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癸卯案終

第494章 癸卯案終

夜幕籠罩下的紫禁城,風雪交加。

夜空中雪花被大風颳起,跪在幹清門前的數十位勳臣面對狂風暴雪,似乎也感受到了寒意。

許多人的肩頭堆積着積雪,一動不動,就連發須上也結着一層薄薄的冰霜。

常年的酒色掏空了不少人身體,曾經可上山捉虎,下水擒龍的他們,此刻在風雪下瑟瑟發抖。

儘管寒冷和風雪對他們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但沒有人敢挪動身體。

不多時,幹清門外的廣場又走來一批武官,而這次則是以朱能、李彬等人爲首的燕府派。

他們見到王義等人情況,朱能與李彬等人也不多說什麼,直接跪在了幹清門前。

他們身後的燕府派諸多勳臣武將也紛紛跪下,一時間幹清門外聚集了近百名正四品以上武官、勳臣,好不壯觀。

“陛下,成國公也帶人來了,現在正跪在幹清門外。”

亦失哈小聲傳話,可朱高煦並不迴應。

在這寒冷的夜晚,除了風雪聲,朱高煦便再難以聽進去其它。

火光照亮了宮殿的一角,橙紅色的光芒映照在《天下四夷賓服總圖》上。

此刻的這幅地圖似乎有魔力一般,讓朱高煦直愣愣的站着看了半個多時辰。

亦失哈等着朱高煦開口,可他遲遲不開口。

興許是得知了朱能等人都來的消息,亦或者是覺得王義在外等待太久,總之等候許久的郭琰還是走進了幹清宮內。

“皇后殿下……”

亦失哈對郭琰行禮,郭琰頷首便越過他,來到了朱高煦的身旁站着對朱高煦行禮。

“你也是來勸我的嗎……”

朱高煦的聲音略微低沉,郭琰聽後頷首:“總歸有人要來勸陛下。”

“此案涉事的主要還是以文臣居多,至於勳臣雖然也其罪可誅,但其功勞也不能忽視。”

“陛下若是殺了他們,那渤海與北平、大寧昔日的百姓應該如何面對陛下呢?”

郭琰並非要勸朱高煦放過所有人,她只是想讓朱高煦考慮清楚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

丘鬆這羣人肯定是不能殺的,但是嚴懲卻是可以的。

“按照《大明律》,他們該不該死?”

朱高煦側過頭,俯視郭琰質問,郭琰也不假思索的點頭:“該死!”

“可歷朝歷代,功臣自有一套處置辦法,便是昔年侯君集謀逆,唐太宗也不過僅殺他一人罷了。”

“人言陛下有太祖高皇帝之風,但在臣妾看來,陛下重視情義卻不比唐太宗要少。”

“此案,請陛下斟酌定罪……”

郭琰話音落下,當即擡手作揖,爲朱高煦行禮下跪。

朱高煦將目光重新挪回地圖上,郭琰也緩緩起身退出了幹清宮,不再多說任何話。

興許是被她的話給提醒了,朱高煦在一刻鐘後最終開口:“叫朱能和王義、陳昶進來。”

“是!”亦失哈聞言,當即一路快走的去傳話。

不多時,幹清門打開,亦失哈從中走出,對着這羣被風雪凍得瑟瑟發抖的勳臣開口道:

“成國公、沈國公、肇州侯,起身進來吧。”

“臣,領口諭……”

被凍得不輕的三人起身,興許是年老體衰,王義甚至需要陳昶攙扶才能起身走入幹清門。

步履蹣跚中,王義與朱能、陳昶走入了幹清宮內,見到了背對着他們的朱高煦。

“陛下,臣失禮,請陛下治罪……”

王義與朱能、陳昶跪下叩首,朱高煦聞言咬緊牙關,稍許纔將脾氣壓下去,回過頭來,表情陰鷙。

“治罪?”朱高煦語氣帶着輕嗤:“朕現在還能治你們的罪嗎?”

“朕怎麼看,都是你們三個人帶着人來逼宮的,還需要朕治罪?”

“臣萬萬不敢!”三人叩首,朱高煦也走上前來,站在三人面前,居高臨下,表情難看。

“不管是入關前還是入關後,我不止一次的說過,約束好自己!約束好自己!約束好自己!”

朱高煦連續三聲“約束好自己”,令三人臉上漲紅。

朱能雖說不是渤海派,但朱高煦也並未苛待過燕府派,自張玉死後,朱高煦與燕府派的溝通基本都通過朱能來傳達自己的意思。

發生這樣的事情,朱能自然清楚朱高煦有多生氣。

“朕對你們的賞賜不夠豐厚嗎?”

“朕對你們的子嗣不夠優待嗎?”

“朕對你們不夠關心嗎?”

“你們總是與朕說你們過得如何如何,朕卻從未向伱們抱怨朕過得如何。”

“你們在下面攔吃卡要,在海外偷偷開採礦坑,這些事情朕拿出來與你們計較過嗎?”

“朕只是沒想到,你們的胃口越來越大,現在居然連鐵路這種國政都敢上手吃拿卡要,日後是不是也要學習前朝,開始喝兵血,吃空餉了?!”

“臣……”王義三人嘴裡發苦,卻說不出什麼反駁的話。

如果朱高煦只是說他們三個,他們三個絕對可以否定自己做過這些事情,因爲他們確實沒做過這些事情,而且約束自家人約束的很好。

可問題在於,他們今日是來替丘鬆等人求情的,這些事情他們沒做,可下面的人卻沒少做。

或許確實與朱高煦說的一樣,這羣人距離喝兵血吃空餉也就只差一步了。

“朱能襲父職擔任副千戶,他沒體驗過百姓的疾苦日子也就罷了,可王義和陳昶,你們倆個呢?”

朱高煦這句話雖然是在罵王義和陳昶,可連帶着把朱能也罵了。

“臣……”

三人從朱高煦開口到現在,就沒能說出一句話,因爲他們不佔理。

“我很早就說過,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開天闢地的大事業,這件事成功了,你們的名字都會記錄在史書上青史留名,可現在你們的做法卻是什麼?”

朱高煦越說越氣,如果不是看在他們三個人年紀都五六十了,他興許已經動手了。

“我在前面拉着大明朝這艘船走,希望你們做的不過就是幫我修修補補,可你們不僅不修補,甚至還要把船拆了!”

“你們告訴我,我現在應該怎麼對待你們,才能讓你們回心轉意,回到那個意氣風發的時候!”

朱高煦真的覺得很累,他知道君臣關係不能處成兄弟,可他們本就是戰場作戰的兄弟。

他對這羣人的縱容已經夠多了,期間也不是沒有過提醒,但他們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現在的他只覺得整個大明朝沒有人能懂自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大明朝錯過當下的機會後,需要花費多少心力與時間才能等到一個和當下一樣的機會。

自己已經四十三歲了,哪怕真能活到自己爺爺的年紀,也不過只有二十幾年時間罷了。

二十幾年時間對於一個人來說很漫長,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太過短暫。

正因如此,朱高煦纔會發放國債,取用百姓們的儲蓄來大基建。

他的時間不夠用,所以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裡,將大明必須需要的幾條鐵路給修建完成。

只有鐵路修建好,才能開始針對性的遷徙百姓前往內陸,將西北的少民遷徙內地,將江南的漢民遷徙西北和西南,以此來實現疆域上的穩固。

打下來是本事,但能守住纔是功績。

大明現在可以守住東北了,那西北和西南以及南洋地區就是下一步。

這種節骨眼上,二十幾年時間對於朱高煦來說都不夠用,他真的沒有心力在廟堂上玩什麼陰謀詭計。

“亦失哈聽旨!”

“奴婢在……”

朱高煦忽的開口,亦失哈也連忙上前跪下聽旨。

“傳旨意,丘鬆、陳圭、火真、李齊、徐欽、李察、李赤、房寬……等二十三人均奪爵,責其徙回家鄉,不得入京!”

“其餘涉事文武官員及其親眷,皆流配沙州、瓜州、肅州、鶴城、海喇兒城及哈密!”

“奴婢,接旨……”聽到朱高煦沒殺丘鬆等人,衆人紛紛鬆了一口氣。

至於被流配的武官們,他們實在是愛莫能助,只能在日後幫襯幫襯了。

“滾出去吧!”

“臣……告退”

朱高煦拂袖而去,朱能與王義、陳昶等人五拜三叩,顫顫巍巍起身離開了幹清宮。

在他們走出幹清宮後,亦失哈也將旨意傳給了六軍都督府和六部、都察院等衙門。

一時間,許多被圈禁起來的公侯伯府皆放開,旨意不斷傳達,他們的家產被查抄,本人也被兵卒看押送往了返回家鄉的馬車或火車。

至於那羣參與貪墨的文武官員則是不論派別,紛紛被牽連親族圈禁起來,等待他們的是西北的黃沙和漠北的草原。 西廠、錦衣衛、兵部兵馬司紛紛行動起來,從聖旨下達開始,整個大明朝的官場都在發生動盪。

不斷有官員被抓捕,而後又有新的官員接替。

至於吏員就更不用多說,數萬畢業的中學學子和數十萬小學學子都在等待位置,如果可以,他們甚至希望全天下的吏員都更換一遍。

癸卯案的波及太廣,朱高煦不僅沒有開十日一次的常朝,就連洪熙七年正旦大朝會都宣佈罷朝。

正常風波從洪熙六年冬至開始,一直到洪熙七年寒食節才宣告結束,前後三個多月,被捕官員一千二百四十六人,吏員二萬七千五百九十七人。

這羣人牽扯的親眷數量達到十九萬六千餘人,故此被判流配的人數達到了二十二萬多人。

其中近十萬被髮配鶴城、海喇兒城,剩餘都被髮配到了哈密、沙州、瓜州、肅州等地。

從這羣人身上,戶部一共查抄獲得黃金十四萬六千三百二十七兩五錢三分,白銀三百餘萬兩,銅錢八百餘萬貫,鈔六百多萬貫。

雖說金銀銅錢並不算多,但查抄所得的不動產卻遠遠超過的郭資與夏原吉的猜想。

光是宅院、別墅、小院便多達近五萬處,另外還有田六百餘萬畝,礦坑五十七處,積存倉庫中的糧食四百餘萬石。

此外,還有古董字畫和珍寶玩物,古籍孤本二百多箱。

這些東西經過戶部折色,價值不低於五千萬貫。

即便將田地均分給百姓,剩下的東西也能折色出八百餘萬貫。

“二百多箱古董字畫已經被運往內廷,礦坑歸入礦課司官吏,糧食與宅院則是當地變賣後充入國庫。”

“經戶部統計,能收入國庫的金銀銅錢大概價值兩千萬兩,另外還有六百多萬貫寶鈔。”

“至於這些東西,大致是勳貴三,太監二,官員五。”

洪熙七年三月初,當亦失哈將“癸卯案”的結果告訴了坐在武英殿內的朱高煦。

朱高煦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亦或者說他已經無話可說。

“錢就放在銀行裡,償還之前調用儲戶的儲蓄,多的就調往工部。”

“至於耕地,戶部做主,都察院監督,讓地方官員均分給地方上的百姓。”

“另外,讓都察院對六軍都督府及天下兵馬進行京察。”

朱高煦的旨意讓亦失哈心裡一緊,此前從未發生過都察院對六軍都督府京察一事,基本上都是軍隊自查。

如今看來,“癸卯案”的影響不僅僅是貪腐,也讓朱高煦對六軍都督府的信任降低了許多。

至少在以前,他不會讓都察院對六軍都督府和軍隊京察。

“奴婢領命……”

亦失哈沒敢多說什麼,只是作揖應下後轉身離去。

在他離去後不久,與他一起返回的還有戶部尚書郭資和吏部尚書夏原吉。

二人入殿唱聲作揖,最後落座開始彙報。

“陛下,今歲的科舉,是否要提高錄用數量,地方上的官員似乎有些不足。”

夏原吉率先開口,畢竟這次抓捕的官員太多了,要知道大明一年頂多從進士中選官三百人,而今一下子抓走一千二百多。

雖說可以用舉人代替,但舉人始終不如進士含金量高。

只是面對夏原吉的建議,朱高煦毫不猶豫的拒絕道:“規矩不能變,進士不夠就用舉人。”

“臣領命。”見狀夏原吉便不再多說什麼,戶部尚書的郭資則是作揖道:

“陛下,錢糧已經下旨歸入銀行了,剩餘三百多萬貫都調撥給了工部,此外海軍都督府上疏需要重新建設一批寶船和福船,需耗費一百三十餘萬兩。”

“準!”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同意,畢竟海軍是大明能源源不斷獲得海外金銀的根本,加上現有的寶船和福船大部分都是二十幾年前建造的了,更換一批新的也十分正常。

“去歲,行政支出三千四百三十餘萬貫,軍費支出一千七百餘萬貫,基礎建設支出九百七十萬貫,合計六千一百餘萬貫。”

“至於歲入,去歲田賦及商稅、雜項合計四千五百七十萬貫,負一千五百三十萬貫。”

郭資彙報了一下去年的歲入情況,又緊接着補充道:

“另外,癸卯案的抄家中,還從中抄出六百萬貫的國債,這些國債是要投入市場還是……”

他小心翼翼詢問,朱高煦聞言搖頭:“就地銷燬就行。”

“是……”郭資鬆了一口氣,銷燬了這六百多萬貫的國債,每年也能減少十幾萬的利息了。

“明年年末要償還第一批的兩千萬貫國債,戶部的錢糧充足嗎?”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連忙作揖:“回陛下,如果今年負支出不超過一千八百萬貫,那明年年末應該能償還。”

“不過,明年的負支出,朝廷便有些負擔不起了……”

郭資的話似乎有別的意思,朱高煦皺眉道:“你有什麼建議。”

“臣建議,將查抄所得的六百多萬畝耕地販賣……”

郭資小心翼翼的提出建議,朱高煦聽後有些掛不住臉,畢竟他才說要均分給百姓。

郭資似乎也知道這麼說會讓朱高煦掛不住臉,故此他連忙繼續說道:

“雖說陛下將田地均分百姓是一項善政,但田地到了百姓手中,產出納稅並不算多,朝廷雖說把田賣給了百姓,但這筆錢基本都投入在地方上,也是變相的幫持百姓,所以陛下不用有任何壓力。”

面對郭資的提議,朱高煦是心動的,但他還得考慮考慮,所以他將目光投向了夏原吉。

“夏原吉,你怎麼看。”

“臣以爲,此政可行。”夏原吉作揖回答,他也認爲朝廷沒有必要死撐着。

歷朝歷代查抄田畝,鮮有均分百姓的政策,都是把田畝通過地方官府販賣,收攏錢糧回到國庫。

朱高煦已經搞過很多次均分田畝,但這種手段並不利於平衡發展。

例如這次查抄的田畝大多都是北直隸、河南、南直隸的土地,這些地方的百姓雖算不上大富大貴,但絕對算不上貧困。

相比較之下,西北和西南的百姓纔是真正的貧困。

現在用北直隸、河南、南直隸百姓買田的錢去扶持西北和西南的百姓,這更有利於地方均衡發展。

“既然如此,那這件事你們就好好操辦吧,把這批田賣出去,應該能償還後年的國債和積欠了。”

朱高煦感嘆着,郭資也點了點頭表示附和。

“還有事啓奏嗎?”朱高煦詢問,二人紛紛搖頭起身。

在作揖行禮後,二人退出了偏殿,而在正殿理政的殿閣大學士們也看着他們離去,末了將心神放回到了自己面前的奏疏上。

五人臉色各異,王回臉色尤其不好看,畢竟這次被打擊的一千多名官員,基本有七成都是新政派的官員,剩下的也是渤海的武官,這些都是他們的助力。

只可惜他們太蠢,偏偏在朝廷缺錢的時候去貪腐,不然也不會倒臺的那麼快。

想到這羣人的愚蠢,王回便攥緊了手中的毛筆。

他的舉動被其餘四人看在眼裡,徐碩是唏噓,薛瑄是假裝看不到,楊榮和楊溥雖然沒有露出什麼得意的表情,但那戲謔的眼神卻足夠刺痛王回的心。

送夏原吉與郭資的亦失哈將他們的神態看在眼裡,隨後在返回偏殿後,將外面衆人的神態表情轉告了朱高煦。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他早已經走出了“癸卯案”的陰影,儘管這件案子帶給了他不少的影響,但他已經將目光重新放到了大明朝這艘大船的航行上。

“這個王回能忍住不貪,這倒是我沒想到的。”

朱高煦對王回做出點評,他沒想到王回這種靠嘴皮子上位的人,居然在上位過程中連一文錢都沒貪污過。

“起先奴婢也以爲他這種野心勃勃的人肯定少不了貪污的手段,現在看來是奴婢着相了。”

亦失哈也毫不避諱的表達了自己對王回的看法,並得到了朱高煦的點頭認可。

“人總歸會貪戀一樣東西,要麼就是美色,要麼就是名聲,要麼就是金錢,要麼就是權力。”

“他不貪錢,對美色也不在意,那麼他在意的無非就是名聲和權力了。”

“若是名聲還好,若是權力……”

朱高煦眯了眯眼睛,但他一想到王回與自己相差不過五六歲的年紀,他又漸漸放下心來。

“他們這次遭受打擊,江南的那羣人估計會在這次科舉中做文章。”

“你讓胡綸和劉勉多關注,科舉的事情不能出現什麼差錯。”

“奴婢領命”亦失哈應下,朱高煦又詢問道:“圻兒到哪了?”

“回陛下,半個月前的消息已經抵達廣州了,最多四月就能抵達交趾南邊的廣南。”

亦失哈說着,同時又開口道:“此外,三殿下和四殿下今年便畢業,兩位娘娘想請問陛下,這二位殿下的去處。”

“坦兒和垐兒嗎?”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鬍,想了想後纔開口道:

“車裡、蠻莫都是不錯的地方,他們日後就藩的地方也會在三宣十慰的地方上,提前去熟悉熟悉也好。”

“對了,最近王義在幹嘛?”朱高煦想到了王義,亦失哈聞言眼神黯淡幾分道:

“上次求情過後便染了風寒,好好治理了三個月才稍微好了些,但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這些日子,他一直在家中休養,沒有插手任何事情,只是常常召見那些入京述職的武官,教導他們以“癸卯案”引以爲戒。”

“唉”聽到這話,朱高煦長嘆一口氣,患得患失道: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第497章 洪熙八年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124章 前路漫漫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291.第291章 兵臨福岡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426章 瘋狂作死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421章 壩上江南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21章 權力遊戲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375章 臥龍鳳雛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44.第244章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137章 北亂南治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431章 硬頂上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42章 旁敲側擊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516章 自爆第376章 貪心不足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512章 物是人非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348章 恩逾慈母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13章 大樹營內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389章 日本國變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22章 《削藩論》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60章 嶽婿矛盾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74章 二子善謀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458章 工業展開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85章 行鈔稅法第123章 北返建功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74章 程匯元案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415章 戰爭序幕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第88章 晉府難安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410章 倭奴叛亂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38章 宋國公府第47章 東宮名錄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356章 永樂二徵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29章 二王相猜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443章 未雨綢繆
第497章 洪熙八年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124章 前路漫漫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291.第291章 兵臨福岡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426章 瘋狂作死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421章 壩上江南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21章 權力遊戲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375章 臥龍鳳雛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44.第244章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137章 北亂南治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431章 硬頂上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42章 旁敲側擊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516章 自爆第376章 貪心不足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512章 物是人非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348章 恩逾慈母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13章 大樹營內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第389章 日本國變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22章 《削藩論》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60章 嶽婿矛盾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74章 二子善謀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458章 工業展開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85章 行鈔稅法第123章 北返建功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474章 程匯元案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415章 戰爭序幕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第88章 晉府難安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410章 倭奴叛亂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38章 宋國公府第47章 東宮名錄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356章 永樂二徵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29章 二王相猜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443章 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