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

開寶元年入閏十二月,也就使這個年尾顯得十分漫長,進入本年第二個臘月後,劉皇帝的心情好轉了許多,見慣了世事紛擾,也沒有什麼想不開的。

當然,也在於發生了兩件讓劉承祐感到開懷的事情,其一是宮內又添丁了,進宮兩年的秦美人生下了皇十三子。其二,病重的衛國公慕容延釗身體逐漸好轉,劉皇帝聞之喜悅,特地將他連同李谷召到宮中,君臣三人其樂融融地聚了一場小宴。

事實證明,劉皇帝真不是個能夠長期保持恬淡,修身養性的人,時間一久,頓覺乏味。從繁重的朝政事務中解脫出來,改變了以往那種夙興夜寐的生活狀態,固然讓劉皇帝輕鬆了許多,但空閒的代價,便是逐漸演變爲空虛。

劉皇帝並不是個有什麼生活情趣的人,沒有過分喜愛的東西,衣食住行,要求不高,讀書習武,也只是調劑罷了,讓他全身心長時間投入,也是種煎熬。

至於美色,後宮的佳麗宮人,誘惑雖大,但在察覺到身體素質的下滑之後,也在有意識地控制房事的頻率。

而其他娛樂活動,都有所嘗試,但也都是淺嘗輒止,沒有讓他特別感興趣的。在信仰上,劉皇帝更談不上了,既不信佛,也不修道,儒家禮法也只是統治工具罷了......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也正是劉皇帝這種性格,才能讓他長時間保持着對國政軍事的專注,皇帝沒有沉溺偏私的事務,對於國家百姓而言,確是大幸。

當感覺到枯燥與乏味之後,劉皇帝的心思又動了,對國家與軍政的關注力度也緊跟着提高。只是,沒有貿然“復出”。

他開始頻頻往三館跑,看看《國史》與《實錄》的編纂,與史官才士們討論政略,又親自過問《漢會典》的修訂,同時,不斷從諸部司調閱案冊,武德司、皇城司的密檔也抽時間察看......

有了這些事情的調劑,劉皇帝的“空虛”這纔有所緩解。事實上,他這種表現與心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表面上雖然因爲朝政繁累而感到辛苦,感到疲憊,想要休息,然一旦鬆懈下來,又沒有其他事情來填補,也就難以適應。

而至於放權這種事情,劉皇帝永遠不可能做得徹底,一切的前提,都要在他保持着對國家掌控下,如果有什麼事情讓他覺得脫離了自己控制,那麼蟄伏的劉皇帝或許又將露出獠牙了。

“官家,東平王求見!”

“宣!”

當得知趙匡贊覲見時,劉皇帝正在練習射箭,一箭穩穩中靶,距離靶心也不遠,給劉皇帝一種錯覺,再練下去,自己的射術也許就登堂入室了。

當然,錯覺永遠只是錯覺。射固定靶都如此費勁了,何況移動目標,更別提騎射了......

劉皇帝接過一支箭,繼續擺好姿勢瞄準,調整呼吸,釋放,弦顫箭發,直直地上靶。

“好箭法!”耳邊傳來趙匡讚的讚歎聲,就差鼓掌了。

偏頭一看,只見東平王趙匡贊着一身白蟒袍,緩步而來,面上帶着明顯恭維的笑容。劉皇帝雖然知道這是恭維,心情仍舊不錯,對一旁的侍衛道:“給東平王準備弓箭,朕興致正佳,我們君臣比一比!”

“陛下神射,臣自愧不如!”趙匡贊嘴裡謙虛着,但還是自然地褪去外袍,接過雕弓。

“你要是再誇朕,朕都要臉紅了!可說好了,不許相讓!”劉皇帝哈哈一笑,衝趙匡讚道。

趙匡贊怎麼也算是將門之後,平日也多習騎射,就劉承祐這兩下子,自然不可能是其對手,再加上他有言在下,十箭過後,也就輸了個徹底。

不過,沒準真是劉皇帝的射藝進步了,趙匡贊屬於“勉強”勝出。

甩了甩髮酸的手,坐邊上的椅子上,喦脫趕忙取過一件貂裘給他披上,以免着涼。示意趙匡贊同坐,喝了口熱酒,劉皇帝這才問道:“趙卿此來,所謂何事?”

趙匡贊如今擔任着禮部侍郎的職位,算是爵重職輕了,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朝中的地位。有些事情,也並不需要他前來向皇帝彙報,但還是擇時而來,重點不在彙報事務上,而是加強與皇帝的聯繫,聯絡感情。

當然,既然來了,還是有事相稟的,趙匡贊說道:“高麗國的使者找到了,爲登州漁民所救,如今已抵達東京!”

原來,此前高麗王王昭再度遣使來朝廷,這一回使團規模很大,足有近兩百人,帶了大量的寶物、土產,還遣了一部分貴族與青年官員,另外還有好幾名高麗美人。

除了進貢,加強與大漢的聯繫之外,也是爲了取悅朝廷與皇帝,同時也存有繼續學習中原制度文化的意思。

這些年,靠着與朝廷的交好,高麗王對國內的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效,王權得到強化,賺足了好處。再加上經濟上的聯繫也日益緊密,兩國之間的關係正處於甜蜜期......

不過,此番來使,註定走黴運,在渡海的旅途中,遭遇海難,船隻傾覆,幾無生還。而趙匡贊所彙報的,是唯一一個倖存者,名叫時贊,僥倖飄落海島,爲出海的漁民所救。

這一場海難,對於高麗國來說,也是一場災難,不只丟失了大量的貢資,更重要的,損失的使團人員中,可有太多高麗的青年才俊,王昭寄予厚望的,高麗王國的未來......

對此,劉皇帝心中有些腹黑的想法,表現在臉上就是稍顯不厚道的笑意,擺擺手:“大海廣闊深邃而又無情,發生這等災難,也朕所不願看到的。使團之殤,殊爲可嘆,朝廷也該有所表示,那活下來的使者,經歷了生死危機,也不容易,禮部好生照料。另外,也安排一支使節,前往高麗,作回禮慰問吧!”

“是!”趙匡贊拱手應道。

“另外,定安國又遣使入朝了,希望能夠內附!”趙匡贊說。

“嗯?”劉皇帝敏銳地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說:“他們遠在東北,渤海故地,如何內附?這背後,發生了何事?”

“陛下英明!”趙匡贊誇了一句,而後解釋道:“據來使言,他們地狹、人寡、國貧、軍弱,已不堪獨立,近來遼國軍事威脅益重,恐有滅國之憂。他們所請,是與欲以少量貴族遷離,浮海來投!”

“這豈非異想天開?”劉皇帝不由搖了搖頭,略作沉吟,提出一點:“他們既存棄國之念,顯然是感受到危機了,莫非遼國真欲動兵滅之?”

趙匡贊接話道:“臣以爲,這種可能不是沒有,定安國雖只是由一羣遺民組建的彈丸之地國,難成大患,但畢竟處其後方,又不服其統治,如果爲了消除身後隱患,難保不動兵。以契丹人的實力,想要滅區區一定安國,並不難!”

“人家既然求到東京了,作爲大國,自然不能不作理會,該當承擔起職責來!”劉皇帝表明着態度,扭頭問趙匡贊:“你覺得,朝廷該如何迴應?”

趙匡贊顯然打好了腹稿,稟道:“兩國山海相隔,又有契丹相阻,內附顯然不現實。臣以爲,定安國據渤海一域,更主要的是背靠高麗,如今高麗使者在京,莫若在高麗國身上想想辦法......”

聽其建議,劉皇帝頓時反應回味過來,對趙匡贊笑道:“好!就這麼辦!此事就由趙卿去協調!”

“是!”

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10章 剋制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88章 童謠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98章 封禪之議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68章 撤了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14章 大論淺談兩點第461章 癲狂?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16章 不裝了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95章 遼帝第75章 按*不動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53章 有詩云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61章 新問題第76章 太子還京第92章 金陵冬寒第90章 老將可用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7章 覆滅在即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433章 聖訓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33章 西巡結束第93章 噩耗連連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38章 回宮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20章 折家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37章 整編事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17章 潑冷水第261章 大捷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10章 坦白
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10章 剋制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88章 童謠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98章 封禪之議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68章 撤了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14章 大論淺談兩點第461章 癲狂?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16章 不裝了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95章 遼帝第75章 按*不動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53章 有詩云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61章 新問題第76章 太子還京第92章 金陵冬寒第90章 老將可用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7章 覆滅在即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433章 聖訓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33章 西巡結束第93章 噩耗連連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38章 回宮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20章 折家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37章 整編事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17章 潑冷水第261章 大捷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10章 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