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400章 柴榮死了

bookmark

“出了何事?面色如此凝沉!”擡眼見李昉表情嚴肅,劉皇帝不由問道。

李昉語氣有種說不出的低落,拱手沉聲道:“回陛下,英國公府傳來喪報,半個時辰前,英公在府中病逝了......”

“什麼?”聞言,劉皇帝下意識地問了句, 隨即反應過來,翻看奏章的手明顯僵了下,聲音變得如李昉那般深沉:“怎會如此突然!”

李昉重重地嘆息一聲,說道:“英公背生惡瘡,疾病難起,今日毒瘡爆發, 以致薨逝!英國公府已在舉哀,上報哀訊!”

柴榮的死訊, 在劉皇帝的心頭掠起一陣波瀾,短暫的沉默之後,便恢復平靜,悵然嘆道:“朕失一良臣,大漢失一柱石啊!”

大概是劉皇帝反應過於平靜了,顯得沒有那麼地哀傷,但是李昉還是以恭敬的語氣勸慰道:“逝者已矣,還請陛下節哀!”

劉皇帝擺了擺手,道:“人都有這麼一天的,這麼多年,朕也習慣了。只是,故人陸續凋零辭世,總是難免讓人感傷!”

“陛下,英公身後之事, 朝廷該如何致哀,還請示意!”李昉請示道。

劉皇帝輕舒一口氣,有些意興闌珊地指示道:“擬詔,追封柴榮河陽王, 增太師銜, 京中官員職吏,七品以上,悉往弔唁!由內帑撥款五萬貫,禮部差人,爲之料理後事,柴榮國家元勳,死者已矣,當盡哀榮!

明遠,你文才好,就由你親自寫一篇神道碑文,定要讓世人知道英公的文韜武略、忠誠勤懇!”

“遵命!”李昉當即應命,揖身之間,已然在構思措辭了。

劉皇帝想了想,又道:“另,吩咐下去,朕要親自登門弔唁,送一送老朋友!”

“是!”

李昉退下, 劉皇帝安靜地待了一會兒,終是重重地嘆了口氣, 從他略帶感傷的面龐可以看出,柴榮的死,對他多少還是有些觸動。

從龍之臣中,也是分親近先後的,那些最早從晉陽開始就追隨他的老臣故舊們,在劉皇帝心中的地位,自然也不一般。

晉陽老臣中,老的老,死的死,退的退,如今還在朝中發光發熱的,也僅剩楊業與韓通了,向訓也開始退居幕後了。張彥威死得淒涼,慕容延釗病逝,如今輪到柴榮了。

而作爲那一批人中的核心主幹,眼瞧着枝葉日漸凋零,劉皇帝怎麼沒有一些慼慼然。前些年還好,但隨着年紀的增長,也不免神傷,劉皇帝近來長嘆人之將老,也不只是惺惺作態,還是有些深切的感受的。

柴榮呢,最近這幾年,即便疾病纏身,但還算安度而過的,享受着一個寧靜的晚年人生。而在這一年內,劉皇帝只見過柴榮兩次,一次是北伐還都後親自登門拜訪,一次則二女劉蒹出嫁柴宗訓之時。

這許久未有聯繫,驚聞噩耗,劉皇帝這心頭,也是諸般滋味難言。

......

北風呼嘯而過,席捲全城,爲洛陽的冬日再添幾分蕭索與肅殺。英國公府內,已成一片白色的世界,素布白幡林立,裡裡外外的人,都沉浸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英國公柴榮的死,於西京而言,絕對是一件大事,轟動朝野。事實上,哪怕沒有劉皇帝那番極盡哀榮的詔示,主動前來弔唁的人也絕不會少。

在當下的大漢,柴榮身上籠罩着太多的光芒,從龍老臣,功勳將帥,大漢國公,乾祐二十四臣,地位顯赫,聲望隆重,外臣之中,實在少有人能比柴榮地位更爲尊崇。

過去,衛公慕容延釗、英公柴榮,併爲大漢軍中旗幟,後來又與趙匡胤,並稱“柴趙”。不論與誰適配,都有其名,並且,這還是虛名,切切實實地代表着的權勢與地位。

如今,英雄凋零,忠魂遠去,感召之下,登臨公府的人是絡繹不絕,皇子外戚、貴族公卿,將士官僚,不論來人抱着什麼樣的心理與目的,都以一副感傷鄭重的面孔,前來弔唁。

自府門,至靈堂,並不算長的通道間,盡是來往的大漢上流人士,人雖多,但秩序井然,所有人都表現着對逝者的尊重,不敢冒犯着嚴肅莊重的場面。

哪怕是那些位高權重、威風八面的核心人物,也收起了自己的盛氣,擺出一副謙和的姿態,弔唁完畢,便鄭重離開。而那些好於鑽營交際的人,也不敢多嘴多舌,過於表現存在感。

有幾名將校,甚至在靈堂前含着淚,重重地磕了幾個頭,額頭破了都不在乎,也不發出其他任何聲音,只是用他們的方式表現着他們對於柴榮的敬重與哀惋。這幾人,都是柴榮的舊部,多受其恩遇與提拔,平時看起來不甚明顯,當恩主死去,這份情誼的深重方纔顯現出來。

自中及晚,往來英國公府的各色人等,數以千計,或許,柴榮自己都想象不到,他死之後,後事能有這般大的陣仗,引起如此轟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柴榮英雄一世,生得其榮,死盡其名,也不枉在這世上走上一遭了。

靈堂上,薰煙嫋嫋,白綢飄飄,不時響起一陣抽泣之聲,悲傷的氣氛幾乎凝爲實質。劉皇帝與郭寧妃聯袂到來,還是不可避免地打擾到這堂間的氛圍。

劉皇帝一身黑袍,郭寧妃滿身素裙,二人腰上都纏着一條白綢,止住那些要見禮的臣僚,表示死者爲大。

柴榮年長的幾個兒子,都在大漢各地任職,即便收到喪訊,也都還在返京的路上。因此,在府內主持喪事,迎來送往的,乃是柴宗訓以及劉蒹夫妻倆。

看着這新婚沒兩月的小夫妻,劉皇帝嘆息一聲,道:“英公是朕的忠臣密友,他此一去,朕自當來送行,你們節哀!”

“謝陛下!”柴宗訓紅着眼眶,一揖到底。

手一攤,喦脫立刻接過三炷香,恭敬地呈上,同郭寧妃一道,向柴榮的靈位拜了拜。不得不說,劉皇帝在少林寺拜佛祖時,都是漫不經心,甚至充滿蔑視。

站在堂中,靜靜地注視着柴榮的靈位,劉皇帝目光中難得真情流露,不過稍縱即逝,很快便轉身離開,也沒多作言語,留給其他人上香弔唁的空間。

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52章 聯姻第236章 母、妻、子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80章 賞功第82章 不手軟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18章 走私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5章 治安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268章 機遇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82章 不手軟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85章 家務事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56章 彌月之喜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13章 晉王第1689章 高規格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25章 頌公亭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30章 湖湘之治第91章 作別西行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296章 反響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56章 海豐號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53章 有詩云第66章 陷河陽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章 不宜擴大第75章 按*不動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17章 修法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2章 令人陶醉第83章 抉擇第1740章 農民苦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98章 事泄了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
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52章 聯姻第236章 母、妻、子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80章 賞功第82章 不手軟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18章 走私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5章 治安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268章 機遇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82章 不手軟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85章 家務事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56章 彌月之喜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13章 晉王第1689章 高規格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25章 頌公亭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30章 湖湘之治第91章 作別西行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296章 反響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56章 海豐號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53章 有詩云第66章 陷河陽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章 不宜擴大第75章 按*不動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17章 修法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2章 令人陶醉第83章 抉擇第1740章 農民苦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98章 事泄了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