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7章 勳貴子弟

bookmark

跟在張宜年身邊的,還有一名年輕人,長相俊朗,頗有涵養,一舉一動,自帶一股矜持氣度,顯然出身不凡。

這是海陵侯張彥卿的孫兒張朝光,雖是庶出,卻也是貴族子弟,從小便享受着良好的教育。

在海外貿易興起的二十多年裡,大漢的勳貴階層是無法避及的一個羣體,這是自然的,僅靠民間自發主動,哪裡能在短短二十來年的時間裡發展到如今的程度。

而諸多勳貴之中,很多人的初衷,並不是因爲存有開拓進取之心,有些人是爲了取悅劉皇帝,有的人乾脆就是劉皇帝安排的託,不得不勉強地成爲海外拓殖的先鋒官,成爲引領潮流的弄潮兒。

不過,隨着貿易的蓬勃興起,隨着盤子越來越大,利益越來越多,再矜持的人與家族都難免動心了。只要有利可圖,就絕不會缺簇擁着,眼紅之下,大量的勳貴、官僚也紛紛下場入局,投身進海外拓殖的利益浪潮之中。

作爲海軍中的一座山頭,張彥卿家族自然不會落於人後,也是最早參與進入的勳貴之一,下場時間早,擁有權力便利也多,賺取的利益自然更大。

當然,爲了吃相好看,又或者是爲了避免非議,早期的時候,大多通過扶持一些商賈抑或家僕,充當檯面上的人偶,雖然具體的情況,對上層人士而言,從來都是透明的,只是不知具體細節罷了。

到後面,劉皇帝的態度越來越清晰,朝廷除了在稅收上要求較高之外,並沒有任何限制,這也就自上而下地激發了參與者的熱情,增強了大夥的膽量。

並且,眼見利益越來越大,一些勳貴也開始派遣家族頂樑,親自參與其中,接手生意。不論是張宜年,還是年輕的張朝光,都是如此。

張朝光乃是張家的長房次孫,庶出,基本沒有爵位的繼承權,家產也分不到太多,自然要另謀出路。當然,如果僅僅是當個膏粱子弟,醉生夢死,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是,大漢帝國仍處於一個上升態勢,整體風氣也是積極向上的,尤其是這些貴族子弟,教育優良,見識更廣,自然更願意闖蕩拼搏一番。

不論是當初的安東大開發,還是下南洋,那麼多庶出或旁系子弟,踊躍參與,也因如此。倘若僅僅是因爲劉皇帝的驅使,沒有自身的動力,也難以形成規模。

與同族的一些兄弟,一心仕途,想要當官任將不同,張朝光自認讀書一般,進士是難考中的,治學更沒耐心,武藝更是稀疏,行醫也沒有那個天賦,種地又太平庸,思來想去,最終決定經商發財。

對於張氏這樣的家族,需要有人當官爲將,那是爲了掌權,同樣的,也需要有人經商種地,爲了財。而張朝光選擇了後者,張氏家族中,搞得最紅火的,莫過於張宜年了,此番,趁着他親自監督海豐號初跑南洋航線,也跟着過來,想要觀摩學習一番。

作爲貴族子弟,張朝光自然是見過大世面的,不過此時,觀察着河口港內的情景,也不免露出好奇的神色。

連綿的碼頭,成片的貨場,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船隻,當然,還有形形色色帶有異域風情的人,頭扎白斤的大食人,頂包頭巾的天竺人,深眼高鼻、白麪黃髮的西夷、還有更過奇裝異服的蠻邦商人,甚至有一些渾身黝黑的“野人”.

當然,最多的,還是那些衣衫襤褸的土著苦力,形形色色,是在讓張朝光大開眼界。在大漢,不是沒見識過外夷,但如此豐富,如此集中,還得在良平島這樣的東西交流要衝。

“二伯,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小小的良平島,竟如此繁榮,這帆檣如織,人流如潮,甚至不下於金陵啊!”一邊走一邊觀察,張朝光忍不住衝張宜年感慨道。

聞言,張宜年笑了笑,說道:“金陵是江寧首邑,江寧又是江南首府,豈是區區良平島所能比的。你看此地,方圓不過十里,居高臨下,一覽無遺。然而,要是論起商船來,江寧真未必能比得過此地。

此地位置要害,處在海峽要害,東西方商船想要通過,必由此地,不論是南下北返的漢船,還是東來西往的西商,都匯聚此地,可想而知其數目之巨了。

時下方七月,還不明顯,等過一兩月,你便能看到更多的商船到來,屆時纔是萬商匯聚,幡檣如林。

目前這河口港尚有不少空位,過段時間,就全部停滿了!”

聽張宜年的敘說,張朝光腦海中已然浮現出一些畫面了,不禁感慨道:“只道海外窮僻,遍地都是不開化的蠻夷,未曾想也有如此繁盛之地,興旺之景!”

聽其感慨,張宜年呵呵一笑,解釋道:“這海外若是窮困,何來那麼多人踊躍南下。只不過,在我們漢人南下之前,也確實是一片荒蕪之地。即便眼下,這萬千島嶼,廣闊土地,也只是墾殖了極小一部分,建立了一些據點。

這些南洋蠻夷,坐擁寶山而不知善加利用,那只有靠我們來幫他們了。這些年,那海量輸入國內的財富,也都是我們漢人商民,辛勤耕耘所得,是付出了汗水、鮮血乃至性命的。

就拿這良平島來說,哪怕是在一年多以前,也沒有如今的氣象。眼下看着已然夠亂了,但在三佛齊手中的時候,則更加不堪。

這些蠻夷,目光短淺,雖然知道藉助這條溝通東西的黃金水道謀利,卻也只知曉攔路收稅,卻不想着善加開發這裡的天然良港,上天所賜,都喂到嘴邊了,也不知有效利用。

管理就更不需多說了,若不是大漢前來播撒恩澤,豈有今日之盛景.”

“二伯說得是!”聽張宜年這麼一番長篇大論,張朝光顯然十分認可,帶有大漢貴族固有的傲慢,輕笑道:“可惜,這三佛齊國不識好歹,竟敢違逆大漢,還敢掀起刀兵!”

張朝光這話,充分表現了,他屁股位置擺得及正。張宜年也不覺他的話有什麼不妥,應道:“打一場,不就聽話了!不得不說,郭良平在此事上,辦得不錯,極具我大漢風采,不墮國威”

“良平島,這名字,聽着總覺有些扎耳!”張朝光嘴角微撇,說道。

張宜年伸手朝東南西三個方向劃了一圈,笑道:“你若是感興趣,大可尋一島佔了,取個朝光島的名字”

聞言,張朝光搖頭道:“我可不求這虛名!何況,這蠻荒之地,取來給誰聽,能傳到大漢嗎?還是郭良平臉皮夠厚”

聽張朝光這麼說,張宜年表情卻嚴肅起來,說道:“不是我爲好爲人師,但還是得提醒你,郭良平不論如何,輩分比你長,不僅是南洋海軍統帥,更是陛下欽點的功伯,容不得爾等小子蔑視!

你可不要被國內一些酸言謬語給蠱惑了,在這裡,要是真得罪了郭良平,丟掉性命都無處伸冤!”

見張宜年突然變臉,維護起郭良平了,張朝光有些驚訝,但見他表情認真,不似玩笑,這才鄭重起來,拱手道:“二伯教誨,侄兒牢記!我也只是隨口一說,若是郭伯當面,可不敢放肆!”

聞言,張宜年臉色這才恢復正常,他可不想這從國內來的主家子弟,因爲那些不知所謂的事情得罪了郭良平。

郭良平在這些年,在南洋幹成了那麼多事,豈能是善人。別看眼前的良平島繁榮熱鬧,但在那海峽之中,不知埋了多少三佛齊人的屍體.

“你們呀,久在國內,未臨其境,只是道聽途說,終究小覷郭良平了.”似乎想到了什麼,張宜年情不自禁地發出一句深沉的感慨。

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4章 苦難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01章 捐資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706章 拾遺補闕無題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80章 博弈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15章 瀛州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693章 安西王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12章 兄弟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52章 六穀土豪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46章 黃羊平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4章 驚陶谷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73章 質問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73章 解決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97章 新山陽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33章 延禧驛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8章 瓊林宴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35章 楊村
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4章 苦難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01章 捐資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706章 拾遺補闕無題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80章 博弈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15章 瀛州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693章 安西王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12章 兄弟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52章 六穀土豪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46章 黃羊平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4章 驚陶谷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73章 質問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73章 解決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97章 新山陽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33章 延禧驛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8章 瓊林宴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35章 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