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令人陶醉

負責典儀的是文華殿大學士張昭,爲了這個司禮大臣的位置,還有過一場競爭,主要對手是禮部尚書劉溫叟。

不過,雖然許久沒有在朝中出任實職了,但論年紀,論資歷,張昭都大大超過劉溫叟,並且早年就擔任過禮儀使,大漢禮儀的恢復制定也是在他牽頭下落實的,再加上是諸皇子的師傅,劉皇帝都得賣他幾分面子。

張昭已經年近七旬了,對於這開國以來第一大典投入了極大的心力,一個司儀的職位並不能帶給他多大的權力,但名望、榮譽,這些隱性的提升,對他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張昭早慧,遍讀經文,又通曉各家史書,是個博學多才,且極富自信的人。到他這個年紀,或許不在意權利,但絕對在乎名利。一場朝野矚目的開國大典,把這位老學究最的熱情都給勾引出來了。

大漢太廟建在皇城東南部位,在前代建築的基礎上,雖然每年都有維護修葺,但仍舊偏老偏朽,論規模氣象,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昭烈廟。本來禮部是打算徵召勞力,臨時修建一座新太廟的,不過時間緊迫,想要速成,怕也只有花費大代價,只需要不惜民力、財力。

當然,被劉承祐叫停,不是所有勞民傷財的事都不能做,但這種情況,顯然是劉皇帝要盡力避免了。最終,也只是將太廟裝飾一番,刷新一番。

事實上,在籌備大典的整個過程中,劉承祐已經發覺了一件事,那就是他這個皇帝還沒有志得意滿,下邊的大臣們卻有明顯的變化,一種成就大業後的鬆懈,覺得天下一統,覺得該享受了。很多事情,都力求辦得漂亮,辦得風光,甚至不惜財用,不惜民力。

也不得不說,正是察覺到這種思想的變化,風氣的轉變,本稍有懈怠心的劉皇帝,也忍不住警醒起來,不敢大意......

太廟前,法駕儀仗齊備,衛士立班,一應文武勳爵,皆冠冕朝服,依次在列,規模恢弘,場面莊嚴。祭祀的典禮,流程繁瑣,氣氛嚴肅,既考驗心性,也考驗體力。

若是換作十年前,心中實無所忌諱的劉皇帝,對這種流程儀式,只會蔑視,只會厭煩。然而,到如今,他卻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享受着這一切,覺得這些規制,是那樣的親切......

說起來或許奇怪,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帝位的穩固,隨着權威的膨脹,劉皇帝內心的敬畏感反而更足了。當然,或許也在於劉皇帝意識到了,作爲一個君主專制的帝國,這些制度、儀式的東西,也正是他天子權威、帝王意志的體現。

年紀越大,劉承祐越喜歡他的臣民遵守規矩,安分地臣服在大漢的管理體系之下,做他劉皇帝的順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作爲凌駕於一切之上,權力無限大的皇帝,也逐漸把自己束縛起來,按照規矩制度行事,爲天下表率。早年的時候,劉皇帝還會做出一些任性出格、以皇權凌國法的決定與事務,但如今,這種情況也越來越少了。

華麗的朝服,尊貴的帝冕,加諸於身上,十分沉重,恰如揹着江山社稷之重,讓人如負千鈞,讓人喘不過氣,不過,對如今的劉皇帝而言,他的體魄,他的肩膀,他的意志,都足以承擔起這份重任,足以主導國家的運轉與發展......

祭典在司禮張昭的指導下,逐漸展開,致辭、祭拜,一板一眼,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樣的氣氛下,所有人都被束縛着,恭敬地遵從着禮制,不敢有絲毫逾越失儀。

跪在蒲團上,身處萬衆簇擁中,劉承祐那挺直的身板卻顯得有些孤高,凌駕於所有人身上。在這個時刻,都只能望其背影,皇室、宗親、公卿、大臣,所有在常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似乎都只配匍匐在他腳下。

凌然於萬物,劉皇帝突然有種將整個天下都踩在腳底的傲然。這是種矛盾的情緒,他既敬畏於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卻也自傲自己能夠掌控之。

實際上,此時的劉承祐,對他祭拜的這些先祖,並不怎麼感冒,更無多少敬畏之心。太廟之中供奉的祖宗,由遠及近,共計五尊,文祖劉湍、德祖劉昂、翼祖劉僎、顯祖劉琠,以及高祖劉暠。

當然,在劉皇帝看來,除了劉知遠之外,其他的先祖都是充數的,並且,今後該處C位,接受後世之君及天下臣民祭奠供奉的,該是自己......

禮成之後,劉承祐率先起身,龍袍一擺,霸氣側漏。張昭請示,是否繼續,大概瞄了眼,所有人斂容束手,但疲態難掩,這是可以想見的,像這樣莊嚴的典禮,前後那麼長時間,不論精神還是身體,都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

包括劉皇帝自己,也有些疲憊,不過,一切的流程早有安排,劉承祐也不喜歡被打斷。於是,直接平淡地吩咐,移駕昭烈廟,祭奠將士。

昭烈廟營建於乾祐十二年,前後歷時半載,徵發勞役上萬,費錢二十餘萬貫,按照劉皇帝的意思,用以紀念所有爲大漢的建立發展、保衛開拓所犧牲的將士,每歲兩祭,以慰英靈。

其中,最大的一項工程,是勒石記功,有突出貢獻者,記其名並敘其事,而不論官兵,只要陣亡者,都刻名於碑上。到開寶元年爲止,上追及天福十二年(947年),整整十六年的跨度中,得以刻名於昭烈廟的大漢將士,已達二十一萬三千七百八十九人。

這也代表者,在這十六年中,實實在在地有二十多萬將士,爲大漢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生命。並且,由於國家初年時間久遠,統一不方便,或者檔案資料管理不善,難免有遺漏的,以及因早年制度不全、掌控不力而瞞報的,真實的數字,還要更多。

昭烈廟的建立,對軍隊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得軍心,將士對皇室以及國家的認同感也進一步提升,一個靈魂的棲息之所,對於精神層面的鼓舞,忠誠的加持,人心的凝聚,作用尤其明顯。

因爲比鄰太廟,移駕昭烈廟,並沒有費太多時間,然而,按照整個流程走下來,等同樣莊嚴肅穆的祭祀典禮結束,也消耗了近一個時辰。

時至正午,劉皇帝終於開恩,給衆人以休息的時間。對於所有人而言,能夠參與大典,是地位與榮耀的體現,但同樣卻是個受罪的過程,不過,很多時候,精神的亢奮是足以降低身體的煎熬的。

考慮到很多人,爲了保證祭典的嚴肅性,避免意外,都未進食,哪怕到中午,仍舊苦苦熬着,似乎就等着晚上的御宴。劉承祐並非一個不體恤下臣的皇帝,於是讓人準備了一些飲水乾糧供應。

祭典結束之後,稍事休息,御駕起行,前往閱兵。劉承祐過去閱兵,或在禁軍兵營,或在開封宮苑,或在皇城之前,不過此番又有所調整,改成了一場軍裝遊行,自三衙禁軍中,挑選了三萬馬步軍將士,整裝齊備,按照既定路線,巡遍東京的主幹街道,向京師士民展示大漢的軍威。

同時,於汴河岸邊,檢視水軍的操練,當然這是表演性質更重的儀式。當檢閱完軍隊之後,御駕返回皇城,皇帝親登宮闕,接受萬民的參拜。

皇城以南,原本遺留的大片用以擴建皇宮的空地,早已改造成一片廣場,萬衆雲集,百姓比肩繼踵,吐氣如雲,揮汗如雨,氣氛始終維持着高潮。彙集的東京士民,足有二十萬之衆,這幾乎佔據着開封城內四分之一的人口。

因爲人數過衆,開封府以及巡檢司,專門設卡,將百姓攔截分流,否則皇城前的廣場也難以容納熱情蜂擁的東京百姓。這幾乎是一場全城的狂歡,各家各戶,喜氣洋洋,城內酒樓、飯館、茶肆、伎坊,都是賓客盈門。

開封城的繁榮與活力,似乎一下子爆發了出來,不論貴賤貧富,在國家意志的驅使下,都展露歡顏,爲皇帝歡呼,爲國家高歌,也爲自己祝福。

站在高聳的城闕上,劉皇帝俯視着皇城前,密集的身影,攢動的人羣,享受着他們熱烈的歡呼,雖然無法看清他們的樣貌,但從那如海潮一般震撼的萬歲呼聲中,他感受到了一種近乎信仰的狂熱,他實在忍不住陶醉於其中......

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4章 外戚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95章 玩陰謀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54章 聘納郭女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01章 大整軍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33章 西征!第154章 滅門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90章 老將可用第5章 王樸走了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133章 納了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34章 亡國之族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43章 不自知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344章 打個賭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8章 殿議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465章 遼奸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9章 獨眠孤館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694章 鹽州第127章 冬至宴3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38章 破寨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351章 林邑國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31章 議治湖湘第60章 皇后進言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349章 邊情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357章 國滅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70章 御宴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
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4章 外戚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95章 玩陰謀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54章 聘納郭女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01章 大整軍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33章 西征!第154章 滅門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90章 老將可用第5章 王樸走了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133章 納了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34章 亡國之族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43章 不自知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344章 打個賭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8章 殿議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465章 遼奸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9章 獨眠孤館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694章 鹽州第127章 冬至宴3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38章 破寨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351章 林邑國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31章 議治湖湘第60章 皇后進言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349章 邊情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357章 國滅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70章 御宴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