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

唐山:一個鳳凰涅槃的神話

唐山人爲什麼如此勇敢?如此團結?如此懂得感恩?

我們要從這座英雄城市的由來談起。這座城市裡有兩座山,一座是她的標誌,一座是她的名字。

一隻鳳凰媽媽帶着三隻小鳳凰到人間去尋找適合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飛經這裡的時候,一隻小鳳凰被這裡優美的景色所吸引,於是從天而降。因此,這裡也被稱爲“鳳凰城”。在遊人如織的鳳凰山公園,遙看那座鳳凰化作的山,踏着石徑和隙間蓬勃而出的小草,腳下的深層地帶是千百萬年生成的太陽石,這隻鳳凰藉助熾熱的火焰不斷獲得新生。

一個鳳凰起舞的地方,也是鳳凰感恩的地方。

那時候這座山還沒有名字。當年唐太祖李世民東征時曾屯兵於此,便賜用國號命名爲唐山,後來這座城市也因山而得名。20世紀30年代,爲區別地名與山名,這座山改稱大城山。大城山凹凸不平,山石嶙峋,鬱鬱蔥蔥,常見奇石突峰,曲徑通幽,峰迴路轉,風光無限,就像這座城市的性格和不平凡的命運。

追溯荒洪歲月,先民篳路藍縷。點燃星星篝火,開疆拓土,繁衍生息。在唐山的灤河流域和燕山南麓,發現了數十處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人類很早就在這裡開始播種文明。這些古文化遺址被冠以“灤河文化”的範疇。早在45000年前,灤河滔滔,雨水充沛,兩岸森林繁茂,爲先祖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間。在這裡,他們刀耕火種,漁獵爲生。在大城山腳下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有陶、石、骨、蚌、銅器多件,專家鑑定後,確定爲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被命名爲“大城山龍山文化遺址”。這裡商代屬孤竹國,戰國時爲燕地,漢代屬幽州,隨着清代晚期“洋務運動”的興起,清光緒三年(1877年)在唐山設開平礦務局,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辦礦掘煤。1878年唐山建喬屯鎮,1889年改名唐山鎮,1938年正式建市。

從一個荒村小鎮步履蹣跚,一路走來,長成了城市的模樣,她接過了一面旗幟,在這片土地上獵獵飄揚,旗上書寫着工業文明。

這片土地腳下的太陽石始終在沉睡。掘出來,就能把天地照得通明。

煤礦,唐山市興起和發展的源頭。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洋務運動興辦的企業都需要煤炭做燃料。洋務派的著名人物、直隸總督李鴻章向朝廷提請開辦我國自己的煤礦,獲得朝廷的準允,並探明唐山一帶地下有大片儲量豐富的優質煤田。李鴻章派唐廷樞到唐山開平鎮開辦煤礦,即開平煤礦。它打破了中國煤炭採掘原有的落後生產方式,率先採用工業化國家的經營手段,開機器採煤之先河。中國第一座使用機器採掘的大型煤礦由此誕生。李鴻章上奏朝廷:“未出數月,出煤極旺。”

爲了把煤從礦區運到最近的海口裝船運出,唐廷樞稟請李鴻章准許礦務局修築唐山到北塘口的運煤鐵路。1881年6月9日,中國第一條鐵路——唐山至胥各莊鐵路,歷經磨難終於鋪軌。鐵路採用1435毫米軌距(國際標準軌距),於11月工程告竣。唐胥鐵路全長11公里,每米鐵軌重15公斤,共耗銀11萬兩。由於這段鐵路用騾馬牽引貨車,所以被世人稱爲“馬車鐵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標準軌距的鐵路由此誕生。

就在唐胥鐵路修築過程中,開平礦務局就在胥各莊建立了唐胥鐵路修理廠。修理廠的幾十名工人,利用礦務局開礦時曾使用過的一臺輕型捲揚機鍋爐和蒸汽機,用進口的車輪和建礦井用的鋼鐵材料組裝成一臺機車,工人們在機車兩側各鑲上一條用黃銅鐫刻的飛龍,稱爲“龍號機車”。它拉響了中國鐵路史上的第一聲汽笛,劃破了中華大地的千年沉寂。

以開灤煤礦、唐胥鐵路、“龍號機車”爲發端,唐山工業蓬勃興起。

唐山是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搖籃。1889年生產出中國的第一桶水泥。“馬牌”水泥連續50年的銷售量穩居全國第一,成爲中國水泥品牌中響噹噹的名牌。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周恩來、朱德都視察過該廠。

唐山是一座煤都、瓷都,同時還是一座鋼城。唐鋼始建於1943年,當時稱唐山制鋼所。歷經日僞統治和國民黨當政時期,企業破敗不堪,新中國成立前夕時,生產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產量很低。如今的唐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唐鋼)已成爲中國轉爐鍊鋼的發祥地,在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煤炭、陶瓷、鋼鐵等一棵棵工業之樹在唐山的土地上生根,成長爲中國近代史上第一片工業森林。

工業文明帶來了工業文化,唐山人就形成了剛強、勇敢、豁達、好客、幽默的獨特性格。

同時,唐山又是祖**親懷抱裡一個最不幸的孩子。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如鳳凰折翼,頓入火海。

黨中央和全國人民非常關心唐山人民,解放軍、醫療隊趕赴唐山,無以計數的救災物資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運抵災區。唐山人民沒有被巨大的災難嚇倒,而是“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在全國人民,特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無私救助下,譜寫出一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在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唐山人民立刻投入到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的奮鬥中,展現出高尚的精神風貌,弘揚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鳳凰在火中起舞,盡顯悲壯之美。所以造就了唐山是一座感恩的城市,一座將心比心的城市,一座把大愛融入血脈的城市。

2008年1月3日,趙勇同志在中共唐山市委八屆四次全體會議上發出鏗鏘誓言:開放創新,富民強市,爲把新唐山建成科學發展示範區,建成人民羣衆的幸福之都而奮鬥!

唐山要建幸福之都。一位網友在人民網留言:“唐山是河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不久的未來,唐山更會成爲中國和東北亞地區資金、物流和勞動力最活躍的地區,成爲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年輕人實現人生夢想,百姓追求人生幸福的一個好地方。”

唐山人無不爲“幸福之都”而憧憬,經歷過大地震創傷的唐山人,他們理解的“幸福”又多了一層內涵:感恩。

爲了這兩個字,他們做了太多太多……

所以有了向汶川地震災區的傾城感恩。

1976年10月,救災部隊陸續撤離唐山。成千上萬的唐山人擁上街頭爲解放軍送行。路兩邊沸騰了!孩子們不停地揮動花束,喊啞了嗓子;聞訊趕來的羣衆丟下自行車,拼命往裡擠,想和親人解放軍握一下手;舉着雞蛋、黃瓜、西紅柿的大媽,流着眼淚追着車跑,她想讓親人帶上她的一顆愛心走;抱着孩子的大嫂哭着跟孩子一起喊:“解放軍叔叔,解放軍叔叔!”七尺漢子站在風塵中目送着親人遠走,默默地流淚。他們想挽留,他們想報答,他們想傾訴……

唐山已淚如雨下。

歡送的人羣中,有兩個人是被解放軍戰士從廢墟中救出的,是解放軍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從那一刻起,報恩的念頭堅定了,報恩的行動伴隨了他們的後半生。

魏淑香,唐山華新紡織廠女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奪去了她的母親和丈夫。地震次日,100多名解放軍官兵靠人擡、肩扛,將壓在她身上的7塊水泥板移開,把她從廢墟中解救出來。她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太陽,而是親人解放軍帽子上的紅五星。1978年,魏淑香與被同一部隊救出的市**機關幹部王蔭盛組成了新家庭,“紅娘”就是這個部隊的團長王其安。1979年,兩口子再次來到隸屬於瀋陽軍區的這個部隊,爲二女兒挑選了一名軍人做女婿。次年,爲紀念與軍隊的深情厚誼,她爲新出生的外孫取名李軍。這以後,她拖着一條殘腿年年到駐唐部隊慰問。

另一位是灤縣馬莊子村農民馬勇。老馬有着一張典型的冀東農民的面孔,膚色黝黑,頭髮花白,爲人樸素。他說:“在1976年大地震中,我老伴和3個孩子都是解放軍扒出來的。這種感情是什麼也換不回來的。”

馬勇的“驢吉普”擁軍生涯是從1983年開始的。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馬勇有了時間,忙完農活就到附近的駐軍部隊找活兒幹。常常天不亮就趕着驢車進軍營,幫戰士打掃衛生,運走垃圾,然後再把糧食、蔬菜由倉庫分送到10多個伙房。有時忙完這些後,還主動幫戰士到市場去買糧買菜,接送家屬,常常一忙一整天。

23年來,部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馬勇的擁軍熱情絲毫不減。他用自家的小驢車無償爲部隊拉糧運煤,清運垃圾,接送官兵家屬。風裡來,雨裡去,從未間歇。23年時間,馬勇爲部隊運出的垃圾可以堆成小山,運送的糧食足有3000噸,坐過他的“驢吉普”的官兵和家屬成百上千。老馬先後用壞了6個車篷架、20副輪胎,換過5頭毛驢。

2006年,馬勇已71歲了。儘管年逾古稀,身體不如從前了,但他仍堅持往部隊跑。他家的5輛自行車、1輛農用三輪車都成了備用擁軍車。馬勇除了自己擁軍,還帶出了一個擁軍家庭。開修車部的大兒子馬福生,常常義務給戰士們修理自行車;部隊汽車壞了,也幫忙修理;二兒子馬福良,帶着自己的機器去部隊,義務加工麪條、磨豆腐。老伴孫寶玲身體不好,也經常帶着兩個兒媳爲官兵縫縫補補,洗洗涮涮。10多年下來,洗衣縫被也有2萬多件……多年來,馬勇先後十幾次被唐山市委、市**和唐山軍分區評爲“愛國擁軍模範”。1977年,他家還被唐山市婦聯命名爲“擁軍之家”。23年時間,馬勇用自己樸素的情感和執着的精神碾出了一條擁軍路。

民擁軍,軍愛民,“驢吉普”的擁軍故事還在延續着……像魏淑香、馬勇這樣的事例何止一兩件,每一個唐山人的心目中都珍藏着對人民子弟兵的特殊感情。震後30多年,不少唐山人已從單純的報恩昇華到用實際行動感謝黨、解放軍和全國人民對唐山的無私支援。

時間回到2001年5月13日。

這天是母親節,唐山市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集體婚禮。說特殊,是因爲新人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新郎,是常記功臣幸福院的8位老功臣;新娘,是勇於衝破舊觀念束縛的普通婦女。而操辦這場婚禮的,就是全國擁軍優屬模範常玉珍。常玉珍,1978年靠賣豆腐腦、炸油餅起步,逐漸成爲擁有固定資產7000萬元的民營企業家。她致富不忘擁軍,投資460萬元建起常記功臣幸福院,免費供養37位立過戰功的孤老複員軍人;出資300萬元在遷西建起功臣療養院和軍人度假村,無償接納革命功臣和軍人避暑療養;她還在公證處公證,表示百年後要將財產全部獻給國家。

有兩件事對常玉珍影響很大,一個是父親去世,一個是唐山大地震。

她的父親常殿普曾是一個地下工作者,十年動亂時被誣爲“特務”,含冤而死。臨終前,他把不到20歲的長女常玉珍叫到跟前囑咐說:“玉珍啊,不管到啥時候,都要相信黨,要記住和爸爸一樣的革命先輩,他們是國家的功臣啊!”唐山地震時,常玉珍住的郊區樑家屯公社新艾莊災情嚴重。她親眼看到那些年輕的戰士爲救人暈倒在地,醒來後繼續在廢墟上扒人。從那時起,她對人民軍隊更加充滿敬慕之情。

正是這個因素,常玉珍每年都要去軍營慰問解放軍。1996年7月,她買了數十頭白條豬、幾百斤活魚連同9999元現金送到唐山軍分區。同年9月,她聽說解放軍255醫院因經費緊張沒錢裝修7間老幹部病房、添置相應設備時,3次進京花費5萬多元購進130多件設施送到醫院。她不僅把兒子送到軍營,3個女兒擇偶時,她也定了一個標準:女婿必須是穿過軍裝、有過軍旅生涯的人。1996年,在唐山市的支持下,她建起常記功臣幸福院,陸續從各縣光榮院接來了19位老功臣。當老人們進入各自的單人房間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沙發、彩電、電扇、收音機、生活日用品一應俱全,就連花鏡、掏耳勺、“老頭樂”這些小物件都爲他們準備好了。

常玉珍心很細,一方面爲老功臣們調劑伙食,一方面帶他們遊覽唐山市,還去北京看升旗、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老人們在戰爭年代中九死一生,沒能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常玉珍接他們進功臣院時,對他們承諾說:“等過幾年條件好了,女兒給你們每人說一個老伴。”一晃4年多過去了,老功臣們和幸福院收養的另外13名革命老區孤兒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天倫之樂,漸漸淡忘了這件事,可常玉珍卻一直記在心上。

2001年,她決定面向社會爲“老爸”們徵婚。她在徵婚啓事中特別加上了一條:與老功臣成婚者,請她住進幸福院,跟老功臣享受一樣的待遇,幸福院負責養老送終。

這就引出了前面的“傾城婚禮”。5月13日上午8時,化妝完畢的新人從唐山市圓夢婚紗影樓依次走出。這是常記功臣幸福院8位老功臣和與他們喜結連理的“知心愛人”。新娘最大的75歲,最小的也已年逾花甲,她們手捧鮮花,身着中式紅緞夾襖、紅紗裙,由一身綠軍裝的新郎攙扶,在花團錦簇的文化路上拍照留念。

8時30分,在市交警支隊一輛白色警車的引導下,一輛敲鑼打鼓的花車和8輛紅色捷達等組成的“功臣婚禮車隊”駛過西山道、建設路。10分鐘後,婚慶車隊到達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在身着國防綠的常記功臣幸福院女員工的攙扶下,8位老功臣和他們的愛人拾級而上,在抗震紀念碑前合影留念。廣場的白鴿管理員張彥特地放飛上百隻鴿子,爲這場婚禮增添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廣場上的遊人自發圍攏過來,與新人們合影留念。

常記功臣幸福院洋溢着喜慶的氣氛,紅地毯從門口一直鋪到院子中臨時搭設的禮臺上,禮臺正中間一個大大的“家”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大紅橫幅上寫着“革命功臣集體婚禮”。10時30分,在婚禮進行曲中,對對新人沿紅地毯步入會場,幾百名來賓報以熱烈掌聲。

婚禮上常玉珍喜極而泣,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來。常玉珍收養的5歲孤兒:黨慶、黨港、黨歸,把一束康乃馨獻給了“常媽媽”;其他孩子把手中的鮮花獻給新婚的爺爺奶奶,並齊聲祝願:“祝爺爺、奶奶健康長壽!”

2001年9月和2002年,常玉珍又爲其餘幾位老功臣操辦了集體婚禮。老人們終於在暮年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小家庭。老功臣王貴說:“親友們爲我們總結了三條:第一滿意,第二放心,第三享福。”

曾以一曲《我是一個兵》聞名的詞作家陸原,專門和老戰友甫田爲這件事寫了一首新歌《大喜臨門》。陸原說:“我是一個老兵,有責任、有義務把常玉珍的擁軍事蹟寫出來,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唐山人民與子弟兵的魚水深情。”

2008年3月20日,全國****、擁軍模範、唐山常記商場總經理常玉珍在與出席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解放軍代表團交談時,透露了自己的新打算:籌資建立一座戰友紀念碑,讓大家銘記爲國家和軍隊建設做出過貢獻的革命功臣和那段壯烈歷史;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將在市內建一個烈士蠟像館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唐山還是一座“留住雷鋒的城市”。在唐山,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誰說雷鋒沒戶口,唐山雷鋒天天有!1990年初,唐山市稅務局路南分局職工張啓柱,在風雪中奔波了4個鐘頭將一名迷路的5歲男孩送回家,由此獲得唐山市“學雷鋒十佳”稱號。從那時起,唐山不失時機地開展了歷時18年不間斷的頗有特色的“月評學雷鋒十佳”活動。

1989年底,唐山市委做出了《關於在全市進一步掀起學習雷鋒活動新熱潮的決定》。隨後,市文明辦起草了一個學雷鋒意見,第一次提出“月評學雷鋒十佳”活動。在國際、國內道德建設中獨樹一幟,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被選入《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新方法100例》。18年裡,唐山城鄉共評出學雷鋒好人好事百萬餘件,突出事蹟10萬多件,市級學雷鋒十佳事蹟1800多件。通過評選“十佳”培養並樹立了一大批學雷鋒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形成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激勵機制。勇救遇險羣衆的劉鳳忠父子,19年贍養孤寡老人的部俊華,甘於奉獻的好軍嫂王建平,新時期礦工的榜樣趙國鋒……一樁樁生動的事蹟感人肺腑。由於“十佳”來自羣衆,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喜愛。羣衆反映說,先進典型就在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真實親切,可敬可學。

16年裡,唐山先後換了7任市委書記。無論任期長短,都把“月評學雷鋒十佳”事蹟作爲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每月“十佳”結果揭曉後都在媒體上宣傳表彰。不少單位還把入選“十佳”,作爲職工入黨、轉幹、晉職、升學的優先條件。法警高貴洲多次被評爲全市“學雷鋒十佳”。市中級人民法院爲他轉了幹,送他到中國政法大學深造,還提拔他擔任了法警大隊政委。

唐山月月選“雷鋒”,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國際上也同樣引來了關注的目光。1991年7月,唐山應邀參加在瑞士召開的世界道德重組組織年會,向62個國家和地區介紹了“月評十佳”的經驗,國際輿論好評如潮。世界道德重組組織負責人麥肯齊先生說:“唐山不但爲中國,而且爲世界人類文明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學雷鋒精神、走雷鋒道路、創文明城市”萬人簽字長幅上,喬安山欣然寫下:“雷鋒精神在唐山!”

對許多人來說,雷鋒是一個打着時代烙印的響亮的名字。在雷鋒離開我們幾十年後的今天,唐山興起的“雷鋒熱”再一次說明:雖然雷鋒離我們遠去了,但雷鋒精神一天也沒有離開唐山!

“幫一點”已經成爲唐山的愛心名片。

曾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來到唐山市慈善總會籌委會辦公室,掏出1000元表示要捐獻給困難羣衆,但老人卻執意不肯留下姓名。他說,自己只是一個極普通的人,快過年了,想想還有那麼多困難羣衆需要幫助,能幫一點兒就幫一點兒。在工作人員的反覆勸說下,老人才在捐款票據上籤上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幫一點”。

如果把唐山這座城市的愛心潮涌比作一本圖文並茂的精彩圖書,那麼,“幫一點”就是它的精美扉頁。翻開它,人們會讀到一個又一個各具特色卻又似曾相識、動人心絃的故事。

“在唐山,‘幫一點’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廣大的羣體!”唐山市慈善總會籌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賀祥說:“正如寧波有個‘順其自然’、青島有個‘微塵’,‘幫一點’就是唐山最好的愛心名片。”

“力所能及辦小事,小事多了成大事;愛心不在錢多少,心中有愛最重要。”這是身患癌症然後決定捐獻遺體的臧嵐的切身體會,也是對許許多多唐山市民自覺愛心行動的最好詮釋。她是一位62歲的社區志願者,卻溫暖了唐山市路北區缸窯街道高各莊社區衆多居民的心。

臧嵐曾當過30多年的廠醫,2001年定居高各莊社區,從此成了居民的“義務大夫”。

78歲的唐振茹大媽患有支氣管炎、糖尿病、白內障等多種疾病,兒子下崗,兒媳無業,孫子還在上小學,三世同堂,四口人擠住在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裡。爲減少開支,唐大媽雖多病纏身,卻很少去醫院治療。幾年來,臧嵐成了她家的常客,風雨無阻,爲她定期檢查身體、打針、買藥。

居民劉鶴友忘不了,在老伴患肺癌期間,是臧嵐跑前跑後幫助照料,每天兩次給老伴輸液打針,老伴彌留之際,臧嵐幾乎天天陪着。老伴臨終時,緊拉着臧嵐的手不肯鬆開。

蔣仁德是位殘疾人,長年臥牀,臧嵐總是定期到家裡爲他檢查、打針、測血壓,感動得老人不知說什麼好。

如今,她每週出診3到4次,每週一、週二爲居民檢查身體已成社區慣例。爲此,一貫節儉的臧嵐還專門買了一個小靈通,方便居民和她聯繫。5年來,她共爲居民義診1000多人次,服務850多個小時。

2004年3月12日植樹節那天,電視裡全民植樹的場景一下子震撼了臧嵐。一個念頭油然而生——自掏腰包植樹綠化小區。第二天,她租車到西郊苗圃買下10株國槐和柳樹樹苗種在小區裡。看到還有空地兒,19日臧嵐又僱車拉回第二批32棵樹苗。樹種下了,她和老伴又精心照料,直至它們發芽、吐綠、抽枝。“綠化小區,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是一個居民對社會應做的貢獻!”臧嵐傾心爲小區植綠的舉動感動了大家。王文祥大爺說:“這老太太不容易,每月退休金才400元,這次一下子就花了400多元買樹苗,太讓人敬佩了。”

對公益事業熱衷的臧嵐,平時卻省吃儉用,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捨不得添,總穿女兒剩下的;2002年查出她患有食道腫瘤,去醫院看病花錢她會心疼,可爲社會公益卻一貫慷慨解囊。這幾年,臧嵐捐款捐物總價值將近4000元。

2005年7月1日,臧嵐終生難忘,這一天她站在黨旗下**宣誓,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自此,她對自己的要求更爲嚴格,努力踐行入黨誓言。“在我死後,將我的遺體無償捐獻給唐山市紅十字會用於醫學事業,貢獻我最後的一分力量。”這份已經公證了的遺囑,是臧嵐回報社會的最後心願。

作爲一名醫生,臧嵐深知醫學教學研究中人體解剖嚴重缺乏供體的狀況,很早就有捐獻遺體的想法。2002年,查出自己患有食道腫瘤後,她用了4個晚上寫好捐獻申請和遺囑。孩子們不同意她的做法,怕承擔不孝的罪名。臧嵐就耐心地做工作:“我死後把遺體捐給國家,眼角膜可以讓失明的人重見光明,其他器官可以用來搞科學研究。”

把愛心回饋給更多的人,是許多經歷了大地震洗禮的唐山人最樸素的願望。張北地震時,29輛卡車滿載着唐山人民無私援助的救災物資第一批到達災區;新疆喀什地震後,又是唐山人民率先向災區發出慰問信,並捐款100萬元;九江發生洪澇災害時,唐山是全國第一個捐款超過百萬元的城市;印度洋發生海嘯後,唐山地震孤兒代金榮個人捐款就達3萬元,全市捐款額居河北省首位;松花江發生水污染後,又是唐山在第一時間將157噸用來淨化水質的活性炭運抵哈爾濱……僅1998年以來,唐山就向全國洪澇、地震災區和貧困地區義務捐贈款物總價值達兩億多元。

“幫一點”精神正在唐山掀起“愛心大潮”。

理清這樣的脈絡,我們就一切都明白了。所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唐山人的愛心行動達到了頂峰。河北唐山人的形象和情懷不斷放大,唐山的感恩行動感動了四川災區的人民。成都市的一位副市長在全市的抗震救災大會上動情地說:“唐山是一座最有道義的城市。”

在唐山,從領導到普通市民都一樣感恩。那一天,唐山市委書記趙勇赴四川災區看望唐山救援隊歸來,還帶回了災區幾個失學的孩子。他們被趙書記的赤誠所感染,跟隨他到唐山就讀了。趙勇書記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與孩子們過了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六一兒童節。趙書記一直被唐山人民的感恩情懷感動着,對他們有個概括的評價:“唐山因你們而驕傲,時代因你們而進步。”正是這樣的唐山情懷,趙勇書記概括出了“感恩、博愛、開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

唐山大地震,唐山人民接受的援助都一筆筆記錄在案:最早的藥品來自瀋陽,最早的食品來自滄州,最早的醫療隊來自解放軍某部……

但是,當我們試圖尋找唐山第一筆對外援助的物資時,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翻遍唐山檔案館的所有資料都沒有結果。爲什麼沒有記載呢?

一位在民政部門工作多年的地震倖存者激動地說:“地震中,地震後十年,國家、部隊、各地、各部門,還有普普通通的好心人,給了我們唐山多少援助?說白了,我們的命都是人家給的。啥比命金貴呢?我們給人家一點兒東西就記上了,那叫什麼啊?那是唐山人乾的事兒嗎?這一份真情,我們唐山人就是天天感恩也還不上啊!還不上啊!我們這輩子還不完的情,還要讓子孫後代、世世代代還下去!”他的聲音提高了,有些顫抖,有些急切。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就是鳳凰城對感恩最含蓄、最樸素的理解。

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4)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1)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序言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6)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二章 衆志成城(4)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二章 衆志成城(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二章 衆志成城(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4)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
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4)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1)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序言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6)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二章 衆志成城(4)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1)第二章 衆志成城(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二章 衆志成城(3)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1)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靈家園(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4)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2)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4)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三章 災難中的生命光輝(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二章 衆志成城(1)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5)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二章 衆志成城(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6)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五章 生命的尊嚴如此美麗(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1)第七章 唐山與汶川,在廢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營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