爲這是乘車時速,因此他故意吃了許多東西,擔心要到明早才能抵達北京。

故此當眩暈感傳來,朱瞻壑立馬顧不得形象的抱着木盆猛吐起來。

沐氏沒有什麼暈車的感覺,反倒是朱瞻壑吐得不成樣子。

“殿下,要不我們下車騎馬去吧?”

沐氏瞧着朱瞻壑的模樣,心疼的勸說着,但朱瞻壑吐乾淨後稍微舒服了一些,立馬擡手強撐道:“無礙,我不過是午飯吃多罷了,等會就沒事了。”

“騎馬去北京最少要五天,乘車最多明早就能到,放心,我沒事的……嘔!”

話音還沒落下,朱瞻壑又抱盆猛吐起來。

如此反覆折騰,直到他肚子裡空空如也,他才稍微消停了下來。

時間一點點過去,在他迷迷糊糊之間,沐氏突然拉了拉他。

“怎麼了?”

瞧着窗外的漆黑,朱瞻壑恍若隔世的詢問着沐氏。

“剛纔護衛來說,還有二十里就到北京了。”

“二十里?”

沐氏的話讓朱瞻壑咋舌:“我睡了多久?”

“三個多時辰吧,臣妾也不知道。”沐氏交代着朱瞻壑的睡眠時間,朱瞻壑見狀表情古怪。

在他懷疑的目光中,火車繼續行駛了大概兩刻鐘,隨後緩緩降低了速度。

不多時,火車停在了掛着火把的站臺前。

走出車廂,朱瞻壑看着站臺上懸掛的“北京東站”三個字,表情比坐了過山車還豐富。

“這火車,果然是個好東西……”

剛剛評價完,朱瞻壑想到了自己剛纔在車上狂吐的畫面,不免尷尬:“若是我不會吐就好了。”

“殿下,我奉陛下旨意前來接您入城。”

朱瞻壑還在回憶自己的窘迫,站臺上的李失卻走上前作揖,解釋自己來接他的任務。

“我爹還真是神通廣大,我什麼時候到他都能知道。”

朱瞻壑嘖嘖幾聲,隨後想到了自家退位的爺爺,以及自己即將隨爺爺北征的事情,瞬間幹勁滿滿。

“爹,您瞧着吧,兒臣這次北上讓您好好瞧瞧兒臣的本事!”

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353章 二下西洋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89章 倉攢吏第51章 孜孜不倦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118章 未雨綢繆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355章 忘恩負義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57章 入宮覲見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571章 君臨河中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103章 亂我家者第76章 造船平倭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124章 前路漫漫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572章 河中震動第401章 再議北征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131章 日出松江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5章 道德者死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85章 行鈔稅法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405章 怨種父子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86章 爲人三思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5章 洪武暮色第363章 誘敵深入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376章 貪心不足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85章 行鈔稅法第68章 武英理政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473章 自取滅亡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14章 常鱗凡介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390章 皆爲利攘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13章 大樹營內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46章 爲孫補償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590章 後記正德(1)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343章第410章 倭奴叛亂
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353章 二下西洋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89章 倉攢吏第51章 孜孜不倦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118章 未雨綢繆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355章 忘恩負義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57章 入宮覲見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571章 君臨河中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103章 亂我家者第76章 造船平倭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124章 前路漫漫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572章 河中震動第401章 再議北征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131章 日出松江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5章 道德者死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85章 行鈔稅法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405章 怨種父子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86章 爲人三思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5章 洪武暮色第363章 誘敵深入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376章 貪心不足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85章 行鈔稅法第68章 武英理政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473章 自取滅亡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14章 常鱗凡介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390章 皆爲利攘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13章 大樹營內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46章 爲孫補償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590章 後記正德(1)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86章 施以恩惠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343章第410章 倭奴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