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爲止,這種爲國選材的制度,在華夏大地上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科舉是讀書人蔘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是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讓讀書人蔘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

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華夏王朝的選材方式都是沿襲魏晉年代,採用的九品中正制,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爲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覈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隋煬帝創立的科舉,雖然並不完善,但是總歸讓那些出身貧寒的讀書人,看到了一絲希望,而在此之前,仕途這扇大門,對於那些出身低微的人都是關閉着的。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爲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爲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後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徵辟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爲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爲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徵辟制也存在着種種弊端。

魏文帝時,陳羣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覈民間人才,分爲九品錄用。

此後的晉代,南北朝也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

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覈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直到隋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爲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爲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爲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十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着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爲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隋朝滅亡後,高祖定鼎關中,也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然社會上的風氣,卻並非一朝一夕可變,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人,可以憑藉着自己家族的勢力,得到額外的擢拔,而貧寒之家出來的才俊,他們的進身之階依然十分狹窄。

太宗皇帝也想要改變這種格局,於是纔有了後來的杜睿變法,杜睿變法,其從根本目的上來說,就是埋葬在華夏傳承了數千年的世家門閥制度,不單單是杜睿,太宗皇帝也一樣看出了世家門閥對國家的危害。

世家門閥相對於對國家的忠誠,他們更爲看重的是家族自身的利益,這也是隋王朝何以滅亡的那麼迅速的原因。

而要打擊世家門閥,單憑土地改革和提高商人的地位,根本無法實現,因爲他們的手中還掌握着輿論力量,以及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杜睿想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於是他的變法之中,核心部分,就是對教育以及科舉的改革。

杜睿的改革首先改變的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考生的來源,以往的科舉考試,考生都是由各州舉薦,那些在當地勢力強大的世家門閥,自然對考試的名額形成了實質上的壟斷。

但是科舉變法之後,考試的名額也有了明確的規定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考試也分爲三.級,即解試、省試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省試在貢院內進行,爲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爲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

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爲鎖院,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

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杜睿的改革還有一個重中之重,就是如今遍佈天下的書院,在此之前,知識,文化也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所獨有的,平民子弟想要獲取受教育的機會十分艱難。

而在杜睿的教育,科舉制度改革之後,天下間各道,各州,各縣都被強制性的要求擁有可以使天下人都能受教育的書院,同時書院也成爲了科舉的必由之路。

只有進入學校,成爲生員,纔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爲科舉生員,經過各級考試進入道、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爲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爲附生。

杜睿重新改革之後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參考了明代的科舉制度,雖然明代科舉倡八股,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爲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然其制度的完備,絕對稱得上是科舉制度誕生以來最爲鼎盛的時期。

解試是由天下各州學正司舉行的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考試的試場稱爲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均可應考。

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省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醜、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

殿試在省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應試者爲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

解試第一名叫解元,省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

殿試之後,狀元授文學館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文學館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文學館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爲散館。

歷史上的科舉考試內容無外乎那麼幾種,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繫的上下文。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

杜睿自然不會沿襲這樣的套路,通過那種考試選出來的不是人才,而是隻會死讀書,掉書袋的蠢材,於國無大用。

歷史上,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就是因其考覈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爲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爲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爲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侷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爲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

經過杜睿的改革之後,科舉也變得更加務實,雖然也有經義考題,然所靠的,大多都是關於品德方面的問題,而更爲重要的則是策論。

在永徽朝之前,杜睿的科舉改革之後,一共經歷了四次大考,前三次的策論試題,都是太宗皇帝,李承乾,杜睿三人一同擬定,最後一次,杜睿還曾擔任主考。

除了進士科之外,在杜睿的提議之下,還開設了明算,格物,地理等十幾個科目,爲大唐選取各類人才。

杜睿進行科舉改革的目的,就是爲中央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杜睿所改革之後的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爲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歷史上,科舉爲歷朝歷代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

杜睿也想將大唐一下子就打造成他理想當中的帝國,然而他卻也很清楚,這個過程必定是漫長的,一個強國之夢,首先就是教育,而想要在大唐實施義務教育談何容易,不過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一樣能起到推動作用。

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爲了風尚,對知識的關注,普遍得到了提高。

從杜睿施行改革到現在,在大唐國內,以秀才計,不下五十萬人,把生員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爲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除了這樣的文舉,同樣也開設了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策略,武舉考試的目的則是爲了向朝廷輸送軍事人才,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有唐代的郭子儀,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繼光等等,也可謂是英傑輩出。

可是萬事都沒有盡善盡美的,即便是杜睿完善過後的科舉考試也是一樣,由於,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因此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

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一是賄買、二是夾帶、三是代考。改革之後的科舉,雖然只進行了四次,朝廷也曾專門制訂了一份作弊的懲罰制度,可是這樣的事情依然屢見不鮮,杜睿所能做的也只是,在發現問題之後,儘可能的想辦法補救,竭力避免。

例如杜睿雖然設立了糊名的辦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又設定了謄錄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往評級,這樣批卷者連辨認字跡也不能。

然而,考生仍可與考官約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詞來作暗號,即所謂“買通關節”。爲了減少這種可能,杜睿又訂立了鎖院的制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爲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察。

當考官接到任命後,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髮榜前不得離開,亦不得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考,在進入本省境後亦不得接見客人。賄買若然被揭發,行賄受賄者都要依律被處死,而同場的考官亦會被牽連受罰。

同樣爲了防止夾帶作弊,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牆壁隔開的,稱爲號舍。考生不可以喧譁、離場,以防止傳卷或傳話。但是夾帶經文這作弊方法始終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

杜睿做主考的那一次,就曾見有的考生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裡,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等都能被用作夾帶。

只可惜他們撞上的是杜睿,對於來自後世的杜睿,像這種小兒科的作弊方式,豈能看不出來,杜睿雖然憐憫他們多年苦讀,然規矩就是規矩,每次發現,都是取消考試資格。

至於代考就更是防不勝防了,當下這個年代,又沒有身份證,爲了防止代考,杜睿曾專門制定,考生須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徵的履歷。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歷驗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亦沒有被完全杜絕。

如今杜睿已經離開長安,返回杜陵爲民,原本朝廷科舉選才這等大事,已經和杜睿沒什麼關係了,雖然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是現在那位君根本就用不到他來憂,杜睿縱然是滿腹愁腸也無處用,倒不如靜臥隆中,以待天時的好。

可是因爲一個人,杜睿卻不得不費心關注一番。

杜睿門生百餘人,要說他最爲上心的,無疑就是狄仁傑了,前番出門遊學,只爲開科大考,可是因爲大唐西征,舉國上下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西征這件事上,開科取士自然就被放到了一邊。

如今大唐在西邊大獲全勝,李承乾登基也已經三載,算起來春闈的日子已經過了,天子登基以來的第一科門生也該取了。

狄仁傑去年就高中解試頭名,由於省試因故取消,只得羈留在杜睿的府上,等着朝廷開恩科,如今倒也被他等到了。

杜睿看着眼前已經青年模樣,一表人才的狄仁傑,心中不禁也是快慰,想想當初他隨父母來杜陵拜會之時,還只是一個頑童,如今卻要去獨闖龍門,杜睿都不禁覺得自己老了。

“該準備的,可都準備好了!”

狄仁傑忙道:“恩師放心,學生都準備妥當了,此番進京大比,定然不會墜了恩師的名頭!”

杜睿聞言笑道:“爲師又哪來的名頭可言,你願走仕途這條路,原也是好事,當今聖上寬厚仁德,勤政愛民,你日後步入朝堂,輔佐聖上,爲國效力,須謹記四個字!”

狄仁傑躬身道:“學生恭聽恩師教誨!”

杜睿笑道:“戒驕戒躁!”

狄仁傑一愣,他想不明白杜睿怎的說了這麼四個字。

杜睿道:“爲師便是因性子急,當初變法,急於求成,結果有諸多疏忽之處,不得不用十年的時間加以補救,如今纔有了這副四不像的模樣!你不要學爲師,凡事當三思而後行。”

其實說起來,杜睿也是過於追求完美了,他的變法,便是放在歷朝歷代,都堪稱創舉了,可是杜睿卻不滿意,每每都能發現其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狄仁傑聽杜睿說完,道:“恩師教誨,學生旦夕不敢忘!”

杜睿點頭,道:“這邊好,當初你父母將你交給我,加以教導,爲師卻因俗事纏身,對你不夠在意,今後的路是你自己選的,爲師只望你能時刻牢記爲官者當以民生爲本,且不可做那亂行之事,否則爲師頂不饒你!”

每個學生離開杜睿,步入仕途的時候,杜睿都會說這麼一番話,加以告誡,狄仁傑自然也不能例外。

這時一旁的杜承學滿臉笑意的走了過來,拍着狄仁傑的肩膀,道:“懷英!你這一走,恩師身邊這下就只剩下我與小師弟了,小師弟又是個書呆子,全無半分生趣,以後的日子可就悶了!”

狄仁傑便杜承學說得面色黯然,道:“師兄!今後恩師身邊便多勞煩你早晚侍奉了!”

杜睿聞言,笑道:“爲師有手有腳,如今不過而立,哪裡用的着你們侍奉,當初爲師將你們師兄弟收在身邊教導,爲的是能爲我大唐添些英才,可不是讓你們養我的老!別再說這些,懷英!此次去長安,我讓耀輝陪你同去,一路之上也好有個照料!不過有一事爲師須講在前面,你若是做了,不要怪爲師將你逐出門牆!”

杜睿說着面色也跟着變了,狄仁傑聞言,立刻想到了杜睿說的是什麼事情,忙道:“恩師放心,學生學自恩師門下,如何會做那等趨炎附勢之徒!”

杜睿說的事情,在當下看來,其實也沒什麼,開科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便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但更多的還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之徒。

杜睿雖然不介意用自己的名頭,給學生們行個方便,但是那是要他主動提出來,否則的話,冒冒然的便去走後門,被杜睿知道了,一定死的很慘。

曾經就有杜睿的一個學生,藉着去長安參加省試的機會,到處投卷,被杜睿知道後,當即將其逐出門牆,後來還是杜承業帶着一幫師兄弟,苦苦哀求,那個學生又是誠心悔過,杜睿纔將其重新收入門牆。

狄仁傑既然知道杜睿的忌諱,自然不敢觸犯。

次日清晨,狄仁傑便在杜耀輝的陪同之下,朝着長安趕去,杜耀輝是杜平原的次子,和長兄杜耀祖相比,性情更像杜平原,也是自幼學文,去年也曾中瞭解試,這次兩人正好結伴,前往長安。

狄仁傑走了,杜睿又開始盤算起了另一件事,只是不知道如今李世績那邊準備的如何,這件事若是沒有十足的把握,便貿然出手的話,怕是難以成事,所以在狄仁傑他們走後的第二天,馮照也秘密離開了大觀園。

第31章 蒂卡爾第77章 陰損第7章 大食消息續第69章 科舉第65章 大海戰續第15章 完結第五十四章第44章 平息第71章 飛虎軍初顯威第22章 君子之道續第74章 海戰揚威第53章 鬥智第16章 託孤第58章 慈不掌兵第80章 日食第46章 明照萬里第62章 對奏第10章 駕臨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41章 吐蕃大亂第18章 下來受死第50章 不速之客第88章 開城納降第25章 名聲鵲起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十五章第88章 你是皇十四女?第二十一章第7章 老宅第68章 慶功宴第19章 父子之國第57章 民心天下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15章 李貓第三十章第7章 耿臣第八章第二十七章第75章 私塾先生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四十九章第59章 欲正人先正己第67章 彈劾第19章 確有此事第20章 叛軍第63章 夜襲第60章 古埃及第三十四章第17章 參奏第9章 無題第9章 劉仁軌第34章 偷襲和龍第65章 教訓淫僧第62章 英雄遲暮第44章 勇猛無敵第3章 翹家少女第52章 遣唐使第71章 大決戰(下)第45章 倭人來犯第四十章第1章 我們回家了第8章 奢侈品消費稅第70章 李承乾的感情生活第32章 深入虎穴第84章 驕兵之計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1章 心驚膽顫第三十四章第31章 高句麗來人第95章 急症第31章 突襲第8章 賺錢第19章 結束和開始第77章 生子當如杜承明第七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9章 劉仁軌第二十三章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61章 出師表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40章 幻滅第十七章第81章 太子將兵第88章 開城納降第二十二章第52章 遣唐使第38章 草木皆兵第七十七章第11章 醉長安第8章 賺錢第99章 不過一隅第4章 杜陵第五十章第40章 幻滅第42章 父與子第5章 放逐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3章 翹家少女第9章 無題
第31章 蒂卡爾第77章 陰損第7章 大食消息續第69章 科舉第65章 大海戰續第15章 完結第五十四章第44章 平息第71章 飛虎軍初顯威第22章 君子之道續第74章 海戰揚威第53章 鬥智第16章 託孤第58章 慈不掌兵第80章 日食第46章 明照萬里第62章 對奏第10章 駕臨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41章 吐蕃大亂第18章 下來受死第50章 不速之客第88章 開城納降第25章 名聲鵲起第36章 英倫小戰國第十五章第88章 你是皇十四女?第二十一章第7章 老宅第68章 慶功宴第19章 父子之國第57章 民心天下第63章 皇室豪放女第15章 李貓第三十章第7章 耿臣第八章第二十七章第75章 私塾先生第67章 偷襲班加西第四十九章第59章 欲正人先正己第67章 彈劾第19章 確有此事第20章 叛軍第63章 夜襲第60章 古埃及第三十四章第17章 參奏第9章 無題第9章 劉仁軌第34章 偷襲和龍第65章 教訓淫僧第62章 英雄遲暮第44章 勇猛無敵第3章 翹家少女第52章 遣唐使第71章 大決戰(下)第45章 倭人來犯第四十章第1章 我們回家了第8章 奢侈品消費稅第70章 李承乾的感情生活第32章 深入虎穴第84章 驕兵之計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1章 心驚膽顫第三十四章第31章 高句麗來人第95章 急症第31章 突襲第8章 賺錢第19章 結束和開始第77章 生子當如杜承明第七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9章 劉仁軌第二十三章第74章 豎儒蜂起壯士死第61章 出師表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40章 幻滅第十七章第81章 太子將兵第88章 開城納降第二十二章第52章 遣唐使第38章 草木皆兵第七十七章第11章 醉長安第8章 賺錢第99章 不過一隅第4章 杜陵第五十章第40章 幻滅第42章 父與子第5章 放逐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3章 翹家少女第9章 無題