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

人間有愛,心手相牽

·地震孤兒快樂成長·

地震孤兒,這是讓我們一看就流淚的名字;這是讓我們一念就心顫的名字。

汶川大地震造成4000多名孤兒,與唐山大地震的孤兒人數大體相當。如何讓孤兒幸福成長,是擺在抗震工作中的首要問題。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4204名孩子成爲孤兒,其中唐山市2652人,唐山地區各縣1552人。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出生不過百天。

可是,有黨和**做後盾,孤兒不孤。從唐山對孤兒的安置上,或許對汶川方面有些啓發。當時唐山成立了由市委一把手任組長,民政、衛生、財政、商業、勞動、總工會、糧食局等有關部門領導爲成員的孤兒安置領導小組,並下設秘書、政策研究、安置管理三個組。

採用了多樣的安置渠道:一是專門成立育紅學校。震後,河北省**迅速決定在石家莊和邢臺建立兩所育紅學校,專門安置地震孤兒。其中,石家莊育紅學校接收安置514名,邢臺育紅學校接收安置247名。在這些孤兒中,三名孤兒由於不能查找到其父母信息,所以爲其取名黨育紅、黨育苗、黨育新。學校設有哺乳室、幼兒班、學前班,小學各年級乃至初中班、高中班,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都優於社會上的一般兒童。唐山專署、華新紡織廠等也都成立了育紅學校和育紅院,通過此種方式共安置孤兒948名。二是福利院收養。通過各福利院共收養孤兒273名。三是親屬帶養。孤兒相關親屬有撫養能力的,由親戚收養;孤兒的哥哥姐姐尚存且有撫養能力的,跟隨哥哥姐姐生活。通過親屬帶養,安置孤兒2843名。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共安置孤兒4064名,佔孤兒總數的96.7%。其餘孤兒由父母生前所在單位集中管理,安排進入子弟學校就讀,畢業後安排工作。

爲保證孤兒的正常生活,當時河北省、唐山市均以文件的形式,明確要求各級各單位切實保障孤兒的生活費,可以由父母生前單位從遺屬補助費中支付。

孤兒父母生前有單位的,單位解決,孤兒父母不詳或生前無工作單位、孤兒集中收養的,生活費交納或撥付予親屬。孤兒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另行救助。32年來,在黨和**的親切關懷下,震後孤兒均健康成長。1995年,唐山綜合福利院的最後一名震後孤兒參加工作。至此4204名唐山孤兒已全部走上工作崗位。

遭遇地震創傷的唐山孤兒是不幸的。因爲他們有過美好的夢,那個夢是家庭,是他們整個生命的支撐,現在這個夢毀掉了,就從夢中走到現實中來了。而幸運的是,這些需要呵護的幼苗在“陽光”下能夠幸福成長。32年來,總有無數愛心在“接力”中傳遞,溫暖着孤兒們的生活,用大愛滋潤着他們的心田。於是,這些地震孤兒更懂得珍惜擁有的愛與幸福。自立之後,許多人揣着一顆感恩的心,又開始了另一場“愛心接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地震後,失去父母的張家五姐弟在廢墟上組成了一個家,“家長”是17歲的大姐張鳳敏。幾個孩子支撐着一個家,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震後一個下着傾盆大雨的深夜,五姐弟住的簡易棚裡也“下”起了雨,正當五雙小手端着鍋碗瓢盆接雨水時,救災的部隊領導查夜來了。“解放軍把雨衣脫下來,擋住簡易棚上的窟窿,自己卻淋在雨中。第二天一早,解放軍過來緊急給我們蓋房。那份真情啊,一輩子都忘不了!”在大妹張鳳霞的記憶裡,那是個“連當時市領導都不見得有”的漂亮房子,她們擁有了。

那天解放軍把房子蓋成了。張鳳敏買菜朝家走,第一次看見自己的房子,遠遠地看見她家屋頂上搖曳着一柱灰白的炊煙,一股說不出來的溫暖和甜蜜剎那間涌上了心頭。她忍不住鼻子一酸,幾乎要哭了。

之後的十來年時間裡,解放軍叔叔時刻惦念着她們,還不斷地給張家姐弟送米、送面,整車的送大白菜和煤。近十來個春節,張家姐弟都是被接到大姐張鳳敏所在的部隊度過的,她們到一起就懷念解放軍叔叔的關愛。

五姐弟都長大成人了,也都有了一個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幾十年來,每個週末,姐弟們都會像回“孃家”一樣回到張鳳霞那裡聊家常。

“要讓關心過我們的人看到我們幸福的現在。”張鳳霞說。

唐山抗震20週年紀念時,五姐弟專程去遼陽“尋親”。曾有一位叫吳寶錦的叔叔,在她們小時候經常寄錢、襪子和手套。也就在那時,姐弟們才知道吳叔叔竟是個盲人,家境並不寬裕。

1996年,五姐弟專門到遼陽看望這個可敬的吳叔叔。吳叔叔聽說是唐山五姐弟來了,十分高興,他用手緊緊地抓着她們的胳膊,撫摩着她們的臉:“你們都好吧?都好我就高興啊!”五姐弟全哭了。五姐弟給吳叔叔帶來了唐山特產麻糖,可惜吳叔叔得了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了。吳叔叔笑着說:“別買東西,我看着你們都長大成才,比啥都高興啊!這麻糖我收下,它象徵着你們的生活比麻糖還甜哩!”

五姐弟被說笑了。她們希望吳叔叔這樣的好心人健康長壽。

而今年,五姐弟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那些曾幫助過她們的解放軍們。儘管線索斷了,她們每天還要去尋找。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五姐弟悲傷至極,她們主動捐款,有的還報名領養汶川地震的孤兒。

書寫唐山孤兒,有一個人物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當年石家莊育紅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董玉國。

董玉國記得,石家莊育紅學校是震後一個月建立的。那一天,他突然接到市教育局通知,讓他馬上交接工作後到市委組織部報到。原來,省裡決定在石家莊成立石家莊育紅學校,集中收養唐山地震孤兒。組織決定讓董玉國當校長。這位開灤礦工出身的唐山籍教育工作者是唐山豐南人,對家鄉唐山孤兒有感情,由他籌建這所特殊學校最合適。

僅僅十幾天,就從173個單位調來260人組建起教職員工隊伍;僅用35天,一座3300平方米的教學宿舍樓就竣工投入使用。8個辦事處、40多個居委會的大娘大嬸連夜趕製了表裡三新的被褥,長征路小學爲孤兒做了幾百個枕頭……一個吃、穿、住、學、用全由國家供給,能滿足從幼兒園到高中各階段教學的特殊學校就這樣誕生了。

董玉國說:“蓋樓前需要徵地,市領導讓民政局找橋東區。民政局領導面露難色:這可是塊寶地呀,恐怕橋東區不給。市委書記對民政局局長說:‘你去講,估計他們會同意。如果不同意,市裡出車把他們拉到唐山,讓他們看看唐山地震的慘狀,看看那些可憐的失去父母的孤兒們!’”

“後來證明,民政局的顧慮是多餘的。區裡一聽給孤兒蓋房特別痛快,當天下午就開了工。石家莊人民對唐山孤兒是很有感情的。”

1976年的9月8日,153個驚魂未定、穿着各式各樣不合身衣服的唐山地震孤兒出現在省會人們面前。孩子們挎包裡裝滿糖果點心和日用品,左胸上用大頭針彆着寫有姓名、年齡的白布條。有的孩子細細的腕子上還戴着亮晶晶的手錶,有的脖子上掛着縫紉機機頭,那是父母的遺物。董玉國心情沉重,喉嚨哽咽,事先想好的歡迎詞一句也說不出來。

3個只有六七個月大的女嬰格外惹人憐愛。產假尚未休完的劉曙光、劉俊琴老師,看孩子哭鬧就用自己的奶水餵飽她們。別的孤兒身上都有寫着名字的布條,只有這3個沒有,董玉國回憶說:“我們校黨委和阿姨們商量一下,給她們起名叫黨育紅、黨育新、黨育苗。她們都姓黨,是黨的女兒。”

孤兒們晚上到的石家莊。學校早就準備好了綠豆湯和炸果子,市領導親自到浴池檢查洗澡水涼熱。新華區一家服裝廠聽說唐山孤兒來了,決定免費給孩子們定做衣裳。廠裡來人給每個孩子量體裁衣,工人們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孩子們就穿上了新衣服。

9月9日,孤兒們換上嶄新的衣服參加石家莊市爲他們舉行的歡迎會,市領導們都參加了。唐山民政部門一位領導的講話,讓孤兒們永遠難忘。他聲音嘶啞着說:“孩子們,我把你們送到石家莊了。別認生,這是咱的省會!叔叔和阿姨對你們錯不了!你們聽話,好好學習!但有一點,你們要記住,你們是唐山的子孫,唐山父老永遠想着你們!唐山是你們的家!等過了這段困難時期,我親自來接你們,你們別忘了回家!”說着哽咽了。據說這個民政幹部帶着嚴重的內傷照顧這些孤兒,回去沒有半年就去世了。當時,一個女孩上臺演出,笑得依然天真可愛。而一個13歲的男孩,顯然已明白“孤兒”二字的含義。他上臺致答謝詞,說到“爸爸媽媽都死了,是解放軍叔叔救了我”時,感情難以自制,臺上臺下一片哭聲。

董玉國傷感地說:“接他們之前就講,見到孩子們不要哭。結果大家還是控制不住,有個書記心臟不好,一激動還‘出溜’了。這一天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毛主席逝世了。哭聲再也抑制不住了!”

一天夜裡,忽然下起了大雨。電閃雷鳴,孩子們認爲地震了,炸了窩似的跑了出去,一個個跑到外面被雨淋着。有的孩子鑽進樹棵裡,瑟瑟發抖。董玉國和老師們急忙出去找,都找回來的時候,他們已經淋溼了全身。一個孩子發燒了,急忙叫來醫生。董玉國抱着一個孩子安慰說:“別怕啊,有我們在,啥也別怕!沒有地震,哪能總震呢?”這個時候,董玉國讓老師們多勸勸孩子們。當時並不知道心理干預。

董玉國和育紅學校的老師們對待唐山孤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在育紅學校茁壯成長。32年過去,他們都長大成人,都成家立業了,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有18名上了大學,十幾名上了中專,有27名參了軍,高中、初中畢業生都由石家莊、唐山兩市安排了工作,如今他們成長爲幹部、工人、教師、留學生、勞模、企業家,等等。

2006年5月1日,在一位攝影家的倡議下,60多名唐山地震孤兒聚集唐山抗震紀念碑前拍照留念。品味30年的生活,大家歡笑着,暢談着,但是,他們都覺得缺少點什麼。孩子在熱鬧中突然感覺孤單時,就一定會想父母,孤兒們此時想的就是他們的老師。王建偉和胡桂敏等人提建議說:“回家,我們回家看看老師們吧!真挺想他們的!”他們的建議馬上得到了大家的響應。於是,他們去石家莊看望老師了。

董玉國老人做了手術,身體欠佳,已經10多年沒有回唐山豐南老家了。孤兒們馬上想到去董玉國的老家。在豐南區陡河岸邊的董各莊,他們用攝像機拍下了董玉國的老宅,拍下了剛剛發芽的柿子樹。聽說這棵樹是董玉國老人年輕時在老家栽下的。還拍了一些董玉國的鄉親鄰居,他們對着鏡頭說了好多問候董玉國的話。董玉國的已經83歲的老嫂子,聽說這羣人是董玉國當年育紅學校的孩子,馬上給他們包餃子,還在後院割下一捆韭菜,託他們帶給董玉國。

董玉國看見錄像,望着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分別能叫出他們的名字來。他老淚縱橫地說:“孩子們啊,你們真是懂我的心啊!我這輩子可能回不了老家了,當年是我把你們接回了家,今天是你們讓我回家了啊!”

堅強是什麼?是把悲傷留給自己,快樂留給別人。

現在,大部分唐山地震孤兒已成爲各行各業的骨幹。

汶川地震,唐山孤兒非常關心汶川地震孤兒。他們不斷舉行愛心活動,捐款、捐物,有的對孤兒寄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有人說像石家莊育紅學校這樣集體撫養好,也有人說這樣造成孩子太封閉,不如家庭領養。討論的結果,領養的觀點似乎佔了上風。

就災區孤兒的領養問題,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大學和北京市心理衛生協會聯合成立了“中國心理學界危機和災難心理救援項目組”,他們向民政部提出書面建議,希望民政部對孤兒領養進行全方位的考慮。

目前,汶川地震孤兒領養工作已經開始,唐山提出的領養600名孤兒已經得到四川民政部門的認可。

我們相信,汶川地震的孤兒們也會像唐山孤兒一樣,在祖**親的懷抱裡,在領養家庭的呵護下,一定會健康快樂成長。因爲,我們有足夠的愛給孩子們!

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序言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4)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二章 衆志成城(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6)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二章 衆志成城(4)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4)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序言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4)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4)
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序言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4)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二章 衆志成城(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6)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二章 衆志成城(4)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4)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序言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4)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